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品 阿拉漢品

佛陀和名醫耆域
阿拉漢不執著
阿那律陀比庫和女天神
帝釋敬重摩訶迦旃延尊者
比庫控訴舍利弗
一眼失明
只靠信仰無法證得涅槃
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


佛陀和名醫耆域

  不再生死輪回,不後悔,解脫一切,自由自在,斷一切系縛(1) 的人(2),沒有任何貪欲。 

  迭瓦達答(提婆達多)曾經多次試圖謀害佛陀。其中一次是自靈鷲山頂上推下大石,企圖砸死佛陀,但巨石墮落下來時,撞到山崖。破裂的碎片打中佛陀腳的大姆指。佛陀因此被人護送至耆域在芒果園內的精舍 (3)。名醫耆域為佛陀敷藥並且包紮傷口。之後,耆域就進城去治療其他的病人,但答應在傍晚前趕回來,將包紮拆掉。當天晚上,耆域要回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提早關了,而無法回去照顧佛陀。這令他很懊惱,因為包紮若不及時拿掉,病情會加重。

  當天晚上,佛陀判斷耆域無法回來,就要阿難協助他把包紮拿掉,卻發現傷口已經痊癒了。第二天早晨,耆域趕回來時,問佛陀昨天晚上是否感覺劇痛和不舒服呢?佛陀回答說:「耆域!證悟成為佛陀以後,我就具足隨時都可以止息苦痛和憂愁的能力。」佛陀接著解釋解脫聖者的心性。

  (注1)有四種系縛:貪、瞋、戒禁取和見取 。(注2)即阿拉漢 。(注3)精舍啟用典禮之後,耆域就證得初果。佛陀在他的建議之下,吩咐比庫要適當運動,如打掃和走路等。《耆域經》記載佛陀對食肉的看法,該經就是佛陀對耆域的說法。

 

阿拉漢不執著

  正念現前的人精進修行,如同天鵝飛離沼澤,他們不樂在家 (1),而正信出家。(91) 

  佛陀和眾多比庫有一年在王舍城結夏安居。安居結束前約兩星期的時候,佛陀預先告訴比庫,安居後要離開王舍城,要比庫們預做準備 (2)。有些比庫便開始縫製新袈裟並加以染色,有些人則洗滌舊袈裟。但當比庫們看見大迦葉尊者也在洗袈裟時,心中想著:「王舍城裏裏外外有非常多信徒仰慕大迦葉尊者,並且供養一切所需的物品。這種情形下,大迦葉卻要追隨佛陀,離開他們,這樣做對嗎?」 

  十五天后,在離去的前夕,佛陀認為可能有一些供養典禮儀式、比庫剃度和喪禮等事情,所以比庫全部離去是不恰當的,因此決定要一些比庫留在王舍城,並要大迦葉留下來帶領他們。大迦葉尊者及其它幾位年輕比庫就因此留在王舍城。 

  聽到大迦葉尊者要留下來的消息時,其他比庫就說:「果然不出我們所料,大迦葉尊者要留在王舍城。」佛陀告誡他們:「比庫們!你們認為大迦葉是執著王舍城的信徒和他們的供養嗎?你們錯了!大迦葉是奉行我的指示才留下來的,大迦葉不執著一切事物!」 

  注1:阿拉漢行腳各地,而不執著特定的地方,因為阿拉漢沒有我所的觀念。注2:諸佛會事先通知比庫們,是否會與他們一同外出化緣,如此,比庫們才有時間準備。

 

阿那律陀比庫和女天神

  阿拉漢的諸漏已盡,不執著飲食,阿拉漢以解脫為修行的目的,解脫即是空、無相。阿拉漢的行境如鳥飛過天空,無跡可尋。 ( 93) 

  阿那律陀比庫有一天在找尋廢棄的布料來做袈裟,因為他的舊袈裟已經破損不堪了。女天神闍鄰尼──他前世的妻子看見他正在找布料,就找了三塊好布料,放在垃圾中比較明顯的地方。阿那律陀因此找到這三件布料,就帶回精舍。佛陀和眾多比庫也回到精舍,一起幫他縫製袈裟。 

  這時候,闍鄰尼也化身成年輕的女子,到村子來。當她聽說佛陀和比庫也來到精舍,協助阿那律陀縫製袈裟時,就鼓吹村民用美味的食物供養,結果供養的食物比實際需要的超出很多。其他比庫看見多餘的食物,就說:「阿那律陀應該要他的親朋和信徒供養足夠的食物就好了。當然了,他可能想要炫耀他有這樣多的信徒!」 

  佛陀勸誡他們:「比庫們!不要以為阿那律陀向他的信徒要求供養米粥和其他的食物。他什麼也沒有要求。今天早上,這些過多的供養,是一位天神鼓吹的結果。」

 

帝釋敬重摩訶迦旃延尊者

  諸根寂靜的人,如善禦者馴服的馬匹;沒有我慢和欲漏的人,諸天也仰慕。 ( 94) 

  有一次,結夏安居結束日,正是月圓的日子。帝釋率領眾多天神前往毘舍佉興建的東園鹿子母講堂向佛陀頂禮問訊。僧伽中地摩訶迦旃延尊者因為在遙遠的阿槃提結夏安居,所以尚未返回精舍。其他人就為他保留了空位子。當帝釋以鮮花和素香向佛陀頂禮問訊時,看到保留給摩訶迦旃延尊者的位子,他說多麼希望尊者也在精舍裏接受他的禮敬。這時候,摩訶迦旃延尊者突然出現,帝釋歡喜異常,立刻獻上鮮花致敬。 

  比庫們對帝釋崇仰摩訶迦旃延尊者的舉動大受感動,有些比庫則認為帝釋偏心。佛陀就向他們說:「天人敬重所有克制欲樂的人。」 

 

比庫控訴舍利弗

  阿拉漢猶如大地,耐心具足,若受人刺激,也不憤怒;阿拉漢虔誠堅定,一如因陀揭羅 (1);阿拉漢內心安祥清淨,如無污泥的池塘,不再生死輪回。 

  結夏安居結束時,舍利弗正準備與其他比庫一同外出。有位對舍利弗懷有怨懣的年輕比庫卻向佛陀抱怨說,舍利弗辱駡,鞭打他。佛陀就請人召請舍利弗來解釋,舍利弗不辯別自己的清白,卻說:「世尊!堅定持戒並且觀身的比庫,若有對不起其他比庫的行為,怎麼可能不道歉,就逕自出外去呢?我像大地一樣,花卉綻放時,沒有任何喜悅的感覺,垃圾與糞堆積在上面,也不憤怒。我也像門墊、乞丐、斷腳的公牛一般,對汙穢的血肉之軀感到厭惡,不再執著於它。」

  舍利弗謙虛地說完之後,犯錯的年輕比庫深感愧疚,承認自己指控舍利弗的錯誤。佛陀建議舍利弗接受年輕比庫的道歉,免得年輕比庫將來受業報。年輕比庫就恭敬地懇求舍利弗寬恕。舍利弗也誠摯的原諒他,並且重述如果自己有任何不對的地方,也請他能原諒 (2)

  所有在場的比庫都讚歎舍利弗,佛陀說:

  「比庫們!像舍利弗這樣的阿拉漢不懷任何憤怒和瞋心。如同大地和門柱一樣的耐心、寬容和堅定,他的內心永遠祥和、清淨。」

  備註: 1. 因陀揭羅,是在大門中間安放一堅固的石頭,作為關門時放門橛用的。另一種說法認為它是帝釋的柱子,在進城的地方安立一大而堅固的柱子,以象徵因陀羅(印度守護神)之所在。2. 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尊者是佛陀的兩大弟子,佛陀指派他們擔任僧伽的指導人,佛陀建議所有的比庫尊敬他們如同父與母。

 

一眼失明

  阿拉漢的身口意清淨;阿拉漢智慧具足,究竟解脫,究境寂靜,不受生命中的得失左右。

  有一位七歲的男孩,由於父親殷切的盼望,而出家為沙馬內拉。剃度之前,男孩先得到一個禪觀指導。剃度時,他專注觀想,也因為這觀想和前世的善業,剃度之後,他就證得聖果。

  後來,提舍尊者在沙馬內拉的陪同下,出發前往舍衛城,準備向佛陀頂禮。

  半路上,他們暫宿某一村落的精舍。當天晚上提舍入睡後,沙馬內拉卻徹夜坐在提舍的身邊未眠,只在接近清晨的時候,稍為睡臥一會。

  第二天一大早,提舍認為該是搖醒沙馬內拉的時候了,於是用扇子搖醒小沙馬內拉。但不幸的,扇柄卻打傷了他的一隻眼睛。小沙馬內拉急忙用單手遮住受傷的眼睛,出去打水,準備給提舍尊者洗臉,並清洗精舍的地板等。

  但當他單手捧水給提舍時,尊者告誡他,服務別人時,應該用雙手。這時候,尊者才發現小沙馬內拉的一眼已經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失明了。剎那間,尊者明白小沙馬內拉實在是一位高貴的人,他深感歉疚,謙虛地向小沙馬內拉道歉。但小沙馬內拉告訴他,這既不是尊者錯,也不是他自己的錯,而是業報。小沙馬內拉更請尊者不要因此難過,但尊者卻無法忘懷這件不幸的意外。

  後來,他們繼續上路,終於抵達佛陀停留的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知道路上所發生的事,就說:

  「阿拉漢不與人動氣,阿拉漢克制感官的衝動,內心究竟寧靜、安祥。」

 

只靠信仰無法證得涅槃

  阿拉漢自證涅槃而不輕信;阿拉漢不再生死輪回,不再造業,斷除所有的貪欲;阿拉漢是無上士。 ( 97) 

  某一村子的三十名比庫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禮敬。佛陀知道他們證得阿拉漢果的機緣已經成熟,就請舍利弗來,並且在他們面前問舍利弗:「舍利弗!你相信觀身能證得涅槃嗎?」 

  「世尊!關於觀身而證得涅槃這件事,我並不只因為信仰佛陀 () 就相信這種說法,只有未親身證得涅槃的人才會接受別人這種說法。」很多比庫不明白舍利弗話中的涵意,而在內心想著:「舍利弗至今尚未放棄錯誤的見解,直到此刻,他仍未信仰佛陀。」 

  佛陀就解釋說:「比庫們!舍利弗的意思十分清楚:『他承認觀身可以證得涅槃,但他接受的原因,是由於他個人的親身體證,而不只是因為佛陀或其他人如是說的關係。』事實上,舍利弗信仰佛陀,舍利弗也相信善惡業報。」 

  (注)佛教中的信仰來自對真理的正確認知和了悟,而不是因為害怕神或者追求情感的滿足,當內心不再動搖時,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不認可盲目的信仰和狂熱的宗教信仰。

 

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

  不管是村落或林間,平地或丘陵,阿拉漢居住的地方,一切安樂。 ( 98) 

  離婆達是舍利弗最小的弟弟,也是兄弟中唯一沒有出家的人。他的父母根據當時的習俗,急著要他趕快結婚。所以在離婆達還很年輕時就安排他和一年輕女子成親。婚禮當天,賓客中有位高齡一百二十歲的女士,離婆達看見她時,就明白世事不離生、老、病、死的變化,於是決定像長兄舍利弗一樣出家。他就離開家庭,直接到一處有三十位比庫的精舍去。而舍利弗已經事先請求這些比庫,如果離婆達提出願望時,就讓他成為沙馬內拉,離婆達因此順利成為沙馬內拉。 

  這些比庫給離婆達一個禪修的項目,他於是離開精舍到遙遠的林子裏去禪修。結夏安居結束時,離婆達就證得阿拉漢果。這時候,舍利弗請佛陀允許他去見離婆達,佛陀說他也要去。所以,佛陀、舍利弗、屍婆離和諸位比庫就一齊前去探視離婆達。 

  這段路程很長,而且路況不佳,人煙也很少,但天神們供應了所有的必需品。離婆達知道佛陀要來,也預先安排。他運用神通,為佛陀造了一座特別的精舍,並為其他比庫安排適當的居處,使眾人在停留期間能夠安住。  

相關文章: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目錄  馬來西亞 達摩難陀 長老 著 緣氣:(3741)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一品 雙品 緣氣:(3864)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二品 不放逸品 緣氣:(4710)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三品 心品 緣氣:(4911)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四品 華品 緣氣:(4083)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五品 愚品 緣氣:(4161)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六品 智者品 緣氣:(3531)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八品 千品 緣氣:(3629)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九品 惡品 緣氣:(3549)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品 刀杖品 緣氣:(3381)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一品 老品 緣氣:(3970)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二品 自己品 緣氣:(3737)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三品 世間品 緣氣:(4131)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四品 佛陀品 緣氣:(3481)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五品 樂品 緣氣:(3579)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六品 喜愛品 緣氣:(3719)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七品 忿怒品 緣氣:(4272)

上一篇(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六品) 回目錄 下一篇(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八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