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安心法門

2015/01/21本網報導:
人氣:3,543

淨土安心法門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弟子鐘清泉敬記

 

淨土安心法門()

 

淨土安心法門()

 

淨土安心法門()

 

淨土安心法門()

 

淨土安心法門()

 

淨土安心法門()

 

淨土安心法門()

 

淨土安心法門()

 

淨土安心法門()

 

淨土安心法門()

 

淨土安心法門(十一)

 

淨土安心法門(十二)

 

淨土安心法門(十三)

 

淨土安心法門(十四)

 

淨土安心法門()

 

前言

 

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華嚴經講座,雪公老恩師講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師根據善導大師的觀無量壽經四帖疏,講述淨土宗的安心法門,勸所有淨業蓮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是 雪公老恩師往生前一年所做的一篇完整開示,前後總共十七次,可以視為是他老人家一期教化的最後囑咐。

 

┌丁()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舍┐

 

善┼丁()若起三業必須真實心中作┼ 心既無染

 

辨┌丙一‘清淨心’作└丁()不簡內外明暗皆須真實 即感真如

 

┌乙一真┤

 

偽└丙二 ┌丁()外現賢善精進之相┐

 

名‘雜毒善’┼丁()內懷虛假貪嗔邪偽┼不名‘真實’業

 

└丁()奸詐百端惡性不改┘

 

甲一至誠心┤ ┌丁()真實心中制舍諸惡┐

 

┌丙一制舍‘自他諸惡’┤ ├自利利他

 

└丁()行住坐臥想同菩薩┘

 

明│ ┌丁()饒益有情不惱眾生

 

└乙二兩┼丙二勤修‘自他凡聖等善’┼丁()德為福聚自得清淨

 

利│ └丁()惡緣不生取淨果報

 

├丙三‘見三業善必贊’——‘可離污染報’‘可感清淨果’

 

└丙四‘欲惡不隨喜’——敬‘而遠之’亦不隨喜

 

┌乙一、自身罪惡纏縛凡夫┐

 

├乙二、矌劫輪回不能出離┤┌丙一、一心依佛所教

 

├乙三、彌陀大願攝眾往生┤├丙二、決定奉行不變

 

├乙四、釋尊說教絕無虛言┤├丙三、縱使引他經論

 

甲二深心┼乙五、十方諸佛證勸苦心┼┼丙四、千萬雲不生者

 

(決信)├乙六、依教奉行絕不會錯┤├丙五、唯增往生信心

 

├乙七、菩薩智不及佛說法┤├丙六、甚至諸佛再來

 

├乙八、聲緣不明往生之理┤└丙七、我決不改此心

 

└乙九、異佛見解皆是魔說┘

 

┌乙一、過現三業所修世出世善根 ┐┌丙一、真實深信

 

├乙二、隨喜他一切三業世出世善根┴┴丙二、願生彼國

 

向│ 異見、異學 ┌丙一、心若金剛

 

甲三 ┼乙三、不為一切 人等動亂破壞┤

 

發願心│ 別解、別行 └丙二、願生極樂

 

├乙四、生彼國已回入娑婆教化眾生

 

└乙五、憶持不忘無分時節常作此願

 

 

乙一、真心決信┐

 

甲四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乙二、願行既成┘

 

緣起

 

華嚴經講到第十回向‘安住梵行’這個地方的時候,為著與安心兩個字有關係,所以在這個地方暫且停住,先講‘安心’這個表。為什麼先講這個安心呢?因為在佛家不論那一宗那一派,第一步就是先要把心安住。

 

我們為什麼多劫以來在三界輪回,生生死死不斷呢?為著本性迷了,起了惑,迷惑顛倒了!迷惑顛倒就盡走錯路子。所以佛家修行的法子跟別的教不一樣,別的教修行也解脫不出這個輪回。一般人做惡事受罪報,做善事得善報,得善報就享福,享福就沒有了善功德。而善有有漏的善與無漏的善,漏是比喻一件器具有漏洞,你倒上一杯水,但一直往外漏,終會漏完的。做有漏的善事,好比倒上好茶,好茶也是漏光,也就是一享受福報,功德就漏完了!再如修行功夫能得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這前五通都得了,若缺了漏盡通,仍過不了三界這一關!總之有漏是不徹底、不究竟的。惟有佛家有無漏法,什麼叫無漏呢?就是所做功德不往外漏。在因上叫它不漏,後來結果就叫不生不滅,研究如何得不生不滅結果的學問就叫無漏學。至於淨土宗,要緊處就在能早得無漏,別的宗要三大阿僧只劫這麼長才得了無漏。淨土宗當生就能得無漏,正因為說得這麼容易,所以是難信之法。這難信之法,對於佛學模模糊糊,半懂不懂的,還能相信。假如學了一點,一知半解的,就更難信了。而要得無漏,必須把心上的迷惑顛倒去掉,心就如一面鏡子,把塵埃去掉,心光才會透出來。這話說來容易,但要如何去掉心中的塵埃煩惱呢?那就必須斷了見思惑才能不生不滅。證了羅漢果就斷了見思惑,又緣覺也是斷了見思惑。(佛家有大乘、中乘、小乘,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然而證了聲聞、緣覺果位對這個淨土宗也不懂得!大家聽到這可要說了:‘證了羅漢果,還不懂得啊?’‘還不懂得。’‘這是你說的?’‘不是我說,是經上說。’‘那麼成佛就非修淨土宗不行了?’‘也可以啊!你若能歷經三大阿僧只劫一直修下來,就用不著淨土宗。’信了這一條,才能往下講。

 

再談為什麼會起見思惑?起了迷惑顛倒?為什麼‘起’?這要說明白,我們凡夫這個‘識’——就是外行話的‘靈魂’,人人都有,壞就是壞在這個東西上。易經上就有談到靈魂,所謂‘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諸位查易經看!這是孔子說的,那能錯嗎?精,是人身上的精華,什麼是精華呢?有靈魂這個東西,就是精華。氣呢?氣就是一口氣。而精氣變萬物叫遊魂。這個魂不在一個地處,這裡跑,那裡跑,遊魂是變的,看過易經的就懂得的。既懂得了,不叫他到處跑不行嗎?不叫他到處跑就成功了,然而那一位能叫他不要去跑呢?沒人有辦法!

 

你瞧!不但是佛學是這樣講,孔子也是這樣講,既是遊魂,你叫他靜止不要遊了,他則忽然跑到這裡,忽然跑到那裡。那麼你在這裡坐著,游不遊呢?照樣遊!心是到處遊跑的,人在這個地處坐,心也不安穩哪!

 

佛家不論那一宗,都要叫這個靈魂不遊,說是容易,做著難,你那一位能‘安’這個‘心’呢?聽過佛學的人都懂,不動叫本性,‘性’就是明心見性的‘性’,性是不動的,心是動的,動了心,就叫遊魂。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叫你的靈魂安住!安住就是安在一個地處不叫他動。說句好懂的話,不動心了,就叫‘安心’。吾人沒有一個安了心的,都是遊心跑心。諸位那一個可以不動心?總是先動心後幹事,自己都不覺!而安心得有方法,所以各宗都有安心之法,一宗一個樣。唯有淨土宗,安心之法特別,特別是什麼個樣子呢?

 

淨土宗安心法門

 

淨土宗有普通的講法,有特別的講法,普通的講法是什麼呢?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三藏十二部等等,以及沒翻到中國來的經典,這些千經萬論沒了門的工夫,就抬出淨土宗來,所以這是特別的法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這三經是淨土宗的專門經典。普通而言,三藏十二部都是淨土宗。

 

既然安心這樣複雜,各經說的有相同的,有不相同的,要區別安心的方法端看這部經是怎麼個說法,不一定。淨土三經的十六觀經,有十六個觀法,而講往生西方則有三種安心的法門,一是至誠心、二是深心、三是回向心,有這三種心,心就不再亂跑了。這三種心無論安在那一種上都行。這是一個說法。至於上一次我給諸位介紹的四心——欣厭心、至誠心、深心、回向心——在佛學辭典上,你可以找出‘安心’一詞來,前一是總安心,後頭這三條是別安心,淨土宗就有這四種安心。

 

總安心

 

先說‘總安心’。總安心分‘欣厭’,欣厭在禪家當然反對!禪宗講究不著相,而欣厭是著相,怎麼著相呢?‘欣’是對事情希望,心裡喜歡這個事情,專門喜歡這一條,凡是極樂世界的事情沒有一條不好的,羡慕到這個樣子。‘厭’呢?除了極樂世界,外頭這一些都討厭,都不愛它,即使是當了全球大總統,那全球大總統也跟大糞坑裡那個蛆是一樣,蛆有生死,大總統也得生死。欣厭到這個樣子,這就成功了,諸位做得到做不到?做得到叫總安心。而十六觀經說的至誠心、深心、回向心,是別安心。總之,你隨便走那一個都行。現在且問你安心之法是什麼?學了這麼多年佛,諸位都安心了嗎?成功沒成功,只須問自己,不用問別人,有人打佛七圓滿了,問人說你看我成就怎麼樣了?這就好比吃了飯,竟然問別人,我吃飽了嗎?你吃了飯問別人飽了沒飽?這不是說糊塗話!

 

欣厭這兩個字講過不只一次,大家都聽得太熟了,大家都不理它,這是大家的毛病。所以欣厭心大家起得也不徹底,往下再看‘三心’的解釋,多少知道一點,或可有些幫助。

 

別安心

 

甲一、至誠心

 

先講這個至誠心,至誠就是真心,實在心。搭衣講經的大講座開頭有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佛法難聞,百千萬劫難以遇上。‘我今見聞得受持’,既然佛法難聞,今天遇到佛經了,‘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不是虛假的話,所以叫‘至誠心’,心一點假意也沒有。至誠心分兩項:辨真偽和明兩利。先看辨真偽:

 

乙一、辨真偽

 

丙一、三業修善‘清淨心’作

 

表上,‘辨真偽’下頭雲:三業修善‘清淨心’作。這很簡單,一提都會講,都知道,重要在做得到。三業修善,‘身’不幹殺盜淫,‘口’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語,‘意’,意不貪嗔癡。這身口意三業,盡做善的,要是幹殺盜淫,身業就不善了。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口業也不善了。意識向東向西,出去跑也不善了。光這條三業修善就行了,為什麼呢?諸位不是學淨土嗎?淨土怎麼講?‘淨’是乾淨,乾乾淨淨的,你諸位的心都乾淨了吧?三業做壞事,你心裡怎能清淨?你的三業不幹壞事,就是清淨心。

 

()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舍

 

人多生多劫以來的生死輪回,是什麼時候有的呢?是昨天有的呢?還是今天有的呢?‘在塵點劫以前就有了。’生生死死在這六道裡頭,一直到了現在還頭出頭沒,還沒出去。一般人只能說:‘啊!死了!’死是‘死’,並不‘了’,要‘了’就好了,可惜死而不了。要想死而能了,全在一個‘舍’字,這是俗話的‘放下’,放得下就空了,放不下就不行!所以‘了’字全在你放下。不善的三業,真實心中舍,若不真實也不是清淨心,一下子就放下,這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舍’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凡夫就是放不下,而多劫以來的罪業,當時就要放下,放下就行!

 

放下如何就行呢?金剛經中有比喻,一座黑屋子,多少年不見陽光,你拿著一支蠟燭進去,千年萬年的黑屋,進去一支蠟燭、一屋子皆放了光明。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只要捨得開就行。

 

()若起三業必須真實心中作

 

頭一行是說不善的三業,叫你放下,第二條‘若起三業必須真實心中作’,此三業是善業而不是惡業,與頭一行對照就知道。若起三業的‘起’是心裡一動,身口意要幹好事,必須真實心中作,心裡真心幹這個。儒家大學有雲:‘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閑著的時候幹些壞事,什麼壞事也幹,見了君子趕緊裝模什樣,雲:我是好人,幹了什麼好事。然而‘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凡事欺騙不了人,你的動作,‘誠於中則形於外’,你一動作人家有功夫者就能看見你的心肝,所以不能裝模作樣,必得真實!什麼才叫‘真實’呢?曾子是孔子弟子裡僅次於顏回,得孔子之道的,曾子雲:‘吾日三省吾身’——自己考察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替別人辦事是真心辦還是假心辦?‘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來往,說話辦事有沒有真心辦?守信用不守信用?這些都是求真心!所以一個人不念中國書,不懂這些世間法的聖言,連人情事故還做不到,還想成佛?那有這種道理?那有曹操、秦檜成佛的?

 

()、不簡內外明暗皆須真實

 

第三條‘不簡內外明暗皆須真實’。簡——挑選。在內在外,乃至明顯或暗處,幹一切事情皆須真實,真心誠意絕不欺騙人。

 

如此三條後,下頭兩句乃總結‘心既無染,即感真如’——染是不乾淨,有了見思惑就是不乾淨。‘即感真如’——凡事由真心實意顯出來,就能明心見性見了真如。

 

淨土安心法門()

 

丙二、夾雜惡性名‘雜毒善’

 

上一次說到‘安心法門’,我們眾生塵沙劫以來,心安不住,東奔西跑,所以輪回到今天,這輪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繼續講淨土別安心,上次講到至誠心辨真偽的‘三業修善,清淨心作’,今天接著講‘夾雜惡性,名雜毒善’。

 

解釋這段之前,先要明白心和性的關係,心和性是一個還是兩個?既雲心性,說一個就是一個,說兩個就是兩個。不想跳出三界輪回的人可以不研究,想跳出的,不研究卻也是可以成功,這話一點都不假。心性說是一個好懂,說兩個也好懂,說心與性皆空便不好懂,詳細說要三大阿僧只劫以後才明白。今天姑且就根據法華經、華嚴經略微說說——這兩部經可是專講成佛的。法華經主張‘性具’,我們的本性中具備一切,有善、有惡、有不善不惡。華嚴經說是‘性起’,性原來不動,不動時什麼都有,名性具。除動了名起,起心動念了,這就和性不同。所以性是安靜不動的,性一起動就是心。這是不得已的講法,光嘴說不行,必須有修行的功夫,自己在裡頭參悟,才能懂這個心性。

 

知道了性具、性起的差別,再看表上說‘夾雜惡性,名雜毒善’。性中的惡性不真實,雖不真實卻是性具。初學時萬法不歸一,修行就是要心安在一個地處,使萬法歸一。善性夾雜惡性名雜毒善,在譬喻經有一個比喻,其牛奶中摻了驢奶,這奶就雜了。善性夾雜惡性,這種善就有毒,叫做雜毒善。我們過去造的惡業,摻入現在所作的善,就好比把驢奶摻入牛奶,名為雜毒善,雖然是作善但不純粹。雜毒善下麵列有三條,只講事不講理。

 

()外現賢善精進之相

 

一些學佛修行人,表面上裝模作樣,猶如禮記大學所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這是說,小人在閑著沒人的時候,多幹壞事,什麼樣的事都幹得出來,這是性善還是性惡?所以說是性具。看到好人,就把那些壞事都藏起來,他還知道善惡,如果他不知道善惡,怎麼知道藏起來?可見他還有羞恥之心。除了掩其惡之外,還揚其善,把自己不好的掩蓋起來,將自己做的幾條好事拿出來自吹自擂。但是看在君子的眼裡,就如同看見他的肺肝,沒一點用處,現在自己欺騙自己,將來輪回,變驢變馬。我們只看到跟前,沒看見未來,就很難講了,現在先講一個例證:

 

有一位富翁臨死時,眼睛一直盯著油燈,呻吟不已。兒子見到這個情景,一會兒就明白父親的心意。原來富翁生前節儉,正在點燃的那盞油燈,卻用了兩根油心,他老雖然已經臨到生命終了,仍痛惜燈心的浪費。等到兒子會意吹熄了一枝燈心,富翁才滿意地死去,富翁死後下到地獄。

 

閻王審問他說:‘你這個人一生沒幹過一點好事,判你下油鍋。’地府的小鬼拿了叉子要來叉他,叉子碰撞‘鏘’的一聲。

 

有一小鬼問說:‘咦,誰掉的錢?’

 

富翁馬上答說:‘是我掉的,是我掉的。’

 

閻王聽了很生氣的說:‘快要下油鍋了,你還惦記這錢,本來是可以不必下油鍋的,現在你非下油鍋不可。’

 

富翁立刻說:‘啊!閻王,閻王,商議,商議。’

 

閻王說‘還商議什麼?’

 

富翁問:‘這一鍋油要多少錢?’

 

閻王說:‘哼,這一鍋油多少錢,二十塊。’

 

富翁說:‘喔,那商量,商量,閻王你把二十塊錢給我,你幹爆我吧!’

 

到了臨下油鍋,還要貪這油錢,只要幹爆就可以了,這樣的人,如何去度化他?雜毒善這三條都是偏重造業這一邊而說的。

 

()內懷虛假貪嗔邪偽

 

內懷虛假,內是指心起動了,內心專做假事情。貪嗔邪偽,起貪嗔癡,迷信邪教,假的裝成真的。

 

()奸詐百端惡性不改

 

奸詐百端,奸是不忠誠,像奸雄曹操,詐就是不幹一點真事,百端是指什麼事情都是奸詐,不只一條。惡性不改,明明知道是壞事,偏不改。不改惡,是不得了的呀。自古以來,不管是中國聖人或是外國聖人,都講究改過自新,將壞人變成好人,辦教育也是主張往好處轉。但是惡人明明知道就不肯改,存心學壞,這是最大的惡事。所以不肯改惡,那就沒法治了。佛遇到沒法治的人,就默擯,拒絕他,也不與他說話,不理他,由他去。

 

而身口意三業是什麼時候開始造業的?塵點劫前,找不出開頭來。一生所造的善惡業不知有多少,多生所累積的善惡業更是難計其數,六道輪回的眾生沒有不造業的,造業就不能脫離輪回之苦。那麼學佛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依聖言量就是好辦法,按照聖言量去做就能解決。

 

這張淨土安心法門講表,重要的是第二深心,‘深心’底下所列的都是聖言童的辦法。今天講的要點,是要諸位知道塵點劫以來,我們都在六道輪回,頭出頭沒,受無窮的苦,愈是公侯將相,做的惡愈多,愈墮落得厲害。下一次接著講‘明兩利’。

 

淨土安心法門()

 

乙二、明兩利

 

淨土宗的三種別安心,上兩次說至誠心,至誠心又分兩項,辨真偽和明兩利,辨真偽上次說過了,今天來講明兩利。

 

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來,兩利是自他兩利。辨真偽是誰修行誰得好處,自己得利益。兩利是自己得了好處,還使大家都得好處。自己利益自己是聲聞,一半利益自己,一半利益別人是緣覺,菩薩是把自己得的好處,全部給別人。別人得到好處,當然就是利他,你想利益他,自己必先要明白,利他自然就是利己,這叫兩利,這是大乘菩薩法門。

 

明兩利下面分四條,先看第一條:

 

丙一、制舍自他諸惡

 

制是制住心,心原來四處亂跑,沒次序,控制住它不讓他到處跑,叫制。舍是舍開不要了。制舍就是控制住心,然後捨棄。捨棄什麼,表上說諸惡。不論大惡小惡,一切惡的事情,一律控制住它,不叫心起惡。一感覺有惡,立刻就不要它。

 

()真實心中制舍諸惡

 

這制舍一切惡不是說說就完了,必須要真實心。心不真,談不上控制,凡一切惡事控制住不使它動,並且一下舍開它。如果不照這樣辦,你說我學佛了,你學的是什麼佛?學佛須誠心,誠心淨意的制舍諸惡。

 

()行住坐臥想同菩薩

 

行住坐臥是四威儀,佛家講究威儀,儒家孔子也注重威儀,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行要如風一直往前走,除了極少見的旋風之外,一般風不亂刮,所以走路時,不能東張西望,若四下張望,那是看女人?還是看商店沒有人,好偷東西?坐要如鐘,坐得像廟裡那口鐘。臥如弓,射箭的弓,彎弩的,佛的臥相都是右手托腮,左手放在胯上,有如獅子臥,這是一種禮貌。住如繩,像工匠用的墨繩一樣筆直。‘想同菩薩’想是心裡起一種思想。淨土宗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觀就是本來空空洞洞的,在心裡想。如十六觀經的首觀‘日觀’觀西落的太陽,為何要觀西落的太陽?因為太陽光亮,印象深刻,看著太陽,然後閉起眼睛,心中還有太陽影子,日久天長地想,睜眼閉眼都是太陽,再把太陽變成水,進入第二觀水觀....。這裡說四威儀要想成自己就是菩薩,要教化人,自己要先作好樣子,想同菩薩,也把在場的人觀想成菩薩,不論他是那一國人,不論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都看做是菩薩,主敬存誠恭敬他,這樣日久天長就變心了,這才叫‘至誠心’。

 

丙二、勤修自他凡聖等善

 

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還要修什麼?修的不是本性,性沒法修,修的是蓋在本性上的迷惑顛倒,去掉那些煩惱就是修。

 

勤是不停止,不休息。大家或許會疑問,成天的勤修不會疲勞嗎?我們功夫不到,就會疲勞,勤就勞;功夫加一成,疲勞就減一成。

 

修是整理過錯,詩經說的切磋琢磨就是修。如有病的人要吃藥;病好了便不需藥,沒病吃藥會吃出病來。成佛以後‘業盡’什麼業也不造了,‘情空’情識也沒有了,這是真正的不生不滅。什麼病也沒有了,還要吃藥嗎?最近有一位華僑主張消業往生,業都消盡了才往生,佛才消盡業,成佛再往生,這話怎麼講得通?沒有錯誤了,你還修什麼?

 

表上說‘勤修凡聖等善’,善,凡聖都有,表下列有三條:

 

()饒益有情不惱眾生

 

饒是多的意思。饒益有情,多多助益一切眾生,胎卵濕化,一切眾生都叫有情。不惱眾生,一概不惹他煩惱。眾生有其生命,你的動作有不利於他的身體,對他有壞處,一概不做,做得到的皆做,乃至於極小的動作,一舉一動先看有沒有動物,有動物受苦就想法子救,救了它還是死,它死它的,我們不害它,處處加厚眾生,無論如何就是別害眾生,這叫饒益有情不惱眾生。

 

()德為福聚自得清淨

 

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善根與福德不同,善根是一棵樹紮了根,就能生長。福德是樹上開的花,結的果。諸位想想,這福德是從那裡來?福德由善根來,善根是根本,真正的因。福德是花報,開花好看,做了功德就有福。兩者不同,故雲,德為福聚。若沒作功德,那來的福,有了德就能將福聚起來,這是根據增一阿含經而講的。

 

做功德有六波羅密,頭一條是佈施,有財、法、無畏三種佈施,財佈施例如有人要買一鬥穀,恰好少一塊錢,這時就佈施給他一塊錢,這種佈施是幫助人解決財物上的困難,可得世間福,出世間福。修行人不只得世間福,這不究竟,要出世間福才出三界,這兩種福要視佈施的力量大小而定,小者是世間福,大者得出世間福。

 

第二佈施的心平等與否,我們辦事的時候,別忘了人家,不要只想自己夠了本就行,得有自己有他,有自己也有他,這叫‘平等’。孔子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不要拿著這個再加到別人身上。這個平等心也有深淺,淺的得世間福報,深的得出世間福報。

 

第三以智慧佈施,以懂得的佛法、懂得的覺悟,拿這個佈施眾生,解脫他人輪回之苦,這是法佈施,得的完全是出世的功德。例如你學淨土法門,知當生成就的方法,這多麼好,你自己修,還能教一個人修。度化一個人修,就等於自己精進,度了二三人,你就是聲聞緣覺,度了百餘人,就如阿彌陀佛了,你曾經勸過那一個人跟著你學呢?要是能幫助他往生,那更不得了,他往生是因為你而往生,這就是你的功德,這種功德你自己不知道。

 

德為福聚,自得清淨,自得清淨是完全能解脫別人的生死,他清淨享福了,你也得清淨了。

 

()惡緣不生取淨果報

 

萬法因緣生,沒因固然不能結果,有因可能也不結果,這當中必得有緣,緣方四種:親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凡是發生的因緣于眾生有害的,都堵住它,沒緣就不會結果。比如有一位祖師在荒野遇著強盜,強盜用草捆綁他,強盜用草捆他,是要試驗他。盜賊走後,祖師還是在那兒不動。後來有人來替他鬆綁,這人說:您怎麼這麼呆板,綁你的強盜走了,他只用一根草捆住你,你動一動就可以自由啦。祖師答說:一根草不足畏,但是我一走,就會把草拔起來,這草上許多的眾生,都不能活了,不是我害了它嗎?凡事量力而為,做得到就儘量做,做不到的也沒法,譬如佛家喝水,必得濾過,在野外沒東西濾,也得喝,能否回避不作惡緣,全在個人的誠心,雙方不害,自然得清淨的果報。

 

丙三、見三善業必贊——可離污染報 可感清淨果

 

在這世界上,都是身口意在造業。他做了好事,你加以讚歎,他的功德你就得了一半。你讚歎他好,別人都來學,這就是隨喜,好比拿著火炬來引火,你也來引火,他也來引火,一百人來引火,這個火一點都不減少,別人來隨喜功德,本人並沒損失。這樣,那不好的事情,就沾染不到身上,你的功德就愈感愈多。

 

丙四、欲惡不隨喜——敬而遠之 亦不隨喜

 

欲是五欲六塵。惡是身口意十惡業。別人造了五欲十惡的業,你勸他不要幹了,勸不了也不用幫他的忙。譬如作賊的,他爬不上牆,向你借梯子,你把梯子借給他;或釣魚的人,魚釣不上來,你幫他拉,這都叫隨喜惡。五欲十惡一概不隨喜,而且敬而遠之,對這種人,表面要恭敬他,離他遠遠的。

 

以上就是至誠心,這心不夾雜。下一次講深心,深心中有很重要的話。

 

淨土安心法門()

 

甲二、深心

 

深心,深是一個講法,心是一個講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淺,有限度嗎?深是因為有淺比較來的。心並不是胸腔裡的肉團心,心是性一動謂之心。深心這個表,旁邊括著兩個字——決信,為著大家不明白,所以用決信兩個字來注解。心的深淺,是以信的深淺來表現的。信,有的深,有的淺。有人說:我信得很深。請問:你信得很深,怎麼個深法呢?決信,有這‘決’字就不一樣了。如同開會表決,一表決,就不能改了,決定就不能更改。咱們的信有沒有更改呢?在台中,這三十年來,那一位決信了?若是決信就是志求往生,不幹第二條了。若不能決信,臨死時不能往生,怨誰呢?是彌陀不靈?還是觀者不靈?是你自己不靈,心中不決信,只是表面作樣子。

 

這張表是根據善導大師作的觀無量壽經四帖疏編的,這部觀無量壽經四帖疏簡單好懂。至於完備與否,那是祖師作的,我不敢批評。觀無量壽經另外還有一部知禮大師作的觀經妙宗鈔,歷來祖師極為讚歎。我們為什麼不按妙宗鈔講呢?諸位以後功夫到了,再把妙宗鈔從頭看到尾,若都明白了,三藏十二部就都會講了,因為三藏十二部也離不開渺宗鈔。以前有人認為妙宗鈔太繁雜,可以減除一些,蕅益祖師說:一字不許動,動一字全體就錯了。可見妙宗鈔的高深洪博。

 

四帖疏和妙宗鈔如何不一樣?四帖疏單講往生極樂的原因,妙宗鈔把什麼因,什麼緣,什麼果,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時候生那一品,配得清清楚楚。通通都講,那就太複雜了。程度到了再看,遇到會講的,你再請教。四帖疏這個表雖然列出來了,仍要我來解說,但要聽得懂我這一套,也得相當的功夫。

 

乙一、自身罪惡纏縛凡夫

 

身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身,你的自身是那一類的?你今天有這個人身,但是萬法無常,你死了再變化,還會是個人身嗎?今天的身體也和昨天不同,老少男女,醜美貧富隨時變化。只要是動物,一生下來沒有不造罪的。一生下就得呼吸,空氣裡有多少小動物,呼吸時就殺了多少生命,喝水時也喝進去數不清的生物小蟲,所以一下生就在造罪,造罪的機關就是身。幹的事小,造的罪小,幹的事愈大,造的罪就愈大。大家看歷史,誰覺悟過?凡是歷史上開闢天下時,都得殺人,不殺人不能開闢天下,奪了人家的天下,還怕他家的後代再來報仇,就抄他的家。歷史上被滅亡的皇朝,沒有不被抄家的,待以後你亡國,人家也抄你的家。事實擺在那裡,自己一點都不覺悟。總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報不能相互抵消,所以在六道裡頭出頭沒,這有誰會覺悟呢?只有成佛才能解脫。這是‘自身’的情形。

 

罪惡纏縛,你的身子是五蘊聚合起來的,五蘊這些東西都在造罪業。四大五蘊就是繩索,把你捆起來,這個誰又覺悟呢?所以凡夫沒有不造業的。為什麼叫‘凡夫’,凡夫就是沒有一點覺悟的,有了覺悟就是解脫,就可以不學了。古人說:‘事事皆從忙裡老’人怎麼會有年紀?都是今天忙,明天忙,忙著找死。‘誰人肯向死前休’死以前能放下,找不出那麼一個人來,所以是凡夫,既然凡夫沒人肯放下,那怎麼辦呢?佛家有淨土法門的辦法,當生可以消災免難,死了可以永超輪回。所以懂得淨土法門,再不修淨土法門這是傻到所以然處。你的身口意三業一動作,就沒有不造罪的,所以要深信自身是罪惡纏縛凡夫。

 

乙二、曠劫輪回不能出離

 

輪回就是這裡死了,那裡生,那裡死了,這裡生,來回的生生死死。在譬喻經有一篇經文,佛雲:上帝死了變驢。從前我在桃園講譬喻經,別的教出來反對,說我罵他們的教。我說:我怎麼罵他的教?他們說:你罵上帝。我又問:你說的上帝是那一位呀?他們說:那還用說,只有一個上帝啊。我說:我們這兒的上帝太多了,跟螞蟻似的一群一群。他們說:你有什麼根據?我就拿出用木棉紙印的舊版譬喻經:你看這是多少年前印的,不是我新印的,我怎麼罵上帝呀?

 

曠劫表示數目都不能計算的長遠時間,眾生在曠劫前就輪回的。可是有這一生記得前生的人,在中國歷史上有記載,不只一處。歷史上記載的你信不信?不信那就沒法子了。今天是二十三日,你拿二十二日給我看,二十二日拿不出來呀,拿不出來是不是就不曾有二十二日呢?記得前生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要深信曠劫輪回不能出離。

 

乙三、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彌陀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凡是佛都有度化眾生的願力,在藏經中也有和阿彌陀佛同名號的。名號雖同,但是都沒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麼大的願力。阿彌陀佛的願力誰曉得?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沒有一尊佛的願力像阿彌陀佛的願力這麼多,即使有發四百願的也沒有阿彌陀佛這一願——帶業往生。不斷見思惑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個誰信?沒人信。我不學佛,還會信,學了佛,我也不信,那有這麼便宜的事,所以世尊說這是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眾生的老師,一些人不懂,認為念阿彌陀佛是放著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不學,反而到外頭去找幹爸爸阿彌陀佛,說這是糊塗話,這是老師吩咐的,跟著老師的話走,有什麼不對?佛教用現量、比量、聖言量來驗證事情。量如尺可以量長短,現量是現在擺在眼前的。如果不是眼前的事,就用比量推比。例如在講堂外聽講,他沒看見麥克風,他聽見我說話,他就可以推知我有用麥克風在擴音。若現量、比量都不能判斷的,就用聖言量,問過來人。只要按聖言量就可以成就,與聖言量不同的就是異說,異說就是魔說。

 

別的佛淨土,你要自己去,唯有阿彌陀佛是他來接你。有人說:阿彌陀佛不是很有身分嗎?我是個窮毛,他會來接我嗎?可是阿彌陀佛他就會來接你,怪氣吧!有人說:西方極樂世界是黃金世界,我願意綠色世界。你就去綠色世界,沒人強拉你去。這些都是異說,異說就是魔說。我們深信彌陀有發大願攝眾往生。下次繼續再研究深心的第四項。

 

淨土安心法門()

 

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雖然列出表來,還得有人講,沒人講還是看不懂。我們現在不是講華嚴經嗎?怎麼說到‘彌陀大願攝眾往生’呢?淨土法門就在華嚴經上,沒有華嚴經就沒有淨土法門。這些年來,我們大家都念阿彌陀佛,諸位可別怪我,你念的阿彌陀佛不大管事,說句痛快話,等於沒念。大家都知道阿彌陀經上說得很明白,是要念到一心不亂,你們諸位那一位念到一心不亂了?你若一心不亂了就用不著我講了。

 

彌陀就是阿彌陀佛。‘大願’,願是個人的誓願,心裡想做樁什麼事情,就發一種誓願。彌陀的願是大願,怎麼個大法呢?什麼佛的願都沒他的願大,他的願叫四十八願。其他佛發十願、二十願、三願、兩願就完了,阿彌陀佛普願是四十八願,很大了。你把藏經找找看,有沒有比四十八願多的。四十八願裡頭要緊的是什麼呢?‘攝眾’,攝是把大家包起來,不使散開,把誰包起來?眾生。眾生指誰?從我們這種博地凡夫,直到十地菩薩,都叫眾生。有人說:菩薩還叫眾生嗎?還沒成佛都叫眾生。‘往生’,是接引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彌陀大願,攝眾往生’八個字,在我聽來是重要得不得了,在你們聽來是毫無味道。你要是懂得,就了不得了,不懂就不知味道。大家要小心,在六道中頭出頭沒,好像在大海中忽然冒出頭來,但身子仍在海中,再一個浪打過來,頭下去身子又上來,頭出頭沒,永遠受苦,你聽了這話,還高興地說:啊,真好!那就是得了不治之症,糊塗到所以然處了。

 

講到這裡,大家懂了,當然很好,不懂,若照著這話去辦,也能成功。不懂,又不照著所說的話去辦,那就沒辦法了。古時有個公案,某人生病叫醫生來看,醫生雲:你這個病只能再活一個時辰就要死。病人雲:喔,還有救嗎?既然還有一個對時可活,那當然還有救,那請醫生告訴我得了什麼病?醫生告訴他病情了,醫生說:可以吃藥了。病人問:不行,請醫生告訴我這個病怎麼得的?醫生又向他解釋得病的原因,然後說:明白了嗎?可以吃藥了吧。病人說:等會兒,請問這藥吃了怎麼好法?醫生又解說一番,病人問:喔,還不錯,但是,藥從那裡來的?醫生再向他講藥從那裡來的,還沒說完,時辰到了。這公案我可不只說一次了。

 

我在這裡講經,沒有我的一句話,皆是經上所有的,經上沒有的,祖師的注子沒有的,我一句也說不出來,我沒這麼大的學問,你若認為我說的不對,那是祖師錯了,祖師聽的是佛菩薩的,是佛菩薩說錯了,那你是佛菩薩的老師嗎?

 

我先說一個當生能辦得到,辦不到的我就不說。真理,什麼是真?不添東西就叫真的,它自然就有,謂之真。佛法說真空,空裡頭什麼也有,叫假有,凡是有的皆是假的。心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那麼我們學真還是學假?佛要我們學中道,佛講中道,中國孔聖人也講中道,你們大家做得到這個中道嗎?你迷上空,也不成就,迷上有,也不成就,你找到中,就成就了。中是心經上說的,我們成天念若念成耳邊風,那等於白念。想懂得佛理,就得研究,用現量、比量、聖言量量事物。紙,你就說這個是紙,不說成蠟燭,就是現量。現量不懂,就用比量,例如夏天一聽打雷,就知道是陰天有雲彩。還有聖言量,聖人的學問到了頭,他的話你不信,那有什麼辦法呢?諸位只要按著聖言量走,當生就成就。

 

聖言量不懂怎麼辦呢?不必問,例如那個懂局的人說:你往那裡去跳吧。聖人叫你去跳火坑,你若跳下去就絕不是火坑,聖人叫你怎麼辦,你就怎麼辦,就行了。我的學問太少,我只有遵照聖言量,聖言童之外,我只研究而已,我知道我辦不到。

 

佛說的就是聖言量,那部經不是佛說的?‘佛說阿彌陀經’,明明指出阿彌陀經是佛說的,既是佛說阿彌陀經,那一句皆是佛說的。佛說出來的,你要是天天說,你就成了佛的錄音帶,那你還了得。我是佛的錄音帶,佛說什麼我就說什麼。阿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今’怎麼講,今是不是就是現在?當下一動心就是今,若能這樣一句一句問,大家就增加學問了。

 

這一部阿彌陀經,皆是佛說的,佛說的不是聖言量嗎?有人說,這部經很長,這麼囉嗦。這部經一個字都動不得。金剛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什不加上佛說兩個字?這部佛說阿彌陀經從開頭到結束,皆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沒有別人說的話。你聽釋迦牟尼說的,是聖言量;你聽阿彌陀佛說的,也是聖言量;聽十方佛說的,也是聖言量。無論如何,最低限度,你得念阿彌陀經,為什麼呢?因為這阿彌陀經一切皆是佛說的,經中有說到娑婆世界的,有說極樂世界的,有說十方的,有說三世的,複雜極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話全都有。

 

這個彌陀經,你得先懂文字,任何一句皆是聖言量,你不必求講,求講就是有分別。既然都是佛說的,你遵照那一句都能成功,可惜,那一句我們也不聽。祖師說:阿彌陀經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要懂得阿彌陀經,必得把全藏經典都看完了,才能懂得。不懂得,你就照辦,這就是依聖言量。聖言量,你沒法懂的,你成了佛你才懂的,古德說:極樂世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欲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境界,除了佛。佛與佛才懂得,不到佛的境界是不懂的,諸位成了佛嗎?

 

現在我們學佛譬如上樓梯,還在地下,剛抬了腿上了第一階而已,上頭是什麼境界不曉得。彌陀經上的每一個字,都難懂,例如:彌陀經說:‘聞是經受持者’聽過阿彌陀經後受持,受是接受過來,持是不放鬆。這樣講來,諸位聽聞過彌陀經了嗎?占察經說:聽聞一經之後,必須受持。接受過來,抓住不放鬆,這樣才算‘聞’。你要是光耳朵聽,沒受持,不算‘聞’。大家不受持這個法門,那就是沒聽過阿彌陀經。

 

彌陀經,你聽懂了,你就聽。聽不懂,慢慢地靜修也可以悟到其中的道理。試問,彌陀經你那一句聽明白的?例如: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經文又說,東方亦有阿毗佛......南方世界有......西方世界有......北方世界有......下方世界有......上方世界有......獨獨東方沒有‘世界’兩個字,這個文理是什麼緣故?這些地方你們注重了嗎?諸位最低限度必得念這部經。念一段,只要心裡不要亂跑,念一段,這一段就有多少聖言量。有人會說:我還不懂。凡夫懂得了,還叫聖言量嗎?聖言量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不到佛的境界誰也不懂。

 

怎麼說極樂世界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什麼叫念佛?什麼叫憶佛?念佛是念茲在茲。那憶佛是如何呢?我就是用這一句憶佛的功夫,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我每天早晨作功課是念佛,怎麼念呢?口念耳聽,這個很要緊,聽你自己念的佛號,聽不清楚就是亂了心。憶佛是功課做完了,看見什麼都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與念佛的念茲在茲不一樣。

 

憶佛就是變境界,你個人會變了境界,好比你們讀書人臉上就有書卷氣,並不是臉變成書本子,而是氣質變化了,你們現在多少有變樣了,臉上就有道氣,我看得清清楚楚。

 

我修淨土,淨土以外的禪律密,我都學過。有人會說,那您是飽學之士啊!我是糊塗蟲一個,那個我也不成功,這不是自謙,是真糊塗,不管如何,你們記住憶佛就成功了。

 

淨土安心法門()

 

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淨土宗說帶業往生,帶業這兩個字不容易講,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帶業往生的道理。往生為何還帶業呢?除了佛才不帶業,菩薩以下往生都是帶業的。往生只有淨土宗有主張,別的宗派並無往生這回事。往生是生到那個地方去?凡夫是生到六道裡去,在畜生、地獄、餓鬼中轉,念佛的人,則往生極樂。往生極樂得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現在談到深心。

 

往生的生,大家懂嗎?生就是生出來,有生就有滅,有生就有死,中國外國幾千年來有不死的人嗎?要不死得不生,不生就不死,而成佛前不知要生生死死幾萬遍。因為除佛以外沒有不造業的,既然造了業就免不了生死,但是往生極樂特別,可以不生不死。有人說:這真便宜。雖然便宜,但是一萬個人中找不出一個人懂得的。往生的道理不懂也可以往生,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大願攝眾往生,阿彌陀佛不生不滅了,他也發願要讓往生的眾生不生不滅。

 

阿彌陀佛成了佛,具足無量神通,能變化一切,他什麼都會製造,佛當工程師,特別製造一個世界,他製造這極樂世界要幹什麼?為了接引眾生往生,叫我們死後到那個世界去用功,到那裡再去破三惑——第一步破見思惑,第二步破塵沙惑,第三步破無明惑,去了這三種惑就能成佛。

 

佛雖然造了極樂世界,但是我們自己去不了,就好比要去美國,沒有搭飛機也去不了。念佛的人臨終必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在家中坐著等,佛就來接引你去西方極樂世界,不認路也沒關係,是佛親自來接引啊!學淨土宗就這麼便宜。

 

淨土宗修行必須依據阿彌陀佛說的尺寸來修行,佛所說的話就是聖言量,量就是尺寸,佛說的尺寸一點都錯不了,你到什麼程度你才懂什麼,不到程度跟你說,是空話。譬如在幼稚園不教算數,偏去跟幼稚園學生談微積分,多麼好的教授來講,幼兒能聽得懂嗎?反之,到了大學,你還跟他講幼稚園的小貓叫小狗跳,他還能接受嗎?我奉勸諸位,你今天只要學聖言量就可以了。又佛教分顯宗、密宗,普通宗、特別宗,這是一般說法。更深地說,也沒顯宗,也沒密宗,也沒普通宗,也沒特別宗。這阿彌陀佛六個字就是密宗,不然,為什麼在別部經翻譯作無量壽,獨獨彌陀經翻成阿彌陀?

 

修淨土,最低限度要念阿彌陀經,經中每一句都是佛說的,皆是聖言量,因為這部經名是佛說阿彌陀經,沒別人說的,皆是佛說的話,佛說的話就是聖言量。經中所說都在表現佛理。例如佛法有真、假、中三諦三觀,空是真空,有是假有,中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有真的辦法,假有假的辦法,但是都偏於一邊,學佛就要學中道。就如大的寺廟都有三個門,以前的衙門也是六扇三個門,寺廟的門要念作‘三門’,到後來念錯了,才叫‘山門’,請問:山在那裡?這三門事實是一種表法,看到這三門就明白佛法是講空有圓融的中道,這可以在經上查到,並非我在造謠的。為什麼寺廟三門擺個樣子,眾生看了就能明白佛法?因為說法,有用嘴說法,有用物體說法,極樂世界完全是用物體說法,所謂五塵說法,不必用嘴說法。有人懷疑問說,在阿彌陀經,阿彌陀佛沒講一句話。有這個疑問的人,是沒把經文念明白,不懂彌陀經的表法。總之,要念彌陀經,能全部看懂那就不得了,若沒辦法全部看懂,能拿經中的一句,遵照去做,也一定得利益。

 

彌陀大願,攝眾往生,阿彌陀佛的大願有四十八個,別人即使發四十八願也不算大,怎麼不算大呢?因為只有阿彌陀佛有這個願,阿彌陀佛他成了佛,斷了惑業,他又令眾生通通不造業,這就難了。這個力量很大,所以叫大願,這個願力是要讓眾生不生不滅。而且還親自來接引,這也是大願,因為像生到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並不來接引,要自己去。諸佛當中唯有阿彌陀佛特別,他來接引,所以畫西方三聖像,除了極樂世界圖中阿彌陀佛是坐著的外,在我們這個世界所繪的西方三聖,都是站姿,若塑成坐的就是錯的,站著就是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的表相。

 

彌陀的大願全都是為攝受眾生往生極樂,所以我們念佛是要‘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願以這堂功課,回向莊嚴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說,念佛是全為了往生。既只為往生,所以淨土法門稱不回向法門,我們念佛用不著回向,因為我們念佛不作別用,專在往生。

 

修淨土法門,除了念佛之外,還可以用‘憶佛’,憶字全在觀想上,譬如我今天看你們這些人都是諸上善人,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有這個憶的功夫,我的心理就不一樣了,於我有大好處。

 

往生的道理,必須成了佛才知道,唯有佛才真正相信彌陀大願,所以只有佛有資格出來證明,證明這件事一點都不假,連登地菩薩也還不能當證明人,(初地菩薩叫歡喜地菩薩,還有喜,就是有情眾生),只有成了佛才不說假話。

 

對淨土法門的信心,要‘甚至諸佛再來,決不改此心’,就算是這一些在阿彌陀經上勸證的六方佛來說:我從前向你證明的那些不算,還有比這個法子更便宜的。即使這些佛來講,我們也不聽,因為普通人都不說兩番話了,何況是佛,怎能打誑語呢?就算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來說有別的方法,我也決不改此心。你向佛說,請您向別人說吧,我已發了往生極樂的誓願了,我決不改此誓願,有這種精神,叫‘深心’,有這個心,那就無事不辦。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意謂在三軍的威嚴陣營中,可以把他們的元帥奪過來,但是一個立住志向的匹夫,你卻沒辦法叫他改變志向。對往生有深心決信,心就安住不動搖了。

 

下次接著講淨土安心法門的深心。

 

淨土安心法門()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特別的方法,不是隨隨便便能去的,懂得淨土安心法門可以辦得到,不懂這個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觀經說的淨土三種特別安心法,現在講到第二種‘深心’。觀經說發三種心,即便往生。這三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善導大師的注解也不容易瞭解,所以製成表,比較明白,上次講到深心的第三條‘彌陀大願,攝眾往生’現在來講第四條。

 

乙四、釋尊說教絕無虛言

 

淨土法門,學佛的人不懂,不學佛的更不懂,不懂就是外行,外行就不能生效力。通途法門,斷了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才能成佛,淨土法門不必斷這三種惑就可成佛,這道理誰能懂?既然不懂,就很難對淨土法門起信,不信怎麼辦呢?要找證人。外行不能證明,外行開口就是外行話,必得找內行懂局的人來證明,什麼人才是內行的?初學佛的人一品惑未斷,還是糊裡糊塗。證了羅漢果也還糊塗,因為羅漢只斷見思惑不在生死中輪回,還是不完竟。中乘緣覺比羅漢聲聞高明一些,他也不懂淨土法門。比緣覺還高的菩薩,也不全是內行,華嚴經是特別對高等菩薩說的,菩薩對淨土法門都不能算內行,何況是博地凡夫,有些凡夫說他懂淨土法門,那有這種道理。學佛必須謙恭,孔聖人教誡‘謙受益,滿招損’孔聖人自己學琴于師襄,可不能說我有年紀了,你來教我彈琴吧!即使學生比老師多活二百歲,是學生就得對老師恭敬,現在學佛的人一知半解,甚至連半解都談不上,就狂得不得了,這是得了不治之症。

 

這好比種植物結果,種豆子結豆子的果,種蘿蔔結蘿蔔的果,種西瓜結西瓜的果。蘿蔔比豆子大,西瓜又比蘿蔔大,佛果就好比最大的西瓜,而我們連豆子都比不上。又西瓜不同於豆子,但是與其他西瓜相同,所以說佛佛道同,成佛就懂佛的果位,才能出來當佛的證人。

 

成佛的條件是慈悲,慈是對一切眾生都愛護,悲是一切眾生有痛苦都替他解決,要慈悲眾生必得自己先覺悟,有智慧才不糊塗,若自己還糊塗怎麼給人當證明?智慧、慈悲是成佛的條件,阿彌陀佛成佛了,就得找佛來證明往生這件事,不是證明其他的結果,其他的果,大家都懂得一點,唯獨往生這回事,大家都講不上來。有生應該就有滅,但是今人難以相信的是往生後卻是不生不滅,能徹底的不生不滅就成佛果了。佛說了往生的道理,一般人聽不明白,得找證人,能替佛當證人的也要證佛果的才算內行。

 

深心的第四條是‘釋尊說教,絕無虛言’佛有無量無邊,為什麼這裡只提釋迦牟尼佛?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老師,我們修行淨土往生都是根據釋迦牟尼佛說的。有人不懂這個道理,誤以為娑婆眾生念阿彌陀佛是念乾爹,放著釋迦牟尼佛不念,卻找阿彌陀佛。他不知道,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本來就是老師教我們的,我們照著老師的話做,難道錯了嗎?‘說教’就是將往生的道理說出來,佛說往生的道理‘絕無虛言’絕不是空話。

 

有人會問,每一尊佛都有智慧慈悲,他們為什麼不與阿彌陀佛一般也製造一個極樂世界,把大家接去,這多省事,何必這麼麻煩出來當證明?這要多讀書,唯讀半刀衛生紙,就說是念了三藏經典,這真是笑話。在釋迦牟尼佛當教主的娑婆世界,一個小世界各有東西南北四大洲,地球叫南瞻部洲,北邊是北俱盧洲,這一洲的眾生什麼都有,他們不信佛法,感覺不出有生死的痛苦,你去跟他們講往生的道理,他們聽不懂也不接受,所以說法必得契機,針對他的毛病說什麼法藥,他沒這種病,你說法他不接受。譬如現在勸大家不要吃味精,甚至玉米也吃不得,這在五十年前沒這一套,說這個就是廢話,因為那時的味精不加毒藥,所以一個時候說一個時候的話,要對症下藥。世界是無量無邊的,眾生的心識也千變萬化,若不懂這個而呆呆板板的,當個書呆子那能做什麼事情?現在我們吃這些有毒的東西是活該倒楣,但這不是國家的問題,不能一味的責備政府,換你去當總統也一樣辦不了,全世界都有這個問題,所以說話做事必得要看機緣啊!

 

每一尊佛有他教化的世界,他領著那些世界人民的心理,都不一樣,若只拿一個法門,到處教,就忽視了契機。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佛發的願力還得要正合該處的風俗,在佛經有雲,在別的世界修行,修行十年不如在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年,這話怎麼講呢?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叫強難化,意見紛歧,講什麼也聽不進去,娑婆世界眾生若肯聽,平心來修,用一天的功夫要比其他世界眾生吃的苦多,所得功德也比他方世界眾生大,他方淨土的人一聽佛法就信受奉行,很容易學。所謂不受魔難不成佛,能在多魔難的娑婆世界修一天,當然就比別的世界修得多,但是有多少人能掃除魔難平心來修呢?

 

願力不同,辦法就不一樣,淨土法門為什麼叫難信之法?因為修一般法門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證佛果,但是淨土法門只要七天就可以成就,一旦往生極樂就可以當生成佛,有人就會懷疑:那有這麼便宜的?也有人認為:阿彌陀佛造一個極樂世界,既然是造作的就是假的。其實那一個世界不是造作的,阿彌陀經說得很明白,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佛說得很明白是‘變化’,那不就行了嗎?

 

乙五、十方諸佛證勸苦心

 

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證是當證人證明,勸是勸人去幹。證明淨土法門七天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證明別的,專證往生一點都不假。勸眾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勸別的,專勸眾生信受奉行淨土法門。證勸這兩個字一點都不空洞,為何要十方佛證勸呢?為著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大家不信,所以諸佛出來作證明,這是諸佛的苦心。苦就是慈悲的悲,每一尊佛都有苦心,要大家好,至於眾生明不明白佛的苦心,肯不肯照著佛的話做,這佛沒辦法,他只能發這個心。其他世界的佛,他的願力沒有造一個世界,只有阿彌陀佛有,有這麼便宜的法門,你們怎麼不去修呢?這是諸佛證勸的苦心。

 

乙六、依教奉行絕不會錯

 

淨土法門難懂,難懂就得依聖言量,依著聖言量絕對錯不了,要是經錯了,那就是佛說錯了,佛說錯了,他怎麼算是佛呢?怎麼算覺悟呢?

 

學佛的人判斷事情有三量:現量、比量、聖言量。對於現在前境,擺在眼前的事情,用現量判斷,便知真假。至於不在眼前的境界,要認知是什麼東西,可以用比量判斷。如果現量、比量都不會用,就依聖言量判斷,經上的話叫聖言,聖人能說欺騙人的話嗎?照著經上佛說的話去做,絕不會錯。

 

乙七、菩薩智不及佛說法

 

菩薩有三賢十聖,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賢人,登地菩薩就是聖人了。初地不懂二地的境界,到了五地、六地也不懂佛境界,上頭還要修很長的時間才可以成佛,所以說,菩薩的智慧還夠不上出來當證明,非得佛才能夠出來證明帶業往生。

 

乙八、聲緣不明往生之理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伏惑,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想了脫生死必得斷惑,那修淨土法門就不斷惑嗎?要斷,不在娑婆這裡斷,在這裡斷不了,不但是我們斷不了,這一些老修行也斷不了,為什麼呢?仁王護國經雲: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唯佛一人是斷盡惑的,才到常寂光淨土,除佛以外都還沒有斷盡惑。在彌陀經也有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執持名號念阿彌陀佛,到了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這時念佛人要心不顛倒,才能往生,心裡要是顛倒了,就不能去。斷了惑才可以心不顛倒,可見往生的人都是未斷惑,帶業往生的。有顛倒就是惑,雖沒有斷惑,但是伏住惑了。在娑婆很難斷惑,三賢十聖住果報,到了登地還有‘三細’未斷,登地菩薩叫歡喜地,還有歡喜就是俱生執著未斷盡。今天我們只要抓往聖言量信願念佛就能成功,抓不住聖言量,那就得費三大阿僧只劫的時間來斷惑,誰能活三大阿僧只劫啊?不要說三大阿僧只劫,誰敢說能再活三十年?

 

乙九、異佛見解皆是魔說

 

我們在學佛這一回事上還都是幼稚園的程度,這是實實在在的話。到了登地,每一地都證不一樣的境界,因不一樣,緣不一樣,果也不一樣,能明心見了本性,這時斷一分無明惑,見一分本性。要明心見性必得瞭解‘惑業苦’,惑業苦在第八識是分不開的,叫‘三細’。三細是同時具足的,沒有時間前後,與第八識不分隔的。如伊字三點或香爐三足,少一點就不是伊字了,香爐少一條腿也立不起來。登地菩薩雖是聖人,但是上面還有九個階級,這九階級的境界他也不清楚。往生的道理,菩薩多少相信一點,知道淨土宗可以不斷惑而不墮惡道,並不反對,但是智慧還不及佛,還不能夠徹底瞭解淨土法門,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

 

淨土宗發的願是‘帶業往生,乘願再來’乘願再來幹什麼?來度眾生。乘願再來的菩薩怎麼個度眾生呢?當高貴的人物,作長官,作總統,不但不墮惡道,連壞地處都不去,一生下來就是高貴的。若生到壞處,先是窮毛一個,經過一番努力而發達的,就不是乘願再來的,這個道理經上有。下次再繼續講淨土安心法門‘深心’其他項目。

 

淨土安心法門()

 

現在繼續講淨土三種安心的第二種‘深心’,深心的講義表解有上下兩層,下面七行是解釋上面九行的,現在就來解釋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義。

 

丙一、一心依佛所教

 

‘一心’這兩個字十二萬分的重要,是指修淨土法門的功夫。而什麼人能一心?假使這一個道場有二萬人聽法,恐怕找不出一個一心的人。‘三萬個人也找不出一個一心的人,那怎能往生呢?’是呀!所以說不能一心,往生就太靠不住了。彌陀經上佛說往生淨土的人必須一心,你偏不一心,你盡反對經,往生怎麼會成功呢?

 

彌陀經上說往生要‘一心不亂’,一心歸一心,不亂歸不亂,一心不亂原來是兩回事。一心還有亂的時候,一心也有不亂的時候。怎樣叫不亂的時候?一心以後怎麼樣打擾都不搖動,這叫不亂。如果一打擾,你的心就隨著搖動,這就是亂啊!所以彌陀經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臨死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了,那不是很好嗎?但還要心不顛倒,顛倒就是亂,心裡不顛倒、不亂了,就能往生,心要是顛倒了就不能往生。現在在這裡先只講‘一心’,不談‘不亂’。

 

我們修學佛法是要幹什麼?要依教奉行。如果把中國的四庫全書都看完了,這個人的學問不少了,但是這個學問一點也沒用處,因為不能把生死大事辦完。大家都會說‘辦了,辦了’果真辦了就清楚了,事實上,人人皆是‘不了之局’,沒有一人辦了的。有人會說:死了就完了。‘死’是真的,但是卻‘沒了’,死而不了哪!這對不學佛的人說,他不會懂的。不論是老修行或是新學佛的人都要講究‘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你個人吃飯你個人飽,不能說:我今天沒時間吃,你替我吃吧。要知人死後生死也沒了結,這一生是人身,下輩子有可能會輪回投生為豬狗牛羊畜生,那更倒楣了。

 

所以今生來修學佛法,就是要一了百了,從此了脫生死。你查查四庫全書看看有沒有了生死的法子?而我們學佛就重在這個‘了’字,能了生死。會死是因為有生,不生還有什麼死呢?心經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生就不滅,有生就得滅,就得死。要不生就得修行,‘修’是按照法子做,‘行’是日久天長永遠幹下去。

 

要怎樣修行?禪宗祖師說:饑來吃飯,困來眠。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修行,誰不會?別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們這個場子裡沒有一個會的,餓了也不會吃,困了也不會睡。有人會說:你說這話不是愈說愈糊塗嗎?其實,不生就不滅,真正餓了就吃,困了就睡,這樣就行了。這番話不淺,要是叫你怎麼修就怎麼修,像饑來吃飯,困來眠,你只要聽了就信、就依教奉行,不起一絲分別心,那就很簡單了。如果,你想解得明白,就要看完三藏十二部,這簡單嗎?你願意選擇那一條路?

 

又,死有二種,一、分段生死。命死再投生另一道,分一段一段的生命。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已了,再斷‘變易生死’。分段生死了結以後,智慧還未完全圓滿,若就此停止,永遠是這個樣子,就是掉入涅盤坑,便不能成佛,因此必得不休息再幹事情,而所幸這時已不再輪回了。變易生死每了一次,智慧就開一次,如果一直停在羅漢的階段叫‘愚人’。彌陀經的序分列有十六位羅漢、四位菩薩、無量諸天大眾,這只是舉一些代表,是乘願再來當老師的代表。他們不休息當教席,教大家,教到沒有世界了才不教,世界存在一天就教一天,這就是為了變易生死乘願再來的。凡是乘願再來的,罪低限度得個人身,也有化生天道的;至於入惡道的,那個願力就不得了,不是普普通通的人。釋迦牟尼佛往返娑婆已經有八千次了,那就是來作功德。

 

往生極樂世界,斷了惑就不顛倒,在娑婆斷一品惑如截斷四十裡的瀑流,非常難。修淨土宗不必斷惑,伏惑就能往生,往生到淨土的蓮華中,蓮華有的若干天就開的,有的要若干年才開的,全看每個人在蓮華中斷惑快慢,可見往生都是帶惑業的。彌陀經雲:‘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兩句話,肯定住修行者的心,叫你修這個法門。佛知道你斷不了惑,只要你伏住惑,往生極樂世界就成功了。所謂‘不必三隻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不必經過三大阿僧只劫修福修慧,只憑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就能了生死。有人或許疑問:你說的話,可信否?如果不信,你可以去研究三藏經典,只要研究一半,你就信,至於究竟的道理,即使八地菩薩也不能完全相信。

 

丙二、決定奉行不變

 

決是判決,定是定在這個辦法上。還沒修的,就決定用這個法門去修;已經修的就一步一步往前走,永不休息。時時隨喜一切功德,人家幹了好事,心中隨喜讚歎,我們就得一半功德。其次是時時懺悔,造了惡業,就隨時懺悔。三是時時回向,將一切修行功德,回向眾生。決定就這樣修行,奉行不改變。

 

丙三、縱使引他經論

 

‘縱使’是不一定這樣。就算是別的修行人拿出別的經典,說修淨土不好,你仍按照淨土微妙之法,不與他們一樣。但是歸元無二路,後來證果都是只有一個路子。因為人心不同如其面,一個人一個心理,所以方便有多門,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一串念珠有一百零八粒代表一百零八種煩惱,開出去愈開愈多,合起來是一個,這叫萬法歸一。有人問:一歸何處?這個必須用悟,萬法歸一,歸於中道,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歸於一就是歸於中道。人心不同,說法就要契機,例如禪宗最不贊成‘欣厭’二字,欣是對某一事情歡喜,欲求之。厭是討厭它,不要它。禪宗最反對欣厭,可是‘欣厭’卻是淨土宗全宗的重點,離開欣厭不能往生,所以一個法門一個辦法。

 

丙四、千萬雲不生者

 

有上千上萬個人說:沒有往生的道理。他們認為有生就有死,往生還是有生啊,有生就該有滅,所以即使往生也不能了生死。但是往生的道理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說的,諸佛說的怎能不算呢?若佛說的都不算,那就不必學佛了,整個佛教都靠不住啊!這都是錯誤的說法。有人懷疑:佛說萬法皆空,既是萬法皆空,那裡還有極樂世界呢?其實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有說: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既然是佛變化的,還是空啊。明末蕅益大師注彌陀經,著重性相不二的道理,以唯識的道理注解時,則處處著相。但是一切相皆由心識所生,也離不了本性。如果說修淨土不能明心見性,怎麼在彌陀經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阿鞞跋致是見性的菩薩,補處是等覺菩薩,可見修淨土一樣能明心見性。

 

修淨土宗臨終是帶業往生,往生以後就得以不退轉,不在生死中輪回,不用三大阿僧只劫,就可以脫開輪回、成佛,這是難信之法,誰也不信。學淨土宗最重要是三資糧,修淨土不知道信、願、行三資糧,那就不必修了。這三個字要是會講一個字,就成功了,一個字都不會講,念上十萬年如同唱歌,一點用處也沒有。一般佛經都是講信、解、行、證,先要信,信還不行,還得解,瞭解還不行,還得照樣如法去行,行之後還要證果做出成績來。淨土宗沒這一套,單講信、願、行,多了一個‘願’,別的經都沒提出。淨土宗就是注重願力,所以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佛有願,你有願,願與願相對照,才合得起來。沒有願,念上千萬年也是白念,可以證別的果,但與往生無關。後來證果的祖師,把淨土宗的信、願、行,比喻成伊字三點,不論修那一個字都包括另外兩個字,都可以成功。如同伊字三點,不分上下左右都是伊字。伊字三點原來是天上有一個天人長的三個眼睛,我們沒見過,所以改成爐的三支腳較好懂,三支腳差一根也站不住。因此修淨土首須守住一個信字,不受他人搖動。

 

千萬人說沒有往生的道理,他說的也有根據,因為各經典說法是應機說法。他不信即使勉強也不行,比如娑婆世界的北俱盧洲人要什麼有什麼,他們很享福,但不信佛法,你向他們講帶業往生,他們不聽這一套的。佛說在娑婆世界有八難,有人以為生在北俱盧洲是享福,實際是遭難,那裡的眾生聽不到佛法,所以祖師說:‘寧受地獄苦,但得聞佛名。’天堂有無邊的享受,入地獄會受無量的苦,為什麼寧願到地獄去呢?因為聽聞佛名有解脫的機會,不聞佛法就永無解脫的機會,所以說是災難。

 

丙五、唯增往生信心

 

有千萬人說沒有往生這回事,他們愈說,愈增加我們修淨土的信心。此時全看我們有沒有願力,有願一切就不要緊了,沒有願力就會隨著走。佛說有一個極樂世界,可以往生,相信聖言量,佛怎麼說,我就怎麼信,我就怎麼願,我就怎麼修,就能成功。至於往生極樂世界的道理如何解釋,愈解釋愈分別,分別是識的作用,不是智慧,這叫虛妄分別,自己遭倒楣。所以他愈譭謗,愈是你的增上緣,愈是幫助你的力量,大家有這種魄力嗎?在中國的論語,曾子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要有臨大節而不可奪的氣魄,他們愈說沒往生之事,愈要修淨土,這得有毅力,有魄力,還有智慧才行。若是壞事你不改,而認為我就是這樣,那就錯了。

 

試問:誰得了增上緣了?事實上,我們沒得增上緣。然而什麼人才有得到淨土往生的增上緣呢?這需要試驗,光說不行,得遇見事情試驗過才能增長信心;單單試驗也不行,還得一步一步對各種經典知道不少了,知道涅盤有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費了很大的功夫,覺悟到要證涅盤三德任何一種都不容易。修行到這種程度,才知道要了生死證涅盤真不容易。我們大家到達這種程度了嗎?那一位有這種覺悟?真正用過功夫去解去行的人,他知了生死成佛果,短時間確實辦不到。這種人一聽修淨土往生就能不退轉,能一生補處,便會生起信心老實去修,禪家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這就是功夫的問題。

 

丙六、甚至諸佛再來

 

這句是假說,並不是實在有如此的事,‘甚至諸佛再來’,就是十方諸佛都來說:沒有往生的道理。

 

丙七、我絕不改此心

 

‘我絕不改此心’,謝謝他們,我發的願就是這個樣子,你說你的,我不聽,我要是一改就是失去了願力。周利盤陀伽是彌陀經列的十六尊者之一,他什麼都不懂,佛教他念‘苕帚’,他念了苕忘了帚,念了帚忘了苕,笨到這個樣子,但是他就是相信佛的話,照著佛當初的教誨,一直念苕帚,後來也憑這個證果了。

 

下次講淨土安心法門的第三種‘回向發願心’。

 

淨土安心法門()

 

我們來聽一次經,總要得一點好處,這次先來談念佛,怎樣念可得一心不亂?有一首偈雲:‘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聲不亂,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轉珠頭皆不算。’不亂是指有人來打擾時,你打擾你的,我還是得我的一心,不被你打擾,這就叫不亂,有不亂的工夫就不錯了。阿彌陀經雲:‘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心要是一顛倒,顛倒即是錯亂,就不能往生,所以大家先求‘百八聲不亂’。

 

但是,念佛也是有次序的,第一步是‘口念耳聽’,嘴裡念佛,自己耳朵自己聽,便知自己念佛時亂不亂,自己聽自己有沒有聽錯,就能字字清清楚楚。只要念得字字清楚,不必多,但念一百零八聲,我們平常用的念珠就是一百零八顆。念得不專心,一天念幾萬聲也沒用處,但求一百零八聲不亂,一個字也沒錯念了,耳朵聽得分明,一個字也沒掉落。只念一百零八聲所花時間很短,這大家做得到。但是要緊的是後面兩句話,要提醒警戒你念這一百零八聲要‘其中若有一念差’假若一個字沒有聽清楚,‘掉轉珠頭都不算’把念珠頭掉轉過來,前面念的都不算,重頭再來,這是‘口念耳聽’。我現在就是‘口念耳聽’,還是小學階段。

 

再進一步是‘心念心聽’,這比較麻煩,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念佛憶佛’。這念佛、憶佛怎麼講?有人說念佛就是憶佛,沒有不同,然而經典沒這麼糊塗的。念佛是念佛,憶佛是憶佛,是兩件事,憶佛是時時刻刻想著他,這個力量很大。圓通章的憶佛就是‘心念心聽’,我本人正在往這條路上走,學著憶佛心念心聽,但還不熟,這是實在話。

 

再進一步是‘實相念佛’,念佛有四種,其中之一是‘實相念佛’,也就是念而無念。也沒念,也沒想,當下就是念,就是佛,這叫實相念佛。實相無相,到這個工夫,即證涅盤三德的境界,我們學佛注重的就是涅盤三德。因為學佛求的就是成佛,必得證得涅盤三德。至於念而無念的實相念佛,裡頭是什麼空,是什麼假,是什麼中,這就是多說了,沒到那個程度,就是說廢話。不但是廢話還怕別人聽了誤解,誤解就會受害,所以五祖對六祖講經,要用袈裟遮圍起來,怕別人聽到,雖沒秘密,但讓不懂的人聽了怕發生誤會,害了自己。現在跟各位講實相念佛,太早說了,但早晚還是要走這條路子。到了實相念佛,什麼宗都沒有了,都是一體的。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一個,般若是一個,解脫也是一個。諸位回去若能練習‘百八聲不亂’,聽這一場經就不會空空來一遭了。

 

今天透這個消息給大家,你不懂也不要緊,只要信聖言量,什麼都辦得到,若不信就沒辦法了。譬如,凡是學佛的人都說‘別著相’,不著相就是真空,真空則談不上這一宗那一宗,真正涅盤三德就是‘無相’,別的宗要不著相,淨土的金沙布地,鳥樹演法等等可都是相。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佛的三十二相也是虛妄,‘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金剛經是專講不著相的,而淨土宗則專講著相,一般人是不懂的,所以說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

 

淨土法門是‘立相住心’,原來沒有相,安上一個相,安一個相要幹什麼?為了‘住心’。心原是無所住,沒有一定的住所,先叫你的心不往別處跑,心安住在此相上,這是淨土宗的特別方法,別的宗辦不到。假若你聽別人說不著相,你就等三大阿僧只劫才去成佛吧!若等不及想快成佛,就依淨土宗心安在相上。心不在相上,名叫‘失念’,原來是正念分明,沒有正念叫失念,失念是大隨煩惱之一,常失念就永遠倒楣。

 

如何把心安住在淨土法門上,有總安心,有別安心二種方法。別安心就是現在所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總安心是欣、厭二門。欣是歡迎它,厭是討厭這個地方,欣厭兩字相對就是不平等。佛經原來是講平等的,平等是最後的結果,不到時候便聽不懂,故要講方便法。一切佛法只要開口說的,都是方便,唯有一句都不說,才是真實的。別的經典談信、解、行、證四階段,唯有淨土宗沒有‘解’字,為什麼沒有‘解’?大家不懂得,所以要注意這‘願’,有願即成,淨土宗全靠願力,為什麼呢?阿彌陀佛是大願王,他也是發願。所以,阿彌陀佛有願,我們也有願,願願感應就成功。

 

甲三、回向發願心

 

回是把做的種種善事,一下子把它收回來謂之回,收回來幹什麼?‘向’是找一個物件——收回來不是自己要的、而是贈給對方,這叫做‘回向’。做出來多少善事、好事,就送出去多少。你收回來找個對象送出去,你往外送時,對方接受還是不接受,這是一個問題。你做的好事,他接受,他得好結果,得好報應。你做的壞事,你給了他,他得惡報應。對於這點,外行人不懂,內行人就懂得接受不接受,在佛教裡頭,什麼事都能回向。

 

一個名詞若干講法,若只按一個講法就糟糕了。譬如花開花落,落有掉下的意思。也有‘開頭’的意思,例如建房子要剪綵叫做‘落成典禮’,這個‘落’就不是當‘掉下去’解釋。落也有剩下的意思,如做完一件事,落得兩手空空。又譬如,院子叫院落,這個落當‘一切’解。舉這些例子是要大家明白,佛經都是名人翻譯的,不是半通不通的人翻譯的,所以‘回向’兩個字的講法也很多。

 

這裡的回向,還有三個字‘發願心’發願不就是回向嗎?有人或許會說:你發願給你自己也是發願,例如有人發願發財,有人發願升官,這不叫回向,這光是回,沒有向。所謂的發願,都是與他,利他的。願既然有回向利他的意思,所以信願行當中若沒有‘願’就大錯了。願不是嘴裡說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那是唱歌,唱得真好,沒用處,願要由心而發。

 

淨土安心法門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個‘心’字,大家都模糊看過去。這三一種心,是要你打從內心發出來,若不在心中發出不中用。念這一套,心不在焉,這有什麼用處?沒有心只發願,怎算發願呢?念佛要求一心不亂,發願也要求一心,怎樣一心發願呢?發願時真真實實,不作假,不摻假,不冒充,這就是真心發願。發願後心就安住在這個願上,沒有第二個心,若有第二個心就不能安住不動,變成遊魂了。

 

回向發願心,回向再加上發願心,即回向你所發的願,這裡的願是指發往生西方的願。你本人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命終時,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要是阿彌陀佛不來接引,你發的願就是白髮,你不認得極樂世界在那兒,所以發願是修淨土法門很重要的一點。別的宗要經歷信解行證,淨土宗只要信願行,沒有解換上願,這個願是專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發的願,所以淨土法門的發願回向,特別稱做‘不回向法門’不必回向,不做別的用途,不做二用,專為接引往生西方之用,我們那一個人念佛不做二用?若念佛有二用,根本上心就變了,這就不行。

 

乙一、過現三業所修世出世善根

 

你下生直到現在,你做的都是善事嗎?你下生至此做了多少好事,不能說沒做過惡事吧。就算你很好,這一輩子一下生就做好事,但沒這種道理。即使這輩子都做善事,但有三世因果,這輩子何以投生為人?因為前輩子做了好事得了個人身,但上輩子做過壞事,諸位知道嗎?你們那一位知道自己前生做什麼?這就很難講了,因為三世的因果,常人不易明白。回向時,過現三業所修世出世善根都要回向,現在的要回向,過去的也要回向,甚至未來的也要回向。有人問,未來的我還沒做,如何回向?未到蓋棺,一切都還未論定,所以過去、現在、未來從身口意三業所做的善業,一律得回向。

 

‘所修世出世善根’我們道場裡的人修的多是出世法,為往生淨土,那修世間法幹什麼?大家又不出家,出家光坐著吃也不行,也得幹事啊,世間事也得幹,出世間事也得幹。總而言之,都得工作,工作不能停止,既不停止,裡頭就有善事,也有惡事。你回向是回向善事呢?或是回向惡事呢?我看你們還好,現在還沒有人回向惡事,怎麼說沒回向惡事呢?如你今天偷盜幹了壞事,要受罪入地獄,你說:對呀!我求的就是這個,現在大家還不會發此惡願,大家的心還算好,還沒有回向惡事。其實回向,都是善事,所以說是‘過現三業所修世出世善根’是善根。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你要往生很好,但是差了這兩點,你就不能去。一種是善根,一種是福德,善根是從本性栽培的善根,福德是做世間的好事,善根與福德如鳥之雙翼,有這兩樣,就可以去極樂世界。

 

難道眾生身口意所做都是善根善業嗎?沒有惡事嗎?這就要說到心性的問題,真如本性不動,一動就是心了,只聽說動了心,沒聽說有動了性的。幹好事,幹壞事都是這個心動了,才能往外做,如果善根和福德合一,自然就可以斷惑。

 

有人問:幹的事,善惡不易分別,怎樣才算都是善事呢?端看存心。如殺人也是一把刀子,醫生手術也是一把刀子,你說那一個是善,那一個是惡呢?單看存心,你拿著刀子殺人,你存什麼心?你若手術割腸時,存什麼心?就是這一個存心。我們的心念動時,好比吹一支直管子,一口氣吹進去,頭一口氣若出不去,第二口氣就會被堵在後面也不能出去,這可以查查科學的解釋。所以一時是出不去兩個心的,只能出一個心,心一動非善即惡,非惡即善,不會既善又惡的,這一點不看佛經是不會懂的。心一動非善即惡,所以前生乃至多生以來,善也無量無邊,惡也無量無邊。

 

淨土安心法門()

 

乙二、隨喜他一切三業世出世善根

 

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辦法,除了自己三業作外,可以‘隨喜’。什麼叫隨喜呢?譬如諸位今晚在此聽經,聽經是你的功德,這兩個鐘頭你聽進去的都是經文好言語。而這所有的人是誰約來的?他們來聽經,我們沒約他,但看他們來聽經了,心裡高興,這叫‘隨喜’。他來聽經幹你什麼功德?你心裡讚歎,他們聽經的功德你就分一半,何以呢?譬如一根蠟燭就是一炷火,你拿一千支蠟燭、一萬支蠟燭來引,滿屋子盡是蠟燭,而原本那一根蠟燭的光明卻一點也不少,這就是隨喜功德的道理,大家的功德等於你做的,這就了不得了,這功德還不算大嗎?所以說‘隨喜他一切三業世出世善根’別人身、口、意作了善業好事,你在旁邊幫忙或多講幾句讚歎的話,功德你就分一半,就得無量無邊功德,這就是智慧,智慧開了,沒有不能辦的事。大家都有三世的善惡因果,你隨喜他人三世所做的善業,你的功德就是無量無邊,做惡事也是一樣,所謂:‘一言喪邦,一言興邦。’一句話說壞了或做了壞事,宣傳出去,人人壞,三世壞,你這罪也無量無邊,所以是善是惡,事在人為,單看你聰不聰明。

 

業有善業、惡業,善業得善報,惡業得惡報,報又有果報、花報之分,什麼叫花報?佛堂供的花,插在花瓶裡,而花原來栽在土裡有根本。這根本就是善根,開花是花報,結的果是果報。花報是臨時的,是化報,不究竟,是生滅法。所以佛法有有漏法、無漏法。有漏法譬如這個碗,下頭有個洞洞,將它來盛水,盛滿了水卻一滴一滴往外漏,碗裡的水會漏盡,這是世間不究竟的有漏法。世間法沒個究盡,死了生,生了死。無漏法好比器具沒有洞洞,倒滿就是倒滿了,永遠都有著。你學佛若求的是福報,福享完了就沒了,若學佛求的是道,則是永遠存在,因為道是本性,沒有完了。

 

一切善業皆隨喜,但善業、惡業皆是有漏法,做惡事不用講那是得惡報,做善事得了福報,福報完了還要輪回,而無漏就是道,道是永久不變的。既然學了佛,是要學有漏法呢?還是要學無漏法?是學享福呢?還是要求道?這要問問自己,一切隨你,欲得善那就做善,欲得惡那就做惡,你要想得道,就得學無漏法,道可不是福報,道與福不可兼得。

 

聽了這話,有人會問,光求道,現在一點福也不享,求了道不是倒楣嗎?不是這麼講,若這樣想就錯了,這其中道理複雜極了,求道就是求無漏法,而結無漏果前怎麼呢?先開花後結果,你若把願力換成想做大總統,想做大官,那是自己求的,那光有花報,花報花完了,就完了。你要是懂無漏法,你就會求果報,求果報之前當然先開花,所以未結果之前,你一定有福可享,不求自來。凡是做大事者,自古以來受罪的很少,大善知識是沒有受苦的。

 

然而你一下生就沒幹過壞事嗎?十萬人也找不出一個人,譬如一下生,產婦就補當歸鴨,先殺生。結婚大宴賓客,也是殺生。一下生就不殺生的難找一人,就算不殺生,請問你有沒有呼吸?你一旦呼吸,空氣裡頭有很多小蟲,一呼吸不知道死多少小蟲,所以人人一下生就造業造罪,造罪不就是犯了戒嗎?佛制戒律,人辦不到的就原諒你,即如人不能不呼吸,所以呼吸殺死小蟲不算犯戒,且佛法有方便法,方便有多門。

 

你要是真正一心念佛,你呼吸的這些小蟲都受你的影響,它就歸依了三寶,別人呼吸是殺生,你呼吸就可以介紹它歸依,善巧方便的法子很多,這得對佛理懂得深方能明白。今生乃至往昔多生所造的罪業,怎麼辦呢?不學佛的人沒辦法,他得還債,萬萬年的債都積存著,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怎麼還呢?我自有還債的方法。

 

現在所做的惡事,現世可以懺,但前生乃至多生做的惡事怎麼辦呢?我向諸位說,不論你是善心或是噁心,心還是一個,今日之下你發了菩提心,心一動,你的心是現在有,還是早就有?我們這心不是現在有,本性是徹上徹下的,什麼時候,什麼地處,都是本性,你這心一變還只能變一半嗎?一變當然就是整個變,古人雲:時時隨喜,時時回向,時時懺悔。這個懺悔很要緊,有人雲:懺悔有用處嗎?祖師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是你貪嗔癡造罪的心一動了,心不顛倒,心就不動,一動時,懺悔不必找別的,直接將心懺,你的心造罪,你就把心換一下,你在心裡上求你的心。心如何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沒有真的,虛妄的相皆從心來,所謂萬法唯心造,既然罪是從心裡造的,你就找你的心,所以說:罪若起時將心懺。造罪的心一動,就懺悔你的心,這可要有功夫,功夫不到,起了罪心,動了心,你也不知道。若知道自己動了心,那就是覺悟,成天動了心也不知道,就是不覺悟的人。若覺察罪起時,就得懺悔罪業,怎麼懺呢?‘心若滅時罪亦亡’例如,這裡有一把很好的扇子,沒人要那我要了,再想,不與而取便是偷盜,這扇子不是我的我不能要,這就是覺悟。覺了也沒用,還得將想要的心去掉,若使心空空洞洞,心沒了,罪上那兒去?故雲:‘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才是真正的懺悔。心滅不是伏惑,必得斷了惑才能滅心,滅了煩惱惑,心即不動,那從心起的罪也不存在了。這個我也辦不到,我雖然常常有覺的功夫,但是我還沒有‘心滅’,這是真實話,真正斷了惑才沒有了心。

 

照這樣講,臨時懺悔有沒用處?有用處。能懺悔就表示知道自己有錯,一知有錯就是覺悟,覺悟有什麼好處?譬如一座房屋,一千年沒人住,晚上漆黑一片,心一覺悟就如放光明,好比拿一支蠟燭,一支蠟燭雖然不大,但是一進屋子,這千年暗室一下便光亮起來。覺悟有大覺悟,有小覺悟,你要是能保持常常覺悟,這屋子就常放光明。

 

聽了這個,你可別發生誤會,淨土宗是立相住心,淨土宗的懺悔不必像這樣,淨土宗是著相,你的心起了造罪的念頭時就念佛,心安在佛號上罪就亡,這也是真懺悔,這個方法真便宜。

 

丙一、真實深信

 

古德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得個人身好不容易,不曉得要多少劫,是那個善種子成熟,才得個人身,得了人身怎麼辦呢?好比上臺北,有了票到了鐘點才可以上車,沒票就不能上車,買這張票手續很麻煩,所以第二句雲:佛法難聞。得了人身又能聽聞到佛法是很不容易的,畜生它有身子,但是在這裡講佛法,它聽得懂嗎?它不懂,大家懂嗎?大家懂。佛法難聞的條件太多了,諸位能每星期來這裡,聽到是佛法呢?還是邪說呢?你們聽的是佛法。佛法難聞,你們聽見了,不必說全臺灣,就說台中,台中就是你們這些人聽聞到佛法。外頭有的人,他們連門也不進來,他們聽不到,聽不到而得這人身是白得,他們得了人身就享受人生,造了一輩子的業就完了。你們聽到佛法,聞到佛法而且接受以後,所作的業就是善的。世間法的善有超過孔聖人的善嗎?出世間法之善有超過佛法的嗎?你們聽的不是孔聖人的就是佛的,你的印象跟外頭的人印象就不一樣,你們的功德大了。但是你得發真心,每到星期三晚上七點,就上圖書館聽經,請問:這個心是什麼心?這是初發心,每星期三到了鐘點,這個心一動,就與千萬人大不相同,就是每星期來此種一回善根。

 

心在一時之間只出一個,一個心念出去就有若干生死種子,可怕吧!念佛是了生死的種子,這是佛法的正用處。其餘都是方便法,用來慢慢地接引。法華經雲:‘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佛法只有一個,沒有兩種,人只有一個性,沒有兩個性,也沒有三個性,不過,方便有多門。有雲:淨土宗不是方便法嗎?淨土宗也是方便法,方便得特別,別宗的方便法都是斷多少惑,證多少階位,譬如一根竹子,蟲要一節一節的豎著出去,淨土宗是橫著走,在旁邊咬破,很快便鑽出去。所以他宗修行要三大阿僧只劫,淨土宗也許只要一個月就成功了,可是得會用方法。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等著你,等著你到極樂世界去斷惑,這是難信之法,愈學過佛的愈不信,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要想知道淨土法門的情形,你成了佛才知道,等覺菩薩也不懂得,而我們是那一尊菩薩?所以只有跟著聖言量走才能成功。

 

回向發願心的‘過現三業所修世出世善,隨喜他一切三業世出世善根’下頭有二句‘真實深信,願生彼國。’真,是一點不假,實,是不打妄語,說的話,做的事,實實在在,一切都是真實的。相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生死成佛,一點都不假。

 

丙二、願生彼國

 

第二句是願生彼國,自己所作的善,隨喜他人所作的善,一切功德,不作他用,專為往生西方。假使不往生西方,做這些功德就成了有漏法,這種人念佛就是知見不正,怎麼會成為有漏法呢?念佛人還求長壽,求沒災病,求發財,這些都是有漏法,享受完功德就沒有了。淨土法門教你念佛生到彼國,是無漏法,無漏法了不得,天眼通、天耳通等五神通都不能解決生死,唯有得了無漏法,證了漏盡通,才能了生死。而得真正無漏法的只有佛一人,淨土法門就是希望我們專求無漏法,不做別用。得無漏法是很難的,淨土宗亦求無漏,那要不要斷惑?要斷,生到蓮花中以後在西方斷,蓮花開後見佛便悟無生,證得無漏法,蓮花若不開,即使在西方極樂世界,可也見不到佛。下次再講回向發願心的第三段。

 

淨土安心法門(十一)

 

乙三、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動亂破壞

 

淨土宗是難信之法,為什麼是難信呢?難信的原因是什麼呢?誰能夠說出來,不學佛的人聽到淨土法門是糊裡糊塗,半信半疑;學佛的人對淨土法門也多是一知半解,學佛的人總認為開悟才能了生死,沒開悟能了生死,誰信?然而,淨土宗的妙處就在不開悟也能了生死——先找個保險的地方,不再落入六道輪回,再求斷惑開悟。

 

其實,淨土宗也要開悟,要開悟就得斷惑,但是淨土宗不在此地斷惑開悟,要在這裡開悟,我們辦不到。所以往生西方是帶業往生,帶著迷惑往生的,現在有人提倡消業往生,這就是異見,擾亂修行人,破壞念佛人的信心。

 

帶業往生是帶著惑的,有分別心就叫惑,若不迷惑了還分別什麼,宋朝的永明禪師有一首四料簡可作證明。頭一首是‘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禪淨雙修的人,好比帶角的虎,老虎雖然厲害,若頭上再長出像牛羊的角,那老虎更厲害了。

 

第二首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淨土法門什麼人修,什麼人就能當生往生。有人說:‘現在有很多人念佛啊!’事實上,現在並不見得有很多人真正修淨土的,光嘴修而已,原來淨土法門是不回向法門,不作他用,專接引往生,但是今人念佛卻不如法修行。有人會懷疑:‘單純修淨土,什麼也沒有,就行嗎?’永明禪師這首偈子不就肯定專修淨土,就能萬修萬人去嗎?只要往生極樂,見得阿彌陀佛,還犯愁不能開悟嗎?而在淨土的蓮花分九品,蓮花開後就悟無生,蓮苞開花有一年就開的,有幾年後才開的,乃至多劫都不一定。要是在此界就開悟的,生到西方淨土就是上三品;在此半開悟,生到那裡,就是中品;沒開悟而往生的就是下品。有人又會懷疑:在此地開悟不好嗎?在此地能開悟,當然好,往生就是上品,但是開悟不容易,在此道場聽經三十多年了,請問;有人開悟了嗎?沒有。在娑婆世界因為有惑業苦三種障礙,所以悟不開,只得帶這三障往生西方,生到淨土見了佛,斷這三障就容易了。

 

其實聽經學佛也要會悟,例如二個五是十,三加七也是十,二加八還是十,如果只知二個五是十,三加七,二加八,變個說法就不知是十,這就是糊塗,古人說:一悟百悟。一條悟了,其餘就通通悟開了,若一竅不通,就永遠糊塗。有人認為佛經沒有‘帶業往生’這四個字,就自作主張說消業往生,否定不斷惑業也能往生的事實。試想:現在一般人的毛病就是有貪嗔癡,這三種毛病叫惑,有惑就會造業,造業就要受果報,如果開悟,就無惑了,無惑就不會造業,不造業還受什麼報,便脫離生死的輪回。所以貪嗔癡是障礙,不能往生是這三條的緣故,修通途法門不能成佛也是這三條,所以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若無貪嗔癡便往生,成佛了,還有什麼好談的呢?今天大家若能立即把貪嗔癡去了,不但往生而已,還可成佛。

 

唯識家認為未成佛的眾生都有心識,識就是分別,分別就是有煩惱,只要一起分別就叫‘惑’,這句話若聽不明白就得去體驗。對一件事情還看不明白就是迷惑,看不明白才要分別,看明白還起什麼分別?例如在此擺兩根蠟燭,一看就知是蠟燭,這叫現量,若說成是兩桶水就不是現量。凡夫不分別怎能知道是蠟燭還是水桶,這都是障礙。諸位之心即第八識,靜止才是本性,煩惱一動,本性便成心識,只有說‘動心’,沒有說‘動性’的,這道理要到一定程度才能說,程度不到說了,他就起煩惱。例如他本來對念佛能帶業往生沒有分別心,你卻跟他說消了業才能往生,他便心生煩惱,他的煩惱,是你給他加上去的,所以古人說:‘修道時話不傳六耳。’向一個人說法時,要摒退左右的人才說法,免得旁人生出煩惱。

 

淨土安心法門的回向發願心第三條要‘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破壞’我在這兒講經,我只按照祖師的注解講,當個錄者帶照著說出來,你說我有功夫,我可不敢承當,我的功夫我自己知道,譬如飲水,冷暖自知。這一碗水,我在喝,你問我是熱是冷,我沒法答覆你,我說熱你拿去喝還嫌冷呢,我說冷你喝了可能還嫌熱呢,冷熱是你自己分別,分別就是迷惑,就是生死種子。尤其是淨土法門更不能分別,別的經有佛說、有菩薩說、還有羅漢說,佛說阿彌陀經裡頭的話全是佛說的,句句都是聖言量。下等根器如鄉下老太婆還容易成功,像我這種人就麻煩了,我總得分別分別,而分別就起煩惱。

 

分別有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三種,什麼叫自性分別?佛什麼都知,佛還會動心嗎?佛不動心,無能分別的心,也無所分別的物件,眾生一動心卻有能分別的心和所分別的物件。所謂自性分別,自性是天然的,在本性中什麼都有,我們叫‘分別’,佛叫‘照’,只有說:佛光普照,沒說:佛光普動的,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照’就是自性分別,自性如何分別,這不能講。整個佛性之自性分別是天然的,與鏡子相似,自然光明,李太白有一首詩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鏡子一點縫也沒有,裡面卻有光明照得見如霜的白髮,霜是從那裡進去的呢?找不到卻清清楚楚,那就是自性分別,自性分別不著相。

 

其次是計度分別,計度是見一物就給它一種名稱,例如現在看到東西,為什麼叫它蠟燭,為什麼叫它紙,你按現量起分別,這都是生滅種子,起惑的原因。過去的事物應該過去就算了,但是仍起分別,這叫‘隨念分別’。過去多少年的事,早已沒影子了,有時還會想起那一年幹了什麼事,俗話說:‘眼前窮不念當年富。’從前已過去了,再想也沒用處,若還想,這叫‘隨念分別’。過去、現在、未來無時不起分別,無時不起煩惱,無時不造,無時不受果報,人生就是苦到這種樣子。

 

又,惑有見惑與思惑,有俱生的惑和分別的惑,俱生的惑是自己多生多劫帶著來的習氣,分別惑是因為遇見壞環境、邪師、邪教等這夥人,邪說橫行,亂講一口,你就信了他的話,思想就不純正,所以佛法講‘正知正見’。思惑不是一時斷得了的,見惑則隨著增加,例如學佛聽經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一個人一個心,一個人一個見解,某人講的話,見解跟佛的知見不同,而誤以為是對的就糟糕了。這裡所謂異見就是與佛不同的見解。異學則是學佛偏不學佛,卻學些別的東西。別解是他有另一種解法,如以禪宗的方便法作淨土的方便法,拿來摻在一起,亂七八糟,非禪非淨,雜菜湯一般。別行是學佛不為成佛,卻求長壽,為了多活幾年,為了得好兒孫,為了升官、發財,這都是別行。這些都是見惑,增加分別,增加煩惱。所以說異見、異學、別解、別行會造成動亂破壞,難以一心不亂。

 

丙一、心若金剛

 

丙二、願生極樂

 

金剛最堅固,能破壞一切,別的東西破壞不了它,俗諺說:真金不怕火煉,火也變不了真金的本質。發願往生的誓願也如金剛一般,不被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所動亂破壞。須知淨土法門必得專修,必得有信有願,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做別用,是專為往生極樂之用的。

 

淨土安心法門(十二)

 

乙四、生彼國已回入娑婆教化眾生

 

華嚴經講了十六年,全套華嚴經共有十六本,現在才講到第七冊,這還只是粗枝大葉的講而已,細講那就不用說了,個人也沒細講的學問。目前華嚴經講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這和淨土法門的三種安心有關,故特別來研究觀無量壽經善導大師所注解的淨土安心法門。今天講回向發願心的第四條:生彼國已回入娑婆教化眾生。

 

生彼國已,生這個字,真正懂局的人,看到這個字,帶業往生的道理就可以不必講了。因為生是生出來,不論是有情眾生,或是無情的植物礦物都是因緣生出來的,有生就有滅,有生就是不了之局。只要還有惑業,就不能不生不滅,不論生到那個地方,生到西方還是叫做生,可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帶著業往生的。

 

彼國是指西方極樂世界,若就生這個字說,生到西方,仍然會滅。若生到西方一樣會滅,那生到東方,生到南方不是都一樣嗎?在那裡生,就在那裡死,然而為什麼要專求生西方呢?因為生彼國已,這個‘已’很有關係,因為往生到那裡以後,就另有辦法。生到那裡與生到這裡不一樣,在這裡有見思、塵沙、無明惑,就在這迷惑顛倒上生生滅滅。往生是生,當然就是帶著惑業去的,但是生彼國已就有辦法一步一步解決未斷的惑業。

 

在娑婆世界斷惑,第一步是斷見思惑,再斷塵沙惑,最後是斷無明惑。這得慢慢斷,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時間,斷惑的時間要很久才可斷盡。斷惑的層次也有一個比喻,好比今天在屋內擺上一桌酒席,歡迎大家來吃,是站著一碗一碗的吃,也不知道吃多久。還有一些人來吃,是坐在地上吃,比站著吃舒服多了。另外還有一種吃法,是擺一張桌子,飯菜都擺在桌上,坐在椅子上吃,這更舒服了。在娑婆世界斷惑好比站著吃宴席,到了八地菩薩如同擺上桌子坐在椅子上吃。到了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淨土斷惑,也像坐著椅子,菜都在桌上,吃一點鐘也好,吃上兩點鐘也行,很舒服,這叫做無有眾苦。往生極樂是生,根本無明惑可還沒斷,那在極樂還有生死嗎?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既然也是生,有沒有辦法從此就不生不滅呢?若往生極樂也和生到別處一樣,有生又有死,那在這裡講經幹什麼,所以必得另有辦法。

 

佛法分大乘、中乘、小乘三乘,小乘羅漢斷見思惑,中乘緣覺斷見思習,大乘菩薩斷塵沙惑、根本無明惑。把惑由根本拋棄,好比刨斷樹根,樹的枝幹花葉還會繼續生長嗎?根本無明惑破除後,一切的惑也就隨之去除,也不生了也不滅了。而斷惑必得要開悟,原來是迷惑顛倒的,開悟以後就不迷惑。小乘斷了見思惑,對見思惑必得要開悟,原來是迷惑顛倒的,開悟以後就不迷惑。小乘斷了見思惑,對見思惑這些毛病明白覺悟了,中乘則先斷見思惑的習氣,後斷塵沙惑。破了塵沙惑才能斷根本無明惑。沒斷見思惑,不懂塵沙惑、無明惑,則你跟他談塵沙、無明惑是說廢話。又對治惑,又分斷惑和伏惑,伏惑是未斷惑之前,用臨時的辦法,當心中生起煩惱迷惑時,暫且把它伏住,如草被石頭壓住,暫時長不出草來。但是時間久了,遇到因緣條件夠時,它又會慢慢地從旁邊長出來。要是根本刨掉就是斷惑,大家現在一時不能斷惑,能伏惑也好。

 

功夫不好的伏惑,功夫好的斷惑,斷了見思惑就是羅漢,羅漢就不生不滅了,在佛法稱作小乘,但另外有一個不好的名號叫掉入涅盤坑,掉入不生不滅的大深坑,永遠在坑裡頭自己修,他只解決分段生死而已,還有變易生死尚未斷。只有佛一人斷了根本無明,業盡情空,業盡便不造業,為何不造業?因為不起惑,而造業才有生死,不起惑造業,那還有什麼生死呢?

 

生彼國已,就了脫分段生死,只要再經一番變易生死,便成佛。這方法很簡單,但是人人不信,所以佛說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有些老太婆倒是能信,她什麼都不懂,你跟她說什麼,她就信。比如,你拿一樣東西,你說它是金條,一般人會認為你在胡說八道,欺騙人。向老太婆說,這是金條,她就認作金條,那她就能成功,這你辦得到嗎?我辦不到,我既不是上智的人,也不是下愚,我是中間那個搖擺的人,這是倒楣處。大家寧可做個老太婆,信聖言量學淨土法門,就能成功。

 

往生極樂彼國是帶著業去往生的,有人認為經上沒有‘帶業往生’這四個字啊,殊不知阿彌陀經上句句皆是說帶業往生,文字或許不同,只是換個說法而已。只有業盡情空的佛不造業,才夠得上說是業已消,業消成佛了,還需要往生嗎?這個道理,上回已經談過了,有人會懷疑:成佛不是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很久嗎?那念佛往生的人,成佛是不是也要這麼久?淨土宗不必長劫修行,易了生死,生死了了,成佛就快了。因為成佛的障礙減少,惑斷得快,阿彌陀經句句都在宣說在極樂世界斷惑如何方便。

 

生彼國已,乘願再來,乘願再來是乘著個人的願力再回來,回來幹什麼呢?回來度眾生以便斷塵沙惑。對佛法的道理不清楚就是塵沙惑,光是在極樂世界享受,塵沙惑斷不了。例如你擁有一座銀行,天天享受不盡,就舍不開了,為了斷塵沙惑,必得舍開,乘願再來娑婆世界度眾生。往生的人在極樂世界就斷除了見思惑,見思惑斷了就得他心通、宿命通等六種神通,進一步要斷塵沙惑,要斷塵沙惑必得上娑婆世界這壞地處來,因為在極樂世界所見所聞都是好事,壞事不懂得,壞事不懂如何度眾生,而眾生做的事十之八九又都是壞事。

 

例如要度小偷,你得懂小偷那一套,在極樂世界沒有小偷,小偷的勾當無從得知,要是到臺灣幾天就會了,和小偷混個十天八天就懂了。做賊的有三句行話:偷風偷雨不偷雪,咳嗽不下床,聞叫不出房。小偷最喜歡陰天黑夜,颱風下雨的天氣,可以掩飾小偷的行徑,不被人發現。若遇到下雪天,可不能偷,因為雪地會印下小偷的足跡,容易被人查覺。進入房子以後,若只聽見主人在房內的咳嗽聲,可以放膽偷,主人害怕得連下床也不敢,只是咳幾聲嚇嚇人而已,這叫做咳嗽不下床。如果只聽見主人在房間大喊大叫有賊來了,那也可以儘管偷,主人嚇得不敢出門,這叫做聞叫不出房。若聽見屋內有棍棒聲,就得預備了。幹那一行都有內行的,都有一套格式,不是行家就做便是冒失鬼。我說這一套,不是宣傳小偷的方法,破塵沙惑必得回入娑婆,在這種壞地處,人情事故一經練習便懂得。所以佛法的出家戒律不許叫在家人看,不只是怕在家人用出家戒批評出家人,而且在家人不容易守戒律,沒看過戒律或許不會學壞,看了戒律就學壞了。在家人看了出家戒,才知道有這些壞事,便會想去試驗,那戒律不是成了宣傳品嗎?但是若不懂這些人情事故,什麼事情也不會辦,就只是一個書呆子而已。

 

斷惑、開悟,諸位有一條就行了,你們開悟了嗎?斷惑了嗎?我知道你們沒開悟也沒斷惑,你自己對事情虛妄分別,一分別就是沒有開悟,就會起惑造業。這好比一面玻璃鏡子,蓋上塵土,去除多少塵土,就放多少光明,斷惑才能開悟,現在我們只要能伏住惑就能往生。

 

淨土安心法門(十三)

 

乙五、憶持不忘無分時節常作此願

 

學佛修淨土的人,無分時節,憶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眾生的大願。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給別人小小的説明,不能全部地説明,因為沒有那個大學問;小乘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死,不管別人,這是三乘的分別。

 

就經典而言,小乘法只說本世界的事,譬如咱們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對小乘人只說娑婆世界的事,不談娑婆以外的事;對中乘人,除了說本地的事,還可以說說外面的世界;大乘法則說無量無邊恒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那淨土宗是大乘,還是小乘呢?這個自己要弄明白。

 

淨土三經都是要人往生西方,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裡去;有人會懷疑極樂世界有人住嗎?在這個世界上,有人上到月球,或某一個星球,看一看沒動物,並非沒動物,是他們的眼看不到那些胎、卵、濕、化的動物。有人說:這屋裡只有人啊!事實上,這屋子裡盡是動物,有人說:我們沒看見。你沒看見是你的眼不行,上過學校的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不能說看不見,就說沒有。

 

阿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人說:九萬億,八萬億不行嗎?不行,說多少就得算多少,為什麼呢?這是從少數說。譬如你問我手有幾根指頭,我就得一個、二個、三個、四個、五個的數,一個是起碼,十萬億佛土是起碼,三千大千世界叫一個佛土,合小千、中千、大千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起碼有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世界愈說愈多,這個帳算不開來,其實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阿彌陀經除了此土釋迦牟尼佛宣說之外,還有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盡虛空、遍法界的佛都在宣揚讚歎阿彌陀經,可見這部阿彌陀經真是了不得啊!

 

上次講‘生彼國已回入娑婆教化眾生’。你在這兒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裡去,不能算完了,生彼國已還得回入娑婆。因為還沒有往生時曾發願,心中有願力,往生得到好處後這才乘願再來。到西方極樂去享福,別忘了本,你得回來度化這裡的眾生。生到極樂世界,每天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十萬億佛分佈在東南西北上下中間七方的無量世界,供養佛,聽佛說法,就和那一尊佛有關係,佛便會護念你。護是一切加被,把你攝受起來;念是心觀照你,永遠不忘記。原先到十萬億佛土供養佛,受到十萬億佛的護念,以後還得回去十萬億佛土去度十方的眾生,回去報恩。請問,這淨土宗是小乘還是大乘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供養十方佛,蒙十方佛的護念,再往生十方去度眾生,這就是帶業往生,乘願再來。在還未成佛前,必須到十方度眾報恩,你看這個責任重要不重要呢?

 

只要不成佛就有念頭,起了念頭才去往生;成了佛則不起念頭,不起念頭就是用佛性觀照,就如鏡子安住不動,但是什麼東西都能照進去,所以叫做大圓鏡智。萬法分有漏和無漏,有漏就是有因有緣,有結果,結了果就是一段生死,果中又有種子,再因緣果、因緣果......永遠不了結,這是不行的。唯有成佛到了常寂光土才不動,如同鏡子裡頭什麼都照得清清楚楚,也無所謂因,也無所謂緣,也無所謂果了。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也沒來,水也沒去,這是大圓鏡智的景況。譬如鏡子原來是光明的,染上塵土就失去光明,如何叫它光明呢?你得想法子擦拭,我們的心受污染了,要靠‘信願行’來擦拭,這個‘行’很要緊,靠著念佛修行,心就慢慢透出一線光明,有一線光明就算小悟。若不能悟,透不出光明,而是讓塵土變薄,這不是悟,叫伏惑。先伏住惑再斷除惑,斷幾分惑同時就放幾分光明。從凡夫一發心學佛到成佛,沒有障礙一路下去,這是理想啊!當中沒有不受障礙的,所謂不受魔難不成佛,這期間必須經過三大阿僧只劫,這個數字就很難算了。

 

成佛這麼難,學淨土法門成佛就容易了,淨土法門,用鼓勵收攝眾生,不用困難降服眾生。降伏的方法是把困難找出來,你不如此就不行,眾生愈聽愈發愁,愈煩惱,若做不到便停住了。淨土宗是主張‘萬修萬人去’誰要是想去,誰就能往生極樂。學淨土的人必得要學這點,懂不懂莫論,記住這一條,見到人不能說淨土難修。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結交好朋友,跟什麼人做朋友就開什麼智慧,跟好人在一塊就開好智慧,跟壞人在一塊就學壞智慧,薰染的力量很大。在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往生者能得到極樂世界的智慧,其他世界的智慧不清楚。若每天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得十萬億佛的智慧,並且每一尊佛那裡還有許多菩薩善知識,如此一來你得到的智慧有多少?

 

極樂世界固然好,但是從娑婆世界欲往生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就是道,在此世界修的道很少很薄弱,福德善事也做很少,這就是‘不可’。少善根福德,就辦不到,雖然嘴裡念佛,西方也去不了。自己的善根福德做了多少,自己問自己,不必問別人。欲往西方還不認路,必得靠阿彌陀佛來接引,其他世界的佛不來接引,要自己去,往生到極樂世界有了神通,就可以自己去他方世界。若只是在極樂世界,那就得不到其他智慧,故必須在極樂世界拿了香花供養十方佛,供養就能得智慧,例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侍候供養百千億尊佛,發廣大清淨願,使觀音菩薩得大成就,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再到其他佛國土,便有無量無邊的化身,這個力量就大了。

 

而怎樣叫憶持呢?平時若有做早晚課,各一點鐘,那其他的時間念什麼?若打佛七,一天念了幾炷香,幾炷香以外呢?若談談話,就忘了念佛。普通人不念佛時多是失念,失念是煩惱之一,失了正念就起惑造業,造業就得受報。西方三聖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有人問:提大勢至菩薩幹什麼?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大勢至菩薩教人不失念的方法,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和憶佛不一樣,憶佛容易,有人說:那很便宜喔!便宜是便宜,但得去做。念佛要念茲在茲,念佛時心不能往別處跑,心一離開佛號就是失念。憶佛則不須如此,只要忘不了它就行了,忘不了並不難,例如人人每天總不忘了吃飯這件事,鐘點到了,即使不餓,也會記得要開飯,還有誰也忘不了錢,捨不得。一句佛號,不重也不輕,忘不了就行了。我現在正在學這個‘憶’,我很愚笨,我就是用這個憶佛的方法,阿彌陀經雲:‘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我的心裡,看見什麼也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大家可以練習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可以‘不用三隻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很便宜。

 

往生的善根福德不可少,但眾生的惑業重重,有見思感、塵沙惑、根本無明惑。見惑是受到外界環境染上去,使見解錯誤;思惑是多生多劫累積來的;對於佛法或是世間的道理不明白,就是塵沙惑;根本無明惑,根本的第八識無明糊塗,這是一切迷惑的基本。俗話雲:動火氣了,火氣在那裡?嗔心就是火,在外面做了多少好事,做得多麼好,一起嗔心,如火燒功德林,做的功德好比大樹林,數不清,但是嗔火一起,以前所做的功德都燒盡了。所以煩惱中嗔恨心最厲害。功德林我們沒有,即使有一點也燒盡了,往生不可少善根福德,大家別燒功德林。

 

下次講最後一段‘具三心者’。

 

淨土安心法門(十四)

 

華嚴經講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條,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條,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亂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亂就行了,諸位或可有一心不亂的,但是我看不出來。要一心不亂須先伏惑,一起貪嗔癡就壓住,學伏住惑再學斷惑,斷惑如挖根,諸位煩惱根挖了嗎?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到了一心就有此境界,這是伏惑。或問:佛都來了,怎麼還是伏惑呢?彌陀經雲:‘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心要不亂才即得往生,臨終心若顛倒,就沒有希望往生了。所以淨土宗有助念,助念是什麼意思?是你本人有信心能念,臨終時不能接續,找人助念幫助你提醒正念,不是請大家來替你念,難道你餓了能叫人吃飯替你飽嗎?

 

信願行是淨土宗上路的資糧,有了資糧就能往生,三資糧故意說得囫圃吞棗,若明白講,大家會認為辦不到,有人會說:真的辦不到嗎?真辦不到,因為你沒將心安住。心在佛家是指第八阿賴耶識,它是生死的根本。本性一動就叫‘心’,心一動就有一個地處去,但是它亂跑,好地處、壞地處都跑,所以一起惑就造業,造業必定受報應,而第八識一動,起惑、造業、受報是同時的,例如呼吸時就吸進多少生物,所以人一下生就造罪。這是就第八識微細處說,懂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故雲:‘修道之人不識真’,修道者不知‘道’在那裡,你以第八識作主人翁,但它卻是你的生死根本,所以必得轉識成智,而心經又雲:‘無智亦無得’,有得有智皆是不究竟。華嚴經第九回向之前,曾說有微細智,這是在說完一百個真如之後,再點出‘智’來。

 

安住梵行的梵行,最要緊的是‘淫欲’,淫是生死的由來,有淫就不清淨就非梵行。欲是嗜好貪戀五欲六塵,我還有喝茶的嗜好,但是現在九十六歲了,為了星期三晚上的講經,怕控制不住,從早到晚一杯水也不敢喝。淫和欲很不容易斷,佛法為了要人覺得容易,另外有‘慈悲喜舍’四個辦法,這四個字含著戒,若能安住慈悲喜舍就行了,若安不住就不中用。千言萬語就在安住上,安住是安安穩穩在那裡,諸位在那裡也沒安住,即使坐著也不是安住,身口意三業都在動,都在造業,造業就得受報。彌陀經雲:‘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轉,就是安住了,要真正的安住必得往生以後才做得到。

 

甲四、具三心者

 

淨土三種安心法門,前面是分段講,現在要將三種心合起來說,故表雲:具三心。具三心有二句‘真心決信,願行既成。’

 

乙一、真心決信

 

真心就是第一段的至誠心,心無一點摻雜,叫真心,心不至誠,就不是真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真心。把佛號當目標,全心集中在佛號上,沒有兩個,不摻別的雜念,這就算真心了。

 

決信是深心的注解,決如開會表決通過了,決定相信不能改變。除了決信淨土法門,其他的法門我不幹。例如有人要你念‘消災延壽藥師佛’,藥師經也是佛經啊,但這部經沒有要你往生彼國。也可以念藥師佛,但是他不來接引你往生。若信阿彌陀佛,他就來接引你去極樂世界,其他法門辦不到。現在憑良心話,我們之中那一位已經純純粹粹決信淨土法門,不雜修的?

 

乙二、願行既成

 

願就是發願回向,早晚課完,天天都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嘴裡念,有口無心,有如唱歌,字雖沒念錯,但絕不是回向。淨土法門是不回向法門,念佛專為了帶業往生。回向除了發願往生之外,還要發願再來,再來做什麼?禮記雲:‘□學半’,教人必得自己先學先預備,教的人和被教的人都學到東西。所以曾子每天自我反省:‘傳不習乎?’這一句古來多注成:今天學的有沒有複習?正解是:今天傳授給人的功課,自己有否練習過?帶業往生斷了見思惑,還得發願再來,將所學的法門度化眾生,就可以斷我們的塵沙惑。

 

在淨土的環境都是好的,壞的事情不知道,要斷塵沙惑必得來娑婆世界。所以學佛未受戒不許看出家戒本,怕未受戒的人看了出家戒,會以此譭謗破戒的出家人,而犯了譭謗三寶的罪。再者,戒律中記載有許多惡行,怕人看了學著做。所以會管理監獄的人,是用感化主義,不會辦的,讓監獄成了作奸犯科交換惡知識的地方,愈學愈壞。菩薩在度化眾生中,塵沙惑隨之而斷,故往生後必得乘願再來娑婆世界。

 

佛法有開有合,佛法開出去是方便有多門,合起來則是歸元無二路,信願行開出來是三項,合起來是一個。好比香爐的三個腳,放在那裡都豎得起來。信願行三個到底那一個作主,那一個不作主,真心決信就有願有行。上智和下愚的人不起分別心能決信,像我自覺識幾個字,不甘做下愚,有人恭維說好聽話‘你是再來人’,‘再來’是少不了的,可未必是‘人’。只要信願行既成,必生彼國。

 

既成的成,有成功、成就的意思,這裡是做‘成就’解,諸位的信願行成就了嗎?我問這個話,可很重要,往生的條件就是信、願、行,三者既成,就可往生,信願行三資糧不夠,不能往生,要怨誰?是佛不慈悲還是你不肯用心?‘既’是活口氣,當‘假若’解,信願行既成,表示你在這裡預備的時候,信願行果真具足了。必生彼國,‘必’是決定辭,結果必生彼國,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今日之下,諸位的信、願、行若有合乎正常的軌道,就走對路了。發願要往生極樂,就得走這座橋,要是亂走,就無法往生。我們絕對不能反對佛法其他的法門,那一種法門有那一個方便法。信願行是淨土的方便法,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別宗的講法,淨土宗不如此講,若提倡這種講法,就走錯路了。有人或許會問:不許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嗎?別宗許可講,但淨土宗不採取這個方式,淨土宗就是主張外界‘有’個阿彌陀佛正在等著你;淨土之中格外‘有’個極樂世界,不是你心裡造的唯心淨土;命終往生‘有’個阿彌陀佛來接迎,若說是自性彌陀,難道是自己接引自己嗎?

 

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其實就是信願行,三者是一個,如伊字三點不分上下左右,能深信必能切願,深信切願必能執持名號,故舉一則三者皆備。若沒有閑功夫念佛,就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教的憶佛,默而識之。一般人幹什麼差事,心裡絕忘不了吃飯,學佛後把忘不了吃飯的心理,改成絕忘不了念佛就行了,別管他是什麼人,見一切都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以這種心理來變境界就能淨念相繼,命終一定往生極樂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