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密法的歷史傳承
一般人談到密法,就會聯想到神秘、甚至認為密法是專門搞神通和法力,因為有了一個「密」字就引起誤會和很多的聯想。其實從實質角度來看,「密」字可改為「方便」二字,因為從實質內容來探討,密法就是方便法,它所強調的是方法與技巧,所以沒有什麼秘密可言。原始的密宗或密法叫「Trantra」,是保護我們的本心的意思,修行密法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非常多,有些屬於非傳統的方式,因此有保密的必要性,以避免引起誤會,導致負面的效果,因此久而久之就加了一個「密」字。密法的歷史、傳承比佛教更早,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前就已有了密法,它是屬於古代印度教裡面的一個傳承系統,古時印度高階層的社會才有密法的傳承,因此並沒有傳入民間,當時的社會結構不允許那麼做。密法講究方便法,修行密法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部份是不被傳統社會民情所能接納的,因此一般人因為無法了解而把它稱之為密法或密宗,在印度從古至今已有了密法傳承的存在,但絕不對外公開,修持密法的人僅限於極少數的瑜伽行者,而這些瑜伽行者往往居無定所,外界也認不出來他們的身份,在印度某些古城市的街頭或在喜瑪拉雅山洞裡至今仍有修持密法的修行者,但印度不像西藏,密法並沒有被歸納為主流的宗教體系中,因此今天的印度教中各宗派體系裡,[密法]二字變成十分的陌生。但是在西藏,不但把密法歸納到藏傳佛教體系中,而且至今仍將傳承保持的非常完整,同時也把密法變成今天藏傳佛教的基本特色。

(一)密法傳入到西藏的過程

從第七世紀開始,密法從印度傳到西藏,其中歷經兩個階段,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中將其稱為前弘期和後弘期,前弘期從第七世紀開始到第八世紀末,以密宗大師蓮華生(一般人稱為蓮師)從印度所傳下來的密法為主,蓮師所傳的密法分為口傳與巖藏兩種傳承,今天在藏傳佛教中的紅教系統裡仍保持的十分完整。當時蓮師所傳的密法內涵以今天所謂的大圓滿法為主,而大圓滿法是屬於原始的密法,而原始的密法是非正統佛教的,但紅教本身並不承認非佛教的說法,因為藏人的觀念裡佛教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因此對於大圓滿法非佛教的說詞特別敏感,這也是為什麼紅教和黃教在傳統上不合的原因。修成大圓滿法而得到虹身的成就者至今仍在出現中,紅教對此覺得十分驕傲,所謂得虹身的成就者就是已經了悟本心,實現本心光明的境界。紅教大圓滿法非常特殊,而它的傳承是來自於蓮師。

(二)蓮華生大士 - 密法祖師

說到藏傳佛教中的密法就離不開蓮師,如漢地的達摩大師一般,蓮師是一位大成就者,神通與法力無邊,藏人相信祂是文殊、金剛手、四臂觀音三尊合一的化身,佛經裡面也稱蓮師為第二位佛。他所留下非常殊勝的密法遺跡至今在西藏各地仍隨處可見,蓮師對於佛法傳播到西藏有著特殊的貢獻。

今天藏傳佛教紅教所修持的密法是蓮師及他的二十五大弟子所傳下來的口傳與巖藏法,後來紅教大師們把這兩種傳承合併整理,集結為六十冊經典,這一套六十冊密藏經典是蓮師及他的二十五大弟子所傳下的密法精髓,至今仍被保持的非常完整,而且修成密宗大圓滿而得到虹身成就者仍不斷的出現。

(三)新舊密法的傳承特色

後弘期是在第十世紀中從印度所傳來新的密法,新密法分別歸納到藏傳佛教花、白、黃三個教派的傳承體系裡,新密法是一種混合式的,以大乘佛教精神為基礎加入無上瑜伽法做為主要的修持方式,嚴格說無上瑜伽法不是原始密法,但它可以當做是修持密法的方法之一。像大圓滿法是屬於原始的密法,但修持大圓滿法並不立金剛法像或本尊,但修持無上瑜伽法仍以修持本尊為主。無上瑜伽法在藏傳佛教裡是後弘期才形成,分別歸納到藏傳佛教花、白、黃三個教派的傳承體系中,如花教的喜金剛法、白教的大手印法與Naro六法、黃教的時輪金剛法等都是屬於無上瑜伽法。新密法今天在藏傳佛教花、白、黃三大傳承體系裡被保持的非常完整,西藏有無數修行者因修持無上瑜伽法而得到開悟證果,如白教的密勒日巴大師、花教的薩迦班智達大師,黃教的宗喀巴大師等。無論是那個教派,密法修行過程皆不對外公開,而且密法傳授也是針對特定的人士。今天藏傳佛教外表的一些形式如誦經、灌頂、法會儀式等,被一般人誤認為是密法,這是十分錯誤的觀念,這些只能說是藏傳佛教傳統習俗而已。許多人認為藏傳佛教等於密宗,而喇嘛所說的或修持的法就是密法,這是錯誤的,雖然密宗是藏傳佛教基本的特色,但真正了解或修持密法的人極為少數。

二、密法的特色和意義

(一)什麼是密法?

密法是藏傳佛教的基本特色,很多人認為密法神秘難以了解,其實密法最理性、科學,而且可以說是內在的科學。它是一種革命性的觀念,是非常古老的傳統,也是一種非傳統的觀念。密法是直接針對我們的內心,因此不受任何傳統道德、戒律、理論、規範等的限制,換一句話說,它接受一切,而且是全然的接受,不做任何的抗拒。密法所強調的是超越和轉換,例如將我們的貪、嗔、癡不捨不斷而轉換成智慧與慈悲。因此密法不離人生,與我們的人生有密切的關係。

(二)如何自我實現? - 修持密法的宗旨

密法所強調的是自我實現,相信自己,而密法從來不談理想,因為密法相信你自己就是理想,你的存在就是最高的理想,密法提供給你實現最高理想的方法與技巧。佛陀或耶穌都很偉大,但祂們不是你的理想,如果你把他們當成你的理想對象,你將會錯過他們,而你自己的佛性永遠無法實現。因此佛不是理想,佛性才是理想,佛陀和佛性是不一樣的,佛性是內在的了悟,也是一種偉大的經驗,釋迦牟尼成佛,你也可以成佛,但是你無法變成和釋迦牟尼一樣。雖然兩位都是佛,內在的覺悟相同,但是方法和表達的方式絕對不同,你的體性和釋迦牟尼不一樣。例如金剛佛有憤怒、歡喜、雙身等不同的表現方式,你我將來成佛也是如此,各個表現方式不同,但內在的了悟都是一樣。釋迦牟尼佛與金剛佛比較,外在的表現只是一種方法,而從內在來看,釋迦牟尼佛靜坐詳和的樣子與金剛佛恐怖的樣子都是一樣的,都是了悟空性的一種表現和方法,將來你我也是一樣。所以你就是最高的理想,不要模仿別人,要去發現自己。悉達多的身上所發現的事情在你我的身上都會發現,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是發現的過程絕對不同。所以佛只是一個偉大發現的象徵,當你得到你自己存在的最高理想或價值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迦雅菩提樹下發生了什麼事,或密宗的大成就者密勒日巴在喜馬拉雅山裡赤裸裸獨自唱歌跳舞時發生了什麼事,你會知道的非常清楚,但你的表現方式將會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會是你自己的一種方式,你的表現方式將也有可能唱歌、畫畫或跳舞等,但是你不會成為另一個釋迦牟尼佛或密勒日巴,你將會成為你自己。你以前從來沒有成為你自己,你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密法說「不要模仿佛陀,因為祂不是你的理想」,並不是叫你否定佛陀,事實上它所指的是如何找到你自己的佛性,跟著別人走你將會錯過它,按照你自己的途徑你就能達成它。佛陀幫助你成為你自己,佛、菩薩或神都以不同的方式指向一個目標,那目標就是你。因此千萬不要成為一個模仿者,世界上所有偉大的成就者從來不模仿過別人,例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或釋迦牟尼,他們從來不模仿別人。事實上如果你不模仿別人,你很容易領悟,相反的你如果模仿,你將不會有任何成就,你會變成死板、不會有任何領悟。領悟是一種開啟,模仿是封閉的。

密法是非常實際的,它所使用的方法是從存在的事實開始,例如透過憤怒、恨、暴力超越憤怒、超越恨、超越暴力,沒有其它的方式。因為你存在於暴力、憤怒、貪欲等強烈的感情中,所以要從你存在的地方開始,你必須經過這些考驗,沒有人能夠替你經歷,讓別人代替是不可能的,你必須親自去面對,親自去經驗。因此誰都救不了你,包括佛或神,能救你的是你自己。密法不講過去和未來,它所強調的是現在,現在這片刻對密法來說是代表一切,密法是直接把我們的因轉換成果,因此密法也稱為「果道」。

(三)密法 - 內在的科學

人的心靈是十分的奧妙與神秘,密法是打開我們心靈之門主要的工具。密法基本上是尋找真實的你,密法所重視的是「你是什麼」而不是「你應該是什麼」,科學也是如此,科學是關心物質層面的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科學不預設立場,而密法是關心精神層面的實驗,實驗的過程不講應不應該,而講是什麼。應該與不應該牽涉到道德觀念與個人態度與立場的問題,道德與理想創造出來是非對錯的觀念,而我們每個人的道德與理想標準都不一樣,我的道德觀別人並不一定贊同。道德與理想使你不斷的比較,而你的態度與立場引起跟別人的對抗與衝突,你永遠無法符合所有人的標準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你總是缺少某些東西,你會自我譴責,自我譴責無法改變你,因為你不是那個你所謂「理想的人」,這樣你就錯過了真實的你。如果你一直持續不斷的比較下去,在你的內心會產生一種分裂,一個不真實的你會產生,因此密法基本上在尋找一個真實的你。

密法基本上針對著我們人的內心世界,將內心世界分成兩種,一種是我們現在凡夫的心,另一種是我們的本心。凡夫的心有分別與執著、痛苦與悲傷,而我們的本心是永恆不變的清淨與光明,它是佛心也是智慧性,它隱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被凡夫心所遮蓋住,就像戴上面具的人無法顯露出它真實的面目。我們的本心就如同晴朗無雲的天空一樣的明亮,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時也能體會到本心的真面目,帶給我們無限的自由和自在,但可惜的是這種感覺往往十分短暫,有時幾秒鐘就過去了,修習密法的目的就是從我們的凡夫心中找出原來的心。為了達成這樣的境界,密法針對不同的人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方法,按照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教育及傳統文化等北背景使用不同的方法,因為如此,密法也稱為「方便法」。

三、如何修持密法淨化內心?

(一)覺知 - 智慧的工具

密法強調融解和覺知,對密法來說,生活就是修行,生活也是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知道如何與我們周圍的人與物融解,同時也保持高度的覺知,覺知就是智慧的工具,唯有透過覺知才能達到智慧。換一句話說,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懂得如何使我們的內心平淨與祥和,同時也保持非常高度的覺知或警覺性。因此密法一再的強調要融解,我們不要變成像冰山一樣,而要與自然成為一體,才會與大海融合在一起,要有覺知才會有轉變和蛻變。

例如說,當你看見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你會感覺到喜悅和快樂在你的內心升起,此時要集中精神在這個喜悅與快樂上,儘量去感覺它,你變成了它,甚至你的整個存在就變成了這個喜悅與快樂,保持停留在這個喜悅與快樂的感覺之中,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密訣。如果你的注意力放在朋友身上而不是在那個喜悅與快樂之中,你就錯過了密法的密訣。那種快樂與喜悅是暫時性的,你要想辦法把那種喜悅與快樂變成為你的,那個朋友只是幫助你促成了這件事而已,依佛法來說是緣而不是因,那種快樂感是你種的因。不僅喜悅如此,其它東西也是如此,例如憤怒、悲傷、痛苦等,無論任何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那絕對不是別人給你的,它的因早就隱藏在你的裡面,外在的因素或情況只是緣。因此任何隱藏在你裡面的東西遲早都會實現,不論是正面或負面都是如此。依佛法來說你所種的因,例如當你生氣的時候,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使你生氣的人身上,全然的去感覺那個憤怒,讓它去發生在你裡面,不要去做合理化的解釋,更不要去責怪使你生氣的人,他幫助你將隱藏在內心裡的憤怒顯現出來,他打擊到你某個隱藏傷口的地方,它讓你覺知到它的存在,所以你變成了那個傷口,他讓你知道你有了這個病已經很久,現在你可以治療它。因此你要感謝他,要用感恩的心來對待他。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情況都要用這種方法來對待,你會發現內心產生的極大的改變,如果那個感情是負面的,當你覺知到它的存在,你就能夠免於它,如果是正面的感情或感覺,你會變成那個感覺本身。

(二)如何分辨內在的感情

如果你覺知到某種感覺或感情,當你變成那「知」的時候,感覺立刻瓦解,那麼它就是負面的,如果那種感覺散佈開來,變成你的存在,那麼它就是正面的,覺知在這兩種情況之下運作。如果它是有毒的感覺或感情,你會透過覺知而擺脫它,如果它是好的、喜樂的,你就會與它合而為一,你的覺知會加深它。原則是如果某種感情藉由你的覺知而加深,那就是好的,相反的某種感情透過你的覺知而瓦解,那麼它就是不好的。因此能夠在你的覺知裡成長的感情是美德,罪惡是無法在你的覺知裡成長的,因為人的本心是善的,覺知是我們本心善的一面,唯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任何事都能保持覺知,才會和本心合為一體。換句話說,覺知是了悟本心最基本的要件。

因此美德與最惡並不是來自於社會道德觀念,而是來自於我們內在的了解。覺知像光一樣照進黑暗裡,黑暗就消失了,所有的負面感覺如恨、憤怒、悲傷、暴力等都將會瓦解掉,同時愛、喜悅會顯現出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可以使用這些觀點和方法,無論你做什麼事,你要全然的將心在那件事情上面,同時也保持著高度的覺知,這就是修行。如此一來你可以把整個生活改變成喜悅與快樂,當我們的內心裡充滿了喜悅與快樂,智慧和慈悲才會產生,同時也帶給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的社會快樂與喜悅,這才是所謂真正的帶動社會和諧,甚至世界和平的動力。相反的一個不快樂不滿足的人,只會帶給周圍環境更多的痛苦和悲傷。

(三)欲望 - 未來的夢

同樣的方法我們可以使用在上師和弟子之間的關係上,在密法中皈依與親近上師是不可缺且非常重要的一環,尤其實修密法必須皈依上師並接受灌頂,在修行時經過兩種次第,分別是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在修持過程中把上師當成佛或本尊,然後觀想自己和上師合為一體沒有分別,把上師當成佛所指的意思並不是上師本身,而是你對你的上師非常虔誠而恭敬所得來的喜悅和滿足感,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加持。此時你的注意力放在這種感覺上面,同時讓它在你的覺知裡散佈開來,當你的整個存在變成那個感覺時,才會達到你和你的上師無二無別的境界。如果你的注意力放在上師上面的話,你不但會錯過整個密訣,而且會帶給你更多的挫折與痛苦。因為如果你的注意力放在上師上面,你會進入欲望,你一旦有欲望,就會帶給你痛苦和煩惱,不管你的欲望是什麼。例如說,以前是求名利的欲望,而現在是學佛修行或信天主等的欲望,這些欲望都是一樣,因為你的欲望本身沒變,只是目標改變而已。因此問題不在於你欲求什麼,而是欲望的本身。你欲望你的上師無論是道德行為修行都非常的完美,但是上師一旦達不到你的這種要求,你會感覺失望與挫折,然後繼續找另一個上師,繼續製造更多的痛苦煩惱。一個好的上師絕對不會教你如何變成跟他一樣,或者如何模仿他,如果如此,他在誤導你。相反的,一個好的上師教導你如何實現自己,如何變成真正的自己,如馬爾巴上師教導密勒日巴一樣。

首先你要了解什麼是欲望,預期某種未來的滿足是欲望,它意味著你對現在不滿,它不處於現在這一片刻,欲望是屬於未來,而未來是不存在的。我們對時間的觀念基本是錯誤的,時間沒有所謂的過去未來只有現在。欲望會把你引到未來,把你導入幻夢之中。唯有在無欲望中你才能進入真實的存在,有了欲望你就會進入未來,未來是個夢。當你投射未來你一定會受到挫折,你為了未來的夢而摧毀現在真實的存在,因此不論你的欲望是什麼都是一樣,因為欲望意味著你不處於真實的這一個片刻中,而當下這一片刻是進入存在唯一的門,過去和未來都不是門是牆壁。因此不能有欲望,不管是欲望什麼目標都不好,從入世到出世的欲望都是一樣,出世的欲望是頭腦跟我們玩的遊戲,是一種欺騙自己的行為,從有欲望改為無欲才是解放。




四、密法與人生的關連

(一)活在當下 - 超越一切

密法中說人生應具有靈性,不要在物質和精神之間創造出任何分裂。存在是一個整體,物質和精神是一體兩面,涅槃與輪迴也是一體兩面,密法也特別強調生活就是一切,你要活生生,如果你完完全全的活生生,對你來說沒有所謂的死亡,你已經超越了死亡,而死亡對你來說是一項非常偉大的經驗。但是我們人生基本的觀感是來自於我們的生活環境、教育背景和傳統文化,我們現在所有的這些觀念和我們原來的本心大不相同,我們為了符合適應社會環境而創造出一個假面具,戴著這個假面具來到這個世界,而把真實隱藏起來,甚至於把它完全壓抑,因此你被分裂和我們的本心對抗,你越走下去差異就越大,結果帶給你更多痛苦和悲傷。佛陀釋迦牟尼說人生是痛苦的,祂所指的意思並不是人生本身痛苦,是因為我們所生存的社會是不真實而虛假的、虛構的,而我們對人生所抱持的觀念極為主觀、執著,因而帶給我們痛苦和悲傷。比方說,一個小孩子生下來是整體的、真實的,那就是為什麼每個小孩子都那麼的可愛和美麗,但他在社會裡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的被污染,當他長大時就變成和我們一樣,他又生了孩子,而他將會幫助孩子又變得跟他一樣,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下去,因此我們真實的一面被壓抑而不真實的一面被強化在我們身上。

(二)實現真理 - 根植於真實之中

你無法透過不真實來得到任何的滿足和快樂,如果有的話那是虛假、暫時的,唯有透過真實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和快樂,你才能夠達到真實的存在,才可能達到真理。

例如說,如果你在睡眠中覺得口渴,你在夢中喝了水,雖然你在夢中喝了很多水,但口渴是存在的,夢只是給你喝水的感覺,那個水是是假的。這種情形不只是在夢中發生,連我們的日常生活,整個人生都一直不斷的在發生。因此如果透過不真實的人格與不存在的人格來尋找東西,尋求不到你會處於悲慘之中,如果得到了,你的悲慘會更深。

所以密法特別強調唯有你根植於真實之中,真理才會實現,但是面對真實你需要有非常大的勇氣,因為你已經習慣了不真實的東西。

(三)如何培養智慧

智慧與知識最大的差別在於知識是從別人那裡借來的,而智慧是你自己所累積而來的經驗。你的知識無論如何豐富,都是從別人借來的,例如學校、老師、父母、社會等,但這些知識如你沒有親自經歷或嘗試,都不是屬於你的,你自己所經歷過的知識才是你自己的,也是智慧。沒有經歷過的知識對你來說是無用的,甚至相當危險,你直接體會了解事情,或任何一件事情經過你親自去經驗,它的味道是完全不同的,不論事情大小都會帶給你無比的信心,你對自己會建立起根深蒂固的自信,相信別人之前要先相信自己。所以拋棄一切不是你的,珍惜與培養所有是你的東西,因為唯有透過如此你才能成長,才會有智慧,不管別人多麼好,多麼偉大,如耶穌、佛陀、你的父母和老師等,對你來說是幫不了忙、救不了你,你要救你自己。所以你不能依照別人,如果你依照別人去做,你會變成虛假的,變成一個影印本,你可以愛你所信的神、佛、父母,但是千萬不要模仿變成他們的影印本,你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你一定要找出一條自己的路走,而這條路是你自己的,它必須是真實的,那麼有一天你會到達,你會變成像佛或神一樣,但是你的途徑完全不同。因此無論做什麼事,那一定是你在做,而不要依照別人去做,不論事情大小你要全部投入在那件事情上,即使是一個小小的微笑也能變成一個偉大成就的來源。無論你做什麼,要注意觀察你是不是完全投入,如果沒有的話最好不要去做,把你的能量留到當某種真實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時再去做,保留能量,它就會完全的改變你,它將會是一個全然的、具有爆炸性的變化,這個才叫做自我的實現或了悟自心。

五、人生-無限的能量與智慧

(一)內在的自由與自在 - 人生基本的權利

我們是單獨的來到這個世界,離開這個世界也是如此,什麼都帶不走,連我們最喜愛的身體也被留下來。只能帶著我們原來的本心和現在的心,包括我們一生中所累積的經驗。但是為了滿足自我,符合我們凡夫心靈的願望和需求,

發展出非常狹隘、主觀、偏見、自私自利、無明的觀念和心態,在這種心態中我們完全忽略了我們真正的價值。

我們現在的人生如同一個小小的波浪,一個小波浪如何來面對大海?因此如果我們不改變對人生的價值觀,我們永遠無法融入到人生的大海之中。人生不是一個難題,也不是痛苦,它是光明、自由自在的。所謂自由指的並不是形勢上的自由,而是從內心層面所獲得的自由和自在。我們現在的人生從外表看來自由,但從內心層面來看沒有自由也不自在。它關在我們的社會教育、傳統文化、宗教、家庭等監獄裡。

(二)人生是痛苦嗎?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從原始起點開始,把我們的本心光明發掘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有任何的預設態度與立場,因為有了態度和立場就會阻礙我們的覺知,導致我們永遠無法了悟本心。如果我們的生命是要來適合我們的基本人生觀念、哲學、宗教,傳統文化和意識形態,在這種生命裡其實你失去了生命的價值和它原來的面目,你真正的生命已經死掉了,你會失去了跟生命有關的連結性,你的生命被你的態度所包圍,被自我困住,無法從這個情況裡走出來,結果帶給你更多的痛苦。佛陀說人生是痛苦的,並不是指人生本身痛苦,而是我們對人生的基本態度和立場是痛苦的來源。因為我們的態度,我們對人生已經下了結論,已經設定立場了,我們人生的空間已經變小了,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知道人生的真相,不能有任何的態度和立場,放棄一切,放開雙手,完完全全赤裸裸的走入陽光,走入空性中,從空性中找出自我,找出人生的真相。

(三)放下一切 - 尋找人生真相

其實我們的人生是充滿了希望與各種可能性,也俱備了各種條件和機會。人生最寶貴的禮物是我們內心的自由和自在,這也是我們基本的權利,這種內心的自由與自在是誰都沒有辦法剝奪的,我們自由的決定自己的生命,快樂與痛苦完全看我們自己,我們可以使用這個自由讓它變成地獄,也可以把它當做最美、最快樂,如天堂般的來看待,我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生命的潛力與能量是無限的,我們可以使它成佛、神或大成就者,同時也可以使它成為最惡行者、大魔鬼都有可能。但是人生才有這種可能性,其他眾生都沒有這個潛力,比如一隻狗一輩子就是一隻狗,不可能變成其它的,因此佛陀說人生難得就是這個原因。

六、人生無常

(一)變化是人生基本的特質

佛陀說人生無常所指的是變化,人一生出來就在變化之中,不只是我們的身心在變化,我們的周圍、環境,甚至整個地球和宇宙都在變化當中。對我們本身來說,如果把我們的童年照片拿出來看的話,我們很可能不認識自己。我們的身體一直在變,每樣東西都在變,因此我們要很深切的體認到這個變化的事實,否則我們無法避免因變化而帶來的痛苦。沒有一個細胞能夠保持相同,生理學說我們的身體是一個流動,就好像河流,每刻都有細胞在死,也有很多細胞在生,因此我們的身體和頭腦每刻都在變,我們很難認出來我們孩童時代的照片,如果能夠有我們思想的照片,那麼不只是認不出孩童思想的照片,連最近幾年的思想照片都認不出來。因此每樣東西都一樣,一切都在變,就我們的頭腦而言,早上時候的你與中午、晚上時候的你都不一樣。有一位偉大科學家Eddingtom曾經說過,在生命裡休息這兩個字是空的,我們的生命一直在變動之中,每樣東西都在動,沒有一樣東西是休息不動的,星星、地球、太陽、生命、樹木都在動,從來沒有一個片刻有任何休息不動的,即使你在睡覺時你也沒有在休息,你睡八小時之後你就老了八個小時,其實你在很深的睡眠當中你的意識在動,你的身體和頭腦都在動,一切在動,生命就是流動,所以無法保持一樣。

當某人去見佛陀,在那個人要離開之前,告別的時候,佛陀會說:「記住,那個來見我的人已經不是即將要回去的人」。因此我們無法保持每一片刻的相同,如河流般不停的流動。有一位智者說:「你無法進同一條河流兩次」,同樣的話也可以對人來說,你無法再度碰到同一個人,這是事實,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個事實得真相,所以我們繼續期待別人保持一樣、不變,因此帶給自己痛苦。比如婚姻,拿結婚之前與結婚之後相比較,無論男女都會有所改變,但你一直期待對方不變,保持一樣,那是不可能的,這種期待只會帶給你痛苦。如果我們能夠體認頭腦繼續不斷變化的事實,我們就能夠不用花費任何代價來逃離很多不幸的事情,我們所需要的是簡單的覺知頭腦不斷的在變化。比如說,某人愛你然後你繼續期待他的愛,但是有一天他若不愛你甚至於恨你,你就因此受到打擾或痛苦,你所受到的打擾或痛苦不是因為他的恨,而是因為你的期待。如果你知道變化是人生基本的特質,體認凡是活著的人都會變化的這種基本的道理或情況,你就不會受打擾或痛苦,同時也不會與這個變化的形式對抗,我們會自然的接受變化的事實。如果你注意看你的身體,你會發現它時時刻刻在變,我們的心或頭腦也是如此。

(二)如何尋找變化中的不變

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的本心,它是永恆的,我們的深層意識是不會改變的,當我們的頭腦、思想都在變的時候,這個深層意識扮演著觀照者的角色,這個觀照者永遠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有這種意識層面的差別,這兩種同時存在我們的裡面,因此我們是兩種人格所構成的,一個一直在變化之中的變化,另一個一直維持不變之中的不變,如果你覺知到這兩個層面同時存在,那麼對你會很有幫助。不變之中的變化是人生最大的特點,在你外在意識形勢的部份一定是不停改變,但你的內在意識層面裡你是不變,永遠保持一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注意這兩種狀態,我們不需要去做任何努力或反應,只是注意,要有覺知就夠了。但是我們很可能不注意而忘掉,我們很可能沉迷於圍繞著我們變動的世界,我們完全忘掉我們內心層面的意識,它是我們的中心點,我們一直被改變的流動所蒙敝,因此任何不變的東西我們都不會注意它的存在。比如說,你的家在飛機場附近,每天都有飛機的聲音,你不會注意它,因為它每天都有。但是如果有一天飛機的聲音忽然停止,你立刻會覺知或注意到它。因此某種東西經常不變,保持一樣,我們的頭腦習慣於不注意它,但相反的某種東西一改變我們的頭腦就立刻去注意它。所以每樣東西都按照它原來的樣子都不變,我們不會去注意或覺知,因為我們的習慣上沒有必要。因為我們的本心永遠都一樣、不變、永恆,所以我們就錯過了它的存在。我們經常習慣於注意我們的身體和頭腦,因為它們不停的改變,我們認為我們就是它,和它們認同,認為我們整個存在就是它們或它們的整個存在就是我們。

(三)不變中的變化 - 人生最大的特點

一般的宗教家說,我們不需要改變世界或別人,但是需要改變我們自己。我們只要知道每樣東西都在改變,要有這個覺知,然後在改變之中沉浮,在改變中放鬆和自在。這個時候我們的頭腦沒有未來也沒有過去,此時只有這個片刻,而這個片刻是一切。為什麼要放鬆,因為如果你放鬆,那麼那改變的背景將會給你對照,透過它,你就會感覺到那個不變的東西,如果你做任何努力改變別人或自己,你就無法看到我們的本心不改變的一面。你的心靈太過於被變化所佔據,因此你無法看清事實真相。

按照密法,我們的頭腦總是想要去做某些事情,它一直在變動,而本心它是無為的,重點是放鬆、自然、不做任何事,如果你能夠覺知到這點,就不需要擔心其它任何東西。使用這個方法會給你一切,這樣你就知道了這個密訣。因此透過改變你可以超越它,同樣的透過死亡超越死亡,透過憤怒超越它。密法的方法是在改變當中找到那個不變的東西,換一句話,從我們的現在的凡夫心中找出那個清淨、光明、永恆的本心。


相關文章: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11554)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10196)
1168~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9459)
◎藏傳佛教寧瑪巴各佛學中心 編輯部 緣氣:(5625)
1978~藏傳佛教尊者~利美交流全球翦影 編輯部 緣氣:(4782)
967~藏傳佛法詞慧 編輯部 緣氣:(4555)
948~藏傳佛法詞彙 編輯部 緣氣:(4514)
879~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在台灣中心 台灣中心  緣氣:(8035)
816~藏傳佛法詞彙 編輯部彙集 緣氣:(4660)
778~藏傳佛教現代國寶~全球唯一金銅雕美學藝術唐卡 塔爾寺 緣氣:(8065)
766~藏傳佛教格魯派佛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8878)
762~藏傳佛法名詞解釋﹝1﹞ 編輯部 緣氣:(4839)
法光佛研所的藏傳佛學終身學習課程 札西德勒 緣氣:(9476)
藏傳佛教 中陰文武百尊超度法會 阿不拉 緣氣:(5576)
635~藏傳佛法概要 達賴喇嘛西藏基金會 緣氣:(4712)
寧瑪巴噶陀傳承 藏傳佛教大圓滿精義研習班開課 sophia 緣氣:(7402)
藏傳佛教大圓滿精義研習班 sophia 緣氣:(7971)
582~藏傳佛教名詞 kathok 緣氣:(4610)
藏傳佛教與藏醫的關係 cmh 緣氣:(5779)
藏傳佛教八大護法 慧林 緣氣:(5804)
No318藏傳佛教藝術介紹 秘境寶藏 緣氣:(7190)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6247)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9284)
藏傳佛教簡介 ( 下) 藏傳佛教簡介 緣氣:(4984)
藏傳佛教簡介(上) 藏傳佛教簡介 緣氣:(5184)
藏傳佛教基本禮儀 tanya 緣氣:(5682)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觀─西藏協會理事長覺安慈仁 昭慧 緣氣:(5162)
藏傳佛法四加行 卡塔任波切 緣氣:(9842)
藏傳佛教舞蹈寧瑪派金剛舞之探討 指導教授:曾永義 ; 蔡麗華 緣氣:(9064)
藏傳佛教舞蹈寧瑪派金剛舞之探討 指導教授:曾永義;蔡麗華 緣氣:(5459)
達賴喇嘛論藏傳佛教的價值 郭國汀編譯 緣氣:(4675)
藏傳佛教中流傳之準提法探討 普光 整理 緣氣:(10183)
藏傳佛教中的度母形象 緣氣:(9749)
藏傳佛教的重要本尊 綠度母 緣氣:(11596)
藏傳佛教及其造像 緣氣:(5529)
清淨的心靈世界藏傳佛教藝術造像賞析 陳俊吉 緣氣:(8270)
試論中國三峽博物館所藏藏傳佛教文物 陳俊吉 緣氣:(8413)
藏傳佛教密宗神像的宗教文化內涵 陳俊吉 緣氣:(11922)
藏傳佛教中的造像分類 緣氣:(9569)
靈相佛光 藏傳佛教金銅佛像藝術漫談 丹曲 緣氣:(7889)
清代宮廷與藏傳佛教文化 王家鵬 緣氣:(5291)
藏傳佛教的著名寺院 布達拉宮 緣氣:(11272)
論藏傳佛教中佛塔的歷史傳承 劉成有 緣氣:(4890)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緣氣:(16417)
觀修的智慧與歡喜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格桑尼瑪 緣氣:(9034)
什麼是藏傳佛教佛像? 緣氣:(5539)
散談藏傳佛教唐卡藝術 李念 緣氣:(4666)
天人合一的藏傳佛教密宗曼荼羅藝術 康格桑益希 緣氣:(10538)
藏傳佛教格魯派修行人一生的修行情況 雪歌仁波切 緣氣:(9024)
論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哲學思想 喬根鎖 緣氣:(5413)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下一) 措如·次朗等 緣氣:(6365)
談藏傳佛教對創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 多識仁波切 緣氣:(10427)
青海宗喀巴文化研究為繼承挖掘藏傳佛教理論提供依託 王大千 緣氣:(7715)
甘丹寺創建六百周年 藏傳佛教史地位重要 緣氣:(8331)
淺談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寺院教育 緣氣:(9328)
藏傳佛教聖地 塔爾寺感受穿越歷史的虔誠 鈕東昊 緣氣:(11160)
宗喀巴改革藏傳佛教和黃教的興起 緣氣:(10260)
宗喀巴對以往藏傳佛教的改革和格魯派 緣氣:(10428)
藏傳佛教時輪法的傳承源流 緣氣:(9606)
傳奇 藏傳佛教的時空結點 劉岩 緣氣:(8049)
青海掠影探訪藏傳佛教之光 緣氣:(7649)
有關藏傳佛教的帽子 緣氣:(5681)
藏傳佛教派別 緣氣:(8614)
藏傳佛教祖師像所特有的造型風韻 緣氣:(5482)
太虛大師與藏傳佛教 劉雨濤 緣氣:(8949)
藏傳佛教高僧活佛的塔葬 寧世群 緣氣:(5500)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6245)
青海藏傳佛教各教派的主要寺院 緣氣:(5088)
藏傳佛教史上的公案“他空見”與“自空見” 緣氣:(7602)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5573)
藏傳佛教喇嘛:11世班禪已承擔起歷代班禪的重任 緣氣:(8425)
藏傳佛教的文化瑰寶 緣氣:(4498)
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其藝術特徵(一) 緣氣:(7731)
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其藝術特徵(二) 黃春和 緣氣:(10858)
弘宣佛法與記錄人生--略說藏傳佛教傳記文學作品 陳慶英 緣氣:(5081)
藏傳佛教的“前弘期”與“後弘期” 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 緣氣:(10466)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文化的貢獻 索代 緣氣:(10482)
探索藏傳佛教寺院管理的新模式 鄭堆 緣氣:(7619)
藏傳佛教及其殊勝 貝瑪旺晴 緣氣:(11359)
元代藏傳佛教在華北的傳播 李尚全 緣氣:(4237)
藏傳佛教供養儀軌 緣氣:(15799)
借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反思企業精神領袖與團隊管理 世界經理人網 緣氣:(9444)
談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 緣氣:(5045)
藏傳佛教菩提道次皈依境 喜饒嘉措 緣氣:(8374)
宗派概論 藏傳佛教 佛光教科書 緣氣:(6421)
關於對藏傳佛教、密法的幾個錯誤認識 洛桑陀美仁波切 緣氣:(9566)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一)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7942)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 (二)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8536)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三) 周拉 班班多傑 緣氣:(8005)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四) 班班多傑 周 拉 緣氣:(8142)
藏傳佛法智慧手機版入口 陳俊吉 緣氣:(5783)
藏傳佛教 什麼是根本上師?! 緣氣:(5872)

上一篇(心 之 明 性─達賴喇嘛) 回目錄 下一篇(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觀─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