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岡佛學學報第二期
張曼濤
頁5-44
、概述
涅槃思想之發展,到達中觀和唯識的無住處義,已達到 了最高的大乘境界,但就廣義或全體大用說,還未達到綜合完成的階段,因為上述二者或言空言有均有所偏重,貫注在 某一面的深闡發揚,未顧及到整個涅槃之完滿勝義。完成此 一勝義者,我以為應是大般涅槃經,雖然涅槃經之思想和唯識思想孰前孰後,還難斷定,但涅槃經之內容,涵蓋了中觀 和唯識 (空和有) 之勝義,卻是無可否認的。謂其是大乘涅槃思想之全體的綜合完成,當屬不誤。因此,本章乃特就此點作一詳細探討。
大般涅槃經的中心思想,其所環繞者原不出於法身常住,及悉有佛性兩個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又都關連在佛陀的 大般涅槃。序品和純陀品的發端,即記述云,世尊臨欲涅槃,眾弟子們哀號痛嘆,搥胸不已,以為佛之將滅,世間空虛,純陀更因此竟懷疑 (註1),何以世尊已證大果不能久住於世。眾弟子均虔請佛陀住世,勿般涅槃、純陀更為懇切地請求,而佛陀卻說﹕「不應請佛久住於世,汝今當觀諸佛境界,悉皆無常,諸行性相,亦復如是。」並說偈言﹕「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壽命雖無量,要必終有盡。」純陀再三 請求,亦歸無用。佛陀最後更巧妙地答覆說﹕「我以哀愍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何以故,諸佛法爾,有為亦然,是故諸佛而說是偈,有為之法,其性無常,生已不住,寂滅為樂。」佛陀必須般入涅槃,於此經已決定,如是一來,不得不令所有弟子們懷疑,佛陀之入涅槃,是否亦如一般,從此歸入沈寂。大般涅槃之因緣,即由是而起。為了使眾弟子知佛之涅槃非入沈寂,且為使大家真正了解涅槃之意義,於是乃說這部經。這是經中的敘起因緣。實事上,當然並非 如是簡單的,經之出世 6頁,自有其重大的意義和任務,後面當再次第論述。
本經(大般涅槃經,於後文中均簡稱本經。)之敘起因緣,既有如上述,其內容自是針對大眾之懷疑心理而來,故此,其敘說方式,因有目的和對象關係,答辯中極為精彩,頗饒趣味,如德王品,師子吼品,迦葉品等之辯難與設喻,均 是殫思竭慮所得的妙義,故其內容而較上述兩家者週詳。然 因本經之編成,實事上並非如純陀品,哀歎品中所敘,由佛 陀當時對諸比邱及各天人弟子等宣說而來,而是後世逐漸編 集所成,致使內容上又產生了一些不能一致的矛盾。
本經之編集,據橫超慧日先生所考,曾經有過大約七次 或八次的增編(註2)。其所以不能完全統一它的思想理路,是與此逐漸增編的原因有關。以筆者研讀之感想,本經的 涅槃思想,雖其宗旨是一,肯定佛身之常住,一切眾生悉有 佛性,但其踐履過程及說明方法,卻有不少的雜亂和非大乘 思想的地方。如戒禁品,四諦品等。尤其於戒律思想方面,除了在「哀歎品、德王品」中略提過幾句大乘戒外,其他言 至戒律處,莫不以小乘戒作為中心。因此,本經又有一難以
協調之點者,即比邱聲聞思想與大乘菩薩思想。在德王品前 ,其中心多以比邱為重,對出家之高貴特別強調﹔自德王品 起自迦葉品,則以菩薩思想為重。故經中所強調之三寶一體,並不能全以比邱作為三寶之一的代表。否則便難以自圓其 思想矣(註3)。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07/bj72_1.htm?
相關文章:
793~《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 釋恆清教授 緣氣:(4348) 大般涅槃經譯註 悟慈和尚譯述 緣氣:(6445) 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 釋恆清教授 緣氣:(6519) 大般涅槃經 (加州法雲寺) 加州法雲寺 緣氣:(3796) 大般涅槃經__線上聽講__禪心學苑 禪心學苑 緣氣:(4063) 略論大乘《大般涅槃經》的傳譯 王邦維 北京大學東語系 緣氣:(3267)
上一篇(尊貴的 提婆生平與四百論) 回目錄 下一篇(內典研學要領講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