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炬雜誌 四三七期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一)

達賴喇嘛 ◎講述 鄭 振 煌◎中譯

引言

在介紹西藏佛教徒所修持的佛法時,我通常都會指
出:我們所修持的佛法,融合了小乘、菩薩乘和密乘(
包括大手印等)的教授。因為很多人都已經接受了灌頂
、傳法等等,他們也許會發現對整個架構做解釋,將有
助於他們的修持。

我們的生活過得非常忙碌。不管我們的行為是好是壞,
時間絕不等待我們,永遠變化不居地往前奔馳。此外,
我們的生命也持續進行下去,萬一出了什麼差錯,我們
都不能重來。生命總是越來越短。因此,檢查我們的心
態就變得特別重要。我們也持續需要檢查日常生活中的
自己,這對於提供指導原則給我們自己,將有很大的助
益。如果每天我們都能以正念和覺知過生活,我們就可
以不斷檢查自己的動機和行為。我們可以自我改善和轉
化。雖然我對自己還沒有多大的改變或改善,但總是一
直往這個方向努力。在我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發現從
早到晚不斷檢查自己的動機,對我幫助很大。

在這些開示之中,我主要介紹可以改進諸位的工具。正
如諸位可以將你們的頭腦帶到實驗室,以深入檢查你們
的心理功能,讓諸位能夠以正面的方式來重組它們。嘗
試改善自己,是佛教修行者應該抱持的觀點。

其他宗教徒,如果對佛法感興趣,又喜歡以禪修等佛教
特殊法門來發展慈悲,就可以把佛法融入他們的傳統和
修持之中而得益。

在佛典之中,說明了許多不同的信仰和傳統體系。這些
體系,稱為「乘」,包括人乘、天乘、小乘、大乘和密
乘。

人乘和天乘說明如何在此世改善生活,或如何在來世轉
生人、天善道的方法和技巧。此一體系強調行為端正的
重要性。行善止惡就是過著正道的生活,可以在來世往
生善趣。

佛陀也開示另一類的乘──梵乘,包括摒離外境、反觀
內心的禪修法門,以求專注。行者可以藉助這些法門,
得到輪迴界的最高級生命。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因為這些不同體系可以帶給眾生極
大的利益,所以都值得尊敬。然而,這些體系並不能提
供解脫痛苦和輪迴的法門。達成這種解脫境界的法門,
可以讓我們克服輪迴主因的無明。這個解脫輪迴的體
系,名為聲聞乘或獨覺乘。

在這個體系中,無我觀只是以人無我來說明,尚未談到
法無我。但在大乘體系中,無我觀則不只限於人無我而
已,還包括一切法皆無我。當這種無我觀產生深廣的智
慧時,我們就不僅可以袪除無明和無明所衍生的煩惱,
還可以淨除它們所遺留下來的習氣。這個體系,稱為大
乘。

最高的法門稱為密乘,不僅包括提高空性悟證或覺悟心
的技巧,還包括打通身上脈輪的技巧。利用身上的四
大,我們可以加速證悟、袪除無明及其習氣的過程。這
是密乘的主要特色。

現在我將從進化或歷史的觀點,詳細說明上述重點。

根據從喀什米爾進入西藏的班智達釋迦室利,釋迦牟尼
佛示現於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這種說法符合上座部的
觀點,但根據某些西藏學者的研究結果,佛陀是在三千
餘年前出現於世。另一群學者說是二千八百餘年前。這
些不同學者都以不同理由支持他們的理論,但終究而
言,論點都相當模糊。

有關於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年代,沒有人確實知
道,甚至連佛教界都眾說紛紜,對於這一點我個人感到
十分丟臉。我一直在認真思考,是否可以做些科學研
究。印度和西藏都有舍利,相傳是佛陀本人的舍利。如
果這些舍利可以用現代科技來檢驗,我們也許可以建立
正確的日期,其助益將非常大。

我們知道,從歷史來看,佛陀跟我們大家一樣,都是出
生為普通的人。他接受王子的教育長大成人,結婚,生
有一個兒子。之後,他觀察到人類的老、病、死苦,就
完全捨棄世俗生活。他歷經苦行和精進禪修,最後成就
正等正覺。

我覺得他所展示的覺悟之道,為他的追隨者立下非常好
的典範,因為這是我們必須遵循的修行路。淨化你的內
心一點也不容易,需要很長的時間和艱苦的修行。因
此,如果你選擇修持這種教法,一開始你就需要堅強的
意志力和決心,接受修行路上將有許多許多障礙,而且
決意縱使有這麼多的障礙,你將繼續修行。這種決心是
很重要的。有時候,我們似乎可以這麼說:雖然釋迦牟
尼佛是藉著巨大犧牲和艱苦修行而開悟的,我們這些佛
弟子卻可以輕鬆成佛,不必像他那樣艱苦修行和吃盡苦
頭。因此,我認為佛陀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啟示。

根據傳說,佛陀在開悟之後,四十九天之內他並沒有公
開說法。他初轉法輪的對象,是過去修苦行時的五位同
伴。因為他放棄苦行,他們就離他而去,即使在他開悟
之後,他們也不想跟他言歸於好。不過,遇見佛陀於行
進途中之後,他們自然而略帶勉強地向他行禮,結果他
就對他們做了首次開示。
初轉法輪

佛陀在初轉法輪中開示四聖諦。諸位大都知道,四聖諦
就是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

根據我們在西藏版所發現的經典,佛開示四聖諦時是依
三個因素:真理本身的性質、功能和結果。

四聖諦確實很深奧,因為整個佛法教理都可以用四聖諦
來呈現。我們所追求的是快樂,而快樂則是一個因的
果;我們所不要的是痛苦,而痛苦也有自己的因。

因為四聖諦很重要,我常說佛教的緣起觀和佛教徒的無
害行為都在強調非暴力的行為。理由很簡單:苦是不請
自來,是有它的原因的?基本上是我們的無明和散亂心。
如果我們想要避免痛苦,就必須不造引生痛苦的惡業。
因為苦源自它的原因,所以就存在緣起見。果依於因,
如果你不想有果,就不要造因。

所以,四聖諦就呈現二重因果關係:苦是果,集是它的
因;滅是果,道是它的因。
我們所追求的快樂,可以透過戒和內心的轉化或清淨來
達成。當我們袪除煩惱根源的無明時,就可以清淨我們
的心,更進而達到真正安詳快樂的寂滅境界。唯有瞭解
現象的性質和通達諸法實相時,才能證得涅槃境界,而
智慧的訓練則是其中的關鍵。當定慧等持時,就可以把
一切能量和注意力導向單一目標或戒。因此,這時候就
有了定的訓練,為了定和慧的修學成功,就要非常穩固
的戒當基礎,因此就需要修戒。



相對於戒定慧三學,佛教聖典有律、經、論三
藏。

男女行者在所受的戒上雖有差別,但都同樣需要修持三
學。

戒的基礎是不行十惡業: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惡業:1.殺生:小自昆蟲大至人均屬生命。2.偷
盜:未經同意而取走他人財物,不管其價值大小,或是
否你親自取走。3.邪淫。
口四惡業:4.妄語:以語言或姿勢欺騙他人。5.兩舌:
讓意見相同者產生歧見,或讓意見不同者加深歧見。6.
惡口:侮辱他人。7.綺語:以貪等惡心談論愚蠢事。

意三惡業:8.貪:希望擁有別人的財物。9.瞋:有意傷
害別人,不管傷害是大或小。10.癡:將輪迴、因果、三
寶等存在的事物認為不存在。

出家眾所持守的戒,稱為別解脫戒。古印度佛教原有四
大部派,後來發展成十八支派,各有自己的別解脫戒
本。別解脫戒原為佛陀所說,作為出家眾的生活規範。
西藏佛教奉行說一切有根本部的戒律,比丘戒共有253
條。上座部佛教的比丘則持守227戒。

戒是定學的工具,保護行者不耽溺於惡業。因此,這是
佛道的基礎。三學的第二項是定,這是有關專注的訓
練。



佛教的定學,可以概分為二:止和觀。止是讓心安住或
一境,觀是分析。二者都需要以堅固的正念和覺知為基
礎,而戒則是正念和覺知的來源。正念和覺知不僅是定
學的要素,更是日常生活的關鍵。

禪定有許多層次的境界,如色界定或無色界定。色界定
以五禪支為分類標準,無色界定則依所緣境的性質而分
類。

我們以修戒當基礎,再以修定為助緣或工具,讓心柔軟
堪用。接下來修慧時,就可以有專一的心,能將一切注
意力和能量導向禪觀的對象。在修慧時,行者要觀諸法
無我自性空,因而可以對治煩惱。

三十七菩提分

佛在初轉法輪時,開示三十七菩提分的修行道。行者先
修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念處
要觀輪迴是苦,藉以生起出離輪迴的決心。

其次是四正勤,當行者以四念處生起解脫的決心時,就
會捨斷未來苦的因,培養未來樂的因。
其次是四如意足,心如果能深入禪定,就可以克服一切
惡業和煩惱,增長善心所。

再其次是五根、五力、八正道和七覺支。

以上是初轉法輪的修行道架構,藏傳佛教的修行完全涵
攝這些特色。

二轉法輪

在二轉法輪之中,佛於王舍城外靈鷲山宣講《般若波羅
密多經》。

二轉法輪應該視為佛擴大闡釋初轉法輪的主題。譬如,
佛在二轉法輪時所開示的苦諦,不僅把苦當作苦而已,
更把苦視為自己和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苦,因此內容就廣
泛多了。當他在解釋集諦時,苦的原因就不只是煩惱而
已,還包括煩惱所遺留下來的微細習氣,因此解釋就比
初轉法輪深入。

滅諦的解釋也是比以前深入。在初轉法輪時,滅諦只是
被提到而已,但佛在《般若波羅密多經》中,則詳細解
釋滅諦的性相和特色。他描述滅苦之道,以及滅的真正
狀態是什麼。

道諦在《般若波羅密多經》中也有比較深入的說明。佛
所宣說的殊勝道,包括空性的體證和廣度一切有情的菩
提大悲心。因為佛在二轉法輪中強調悲智雙運,可以說
是初轉法輪的進一步開展。

雖然四聖諦在二轉法輪中有比較深入的說明,但並不是
因為有新的觀點未曾在初轉法輪中提及。這有如許多主
題,非佛教系統曾經給以詮釋而佛教則否,並不表示其
他系統比佛教來得深入。初轉法輪未曾說明的四聖諦若
干特色,二轉法輪都加以說明和發展,卻不違反初轉法
輪所描述的佛道架構。因此,二轉法輪的說明比初轉法
輪深入。

然而,我們確實也發現二轉法輪有某些教法與初轉法輪
相矛盾。因此,大乘提到經典有二大類,第一類可以直
接從文字表面意義去解釋,第二類必須深入探討。根據
大乘佛教的四依,經典可以分成了義經和不了義經。

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
釋滅諦的性相和特色。他描述滅苦之道,以及滅的真正
狀態是什麼。

道諦在《般若波羅密多經》中也有比較深入的說明。佛
所宣說的殊勝道,包括空性的體證和廣度一切有情的菩
提大悲心。因為佛在二轉法輪中強調悲智雙運,可以說
是初轉法輪的進一步開展。

雖然四聖諦在二轉法輪中有比較深入的說明,但並不是
因為有新的觀點未曾在初轉法輪中提及。這有如許多主
題,非佛教系統曾經給以詮釋而佛教則否,並不表示其
他系統比佛教來得深入。初轉法輪未曾說明的四聖諦若
干特色,二轉法輪都加以說明和發展,卻不違反初轉法
輪所描述的佛道架構。因此,二轉法輪的說明比初轉法
輪深入。

然而,我們確實也發現二轉法輪有某些教法與初轉法輪
相矛盾。因此,大乘提到經典有二大類,第一類可以直
接從文字表面意義去解釋,第二類必須深入探討。根據
大乘佛教的四依,經典可以分成了義經和不了義經。

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
經,依智不依識。

這可以從佛陀的話得到證明,他說:「比丘善知識,不
要只是因為尊敬我而接受我的話,應先加以分析和嚴格
檢驗。」

在二轉法輪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佛陀進一步說
滅諦,尤其詳細解說空性。因此,大乘以二個層次詮釋
這些經典:一、字面意義,亦即空性的呈現。二、隱藏
意義,亦即道次第的潛在解釋。

http://tw.club.yahoo.com/clubs/rigpa
相關文章:
867~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達賴喇嘛尊者 緣氣:(7720)
紐約時報:西藏佛教文化面臨衝擊 紐約時報:西藏佛教文 緣氣:(3987)
西藏佛教之本尊 林純瑜 論作 緣氣:(4601)
西藏佛教的薩迦派 釋法尊 撰 緣氣:(4854)
西藏佛教後弘的發祥地 緣氣:(4042)
西藏佛教密宗(1)約翰·布洛菲爾德著 約翰布洛菲爾德 緣氣:(8784)
西藏佛教密宗(2)約翰•布洛菲爾德著 約翰布洛菲爾德 緣氣:(8041)
西藏佛教密宗(3)約翰·布洛菲爾德著 約翰布洛菲爾德 緣氣:(7176)
西藏佛教密宗(4)約翰·布洛菲爾德著 約翰布洛菲爾德 緣氣:(8318)
西藏佛教簡史 洛本仁波切 緣氣:(9396)
西藏佛教格魯派概觀 觀空 緣氣:(8292)
西藏佛教史上的三次大法會 緣氣:(3737)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 密宗 藏密人佛合一法 尕藏加教授 緣氣:(8635)

上一篇(9/23觀音大煙供) 回目錄 下一篇(恆河大手印(第三講)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