藏傳佛教中的造像分類

  1.佛像:藏傳佛教有顯宗佛像和密宗佛像之分。顯宗注重理論,密宗注重事相。密宗把所有佛教理論都用形象表達出來,顯宗中的對某一理論問題的系統解釋,密宗便用一定組織的形象來表達。顯宗佛像的形態一般為慈悲、和善之姿。紮什倫布寺顯宗大殿的佛祖釋迦牟尼像,神態安詳,穩坐蓮台,周圍用蓮花和光環相襯,給人以安然、穩健之感。像的四周佈置得更是別具一格,上有傳乘祖師,下有護法本尊,而釋迦牟尼處在主尊的中心。

  密宗佛像大都顯得威嚴、憤怒,有的三面六臂;有的手持各種兵器;有的系著人頭瓔珞,身後燃燒著火焰;有的擁抱著美麗而溫柔的女神--女神一身赤裸,腰系瓔珞,姿態柔麗舒展--這種真實的雄性,表現了浪漫的動人風采。布達拉宮的金剛大威德像,九顆牛頭層見疊出,手持各種兵器,八個健足威踩群妖,怒目而視,其表情與性格通過動與靜,剛與柔,善與惡的強烈對照,更為鮮明突出。這些神態明朗的以腳、手、頭互為支撐的構圖,富於創造性,使抽象的形體與具體的形體相結合,發揮了繪畫語言的特點,令人產生共鳴。

  一切佛像從其形體容貌來說,都是相同的。區別各個不同的佛像,主要是從其手的姿勢來分辨的。例如釋迦牟尼佛有說法像、降魔像、禪定像之不同,右手上舉,以食指與大拇指做環形,其餘三指微伸,是說法相;右手平伸五指,撫右膝上是降魔像;以右掌壓左掌,仰置足上肚臍前,是禪定像;阿彌陀佛像是以右掌壓左掌置足上,掌中置寶瓶;藥師傅佛像是垂伸右手,掌向外,以食指與大拇指夾一藥丸。

  2.菩薩像: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意為覺悟“薩埵”意為有情。在藏傳佛教中,一般習慣對印度的弘揚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師都稱為菩薩。如龍樹菩薩、護法菩薩等。因為這些菩薩是印度佛教史上的具體人物,所以這些菩薩的畫像應屬於高僧像之類。這裏所說的菩薩像是指佛經中有具體名號的,與釋迦牟尼佛同時共弘教化的菩薩畫像。

  菩薩像共有四種:

  第一種是總的用形象來表達菩薩修行階次的畫像。根據佛教的理論,自凡夫而修行到達佛果,中間要經過四十二階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較覺工稱為四十二階次。住、行、向三十位又總稱為三賢位,十地又稱為十聖位。等覺是等同于佛的菩薩,較覺是佛位。用四十二個不同形象來表達這四十二為,便是四十二賢聖像,也可以分開來各個單畫。薩迦寺的四十二聖賢像是連在一起畫的,而白居寺則單畫等覺、較覺菩薩的畫像。

  第二種是佛經中能具體提出名號的菩薩畫像。這些菩薩都是輔助釋迦弘揚教化的。此中常畫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等。如繪在大昭寺的文殊菩薩、呈女身,慈眉善目,寧靜端莊,分執蓮花和寶劍;而繪在夏魯寺的文殊菩薩,則腰身略屈,極富青春活力,欲言又止的表情好象在說:只有智慧寶劍方能啟開通往知識天堂的大門。

  第三種是觀世音菩薩畫像。觀世音菩薩是佛經中能具體提出名號的菩薩,藏族群眾對她信仰頗深,所以出現在寺廟的壁畫中,便有種種不同的姿勢,在繪畫上是極盡豐富多彩之能事。有的是遵照正規儀容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相貌端嚴的形象;有的是遵照密宗儀軌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多面多臂、手持種種法物的形象;有的是畫師自創風格,任意寫作、任意提名的觀音形象;有些符合印度量度法則,有些根本就不顧及菩薩應有的法度。藏傳佛教對觀音數量的說法不一,有十五觀音之說,有二十五觀音之說,有三十三觀音之說,但總的形象都包括在上述所論範圍之內。

  第四種菩薩像是佛像旁所畫的供養菩薩像,常見的有獅子菩薩、獻花菩薩、獻香菩薩、蓮花菩薩、行道菩薩等。藏傳佛教還把度母列為菩薩的法身,呈女身,通常畫作眉毛修長,高鼻秀口,雙目顧盼,容貌嬌豔,神態嫵媚,豐乳細腰寬臀,肢體裸露較多。度母有二十餘種變化,其中白度母、綠度母、藍度母、紅度母出現較多。度母有時為殿堂的主尊,有時為菩薩或佛的脅侍,度母的活潑與佛的莊嚴及菩薩的安詳成為明顯對比,能起到加強佛教的世俗氣息和生活感的作用。

  3.護法神像:根據藏傳佛教密宗的理論,佛和菩薩各個都有兩種身,一是正法輪身,即是佛、菩薩由所修的行願所得的真實報身;二是教令輪身,即是佛、菩薩由於大悲而示現的威猛之相。護法神像一般都是多面多臂,手持各種法物的忿怒相。再加上西藏原始本教的不少神靈,民間傳說的各種妖魔,外域異族的一些精怪,似乎都為佛祖所征服,統統被用來當成護法神,真可謂五花八門,繁雜紛亂。藏傳佛教常見的護法神像有法王、怖畏金剛、依怙神、吉祥天母、尊聖母等。這些神像,大都相貌猙獰醜陋,面色或青或紅,一個個忿眉怒目,張牙舞爪,多頭數臂,收執多樣武器或法器,騎坐走獸或腳踏鬼怪,盡力渲染著護法神的威懾力量。

  4.羅漢像:羅漢是梵語“阿羅漢”的略稱。含有三義,一不生,二殺賊,三應供。藏傳佛教中的羅漢畫像有三種,第一種是眾生羅漢的組合像,一般為十六羅漢像,如哲蚌寺的十六羅漢像是畫在一副壁畫上的,但也有的寺廟繪成釋迦牟尼十六弟子像,代替十六羅漢像。第二種是從十六羅漢或十六弟子中選繪單獨的羅漢像或弟子像,如迦葉像、須菩提像、富樓那像、賓頭盧像、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等。第三種是畫師的任意寫作,不拘尺度地畫一比丘形象而題為羅漢。如羅漢出山、赤腳羅漢、岩居羅漢等。羅漢的造型,或老或少或善或惡,以及美醜雅俗、怪異胖瘦、高矮動靜、神態喜怒等均可任意寫作,顏色可以赤黃白黑,但須目端鼻正,身著僧衣,切忌根殘肢缺。

  5.天龍八部像:天龍八部亦即鬼神像。天龍八部是指天、龍、藥叉、天樂神、阿修羅、金翅鳥神、天歌神、蟒神。其中主要是天神像。在諸天神像中,四大天王像在藏傳佛畫中最為常見,四大天王為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他們或披披鎧掛甲,或肩披腰帶,或護腕戰靴,均同內地佛教繪畫中的天王像相同,只是面部的眉、須、眼、口更類似西藏佛教的護法神像,頭飾似吐蕃時代的武士。如西方廣目天王手托的寶塔不是內地的樓閣式寶塔,而變成梵式喇嘛塔了。上述是佛經中能舉出名字的天神像。另外,還有一些畫師任意繪畫的釋迦牟尼像旁的行道天王、過海天王、雲蓋天王、善神、坐神、立神等,均屬於護法神像。

  6.高僧像:高僧像有兩類,一類是佛教經典中的具體人物,另一類是藏傳佛教的歷代高僧大德。高僧像有四種繪畫方法:一是單人像,像居畫面正中,四周畫滿侍從和隨從,本尊神像和護法人眾,主要人物比例很大,均為坐像。二是雙人對坐像,對稱構圖,每人脅侍人眾各列自己,雙方成弧形。三是幾位高僧的群像,以三個像為多,常為三人三角形佈局,主要人物居中上部對稱式畫像群。四是“千佛式”次序排列的世系群像,如《松贊干布前三十一代吐蕃贊普像》、《古格王朝世系》、《薩迦法王世系》等等。由於高僧的民族、教派和性格等不同,高僧像在表情、衣飾、相貌上也迥然不同。如室利僧哈像,因為他是印度人,所以其服飾、臉龐異於藏族人;蓮花生大師曾以咒術降伏本教的神怪,而被藏族群眾奉為護法神,所以,其肖像面露怒相;宗喀巴大師則慈眉善目,身著格魯派僧裝。高僧像注重真實,不求誇張,其描繪的人體比例與顯宗佛像相同。

  7.曼陀羅像:曼陀羅是梵語,意為“輪集”。它是藏傳佛教密宗修行時所供奉的佛像圖,其形式或方或圓,在其中央畫一佛或一菩薩像以為本尊。本尊的上下右左四方以及四隅各畫一菩薩像,形成一俯視的蓮花,其中央蓮臺上是本尊,周圍八個蓮瓣上各有一像,總成為中院。在此外周圍又有一層或二層畫諸菩薩或護法諸天神,成為外院。如各寺院常見的《胎藏界曼陀羅》、《金剛界曼陀羅》,一幅之中層層有眾多佛菩薩,名為“普門會曼陀羅”,或“都會曼陀羅”,或“善門曼陀羅”。其中有以藥師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為中心的比較簡單的曼陀羅。如蓮花生大師在日喀則修密宗的嘎蔔傑洞,中央的石壁上畫有一幅尊勝佛頂曼陀羅畫。

 

相關文章: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11554)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10196)
1168~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9459)
◎藏傳佛教寧瑪巴各佛學中心 編輯部 緣氣:(5625)
1978~藏傳佛教尊者~利美交流全球翦影 編輯部 緣氣:(4782)
967~藏傳佛法詞慧 編輯部 緣氣:(4555)
948~藏傳佛法詞彙 編輯部 緣氣:(4514)
879~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在台灣中心 台灣中心  緣氣:(8035)
816~藏傳佛法詞彙 編輯部彙集 緣氣:(4660)
778~藏傳佛教現代國寶~全球唯一金銅雕美學藝術唐卡 塔爾寺 緣氣:(8065)
766~藏傳佛教格魯派佛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8878)
762~藏傳佛法名詞解釋﹝1﹞ 編輯部 緣氣:(4839)
法光佛研所的藏傳佛學終身學習課程 札西德勒 緣氣:(9476)
藏傳佛教 中陰文武百尊超度法會 阿不拉 緣氣:(5576)
635~藏傳佛法概要 達賴喇嘛西藏基金會 緣氣:(4712)
寧瑪巴噶陀傳承 藏傳佛教大圓滿精義研習班開課 sophia 緣氣:(7402)
藏傳佛教大圓滿精義研習班 sophia 緣氣:(7971)
582~藏傳佛教名詞 kathok 緣氣:(4610)
藏傳佛教與藏醫的關係 cmh 緣氣:(5779)
藏傳佛教八大護法 慧林 緣氣:(5804)
No318藏傳佛教藝術介紹 秘境寶藏 緣氣:(7190)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6247)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9284)
藏傳佛教簡介 ( 下) 藏傳佛教簡介 緣氣:(4984)
藏傳佛教簡介(上) 藏傳佛教簡介 緣氣:(5184)
藏傳佛教基本禮儀 tanya 緣氣:(5682)
藏傳佛教中密法的特色與意義─西藏協會 覺安慈仁 昭慧 緣氣:(5695)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觀─西藏協會理事長覺安慈仁 昭慧 緣氣:(5162)
藏傳佛法四加行 卡塔任波切 緣氣:(9842)
藏傳佛教舞蹈寧瑪派金剛舞之探討 指導教授:曾永義 ; 蔡麗華 緣氣:(9064)
藏傳佛教舞蹈寧瑪派金剛舞之探討 指導教授:曾永義;蔡麗華 緣氣:(5459)
達賴喇嘛論藏傳佛教的價值 郭國汀編譯 緣氣:(4675)
藏傳佛教中流傳之準提法探討 普光 整理 緣氣:(10183)
藏傳佛教中的度母形象 緣氣:(9749)
藏傳佛教的重要本尊 綠度母 緣氣:(11596)
藏傳佛教及其造像 緣氣:(5529)
清淨的心靈世界藏傳佛教藝術造像賞析 陳俊吉 緣氣:(8270)
試論中國三峽博物館所藏藏傳佛教文物 陳俊吉 緣氣:(8413)
藏傳佛教密宗神像的宗教文化內涵 陳俊吉 緣氣:(11922)
靈相佛光 藏傳佛教金銅佛像藝術漫談 丹曲 緣氣:(7889)
清代宮廷與藏傳佛教文化 王家鵬 緣氣:(5291)
藏傳佛教的著名寺院 布達拉宮 緣氣:(11272)
論藏傳佛教中佛塔的歷史傳承 劉成有 緣氣:(4890)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緣氣:(16417)
觀修的智慧與歡喜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格桑尼瑪 緣氣:(9034)
什麼是藏傳佛教佛像? 緣氣:(5539)
散談藏傳佛教唐卡藝術 李念 緣氣:(4666)
天人合一的藏傳佛教密宗曼荼羅藝術 康格桑益希 緣氣:(10538)
藏傳佛教格魯派修行人一生的修行情況 雪歌仁波切 緣氣:(9024)
論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哲學思想 喬根鎖 緣氣:(5413)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下一) 措如·次朗等 緣氣:(6365)
談藏傳佛教對創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 多識仁波切 緣氣:(10427)
青海宗喀巴文化研究為繼承挖掘藏傳佛教理論提供依託 王大千 緣氣:(7715)
甘丹寺創建六百周年 藏傳佛教史地位重要 緣氣:(8332)
淺談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寺院教育 緣氣:(9328)
藏傳佛教聖地 塔爾寺感受穿越歷史的虔誠 鈕東昊 緣氣:(11160)
宗喀巴改革藏傳佛教和黃教的興起 緣氣:(10260)
宗喀巴對以往藏傳佛教的改革和格魯派 緣氣:(10428)
藏傳佛教時輪法的傳承源流 緣氣:(9606)
傳奇 藏傳佛教的時空結點 劉岩 緣氣:(8049)
青海掠影探訪藏傳佛教之光 緣氣:(7649)
有關藏傳佛教的帽子 緣氣:(5681)
藏傳佛教派別 緣氣:(8614)
藏傳佛教祖師像所特有的造型風韻 緣氣:(5482)
太虛大師與藏傳佛教 劉雨濤 緣氣:(8949)
藏傳佛教高僧活佛的塔葬 寧世群 緣氣:(5500)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6245)
青海藏傳佛教各教派的主要寺院 緣氣:(5088)
藏傳佛教史上的公案“他空見”與“自空見” 緣氣:(7602)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5574)
藏傳佛教喇嘛:11世班禪已承擔起歷代班禪的重任 緣氣:(8425)
藏傳佛教的文化瑰寶 緣氣:(4498)
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其藝術特徵(一) 緣氣:(7731)
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其藝術特徵(二) 黃春和 緣氣:(10858)
弘宣佛法與記錄人生--略說藏傳佛教傳記文學作品 陳慶英 緣氣:(5081)
藏傳佛教的“前弘期”與“後弘期” 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 緣氣:(10466)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文化的貢獻 索代 緣氣:(10482)
探索藏傳佛教寺院管理的新模式 鄭堆 緣氣:(7619)
藏傳佛教及其殊勝 貝瑪旺晴 緣氣:(11359)
元代藏傳佛教在華北的傳播 李尚全 緣氣:(4237)
藏傳佛教供養儀軌 緣氣:(15799)
借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反思企業精神領袖與團隊管理 世界經理人網 緣氣:(9444)
談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 緣氣:(5045)
藏傳佛教菩提道次皈依境 喜饒嘉措 緣氣:(8374)
宗派概論 藏傳佛教 佛光教科書 緣氣:(6421)
關於對藏傳佛教、密法的幾個錯誤認識 洛桑陀美仁波切 緣氣:(9566)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一)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7942)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 (二)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8536)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三) 周拉 班班多傑 緣氣:(8005)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四) 班班多傑 周 拉 緣氣:(8142)
藏傳佛法智慧手機版入口 陳俊吉 緣氣:(5783)
藏傳佛教 什麼是根本上師?! 緣氣:(5872)

上一篇( 上師止貢掘藏者 峨瑟) 回目錄 下一篇(拉卜楞寺建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