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12/25 

編輯部 報導

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英善

 

中華佛學學報
第13期(2000.07)
頁323-348

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

安那般那法門,乃傳統主要的禪法之一。此法門不僅是共世間的有漏禪門,且是共出世間之無漏禪門,甚至可說是菩薩之不共禪門。有關此種見解,蘊含於諸禪典籍中,由於所傳譯的禪典中,其禪法偏重於世間禪門和出世間禪門來論述,故一般大多視安那般那為世間禪門及出世間禪門。東漢末年安世高所傳譯的禪經如此;乃至西晉竺法護所譯的《修行道地經》、東晉鳩摩羅什及佛陀跋陀羅等所傳譯諸禪經,莫不皆如此。甚至陳、隋時期,天台智者所撰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吾人亦可窺知其對安那般那法門的看法,基本上是稟承著傳統佛教之見解,將之置於世間禪門與出世間禪門之中。因此,吾人可看出自東漢末以來,所傳譯的經典中,大多視安那般那為世間禪門及出世間禪門,以此作為菩薩行者於次第道修學上的共世間禪及共出世間禪。至於直接以菩薩不共禪法來闡述之,可說是隱而不顯。雖言隱而不顯,若仔細探求之,亦可窺知其中所蘊藏之涵義。

  本文所論述的中國佛教早期禪法,所探索的範圍,自安世高所傳譯禪經至天台智者的禪觀。對於數息觀中的六門(數、隨、止、觀、還、淨)之涵義,基本上,依菩薩修學禪波羅蜜的歷程來探討,分為兩方面:一為菩薩次第行上的數息觀;一為菩薩非次第行上的數息觀。前者又分為共世間禪之數息觀、共出世間禪之數息觀、不共禪之數息觀等三部份。後者則直就圓頓止觀來論述。希望藉由此種種層面之探討,以呈現數息觀種種之面貌,亦顯示中國佛教禪法中的多樣性。

結論

  由上之論述,可知數息一法,乃共凡夫、外道、二乘、菩薩之修法,然由見解有別,所證亦別,如智者於《六妙法門》將數息分為:凡夫、外道、聲聞、緣覺、菩薩等五種數息相,凡夫數息以求定受諸樂為目的;外道於數息中起種種邪見;聲聞修數息調心以四諦觀之,目的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緣覺於數息中深知諸法因緣生之道理,深知數息因緣空無自性,不受不著,寂然不動;菩薩為求佛智而修數息,因數息而入一切種智。其它如:隨、止、觀、還、淨等,亦可依此五種數息相而類推之。

  換言之,菩薩行者於修數息觀時,未有正知正見之智慧,那麼其所修之禪定可能只是凡夫外道禪而已,無法解脫生死,更遑論度化眾生呢?若行者修數息觀,目的在於速出三界自證涅槃解脫生死,那麼所證之禪定也只是二乘禪而已。真正的菩薩行者,為化度一切眾生而修數息,以數息調心,了知息因緣空無自性,猶如幻化,故知息非生死,亦非涅槃;故不得生死可斷,亦不得涅槃可證;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平等大慧證入數息中道觀。

  本文雖就共世間禪門及共出世間禪門來論菩薩道上之數息觀,其用意無非要凸顯出菩薩道之次第修行,藉由共世間禪門及共出世間禪門之數息觀以調心,進而開顯般若智慧,以中道正觀修數息,了知生死涅槃皆不可得,不為生死所縛,且不住涅槃,以此廣度眾生,圓滿佛道。

  能直接以般若智慧修數息者,此可說是大根性之菩薩。雖然如此,亦可有其次第之修,如《六妙法門》於「旋轉六妙門」中,論及菩薩於數息觀中修從空出假觀,成就法眼道種智,此即是菩薩不共二乘之法。

  除此之外,亦直就超行、圓頓行來明數息觀,以顯示菩薩不假次第修法,直證數息之諸法實相,此如《六妙法門》之「觀心六妙門」及「圓觀六妙門」。

  由以上之論述,可看出數息觀於中國佛教早期禪觀中,不論在所傳譯的諸禪經或所修習者上,已呈現出多元之風貌,甚而攬括了所有禪法之內容,而非只是一般片面所了解之世間禪而已。

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


延伸閱讀:【數位佛學院】【利美知識
相關文章:
【No277】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 陳英善論作 緣氣:(5150)

上一篇(《小止觀》之修學次第) 回目錄 下一篇(世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