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本願經講記(十)

【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前一品是佛寶,固是成佛之因;此一品是法寶,也是成佛之因。佛寶是人,人無上者佛是;法寶是理,攪理而成萬法,法無上者,涅槃是。悟理有淺深,故有“四聖”之別;迷理有輕重,故有“六凡”之差。三途迷理重,純造惡業;人天迷理淺,乃修善業。純善無惡生天,善惡相兼故為人。六道受生死輪回者皆迷理之過也。

  “四聖”悟理而生智,取證涅槃。“聲聞”聞聲悟道,只斷見思;“緣覺”自力覺悟,兼除習氣;“菩薩”悟真俗二諦之理,所以自度度人;“佛”朗然大覺,直取無上菩提。如是十法界,皆因理而有,理者法也。

  今品論成佛之法,應該指六度萬行,因六度攝萬行,佈施攝六度,故用佈施即該萬行之法。佈施有三: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財施即佈施度。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此二度屬無畏施。精進不倦說法,禪定不錯機說法,智慧不顛倒說法,此三度屬法施。所以舉佈施攝六度,六度攝萬行。菩薩因中修萬行,果中成萬德,豈不此品是成佛之因。

  何以要校量?因佈施屬法。達摩祖師雲:“性淨之理,目之為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淺深不同,迷悟有別,所以要校量。

  佈施一法,凡夫著相,只得人天福報;聖人離相,永證涅槃之樂。此是凡聖佈施不同。

  例如:舍利弗以飯供養佛,佛轉施狗。世尊問:“汝施我,我施狗,那個福大?”舍利弗曰:“世尊施狗福大。”此又論心不論田。

  四十二章經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乃至飯辟支佛百億,不如飯一佛。”此文論田而不論心。

  維摩經善德長者子,以瓔珞珠供養維摩居士。維摩分作二分,一分奉難勝如來,一分施會中最下乞兒,而功德等無差別。此又論平等心佈施。

  若佈施時,自己受用,舍一得萬報,而回向法界,畢竟成佛。此又論回向不回向。

  如阿那律尊者,過去以稗飯供養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天上人間無貧之報,餘福德力,得阿羅漢果。此又論供養聖人難遇之報。

  佈施有般若,到彼岸;無般若,滯於此岸。此又論體空與不空之別。佈施具德,是如來施;不具德,是聲聞施。此又論三乘一乘之別。好勝佈施,作阿修羅;不施,做餓鬼。望報與不望報又不同。

  如是佈施一法,有無量差別,其理微妙。悟此微妙之理,而證微妙法身。法身無身,以法為身,此之謂也。非叩不鳴,非問不答。地藏菩薩請問,如來轉揚,令一切人,因修佈施而悟明微妙之法,而證微妙法身佛。故此品是明法寶。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佈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雲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此乃地藏問法之文。

  講完佛寶之後,次講法寶。諸法微妙難思,得其法者,一旦成佛,不得其法,萬劫難成。所以地藏承佛威神而問之:“世尊,我觀作自業受報的眾生,校量其佈施一法,有輕有重,有的一生受福,有的十生、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佈施是一,何故果報各各不同?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佈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諸法微妙,故單論佈施一法,以一例諸,且以閻浮提而論佈施功德輕重。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地藏白佛言:“世尊,諸法難窮其源,我對佈施一法亦然--難窮其底--所以有疑,願佛為說,我願樂聞。”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

  此論能施者,是尊貴之人。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音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此論受施者,最下賤之人。

  背凸曰癃;肢體不全曰殘;口不能言曰音啞;耳聾、心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人相者,此是悲田,種福最勝。

  【是大國王等,欲佈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佈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佈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此論能施之心。國王對下賤人,必具大慈悲心,以慈悲心施;下心含笑,以憐憫心施;親手遍佈施,以平等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諭,以安慰心施。如是慈悲心、憐憫心、平等心、安慰心,皆菩提心;以菩提心而行佈施,施心如佛,所以其福利,如佈施恒河沙佛,功德無異。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此論施果之報。

  “何以故”,解釋之詞。緣國王等,能下心憐憫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而行佈施;施心等佛,故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指金銀瑪瑙等)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佈施。】

  夫菩提心,上供諸佛,下湣眾生。前者下湣窮苦眾生而行佈施,此則上敬諸佛而修供養。三寶乃殊勝福田,供養得福無量。國王等,有幸得遇佛塔、佛像,此乃出世聖跡,恭敬種善根。向聖人學習,國王一敬,上行下效,全國人民皆敬三寶,不教而自行矣!所以國王等,躬自營辦種種殊勝供養,一唱百和,其佈施功德,豈有涯際乎?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善以化民,堪為王師,所以上升為帝釋天王之報。

  【若能以此佈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國王等,于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本來有我,回向自己;今觀施法,從緣而生,根本無我,我執自然微薄,就能回向。自受不如他受,將此福利,回向法界眾生,共同享受,心大福大,心冥法界,福等虛空。此人福大如空,所以感生梵天,作大梵王,享大千世界之福。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修補塔像,令前人造者續福,自己又添福,一舉而兩得福。決疑經雲:“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此半句偈,說造新自己得福,修故令前人兼得福。具二福故勝。

  作福雖好,不義之財而修福,福盡禍來,不如先避禍,無禍勝有福故。作福者,仔細留意。

  修補寶塔,蘊佛光明;修補精舍,圖佛形像,建苦海之舟航,為信根之枝幹,睹者發心,見便忘返,益福生善,惟此為先。

  佛游拘薩羅國,時婆羅門耕田,持牛杖匯鯗,禮佛。佛笑。比丘問佛。佛言:“此人今禮二佛,禮我及杖下迦葉佛塔。”比丘願見迦葉佛塔。佛令從婆羅門索地。索已,佛即現出七寶塔,高一由旬,廣半由旬。婆羅門曰:“我姓迦葉,是我迦葉塔。”諸比丘白佛:“能授泥否?”佛言:“可。”即說偈:“真金百千擔,持用行佈施,不如一團泥,敬心治佛塔。”世尊禮過去佛,比丘亦禮。佛言:“人等百千金,持用行佈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禮佛塔。”

  觀此因緣,可知修補塔廟、經像等,有繼往開來之福,承先啟後之功。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佈施結緣。】

  善與人同。無人做,自己做;有人做,勸人同做,功德更大。尤其是國王,應該德風下偃,率民同修佈施,廣結善緣。

  【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佈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此論果報。

  自己佈施又勸他人同施,承此良因,國王升為轉輪王,同施臣民升為小國王。

  【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此論回向。

  修補成功之後,在佛塔前,盡除我執,破滅我見,以此功德,回向法界,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因向果,將來成報身佛。回事向理,將來成法身佛。回自向他,將來成應身佛。功德回向,三身齊證,可謂徹法底源,窮實相理,果報無量無邊矣。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

  此論悲田。

  苦中之苦,莫如老、病、生產者;福中之福,莫如供養老、病、生產者。老病無人奉事,等死而已;產婦分娩,若不及時飲食,母子皆亡。所以佈施此輩,得福甚大。

  佛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若一念間具大慈心,佈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若一念間,是同體慈,彼我一體故;若起第二念,即非。所以起第一念,具足大慈心,佈施醫藥、飲食、臥具三種,人皆需此物,使令身安心樂。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以大慈心救大苦,其福難思。百劫為淨居天王(指第四禪天),二百劫為六欲天王。具同體大慈心以用佈施,是成佛之因,畢竟將來成佛。未成佛之前,永不墮惡道,因救他人重苦故,感自己百千生,耳不聞苦聲。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佈施,獲福無量。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佈施回向之文。

  佛對地藏說:未來末法之世,若國王及婆羅門等,能如是慈心、悲心、平等心、憐湣心、同情心,而行佈施,獲福無量。更能將此福利不自享受,了達諸法性空、無我之理,從緣起而行施,施福無主,回向法界、回向佛果、回向眾生;不問多少,心大福大,心冥法界,福等虛空,如一杯水,投入大海,便是大海水了。施福亦複如是--不論多少回向法界,便是真如性海了,所以“畢竟成佛”。尚得佛報,何況釋梵轉輪人天之報。因是之故,地藏菩薩,汝應普勸一切眾生,當如是學佈施之法及一切法。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上來王臣佈施,此是庶民佈施。佈施一法是平等的,王臣百姓皆能佈施。佈施是成佛之法,成佛之法很多,而以佈施為第一。

  六祖大師雲:“內舍貪慳,外利眾生,是名佈施。”以此佈施一法,舍盡自己的煩惱,外又能利益眾生,何等的好呢!所以佈施一法,能令人從生死此岸,而直達涅槃彼岸。但是此法微妙,非粗心具我法兩執的人所能究竟,是以如來解釋、較量其淺深。

  例如昔日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武帝即以此法自豪,對達摩曰:“朕一生造寺齋僧,有何功德?”摩曰:“實無功德,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帝曰:“如何是真功德?”摩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觀此則梁武帝,未諳佈施的真諦,貪著人天果報。誰不知佈施是到彼岸成佛之法,此法修到圓滿,其餘法法皆修到圓滿,便是佛陀耶。

  世尊對地藏菩薩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初發心時,最好於佛法中,種多少善根。“佛”是指前品,稱佛名號;“法”是指此品,佈施的軌則。在佛法中所種善根,乃至如毛髮、沙塵等許,將來漸漸佛法種子增長時,其所受福利,是不可為喻的。

  大論雲:“雖有種種福田,佛為第一福田,以無量佛法具足故。”

  成佛之法是無量,今略說佈施,此外六度、十度、四諦、十二因緣、三乘、一乘,皆成佛之法啊!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佈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此教男子女人,最初種善根,向聖人種。供養聖人,一方面得福,一方面向聖人學習。聖人如何種善根,我亦如何種;聖人如何學,我亦如何學。聖人是學成的,所以向聖人學習,便是向聖人種善根了。

  而且供養聖人,得福無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何故生人天道?大論雲“以人中結使薄,厭心易生,天中智慧利”,故二處最易得道。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此句教人佈施供養時,其心要大,不求自己利益,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而行佈施。心大福大,得無漏福,則不可為喻了。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佈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前文向佛種善根,此文向法種善根。複以供佛之次,佛言:“地藏,未來善男女,還要供養法,供養佛所說之法,即成佛之法,亦即度生之法。若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蘊在八識田中,虔誠服膺,如獲至寶,殷重、至誠讚歎,日久不退,法種成熟,豁然能解。從解起行,為人演說,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何以故?財施有限,法施無窮啊!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此句教人不求名聞、利養、恭敬,而行法施。但願利益一切有情,無住相佈施。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佈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複以供法之次,地藏菩薩,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偶然遇佛塔寺,藏有大乘經典。若是新者,應佈施流通,應以香花、末香、塗香、燒香、幢□等供養法寶,還要一瞻一禮--禮拜法寶,俗說拜經。天臺山,智者大師有拜經台;九華山天臺頂,亦有地藏菩薩聖跡拜經台在。讀誦開解時,稱揚讚歎大乘妙典,心恭敬、身合掌,如是供養。若遇故者,舊也。舊經曾經有人受持讀誦數十年,此經有功德,鬼神衛護,切莫看輕。或毀壞者,應該修補填寫齊整,經營妥理。“或獨自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為修補舊經或印新經,一人發心也可,或有人欲參加,即勸多人共同發心,功德更大,有自利化他兩種功德。但舊經切莫焚燒,此是法身父母,不能修補時,可建小塔而安置之,所謂經塔是也。

  【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如是同修補舊經,或者隨喜參加印新經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指發起印經、補經者,常為輪王,以十善法教化其國人民,又還以十善法教化諸小國王。過去勸其發心,今世又教化之。檀越是梵語,此雲施主。

  昔有五王往來友善,其最大者,字普安王,習菩薩行。余四小王,常習邪行。大王欲度,呼來殿上,七日娛樂。四王告別,大王憐湣送行。臨別語小王言:“各說所樂。”一王願春月林木榮茂,遊戲原野;一王願常作國王,出入尊貴;一王願婦兒端正,極情快意;一王願父母親眷,樂敘天倫。大王言:“此非久樂。”四王言:“王樂雲何?”大王言:“我樂不生不死、不苦不樂、不饑不渴、不寒不熱、存亡自在,此是我樂。”四王言:“此樂何處有?”大王言:“吾師號佛,近在祗桓。”諸王歡喜,同詣佛所,作禮退坐。大王跪曰:“我等今得為人,暗鈍無知,深著世樂,不知罪福,願為我等說其苦諦。”佛為廣說八苦,四王聞已,心開意悟,即得須陀洹道。白普安王言:“大王真是大權菩薩,化導我等,今得道跡,大王之恩。我本觀諸宮殿,心情愛著不能遠離,今睹宮殿,如觀穢廁,無可樂者。”即舍王位付弟,各出家為道。此輪王化小王之例,詳如阿含經。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或佈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締[三點水旁],】

  此是於佛法種善根之文。

  蓋奉事餘道,不出生死,徒自勤苦,非涅槃因。

  福田經雲:“佛告天帝,九十六種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種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種僧中,佛僧最正。”蓋由如來阿僧祇劫,誓為眾生,眾善普備,德慧成滿,三界天尊,無能及者。其有眾生,發一敬心,向如來者,勝獲大千世界珍寶施矣。是為最尊,無上之道,故教善男女等,必須於佛法中種善根。

  大論雲:“善根有三:無貪、無嗔、無癡,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根增長。”

  或佈施善根,佈施能舍貪,無貪即善根;或供養善根,身、口、意三業供養,三業清淨即善根;或修補塔寺善根,修補為人心無嗔,即善根;或裝理經典善根,慧生癡滅,即善根。如是等善根,乃至一毛之輕、一塵之微、一沙之小、一□之細,種在八識田中,法水滋潤,漸漸增長,能止惡生善、破惑證真,是涅槃因,故雲善根。

  【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上來所修善事,大小不同,乃至一毛一沙之細,但能將此微因善種,回向法界眾生,是人回向功德,百千生中其善根常存,雖受人天妙樂,不昧前因,常植善本,增進菩提,乃至畢竟成佛。

  【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

  上來我執輕微,了法無我,罪福無主,心無形相,可大可小。心量大福大,心量小福小;心無限福無限,心有限福有限。今但回向自家眷屬,心有限量,其福亦有限量,只得三生受樂,非無報。舍一得萬報。

  自家眷屬:父子、夫妻、兄弟、家室、知識、奴婢。

  有五因緣而為眷屬:一怨家,二債主(父財子用),三償債(子供父母),四本願(先世發願,善心歡喜),五真友(先世以道,共相承事)。

  凡夫不了眷屬是前緣所感--或怨或親--無宿命通,不能自知;終日勤勞、治生,為眷屬設想,臨命終時,無人替得,所作之業,自己受報悔之晚矣!所以做佛事,回向法界,一切有份,自己有份,眷屬亦有份,大家享受,何樂如之。

  否則孤陋寡聞,回向自己眷屬,三生受報之後,又墮苦輪。

  【是故地藏!佈施因緣,其事如是。】

  總結佈施一法,各人用心因緣不同,故其果報或輕或重、或人或天、或一生乃至千生萬生受樂不同。若能無我行施,回向法界,利益有情,悟佈施實相,畢竟成佛。今此但論佈施遠概萬法,如法修持皆登彼岸。此品是論法寶乃度生成佛之心法也。

 

相關文章:
地藏本願經的源流 星雲大師 緣氣:(6442)
地藏本願經講記㈠ 聖一法師 緣氣:(7115)
地藏本願經講記㈡ 聖一老法師 緣氣:(6510)
地藏本願經講記㈢ 緣氣:(5758)
地藏本願經講記㈣ 緣氣:(6300)
地藏本願經講記㈤ 緣氣:(6023)
地藏本願經講記(六) 緣氣:(5911)
地藏本願經講記(七) 緣氣:(5880)
地藏本願經講記(八) 緣氣:(5897)
地藏本願經講記(九) 緣氣:(6591)
地藏本願經講記(十一) 緣氣:(6378)
地藏本願經講記(十二) 緣氣:(6592)
地藏本願經講記(十三) 緣氣:(6788)
《地藏本願經》中的“易行道”思想解析 緣氣:(6449)

上一篇(地藏本願經講記(九)) 回目錄 下一篇(地藏本願經講記(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