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與峨眉山
  

韓廷傑
 

 普賢菩薩是佛教傳說中四大菩薩之一,道場在四川省峨眉山,每年香火不斷,遊人也絡繹不絕。為什麼普賢有這樣大的名氣?他和峨眉山又為什麼會有這樣密切的關係?現分析於下:
  普賢,梵語音譯三曼多跋陀羅。嘉祥《法華疏》雲:三曼多雲普,跋陀羅雲賢。《華嚴大疏》雲: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此約自體說。又雲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此約諸位說。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此約當位說。又果無不窮曰普,不舍因門曰賢。此約佛後普賢。當位普賢,悲智雙運,佛後普賢,智海已滿。又譯為遍吉,遍即普義,吉是從事相立名,賢是從理體立名。普賢與文殊二菩薩同為釋迦佛左右二輔,文殊表智,普賢表行。又文殊表智,普賢表理。又文殊表根本智,普賢表分別智。表示修佛法要理智合一,行解相應。《大日經疏》雲: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從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三業,皆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蓋此菩薩,從根本智,發廣大願,以萬善莊嚴,一一周遍法界,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名普賢也。
  普賢菩薩之得名、授記,見於《悲華經》。經雲:往昔過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有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佛號寶藏如來。時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即阿彌陀佛)。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眗(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眾(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轉輪聖王及諸王子,于寶藏佛前,次第發願,佛一一授記。第八王子泯圖向佛說出了他的誓願:世尊,我今所願,要當於是不淨世界,修菩薩道。複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令其嚴淨,如青香光明無垢世界。亦當教化無量菩薩,令心清淨,無有垢穢,皆趣大乘,悉使充滿我之世界,然後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普賢菩薩的誓願來看,他是修菩薩道的,以教化眾生己任,可以隨意現形為地獄身、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天龍、鬼神、夜叉、羅刹、毗舍遮乃至商賈淫女、畜生惡鬼,為他們說法,讓他們離苦得樂。還化身千萬,向每一世界的佛頂禮讚歎,供養無數。所以寶藏如來很稱讚他的願行,認為他必能教化無量眾生,最後終能成佛,並且為他改名為普賢。
  因為他修的菩薩行是利益眾生的,引導眾生學習佛法,並不急於涅槃,所以很得眾生的崇拜,在《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詳細記述了他的願行,這就是廣為人知的普賢十願,現簡述如下:
  1.禮敬諸佛。對佛教傳說中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都以自身的神通力,同時現前,常修禮敬。
  2.稱讚如來。對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都以很深的知己,用超過辯才天女的微妙舌根,發出無盡的聲音、言辭,對如來讚歎其無邊的功德,用以教育其餘在會的菩薩。
  3.廣修供養。對十方三世的一切極微塵數諸佛,都用最好的供品,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以及各種塗香、燒香、末香用來供養。除此之外,還用最上等的法供養,如說修行法、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代眾生苦、勸修善根等諸種法,用以供養。
  4.懺悔業障。普賢菩薩自己思量,曾於過去的無始劫中,由於自身的貪、瞋、癡,發為身、口、意三業,做了很多惡業,是無量無邊的,所以他要在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誓不再做惡業。
  5.隨喜功德。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乃至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善根,盡皆隨喜,絲毫沒有妒嫉誹謗、諷刺打擊之類的惡行。
  6.請轉法輪。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成等正覺後,普賢菩薩都要前往,以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為眾生說法度世。
  7.請佛住世。佛欲入涅槃,殷勤勸請莫入涅槃,多在世間為眾生說法。這也是利樂眾生的法門。
  8常隨佛學。在佛住世期間,發心學習佛法,精進不退,不計財產、王位乃至不惜身命,修習難行苦行,無論何種法會,都隨佛參學,沒有疲倦。
  9.恒順眾生。對各類眾生,人非人等,都承事供養,如敬父母。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者為作光明;于貧困者令得寶藏。還引導眾生學習佛法。他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因為佛以眾生心而起大悲心,恒順眾生就等於供養如來。
  10.普皆回向。從最初的禮拜諸佛到恒順眾生,所有功德,都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眾生惡業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普賢菩薩都願代受,讓作惡業的眾生得到解脫。
  普賢菩薩的這十大願行都發誓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這十大願行才盡,而實際上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都是沒有盡頭的,這十大願行也就是永無窮盡了。
  在《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中,普賢菩薩發願,于後五百歲中,有受持《法華經》的,都為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如果有邪魔、夜叉、羅刹等惡鬼前來騷擾,普賢菩薩都保護行者。如果有人讀誦此經,普賢菩薩就乘六牙象,守護在這人身旁。如果讀誦時忘記了某句,菩薩還教給他怎樣讀誦。這樣,實際上就成了《法華經》的守護神,受持《法華經》行者的守護神。
  有了十大願行和對《法華經》無微不至的照護,在一般佛教徒心目中,普賢就佔有了很崇高的地位。修心佛法有這樣好的佑護,怎能不從心底裏尊敬他呢?普賢在經中所說的行法有兩種,一是十忍法,一是懺悔法。
  在《華嚴經·十忍品》中,普賢為菩薩提出十忍,若能得此十忍,就能對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1.音聲忍。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教法,都能深信悟解。
  2順忍。順菩提正道,趣向最高的無生果位之忍。
  3.無生法忍。能通達一切事物無生無滅的道理,並依此修心。
  4如幻忍。了達一切事物依因緣而生,猶如幻化本來是空寂無物。
  5.如焰忍。了達一切事物像火焰一樣似有實無,沒有真實存在。
  6.如夢忍。了達一切妄心,如夢境一樣,虛幻不實。
  7.如響忍。了達世間一切言語聲音都是依因緣而生,虛假不實,如空穀迴響。
  8.如影忍。了達自己色身由五陰聚合而成,虛幻不實,就像影子一樣。
  9如化忍。了達世上事物無而忽有,有而還無,就像幻化的一樣不真實。
  10.如空忍。了達世上一切法界一切事物都像虛空一樣無形無色。
  這十忍和一般意義的忍辱之忍有很大差別,佛教認為,依此修行可以很快通達佛法,具有很大的功德。
  普賢的另一個行法就是懺悔法。《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普賢菩薩放眉間大人相光,為諸位菩薩說法,先說懺悔眼根法:行者應于諸佛面前,髮露先罪,至誠懺悔。因為無量世以來有眼根的原因,貪者諸色,因為著色,所以貪愛諸塵,受女人身。每一世生處,都為色塵所迷惑,色塵傷害眼根,使人成為恩愛之奴,經歷三界。所受的這些罪過,都是眼根不善所引起的。所以要皈向諸佛,說明自己眼根的所有罪咎,並向諸佛菩薩、大乘經典懺悔說:“我今所懺眼根重罪,障蔽穢濁,盲無所見。願佛大慈,哀憫覆護。普賢菩薩,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無量諸菩薩伴。唯願慈哀,聽我悔過,眼根不善惡業障法。”行者按此法修行,懺悔七日,多寶佛塔從地湧出,釋迦牟尼佛用右手親啟塔戶,多寶佛現身,為行者證明:“法子,汝今真實能行大乘,隨順普賢眼要懺悔。以是因緣,我至汝所,為汝證明。”行者又向普賢請教懺悔之法,普賢又分別講了懺悔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之法。每懺悔一根,都有佛為行者證明,讚歎普賢行法。最後行者聽到空中發微妙聲音說:“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沒,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諸法,皆亦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諦寂靜。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懺悔。”算是為懺悔法門說出了最後的真諦。
  可以看出,普賢能為別的菩薩說法,說明他的功德、修行高於一般的菩薩。《法華經·見寶塔品》中記載,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祗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每至有人宣講《法華經》時才湧現其前。行懺悔法門就能感多寶佛湧現,可見行懺悔法門具有很特殊的功德。
  普賢菩薩的願行以救度眾生為主,其行法又有很殊勝的功德,是釋迦牟尼佛的脅侍,在佛教中佔有很高的位置。這些原因合在一起,使他受到眾多佛教徒的崇拜。近代佛學大師弘一法師曾讚歎:“願得普賢真願行,常樂利益諸眾生。”作為一個印度菩薩,曾陪侍佛祖的西方聖賢,他何時與中國發生關係,又怎樣在四川峨眉山定居了呢?
  根據舊的《峨眉山志》記載,漢明帝時甲子年間,裏人蒲公采藥,見到麋鹿的足跡像蓮花一樣,就向當時在峨眉山修行的一位高僧千歲寶掌和尚請問,這位高僧也不敢確定,就讓他到洛陽請問摩騰、法蘭二位尊者。法蘭告訴他:《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有文,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者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與其眷屬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所謂賢勝,就是普賢。蒲公回去後,就建普光殿,供養普賢菩薩像。普賢在峨眉山示現就始於這個傳說。只見麋鹿足跡像蓮花就斷言這裏住著一個菩薩,未免過於武斷。印光大師在《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中對此也提出了質疑:經中只載普賢又名遍吉,未載賢勝之別名,法蘭斷言賢勝就是普賢,令人生疑。釋迦牟尼講《華嚴經》在印度摩竭陀國,經中所說光明山在西南方,而中國在印度有震旦之稱,位於印度東方,西南和東方正好相反,怎能相提並論?漢明帝時的甲子年,即漢明帝七年,才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到西域尋求佛法,摩騰、法蘭在漢明帝十年才到中國,而蒲公在漢明帝七年就去向他們請教了。按《傳燈錄本傳》千歲寶掌于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才來中國,漢明帝時的蒲公怎能去向他請教問題呢?
  總的看來,舊志所載的這段故事過於牽強附會,難令人信服。佛教內部也有人對這種說法持批評態度,清代居士蔣虎臣修山志時有《志餘》一卷,其中有言:“世人競稱文殊在五台,普賢在峨眉,此是俗見……菩薩神化,周遍法界,何嘗以某處為我道場,某處為彼道場耶?”在我們現在看來,這只能看作是佛教的神話傳說故事,並無確實證據。但位於峨眉山絕頂的普光殿歷來被人看成是菩薩示現之所,吸引許多僧俗人等前來拜普賢。後改為相光寺,明時洪武帝重修,覆以鐵瓦。清巡撫張德地又捐俸重修。相光寺成了普賢在人間的示現之所,不復容人懷疑。
  因為有了普賢,很多僧人來峨眉山禮拜菩薩,求菩薩佑護。最早的記載是魏晉年間中印度僧人寶掌來峨眉山禮普賢。可見這時普賢道場在峨眉山已有定論。
  晉隆安三年,慧遠之弟慧持來峨眉山,依普賢修法,居龍淵精舍,講經說法,為時人所重。
  唐朝趙州從諗、黃檗老人、南泉老人、澄照大師均是禪門大德,都曾先後來禮普賢。其中澄照大師對普賢最為恭敬,每日六時禮普賢。
  宋行明禪師,入五台禮文殊,入峨眉禮普賢,均感二菩薩隨心應現。
  明寶曇國師,受明洪武帝之命,重建相光寺,覆以鐵瓦,又鑄普賢菩薩金像。後於此寺十年,教化徒眾。
  明歸空和尚在禮普賢時行叩通天苦行,並燃一指以供普賢。
  其他居峨眉山修行的高僧也代有人出,有成就者不乏其人。
  因為峨眉山影響很大,很多皇帝也有敕賜,以提高自己善行的聲譽。最早的是唐僖宗敕建黑水寺,賜額永明華藏,又賜住持慧通禪師無縫袈裟一領。
  宋朝太祖、真宗、仁宗都曾先後敕賜萬年寺,賜物有金珠、瓔珞、袈裟、金銀瓶、禦書、缽、銅鐘鼓鑼等法器。仁宗嘉祐七年還頒賜經藏。徽宗也曾賜旙、幢等物。萬年寺是傳說中蒲公拜佛修行的舊址,宋代皇帝對此寺特別偏愛,簡直要把它當作御用寺院了。
  明英宗於天順四年五月初四日頒旨賜靈嚴寺大藏經一藏。
  明神宗對峨眉山敕賜最多。賜海會堂千佛袈裟、佛牙等物。敕賜圓通庵慈甯宮皇太后手書佛號繡金長幡、九層沉香塔等。萬曆二十七年賜白水寺大藏經一部。萬曆四十年賜慈延寺大藏經一部。萬曆四十二年賜永延寺藏經一部。先後共有五次之多。
  清朝康熙帝於康熙四十一年春在北京賜伏虎寺僧照裕、光相寺普震《藥師經》及手書大字。同年秋又派人到峨眉山賜照裕經書、詩軸,又賜善覺寺元亨、大峨寺僧常舒、白龍洞僧祖元、毗盧寺僧德敬、雷洞坪僧慧植、銅殿藏經閣僧照乾、臥雲庵僧照玉諸人《金剛經》及御筆手書等物。
  由於歷代高僧的推崇,歷代皇帝對峨眉山的多次敕賜,使峨眉山是普賢道場的傳說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其原因無非有二:一是普賢的行願及地位受人尊崇,在信奉佛教的古代,人們希望把他留在中國,成為有形的可見之人,不願意他“遍周法界,應化無數”,就給他找個安身之處。二是峨眉山幽遠偏僻、雄偉壯觀,景致又幽雅安靜,適於僧人避世修行,也適於騷人墨客遊覽賞玩。再加上有傳說故事“作證”,一拍即合,峨眉山就成了佛教聖地,再不容改變。在現代社會,又成為國內外遊客的旅遊勝地,也許這是初始在這裏建造寺院的僧人所始料未及的吧!

 

相關文章:
452~普賢菩薩Puxian Amtb 緣氣:(7573)
妙法蓮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緣氣:(7934)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 李富華 緣氣:(8000)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之研究-參考文獻 緣氣:(9019)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緣氣:(7463)
略說普賢菩薩 緣氣:(6990)
普賢菩薩之簡介 汝 佛 緣氣:(9083)
普賢菩薩傳說故事 緣氣:(8311)
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寬明 緣氣:(7813)
普賢菩薩 無量行願 緣氣:(8741)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之研究 柯惠馨 緣氣:(8280)
十方普賢菩薩在峨嵋 陳清香 緣氣:(8139)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淺談 義澤 緣氣:(7540)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 李富華 緣氣:(7833)
略論清代淨土信仰與普賢菩薩 紀華傳 緣氣:(7821)
關於峨眉山普賢菩薩信仰的哲學詮釋 華方田 緣氣:(7739)
無邊的願行 普賢菩薩 文珠法師 緣氣:(7387)
普賢菩薩身語意三大行願 朱斐 緣氣:(9572)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淺釋 超 凡 緣氣:(11738)
普賢菩薩聖誕日 峨眉山水陸法會圓滿送聖 峨眉山佛教 緣氣:(9044)
普賢菩薩 化身金剛薩埵 永為密教初祖 黃念祖 緣氣:(9253)
普賢菩薩行願品 悟毘盧性海 入普賢行! 緣氣:(7254)
《普賢菩薩十大願》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緣氣:(2066)
普賢菩薩十大願 聖嚴法師 緣氣:(3904)
《普賢菩薩十大願》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緣氣:(2802)
《普賢菩薩十大願》第二大願:稱讚如來 緣氣:(2786)
《普賢菩薩十大願》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緣氣:(3318)
《普賢菩薩十大願》第四大願:懺悔業障 聖嚴法師 緣氣:(4372)
《普賢菩薩十大願》第五大願:隨喜功德 聖嚴法師 緣氣:(4756)

上一篇(普賢菩薩之簡介) 回目錄 下一篇(普賢菩薩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