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明:傳承與轉型

2011/02/05本網報導:
人氣:2,123
【聯合報╱陳芳明】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在內戰中失利時,從未預見中華民國一百年將是何種光景。當時的國際人士、北京政權,以及在台住民,對於中華民國的命運並不樂觀。歷史條件是那樣貧瘠而荒蕪,在顛簸的發展過程中,從未得到祝福。即使臻於建國一百年的今天,仍然不時會傳來詛咒與貶抑的聲音。但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所開創的氣象格局,已經超越半世紀以前的評估與預測。國家的歷史視野,再也不是任何命定論或宿命論可以輕易詮釋。

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的雙軌扶持,使家國社會朝向寬容與包容的方向持續前進。台灣的民主精神可能還不是最完美,資本主義也許還有太多缺陷,但是對於公平與正義的期待則未嘗有退卻之勢。跨入新世紀的中華民國,不斷釋出高度的文化想像能量,容許各種歧異的觀念價值同時並存。意識形態與政治信仰可以競逐,但都必須接受民主方式的公平檢驗。

對岸的馬克思史家總是相信,歷史發展一定有其規律可循,他們也相信,歷史是一種精確的科學,不僅可以預測,而且也有必然的結論。這些史家的斷言終於落空,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化正好出現在他們的史觀之外。人類歷史往往充滿太多的意外與例外,絕對不是任何機械史觀所能概括。歷史確實是由人來創造,而人並非機器,絕對不會受到公式或定理的規範。馬克思史家之受挫,正是他們從未預見中國社會主義竟然投入資本主義的懷抱。僵化的史觀當然也錯看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未嘗預見民主政治與開放文化的非凡成就。

使中華民國的歷史傳承下去,依賴的是台灣住民的共同意志與共通價值。在傳承的過程中,遭逢太多沉重的挑戰。政治衝突、國際孤立、經濟倒退,種種險象猶似急湍之穿越亂石。但是,歷史的重大轉折,並非來自社會外部,而是國家體制決心放棄威權領導。一九八七年的宣布解嚴與一九九一年的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使台灣社會獲得轉型的生機。這種漂亮的翻轉,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事件。

轉型的特質,在於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權力,終於下放給社會全民。國家成敗的責任,再也不是由特殊集團來壟斷,而是由台灣全體住民共同來承擔。中央集權的稀釋,釀造了台灣民主政治的契機。歷史意志論極其鮮明地超越歷史宿命論,破除了馬克思史家的迷信與迷障。

對於如此出色的歷史演出,都將記錄在《中華民國發展史》這部卷帙浩繁的書寫裡。政治大學主持的這項歷史工程,集中全國一百四十九位歷史學者共同參與。整部著作,畫分成「百年學術發展」、「政治與法制」、「經濟發展」、「文學與藝術」、「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六大主題。初稿已於一月底定,並且在廿八、廿九日於政大校園舉行「中華民國發展史論文發表會」,向社會公開初步撰寫成果。今年十月將有十二鉅冊付梓問世。中華民國史的傳承與轉型,必將因此得到雄辯的見證。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2011/01/2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