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執的表現形式
我執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大體來說不外乎兩種,即執著五蘊自身為我,或執著離開五蘊之外有我。有情生命只不過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合和體,其中並沒有一個獨立不變的實體或本體。但是出生由于無始以來的無明,不懂得五蘊無我的道理,相反卻總是執著五蘊為我,要麼執著五蘊的全部為我,要麼執著五蘊的部分為我。
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中),色在我(中)……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中)。(《雜阿含經》109)
阿難!夫計我者,齊幾名我見?名色與受,俱計以為我。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長阿含經》13)
正觀無我
在《阿含經》中,世尊從不同角度反覆向我們開示了如何正確觀察和認識無我,大體有以下五個方面。
1、從五蘊觀無我
人和其它所有的出生都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假合而成的,是五蘊的集合體,要想在其中找到一個常恒不變的我,是根本不可能的。當然,離開五蘊之外同樣無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我,如是觀者,則是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我,如是觀者,則為正觀。(《雜阿含經》1)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雜阿含經》39)
2、從緣起觀無我
緣起是佛教最根本的思想,佛教的所有理論都是以緣起為基礎和前提的。在一定意義上,無我就是緣起的另一種表述。所謂緣起,簡單的說,就是宇宙人生的萬事萬物,無不是由種種條件(因緣)集合而成的,緣集則生,緣散則滅,絕對沒有一個恒常的、獨立的實體存在。緣起與我是對立的,緣起必然無我。
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諸法無常、有無,心因緣生,而便說言:“是我、我所”,彼于異時,一切悉無,諸比丘!應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觀察。(《雜阿含經》1169)
3、從無常觀無我
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眾生有生、老、病、死,物質有生、住、異、滅,世界有成、住、壞、空。無常的必然是無我的,即使是我們的思想和情緒也是瞬息萬變的。
愚癡無聞凡夫甯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複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複如是,異生異滅。(《雜阿含經》289)
4、從苦觀無我
輪回的出生都是生活在無窮的痛苦之中,有苦就不得自在。因為苦、不自在,所以無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于色病、苦生,亦不應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雜阿含經》33)
5、從空觀無我
既然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的,所以本質即是空。空否定永恒、獨立的實體,空必無我。
比丘!諸行如幻、如燄,剎那時傾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于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雜阿含經》273)
在《阿含經》中,談到無我時,經常是與無常、苦、空聯繫在一起的,它們的涵義是彼此相通的。
色者無常,此無常義即是苦;苦者即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痛(受)、想、行、識皆悉無常,此無常義即是苦;苦者即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此五陰是無常義,無常義者即是苦義。(苦義者即是)我非彼有,彼非我有。(《增一阿含經》35)
必須指出的,無我絕不只是一種理論,僅僅從理論上學習無我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實際生活和修行中實踐無我、體驗無我,乃至最終親證無我,成就涅槃妙果。關于這方面的?容,《阿含經》中有詳細的說明。
四、小結
《阿含經》的無我思想是建立在緣起學說的基礎之上的。我們應該以緣起為立足點,從因緣的角度,從無常、苦、空的角度,正確而全面的觀察、理解和把握無我。
戒幢佛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