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研究
沈家楨居士著
緣起
(一)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建議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三)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
(四)《金剛經》的功德
(五)《金剛經》能消業障
(六)為什麼《金剛經》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而沒有列菩薩?
(七)為什麼有‘爾時,世尊食時’這一段日常生活的記錄?
(八)‘雲何應住’和‘應雲何住’
(九)為什麼佛答‘諸菩薩摩訶薩’和先答‘應雲何降伏其心’?
(十)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十一)為什麼佛列了那麼多眾生的類別?
(十二)什麼叫做‘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十三)既然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為什麼佛又叫我們去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呢?
(十四)什麼是‘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十五)為什麼佛要問‘虛空可思量不?’
(十六)為什麼佛要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十七)為什麼佛要問‘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十八)萬里長江直瀉大海祝各位福慧雙修
(十九)‘而實無來’與‘而實無不來’
(二十)燃燈佛在《金剛經》中的重要意義
(二十一)《金剛經》與西方極樂世界
(二十二)‘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淺談
(二十三)再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二十四)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一)
(二十五)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二)
(二十六)《金剛經》日用
(二十七)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討
(二十八)‘苦、空、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
(二十九)從因果的觀點來研究忍辱
(三十)願力
(三十一)修福
(三十二)緣
(三十三)悲
緣起
一九八九年我應紐約菩提心基金會之邀,在僑聲廣播電臺菩提心節目中講‘《金剛經》的研究’,每星期十五分鐘,共計二十五次,由莊博慧、傅麗卿兩位將演講稿的錄音帶整理成文。講的宗旨,是想抛磚引玉,藉此引發學佛的朋友,研究《金剛經》或讀誦《金剛經》的興趣,因而得大利益,走上菩提大道。亦因此之故,將王沈醒園居士所記錄的一篇講詞,‘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列在卷首。在此我謹向她們三位及社會各界人士致最大的敬意,願他們福德無邊。
佛在《金剛經》裏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做菩薩的時候,他曾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的佛,沒有漏失過一位。照理來說,他供養了這麼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說,他供養了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謹願受持《金剛經》的朋友同證佛道,早登無上菩提!
(一)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建議
最近在紐約大覺寺講了兩次‘如何讀《金剛經》’,著重於字音及如何讀斷句子,好像頗得聽眾的歡迎。特別是初讀《金剛經》的,發覺有許多地方,和他原先以為是對的並不相同。事後有人建議我應該將它寫出來,也許有很多人會得到好處。其實,只要誠心誦經,念錯幾個字也沒多大關係,各地方言就有許多不同,頂要緊的是掌握住經中的意義。又何況我所知有限,所謂對,也是主觀的見解,不過能夠滿足幾位同修的願望,也是應該,所以就寫出來,抛磚引玉,望能多得讀者的指正,歡迎有新的意見。
中國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極大,古文不用標點,所以往往有各種不同的讀法和解釋。千餘年來,因為抄寫及印刷校對的不夠精確,差異錯誤,在所難免。《金剛經》版本極多,各種版本有不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經典都多,於是許多大德的注解,因為依據不同版本的經文,也可能頗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讀者莫知適從!譬如須菩提第一次所問的‘應雲何住’,許多近代版本印成‘雲何應住’,一字易位,影響極大。又如‘不’字,可有三種不同的讀音及意義,也容易為人忽略。
依據我看了近二十種不同版本的結論,認為臺灣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校正本》為最合理,他參考了十一種版本的經文、注、疏、贊述,有敦煌石室發現的一千多年前唐朝書法家柳公權書寫的《金剛經》(石刻)文,有九百多年前東傳到日本再傳回來中國的《金剛經注》,以及清朝乾隆時的《金剛經疏記彙編》等等,江居士的校正嚴謹,是值得介紹的。
這次即採用這本校正本作為藍本,經文與目前的流通本,有多處不同。我建議讀經大德參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正本內的校勘記。另外,我依照下列二個原則,加以注音及簡單的標點。
(一)一個字如有多種讀音及意義的,則根據《辭海》加以注釋。
(二)加入簡單標點符號,並不採用校正本原有的標點。
很有趣的是,《金剛經》的前半部,似乎讀音、句讀等的問題比較多,後半部則很少。現在請各位逐字逐句的研讀下去。如果覺得太長,不妨中途休息。如果能有一字一句合您的意的,就很不錯了。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是梵文 PRAJ□□ 的音譯,通常念‘缽弱’音 BoRuoh)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1)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2)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3)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4)右肩,右膝著(5)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6)心,應雲何往?雲何降(7)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8)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複(9)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10)
‘不(11)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12)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13)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14)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15)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16)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17)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18)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于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佈施;若複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佈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19),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20)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佈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21)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佈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
(1)只,音奇 Chyi。
(2)比丘,是梵文 BHIKSU 的音譯,通常‘比’念作‘必’ Bih。
(3)著,音茁 Jwo。
(4)袒,音坦 Taan。
(5)著,音 Jaurn。
(6)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 的音譯。通常‘阿’字念‘E’,‘耨’字音 Now。
(7)降,音祥 Shyang。
(8)樂,音要 Yaw。
(9)複,音 Fwu。
(10)凡問句之‘不’都和‘否’同,音亦念‘否’。
(11)此‘不’字音‘弗’。
(12)此‘見’字應讀‘現’。如來無形相,不可以眼見,所以是顯現的現。
(13)讀過的諸大德注解,就我記憶所及,幾乎都將‘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和前面的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連在一起講,是平行的,雖然也可以講得通,但是總覺義未盡然。最近重讀玄奘大師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即是《金剛經》的另一譯本),發覺在‘無法相轉,無非法想轉’和前面四相之間,還有‘善現,彼菩薩摩訶薩’。如果將它換成鳩摩羅什大師的字眼,就成為在‘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與前面四相之間,應該還有一句‘須菩提!是諸眾生’。我恍然有悟:原來前面一段‘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意義已經完整,應該讀斷。即是說,是諸眾生因為已經沒有我人眾生壽者,所以得無量福德。也就是說,要不著我人眾生壽者,方能得如是無量福德,著重在我人眾生壽者。
接下去是再推進一步,說:是諸眾生(羅什大師將它省去了)‘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這裏著重在‘取’,只要心一取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即不可能得無量福德。
是諸眾生,心已不取法相,這還容易懂;但為什麼連非法相也沒有呢?非法相等於是空無所有的空相。為要答覆這個問題,所以羅什大師在講了‘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之後,又再用了一個‘何以故?’因為心若取了非法相,也即著了我人眾生壽者,也不可能得無量福德。
因此再重複強調:‘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又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請各位體味這個‘取’字及‘舍’字。
以上只能說是我的理解,還望大德們有讀到此段注解的,有以正之。
(14)複通複,音 Fwu。
(15)偈,梵文 G□TH□ 音譯,偈陀之簡稱;偈,音記 Chih。
(16)須陀洹,為梵文 SROTA-□PANNA 的音譯。洹,音 Huann。
(17)斯陀含,梵文 SA□RD-□G□MIN 的音譯。
(18)阿那含,梵文 AN□GAMIN 的音譯。那,音諾 Nouh。
(19)阿僧祇劫,梵文 ASAMKHYA 的音譯。只音奇。
(20)那由他,梵文 NAYUTA 的音譯。那,音諾 Nouh;他,音 Ta。
(21)這偈只說了‘不能見如來’。照吳潤江居士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指出:‘此偈梵文原有八句’,後四句講到法性本體的重要般若精理。吳居士說:‘幸有義淨法師譯本彌補此瑕’,該譯本中增加下列四句:
應觀法界性 即導師法身(或譯諸佛法身)
法性非識境 故彼不能了
我想補充一點,在玄奘大師所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中,也是八句,其後四句是:
應觀佛法性 即導師法身
法性非所識 故彼不能了
至於鳩摩羅什大師為何只譯四句,事隔千年,沒有人能確定。我想漏譯的可能性簡直沒有,最大的可能是羅什大師所用的梵文原本中,無後面四句。江味農居士在考證上下過極大的功夫,也沒有提到這點。
(三)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
王沈醒園記錄
鏡蠟喻
一九八一年,我在紐約華美協進社講‘學佛緣由’。當時我用了一個明鏡和蠟的比喻,我說:‘澄澈光明的本性,是人人本來具有的,然而多生以來,卻為貪嗔癡無明所覆蓋,以致忘卻本來面目,顛倒虛妄,脫不出生死輪回。這好比一面原本淨澈的鏡子,被塗上層層厚蠟,把光明遮蓋了。’我用這個譬喻,說了幾個例子,來看世上的人,結論都不能將蠟消除。於是有人問我說:‘你說明鏡和蠟的譬喻雖然不錯,可是說來說去,似乎沒有人可以將蠟消除,您能不能教我們一個迅速除去蠟的方法?’當時我的回答是:‘十分抱歉,我也正在追求這個問題的答案,但還未找出適當的方法。’
八年後的今天,我很開心在這裏向各位報告,我現在有一個方法,可以介紹給各位。諸位儘管依舊修淨土,或修禪、修密,只要抽出一部份的時間依照我介紹的方法去修,就會逐漸將鏡面的蠟熔化;不但蠟可以熔化,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所謂明鏡,也是蠟做的,也一併熔化無餘。
什麼方法呢?──念《金剛經》。現在且讓我將這段因緣向各位一敘。
發願每日持誦《金剛經》
一九八八年七月三日,莊嚴寺正舉辦佛學夏令營,當天下午我有兩小時的課,那時內人居和如病況不輕,我原想不去了,可是她堅持要我去講。我趕去講了一個多小時後,匆匆趕回。和如情況如常,並無什麼不妥。夜間十一時許,雷久南博士和我及家人圍坐床前,和如忽然要我靠近她,並示意伸出雙手互握,她張目注視著我,我輕聲問她,是不是什麼地方痛?她表示沒有。我微笑地看著她,並緊握著她的雙手。忽然間,我覺得她的眼珠不動了,且微微張著口,我聽到輕微的‘浦’的一聲,一下子什麼都靜止了。全家抑制悲傷,同聲念阿彌陀佛,和如自己緩緩地閉上口眼。我左手握著她的左手,不停地念佛八小時。
第二天一早,替和如換好衣服,我到家中小佛堂拜佛,一眼望見佛臺上擺著一本《金剛經》,這是和如十八年來,每天早課必誦的經本,當時我發了一個願,我要繼續替和如做她的晨課,每天誦《金剛經》。此後我每天或念一遍,或研讀《金剛經》的各家注解,或自己思考經義,至少半個小時,至今從未間斷,自覺所得益處遠超過以往四十餘年,斷斷續續地念經看注。《金剛經》實在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而我之能每天受持《金剛經》,和如度我之恩,不敢或忘。多年來,我曾幾次看過人們辭世的情形,彌留之際總是痛苦的!尤其是癌症患者,病情越重就越痛苦,必須靠止痛劑來減輕身體的痛苦。但止痛劑用多了,會使神志不清,陷於昏迷狀態。和如患的是骨癌,我一直在擔心到後期,她會承受不了那種刻骨椎心之痛,可是她沒有!在去世的前兩天,她不但停止服用止痛藥,連一粒安眠藥也不須要,她的頭腦完全清醒,八個小時後為她換衣服時,身軀柔軟,膚色如常,就像入睡一樣。這種現象,是許多親友所共睹的。她走得如此的安祥自在,是許多學佛修行人所嚮往,而不易獲得的往生善果。我極為羡慕。十八年來,她每天誦念《金剛經》,真可謂‘功不唐捐’啊!
怎樣念《金剛經》
現在我想貢獻各位一些怎樣念《金剛經》的方法。我覺得念《金剛經》,是老少鹹宜,小大由之的。為什麼說老少皆宜呢?年紀漸老,行動不便,外出聽經聞法,不易隨心所欲;再則佛教經典太難懂,法門又多,明師難求,缺乏經常指導,不知如何修行。《金剛經》譯文流暢易讀,一本在手,已夠修持,所以是老少皆宜。為什麼說小大由之呢?因為《金剛經》可以完整全部念一遍,也可以只念一段或其中幾句,經中不是常說‘乃至四句偈等’,拿一段或幾句經文,仔細尋釋經義,實在是意趣無窮哩!
今天想介紹給各位的,就只有三小段,對我們而言,這三小段已是《金剛經》的精華了。第一段是佛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在這段中,佛說的‘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句‘眾生之類’就是指凡眾緣和合而生的都是眾生。
各位想一想,宇宙之間那一事物不是由眾緣和合而生。有情的人類、動物固然是眾緣和合而生,無情的植物、礦物等也是眾緣和合而生。有形質的物體是眾緣和合而生,無形質的思想事象也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一切眾生之類是指宇宙間一切的事物思想。因為眾生乃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無論是人、是物、是思想,都是瞬刻在變化,並非永恆。如夢如幻,但也不是沒有,它們都是不生不滅的本性,在這不生不滅的本性中,生起幻化虛妄的各種相,名為眾生。‘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句話好像很難懂,其實就是要使這一切眾生都回歸不生不滅的本性。所以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佛陀教我們應發廣大的心願,這正和各位常念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一樣是發大願。
第二小段,佛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從現代科學理論,宇宙萬物最後的本質都是‘能’,然則我皆令入涅槃而滅度之,不但眾生滅度,我也滅度。換句話說,一切都是‘能’。所以佛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既然一切都是能,還有什麼人我眾生之分?這就是‘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正因為眾生都是‘能’,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如此那有眾生得滅度?這就是佛所教的大智。
第三小段,佛說‘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是佛所教的大行。這幾句話含義極豐富,佈施有有相佈施、無相佈施。有相佈施所得福德是有相和有限的,也就是所謂的人天小果。無相佈施的福德,佛用虛空作比喻,是不可思量。而《金剛經》所著重的是無相佈施。通常說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其實不只是以外在為施捨物件才是佈施,在自身修行中,還可以有更深入,更廣泛的佈施意義。如六波羅密中布施捨貪,持戒舍嗔、貪、放逸,忍辱舍嗔,精進舍懈怠,禪定舍散亂,般若舍兩邊空、有見。舍就是佈施,波羅密多就是於法行無所住,亦即對萬法的表相不起執著。各位,要知道煩惱及貪嗔癡都因取著相而生,所以於法無所住,實是大行的中心。
為什麼勸念《金剛經》
諸位同修,從上面三小段文來看,大願大智大行,佛法的精華都包含在此。大願大智大行不但修慧而且修福。在這裏我想和各位提一提:知識份子的習性,重視研讀書本,因此信佛教的讀書人,大都注重修慧而忽略了修福。有的學者更是把佛法作為一門學問,皓首窮經,常有時不我予之歎。佛在金剛法會上一再強調,修慧求解固然重要,修福也同樣重要。須知人身難得,久遠以來,我們一定做過許多好事,不然不會生而為人;但亦難免做過惡事,惡因會有惡報,修慧不修福者,往往會障礙叢生,多病多痛,而且臨終業障出現,可以使一生幾十年的修行,毀於一旦。所以修福消業,十分要緊。
《金剛經》教人修福修慧消業,是一部各方面都顧到的完善佛典,無怪乎佛在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各位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希望曾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因為有這樣的功德福報感應,所以我覺得我應該勸各位親愛的同修,將念《金剛經》列入您們日常的課程,也算是我報答曾經是各位的一位好同修,居和如度化我的深恩,謝謝各位!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廿六日講於紐約大覺寺
(四)《金剛經》的功德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紀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裏存著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渡眾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如此,念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剛經》裏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
‘《金剛經》的功德’這個題目,說得完整一點,應該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所謂‘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瞭解要更進一步,換句話說,瞭解了一個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誠心接受,這是‘受’的意義。‘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後,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上。所以受持《金剛經》,簡單的說,就是明白瞭解《金剛經》的道理,有了信心,誠心接受,而且憶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才可以叫‘受持’。這樣的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解說,並不一定要全部的經文,經中一再地說‘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即使是一小段,幾句經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難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細心、非常慈悲的老師,他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容納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剛經》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別在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我若具說者’就是說,我如果將這種功德統統講出來,或者有人聽了,心裏會起狂亂,狐疑不信,甚至生起譭謗,造意業、口業,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所以佛說,我實在還沒有將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在《金剛經》裏統統講出來哩!
那麼,佛在《金剛經》裏已經講出來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幾種譬喻說明。首先拿佈施七寶的福德來比較。‘七寶’簡單的說,就是金銀珍寶。‘佈施’就是幫助他人。‘七寶佈施’是拿金銀珍寶來幫助他人。在《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佈施,這個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現在的天文學家說的‘銀河系裏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裝滿了這許多世界的珍寶來幫助人,這樣的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說:‘很大,世尊。’佛又說:倘若另外有一個人,他受持《金剛經》,甚至只拿一小段,或幾句經文,解釋給別人聽,這個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個人用七寶去幫助別人的福德更大,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這還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經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河中的沙很細,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說如果我們有像恒河沙那麼多的恒河,再把這許多恒河的沙加起來,這麼大的數目,如果裝滿了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佈施,你說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說:那真是大得無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說,倘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希望各位聽到這裏,不要懷疑不信,心即狂亂,因為佛是不說謊話的。各位請想一想,佛如果將福德說得小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又何必騙我們?所以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實在是非常大的。
不僅如上所說,在《金剛經》的最後一段,佛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來比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無數’之意。換句話說,是拿無量無數的世界的金銀珍寶來助人,這樣的福德,還不及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說的福德。
佛在《金剛經》裏又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然燈佛給他授記之前,他曾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的佛,沒有漏失過一位。照理來說,他供養了這麼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說,他供養了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聽到這裏,千萬不要心即狂亂,狐疑不信,佛就是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錯失良機,所以在《金剛經》裏,非常懇切地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以他自己親證的經驗,知道《金剛經》的功德是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們這些後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獲得最大的功德,不要浪費寶貴難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強調《金剛經》的福報功德。
其實《金剛經》的福德,還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來佈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做一比較。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佈施。若複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佛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佈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佈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佈施,如此不斷地佈施了無量百千萬億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還不及另外一個人,他一聽到《金剛經》,就生起信心,並且相信《金剛經》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況他相信了後又能書寫,能念,能受持,能為他人解釋。所以佛做了一結論,他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金剛經》是佛在般若法會上講的。般若是佛親證的空性體驗,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剛經》中,這樣一再強調受持解說《金剛經》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細心體會其中的含義。
下面我為各位講一個‘羅漢托空缽’的故事,來結束這段‘《金剛經》的功德’。
從前印度有一個羅漢,這個羅漢依印度的規矩,每天都要出去托缽,就是拿個大碗,沿街去討東西吃。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還未討到東西,缽裏還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宮的門口,看見一隻大象,滿身掛滿了珍珠瓔珞,顯然已吃得飽飽地,站在王宮的門口。羅漢看了這只象,不禁心生感歎,他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他說我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經典,但沒有去修福德,所以雖然成了阿羅漢,卻因沒福報,所以今天沒人供養我,我的缽裏還是空空的。這只大象,他往世只曉得修福,沒修智慧,所以今世是只象。可是他福報大,養在王宮裏,吃得飽飽的,滿身都掛滿了瓔珞珍寶,可是終究是只呆象。由此看來‘福慧雙修’實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剛經》,不但可以開智慧,還有不可思議的福德。
(五)《金剛經》能消業障
在這裏,我誠心誠意的再貢獻各位一點意見,在多生多劫之中,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種下很多善因,今世才會投生為人,而且能看得懂、聽得懂中文的《金剛經》。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中文《金剛經》,流暢美麗,我看過數種英文的譯本,但都不及中譯本的好。換句話說,各位實在太幸運了,就如同開經偈中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一樣,有這麼好的機緣在一起研究《金剛經》,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不要錯失良好機緣。
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到了相當的成就之後,往往會體驗出業障的重要。無始以來,多生多世,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不然是不會投生為人的,但也難免積了很多的罪業,這種往昔所造的惡業,尤其是結怨的怨業,往往會在緊要的關頭來障礙我們。
從前有一位老居士,他修淨土修得很不錯,在他臨終時,大家在旁為他助念,他也很歡喜,說他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此時,忽然‘呯!’的一聲!門應聲而開,一個披頭散髮的女子跑進來,這就是他的姨太太。這個女子哭啼著:‘老爺子!您怎麼可以走!您走了我靠什麼人過活啊!您不能走啊!’經這麼一叫,這位老居士雙眼一白,臉上現出很難看,很痛苦的樣子,阿彌陀佛不見了,西方淨土也不見了。這就是業障現前,前世的業在這緊要關頭現出來了。
造業要受報,往往受報的時候,就會障礙我們,不但是障礙修行,也可以障礙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如何能消罪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佛教裏有很多消業障的方法,如拜大悲懺、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剛經》中,有這麼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金剛經》,如果受他人批評、侮辱、辱駡,或者生病、破財等,這些都是先世的惡業,原本應該投生到惡道去的,現在因為受持讀誦《金剛經》,惡業取消,重報輕受,所以念《金剛經》有這樣的無邊功德。上面經中這句‘若為人輕賤’中的‘為人輕賤’這四個字含義很廣,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罵、生病,或者有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這種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記得這句話的含義。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惡道’就是三惡道,也就是畜生、餓鬼、地獄。簡而言之,就此人過去的罪業,本應投生在惡道中,現在因受持讀誦《金剛經》,或者為人解釋《金剛經》的不可思議功德,而將他應該投生至惡道的罪業消滅了。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大德解釋為‘重罪輕報’,重的罪可以消,輕的業當然更可以消了。一個人,如果過去的罪障能消得愈多,不但來生會更好,就是現世的生活情況都會改善的。所以就這一點來研究,如果有人能精進地念《金剛經》,研究《金剛經》,為人解說《金剛經》,不論是一句兩句或是很短的一段經文,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是可以將他要成熟的重罪消滅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有一部份罪障往往表現在為人輕侮,或者不如意。所以在這裏特別強調,各位如果遇到這種情形,要將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於你的人,視如幫你消滅重罪的朋友或善知識,甚至是恩人。
(六)為什麼《金剛經》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而沒有列菩薩?
這個問題,是我讀《金剛經》時所產生的,我們都知道,《金剛經》是一部大乘經典,而大乘經典都是以菩薩為聽法的主要對象,例如《華嚴經》和《圓覺經》都是列了大菩薩而未列聲聞弟子,也就是說都是大菩薩,而沒有比丘弟子。《金剛經》在開頭的時候就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說在《金剛經》裏,只提到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但是沒有說菩薩。所以我的問題是:為什麼《金剛經》是一部大乘經典,而聽眾只有大比丘,沒有菩薩?集結這本經的大德,是不可能忽略了這點,是不是他有特別的用意呢?
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程度
現在我們來研究千二百五十位元大比丘,根據佛經,他們都是跟隨釋迦牟尼佛已三十多年的弟子。佛在證覺之後,瞭解當時眾生的根性,自我的觀念還很強,沒有辦法接受佛陀親證的空性的真理,所以佛先說了十二年的阿含經,從苦集滅道四諦,求個人的解脫;接著講了八年的方等經,‘方’是方廣,‘等’是平等,要弟子們把心量擴大,明白如果只是求自我的解脫,其意義是不大的,而是應以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為胸懷。隨後再講般若,開始透露佛陀親證的體驗,使弟子逐漸明白空的真正意義,明白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本性是超越相對,是無所不包,所以要發大心,修佛道,度眾生,才是究竟的解脫。
佛講般若二十二年,一共是十六會,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時候,已經是第九會了。換句話說,弟子聽佛陀講般若妙慧也已經十多年,到了佛講《金剛經》時,可以說都已發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宏願,也就是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已經不是單單只求自己解脫的小乘聖者,所以最低限度,我們可以說這批大比丘都是初發心的菩薩。因此,《金剛經》確是針對這批弟子講的,他們的根基成熟,是可以接受《金剛經》的般若教授。
可是上述這個結論,並不能完全解答我的問題,因為結集《金剛經》的大德,也可以像《阿彌陀經》一樣,在列了大比丘之後,再列菩薩摩訶薩若干人,可是經上並沒有這樣寫。所以我覺得結集《金剛經》的大德,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是有其用意的。我的淺見是結經的大德,是在對未來的眾生,就像我們這些現在在讀誦《金剛經》的人,一個重要的啟示。這話怎講呢?在此,我先舉個譬喻,比如說在中學裏上代數課,有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都在聽課,你想那一種人得益最多?小學生聽不懂,大學生本來懂,覺得不夠勁,所以得益最多的一定是中學生。
向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看齊
佛陀是極注重應機說法的,所以凡是對機的聽法者,一定是獲益最多。所謂對機,就是聽的人的程度及聽法時的心境,和說的法最能相契,這就像中學生聽代數課最能得益。所以結《金剛經》的大德是在指示我們,如果希望在念或在聽《金剛經》時得益最多,應該是在念或在聽時,盡可能具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程度和心境。各位請注意,這並不是說你得像大比丘一樣,才可以念或聽《金剛經》,而是說你在念或在聽《金剛經》的這一刻,要盡可能在心裏上以這批大比丘為模範榜樣,要模仿他們。如果能觀想,就在念經或聽經時,觀想自己就是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之一,而在此時此地,正在聽佛陀演講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樣的念經、聽經,一定得益最多、功德最大。如果觀想的經驗不足,就應當儘量地模仿大比丘們,要模仿大比丘們,就得先知道他們的特點。難的我想不去談,好高騖遠也許反而做不到;容易,實際且可以做到的,我想提出幾點供各位參考。
我想提出的幾點,第一,這批大比丘最明顯的特點是他們一直跟隨佛陀的左右,我們若要模仿他們,第一可以做到的是,心裏常存有和佛在一起的感覺。講得深一點,就是今天雖沒有應身佛,沒有釋迦牟尼佛在此,可是法身佛是遍一切處的,他時時刻刻都和我們在一起,因此在念或聽《金剛經》時,心中時時記起與佛在一起的感受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再在形式上,譬如有佛堂、佛像,那麼我們在念或聽《金剛經》之前,能夠懇切地禮拜,或供一尊佛像在你念經的桌上,都能助你生起與佛同在的觀念。倘若出外旅遊,或者沒有佛像,那麼我勸各位要記得《金剛經》裏,佛說的‘若此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就像是有一本《金剛經》在這個地方,就是有佛。所以你拿了一本《金剛經》在念,佛就和你在一起。
第二,這批大比丘都是所謂阿羅漢的程度,所以對於因為有肉體而生起的我的觀念已經破了,一般的煩惱也已消滅。我們當然還差得遠,不能和這批大比丘相比,可是在念或聽的一段時間內,如果能盡可能將我見、我慢、我執減低,將心裏的煩惱、掛念、仇恨、怨苦放下,則此片刻間的心境,就可以和那些大比丘們比一比。這樣念經或聽經的功德,就遠比以散亂心、憤怒心或者貪欲心念經,不知道要大得多少。
再舉個例子,如果在進賭場之前,念一遍《金剛經》,希望菩薩保佑能贏錢,還遠不如輸錢回來,垂頭喪氣地念一遍《金剛經》有益得多。
第三,上面已經講到,這批大比丘已發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們要模仿他們,最低限度也要做到每次念經或聽經時,發一個願,願我成佛,普度眾生。倘若這個‘願我成佛,普度一切眾生’的悲願能在念經或聽經時,時時在心裏湧起,則在這樣的心境之下念經或聽經,就可以和這批大比丘們相提並論,也一定會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如果我們能將這一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經文,做這樣的體會、受持、實行,我們可算是不辜負了結經大德的一番苦心。
再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凡是有緣讀誦《金剛經》的,可以說至少已具有初發心菩薩的資格,所以今天各位有緣在一起研究《金剛經》,絕非偶然,千萬人中不得其一,希望各位要好好自己珍重。
|
主持人 |
沈家楨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