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是「兩頭在外、中間在大陸」
在中國大陸經濟學界享有盛名、同時也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吳敬璉指出,過去兩岸的經濟合作是「兩頭在外、中間在大陸」的分工格局,指研發設計在台灣,加工組裝在大陸,營銷則通過台灣企業或其他國家企業向世界市場銷售,然而此分工格局已正在改變。但吳敬璉尚未正式提出明確的分工格局樣貌。
吳敬璉今出席「2020年兩岸經濟產業合作大趨勢論壇」,並以「兩岸企業在產業升級中的競合關係」為題發表演說。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吳敬璉指出,改變分工格局的二大原因,首先是在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變得刻不容緩。另一個原因則是開放改革30年來,大陸的技術力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使這種轉變成為可能。
吳敬璉強調,過去的分工格局將被打破,而增長模式轉型的核心則是提高效率和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他指出,對於以簡單加工工業為主的地區,其產業提升主要靠以下辦法,包括現有製造業的產業鏈儘量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培育建構戰略性的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
ICT產業 未來經濟新亮點
中國大陸日前提出七項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作、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吳敬璉說,有學者提出兩岸可合作重點產業,包括綠色能源產業,電動汽車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ICT)產業,健康和醫療產業,金融綜合物流等服務業,精細農業等。他指出,台灣所提出的六大關鍵新興產業,應把ICT產業放入,因為那將會是未來的經濟新亮點。
在舊的分工打破以後,兩岸之間是否還存有互補性?吳敬璉表示,由於產業內分工的深化,從事同一產業的企業之間仍有很強的互補關係。他指出,兩岸的優勢是呈現互補,因此兩岸應攜手共進,實現產業振興,加速於後ECFA時代把它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