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形成、教理和 人生價值觀

徐恒志居士著

一、佛教的形成和發展簡況

二、略說佛教的基本教理——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三、佛教對人生價值的看法及其道德結構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這次袁家毅教授要我向同學們作一次關於佛教學術思想的報告,鑒於本人對佛教認識不夠全面,知識水準不高,本來不打算來講,但考慮到佛教是一種影響深廣的社會歷史現象和文化現象,來談一些佛教的基本教義和它對人生價值的看法,使同學們擴大視野,瞭解佛教對我國傳統文化、道德結構、生活領域等方面的影響,是有一定意義的,於是愉快地接受了這一任務。現在我分三個方面來講。不當之處,請大家給予指正。

一、佛教的形成和發展簡況

佛教產生在印度,它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他降生在印度東北喜馬拉雅山麓的迦毗羅衛國,就是現在尼泊爾國境內的畢柏羅婆地方。釋迦牟尼是國王淨飯王的太子,原名悉達多。他從小就學通了各種學問和兵法、武藝,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物。但當他青年到城外郊遊時,見到了病人、老人、死人和出家人,給了他很大啟發,常常獨自思考,怎樣才能使人類的痛苦獲得解脫?當他看到印度四個階級的不平等待遇,也感到很不滿意。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奧秘,他二十九歲時終於排除了各種阻擋、干擾,拋棄了人間的尊榮富貴,在一天夜裏,看了正在酣睡中的妃子和愛子最後一眼之後,便跨上馬背,離開了王宮,到深山去探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六年極其刻苦的生活,在三十五歲那年終於克服了內外魔障,明悟了一切事物無不是因緣所生,從而體驗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狀態,成為一名覺悟者——佛陀。釋迦牟尼佛證道以後,他就毫不停頓在印度和恒河兩岸,開展了弘法、教化工作。他的目的在使人們都能像他那樣明白真理,解脫痛苦。他並不要求人們對他作盲目的崇拜,也不是用麻醉的方法,使人們得到安慰和寄託,而是用純理智、純客觀的自我悟證,使一切眾生——主要以人類為中心,獲得智慧和幸福。他奔走各地,傳教說法近半個世紀,到八十歲那年從容、安詳地圓寂了。

佛教形成以後,不斷向各國傳播,特別盛行于亞洲,許多國家普遍地把佛教奉為國教,近年來在歐美各國也廣泛流行。這說明佛教文化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在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後,經過二千多年的傳播與發展,逐步納入了中國文化的框架內,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以後,宗教政策得到了恢復和貫徹,這不僅使宗教的文化藝術,受到了重視和保護,也為以歷史發展的觀點,推動宗教學術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略說佛教的基本教理——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佛教對宇宙人生有獨到的見解,這就是因緣和合、生起萬法的觀點,即不管是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乃至我們的主觀認識,無不都是各種條件和合的現象,缺少一個條件就不能產生事物本身。譬如一棵樹便是由種子、肥料、陽光、人工等所結合;這個大課堂是由水泥、鋼骨、磚木等所建造,條件不具足就不可能有樹木和會堂這些現象。同學們有學習的要求,這是;經過家長的贊助,老師的教導,這是;將來便能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才,這便是結果。可見萬事萬物,因緣和合,才能生果。既然是因緣和合所生,就不免要遷流、變化,它們的體性是空的;體性雖空,但不妨有事物的各種假像,這就叫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是用兩點論來說明一切事物的。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豁然開悟,就是洞徹了宇宙人生是一系列無窮無盡的緣起現象;明白了事事物物都是生滅變化、互相依存的,沒有孤立和絕對的存在,正像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如果沒有物質運動,也就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

在人生領域裏,人們一切活動,看來是各自進行,實際上是農民為我種田,工人為我織布,我們的衣、食、住、行事事都依賴別人的幫助,才能生存。我們也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他人提供方便。這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互相依賴,互為緣起。用緣起性空這一根本觀點來觀察事物、處理問題,自然形成了下列一些基本哲理:

(一)印證真理的三種標準——三法印

1)諸行無常:說明一切事物都處在發生、發展、消滅的無窮迴圈中,沒有恆常不變的東西。如宏觀世界的各種天體:太陽系、銀河系、星雲、星團等等,無不在運動變化,所以佛教說世界是成、住、壞、空,不斷迴圈。這一論點,已由當前宇宙學家的新發現所證實。美國天文學家佐治.甘茂(George Gamow)曾發表了宇宙是在虛無一物的情況下形成的這一觀點。形成的過程是從非物質,先形成次原子的粒子、微子等等,然後形成原子,進入了物質狀態,再進而聚合到了極大密度時,壓縮到極點,就發生了巨大爆炸、輻射出去的氣體,逐步形成了星雲系統。目前世界各著名天文臺都攝得許多噴射星雲旋系無線電波星雲旋系Radio-galaxy)的照片。例如美國海勒天文觀測台攝得一座典型的噴射星雲旋系,射出的強烈光炬,長達一萬光年。這就說明了虛無之中能射出物質。同時,許多天體,則是在不斷衰老之中,太陽上出現黑的斑點,正是太陽內部劇烈運動的結果,由於它每分每秒在釋放著能量,當然也有縮小、爆炸和熄滅的日子。發生、發展、消滅是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不可抗拒的規律。天體的成、住、壞、空以及現代科學所說物質可變為能量,能量可變為物質,正是佛教理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物質領域裏的精闢概括。但是佛教的這一論點,實際上不僅指物質領域,而是論證物質、思維和絕對理體的融通不二的境界。同樣肉體上有生、老、病、死,思想上有生、住、異、滅,說明我們經驗世界中的一切現象——不管是物理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無不在迅速發展、變化之中,所以說一切是遷流無常的。

2)諸法無我:諸法是指一切事事物物。所謂主要有二種含義:1.常住不變的意思,即不因時間、空間等各種條件的變化而消失;2.能作主宰的意思,能隨心所欲主宰一切。但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是隨著細胞的新陳代謝而生生滅滅,細胞又是各種元素所合成,不可能常住不變;也不可能有主宰一切的能力。譬如誰都不想死,但死字臨頭,哪個能自作主張?因此,所謂我,實際上也是緣起性空的。

3)涅槃寂靜:涅槃譯為圓寂,即一切智慧、道德都圓滿,一切煩惱、習氣都寂滅,帶來內心世界永恆的寧靜。當人們掌握了無常、無我的道理後,就會對客觀世界和主觀意識不再堅固執著,不會凝結、僵化,打破字當頭的種種不良傾向,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去觀察、處理一切,平衡人們的精神生態。這種涅槃寂靜的境界已被許多學佛的人所證實。從邏輯推理上來說,我們的思想、心念既是有生有滅的,那麼必然有一個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的不生不滅的空寂靈明境界,這是可以理解的。大乘佛教更綜合和深化了三法印,而說一實相印。通過時時以智慧觀照,有助於化除我、法二種執著,達到超越主客觀分別,進入光明自在境界。在證實這一客觀真理——實相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到人我一體,從而發起了同體大悲心,積極向上,與人為善,自利利他,達到淨化心靈、淨化人生的目的。

(二)對一切事物的三種觀點——空、假、中

這是緣起性空道理的高度概括。任何事物都可從空、假、中三方面去認識。上面所說的樹,就可以這樣說:所謂樹、即非樹,是名樹。因為樹是各種條件的結合,本質上是空的(即非樹);本質雖空,但不無樹的假像(所謂樹);雖假而空,雖空而假,對立面的統一,不妨立樹之假名,就是中(是名樹)。著名的佛教經典A~;金剛經A~;,就有許多這樣的論點,其中甚至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未學佛法的人就搞不懂,為什麼弘揚佛法的人,卻來一個一百八十度轉彎,徹底的自我否定——‘即非佛法?要知道雖然有佛法,但佛法也不過是藉言語、文字來表達的概念,執著佛法與執著妄想,本質上沒有兩樣,譬如珠粉入眼和塵埃入眼,同樣會遮蔽視線,所以說即非佛法。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佛法中所包含的辯證法因素是十分豐富的。

(三)事物的客觀規律性——因果論

從因緣所生的緣起觀出發,必然形成動機、行為與效果一致的因果規律的理論,這是佛教重要學說之一,它對促進個人品德,自覺抵制不良習氣,大公無私,遵紀守法,從而改善社會風氣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教化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含有因果的道理。例如你惡言傷人,人家便會用惡毒的言詞來回敬你,或者伺機報復;如果你熱心助人,當你遇到困難時,便會有人來幫助你。同樣,你對社會有大的貢獻,就會得到社會的尊重。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惡口罵人,被罵人心中發生的怨恨必然回饋不良資訊到罵者身上,反之則是良性資訊的回饋。佛經上曾說: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孟子曾說: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這些都是因果律的反映。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也是因果律的生動說明。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出現為善的終身潦倒,作惡的反尊榮富貴的現象,在傳統學說中往往無法解說,引起人們對因果報應的懷疑。佛教的三世因果論傳入中國後,便突破了哲學思想上的困境。佛教說明生命的資訊流,不僅限於一世的生死,因為反應在心理方面的因果關係是比較複雜,超越時間的限制,它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儒家不也曾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嗎?佛教更具體說明善惡報應的嚴肅性、規律性,真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佛教三世因果學說,是以身、口、意三方面造作的能力(業力)不失作為理論根據的。概括說明因果關係的教理是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1)苦諦:這是佛教對人生的價值判斷,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一般說來,人生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與親人別離)、怨憎會(和不可愛的人會合)、求不得(得不到所欲望的東西)、五陰熾盛(心身日夜如火熾盛燃燒)。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真是科學猛進,知識爆炸,逐步邁入了資訊社會,但對人生所產生種種痛苦的解脫,仍是無能為力。像日本是一個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但據前二年的報載,這個國家一年內曾自殺二萬多人。最近報載:據統計,法國每年有一點二萬人自殺,自殺未遂和有自殺企圖者,更是高達十二萬人,精神空虛,生活無望,是自殺的主要原因。這些現象值得人們深思!

2)集諦:就是集合、聚集,是說明受苦根源的真理。人生由貪、嗔、癡等煩惱的因,促使身、口、意三方面進行顛倒活動,形成了業力——一種看不見的潛在力量,惑、業結合,便會招集種種苦果。這就是所謂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3)滅諦:是說明滅苦的真理。滅除了惑和業以後,就進入了安樂、清淨狀態,也即上面所說的涅槃寂靜

4)道諦:是說明要解脫痛苦,必須修道的真理。佛法實踐的法門無量無邊,但都是以持戒、修定、開慧為實踐的總綱:以持戒對治妄作妄為;以修定對治散亂不安;以開慧對治愚癡顛倒。分別來說,就有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等無量法門。

上面所說的四諦中,二諦是講世間的因果,二諦是講出世間的因果。大小乘佛法都是以四諦為理論基礎。進一步說明三世因果關係的,是造成生命迴圈的十二種緣起,這裏從略。

三、佛教對人生價值的看法及其道德結構

從上述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出發,佛教特別重視人的價值。首先,釋迦牟尼佛就是在人間成佛的,雖然他教化的物件很廣,但是以人為本位,只有人最適宜於探求真理,徹證真理。因為佛教認為宇宙間有較好享受的高級生命,他們不存在脫離苦惱的需要;低級生命如牛馬畜生之類,智慧低劣,又被人們所奴役,也沒有追求真理的可能。只有人是萬物之靈,又處在苦樂相等狀態中,有智慧和能力,可以為追求真理去奮鬥。人們在各種苦惱交迫的情況下,又都有解脫的要求。所以佛陀教導弟子們要以八苦為師。當然是人們所厭惡,但如果因受苦而奮發圖強,便可變壓力為動力。正像孟子所說: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也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說,壞事可以變為好事,好事也可以變為壞事。要想達到清淨圓滿的佛陀境界,還要以人身作為基礎。所以佛教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是提醒人們不要自暴自棄,不要辜負這寶貴的人身。

另外,我們知道在自然科學中,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是關於物質運動最重要的普遍定律之一。它說明能量的形態,雖然可以發生轉換,但能量的總和是保持不變的。佛教的輪回學說也可藉此來作比喻說明。佛教認為人的生命也可轉換為另一個形式——低級生命和高級生命的互相轉換,其中佛教心理學上所說最深層次的能量——第八識,始終在起主導作用。它含藏的一切染淨種子,遇緣便起活動,無始以來,相續不斷,推動生命長河的向前奔流。而人正是通過努力向高級生命發展的重要基石。換句話說,要成佛就要從人做起,先要做個好人,貫徹人類應有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規範,完成了人格的修養,學佛的基礎也就奠定了。

佛教的道德結構可概括為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具體地說,就是要求人們認真實行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不偷盜(不偷竊屬於別人的東西)、不邪淫(不亂搞男女關係)、不妄語(不說假話)、不飲酒(不酗酒鬧事)。這些戒條十分重要,也十分合理,是人人應該遵守的社會公德。殺人、偷盜、亂搞男女關係,國家也要繩之以法。一個信口開河、言而無信的人,或者酗酒鬧事的人,都是不受人們歡迎的人。

十善五戒的開展,從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惡,做到十善:行為上,不殺生而保護生命;不偷盜而勤儉節約;不邪淫而純潔清白。言語上,不妄語而說老實話;不兩舌而說團結話;不綺語而說樸質話;不惡口而說和善話。思想上,不慳吝而廣行佈施;不嗔怒而難忍能忍;不愚癡而勤修智慧。

五戒、十善還是個人的道德準則,對一個修菩薩行的大乘學者,佛陀更要求深入世間,無私奉獻,恒順眾生莊嚴國土,進一步實行六度、四攝等廣大法門,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大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從而充分體現人生的價值。

六度:就是1.佈施度慳貪,不但不貪分外之財,還要以錢財和學問、知識來幫助別人;2.持戒度放逸,促使人們去惡從善,遵紀守法,造成嚴謹的生活;3.忍辱度嗔怒,忍受別人對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並能安忍眾苦,與艱苦的環境作鬥爭,不被種種煩惱所動搖;4.精進度懈怠,就是大勇無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5.禪定度散亂,排除雜念,使思維能力統一集中,制心一處;6.智慧度愚癡,用高度的判斷、覺察力量,善巧方便地開展工作,研究學問,把握時代的脈絡,學好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此外四攝就是從四個方面攝取眾生:1.‘佈施攝就是以物質、才能等來幫助別人,為人民謀福利,為國家作貢獻;2.‘愛語攝就是和顏悅色對待別人,使別人生歡喜心而受感化;3.‘利行攝就是代人之勞,成人之美,處處代別人著想,熱心服務社會,維護社會公德;4.‘同事攝就是與大家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任勞任怨,埋頭苦幹。

從以上六度、四攝的道德內容中,反映出大乘佛教立足人間、無私奉獻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把這些內容與五戒、十善等道德規範連結在一起,推動人們心靈、氣質的不斷昇華,有利於形成歡樂、和諧的人際關係,進入真、善、美的和平、幸福境地。它與精神文明建設互相協調和補充,對社會的安定、繁榮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從而實現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使超越世間而又不離世間的人間佛教思想,充分發揮社會效果。在此基礎上,佛教學者通過努力實踐超越二元對立的絕對真理,追求自我完善,積極開發自性潛在的無盡寶藏,無限擴展新的生命力,掌握自己,利濟他人,把小我融化為宇宙全體,共同奔赴光輝的未來,圓滿實現人生的終極價值。

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說:

修菩薩行的人不僅要發願救度一切眾生,還要觀察、認識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的,要認識到整個世間主要是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不斷發生、發展、無常變化、無盡無休的洪流。這種迅猛前進的滾滾洪流,誰也阻擋不了,誰也把握不住。菩薩覺悟到在這種無常變化的洶湧波濤中,順流而下,沒有別的可做,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樣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無常變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沒,依靠菩薩六波羅密的航船,出離這種無盡無邊的苦海。這是佛教無常觀的世界觀和菩薩行的人生觀具體的實踐,這也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

真可謂語重心長,淋漓盡致!趙朴老的講話可作為今天報告的最好概括。他的所謂菩薩行,正是佛教對人生價值的肯定。

這次報告的目的是和大家共同進行一次學術上的探討,填補對佛教文化和哲學思想在認識上的某些空白。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
867~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達賴喇嘛尊者 緣氣:(7721)
833~阿毘達磨佛教的聲聞成佛與法華經 美佛慧訊第七十九期 緣氣:(4888)
西藏佛教的薩迦派 釋法尊 撰 緣氣:(4855)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一 ) 密宗講義 Geruda 緣氣:(4571)
佛教的女性觀 指導教授:陳迺臣 緣氣:(3945)
佛教的科學 尤智表 緣氣:(11001)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第十七章 其他現行上座部佛教的禪修法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緣氣:(4525)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 緣氣:(8016)
佛教的根本特質是什麼 演培法師 緣氣:(9950)
佛教的命運觀 紫虛居士 緣氣:(10046)
達賴喇嘛論藏傳佛教的價值 郭國汀編譯 緣氣:(4675)
藏傳佛教的重要本尊 綠度母 緣氣:(11597)
藏傳佛教的著名寺院 布達拉宮 緣氣:(11274)
佛教的持物(一) 緣氣:(7410)
佛教的持物(二) 緣氣:(7034)
宗喀巴對以往藏傳佛教的改革和格魯派 緣氣:(10429)
傳奇 藏傳佛教的時空結點 劉岩 緣氣:(8050)
有關藏傳佛教的帽子 緣氣:(5681)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6246)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5574)
藏傳佛教的文化瑰寶 緣氣:(4499)
藏傳佛教的“前弘期”與“後弘期” 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 緣氣:(10467)
佛教的持物 緣氣:(6853)
佛教的財寶本尊 不空成就佛 特德 緣氣:(8566)
佛教的世界生滅觀 王家軒 緣氣:(4300)
佛教的無常觀 慧淨法師 緣氣:(4857)
世間人對佛教的誤解 慧律法師 緣氣:(3856)
世間人對佛教的誤解 慧律法師 緣氣:(4537)
學習外道觀點對於學習佛教的意義 索達吉堪布 緣氣:(4544)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正確的見地 空性 宗薩欽哲仁波切 緣氣:(9443)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一)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7944)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 (二)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8537)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三) 周拉 班班多傑 緣氣:(8006)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四) 班班多傑 周 拉 緣氣:(8142)
《楞嚴咒》是咒中之王,佛經上此咒影響整個佛教的興衰,加持力量無比強大 緣氣:(4560)
佛教的中道 緣氣:(5364)

上一篇(佛教的命運觀) 回目錄 下一篇(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