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0
▼▼大陸對「民國」的定義始於1911年清朝覆亡,終於1949年故總統蔣中正轉進台灣,這段歷史並非國泰民安的盛世,卻是一個散發人文魅力的時代。
在台灣籌備「建國百年」各項活動之際,大陸也在熱烈紀念「建政60年」、「建黨90周年」(中國共產黨),一時之間,被大陸學者稱為「民國範兒」(範兒,北京話,意謂氣質、情調、也有風格的意思)的熱潮,從影視圈、人文意象到城市文化逐漸綿延,出版界、文化界與一般民眾更對民國初期、中期的知識分子產生濃厚興趣。
對經歷10年文革、「破四舊」等政策而被迫中斷對傳統文化學習的大陸70世代民眾,甚至80後、90後等世代的民眾來說,各朝各代的歷史,都構成極大吸引力,挑起他們的好奇心。
這幾年興起的一波波歷史熱中,各朝代不斷更迭,從清史、明史到吳宇森電影《赤壁》挑起的三國,各領風騷數年,現在更有人提出「民國熱」。瞬間,書店裡的相關書籍雜陳,電視台不停播放民國時期的政治陰謀和愛情眼淚;報刊網路上,談論民國的文章也開始流傳。「民國」成為人們眼中「暗自散發文化熱力的關鍵字」,有人開始研究民國人物的「綽號」,甚至有人選出了「最適合娛樂圈的10大民國人物」。
氣節躍然於老照片上
回顧20世紀的前50年,經由武力革命的力量,中國在政治上從傳統帝王封建過渡到民主自由;庶民的生活模式、穿著打扮、建築風格,也有劇變。而這些轉變,被大陸畫家陳丹青稱之為「民國範兒」,是代表這個時期曾經存在過的一種趣味、一種風尚、一種美學總稱。
《新周刊》日前專訪陳丹青,談所謂的「民國範兒」,文章刊出後被多家媒體轉載。在他眼中,「民國範兒」指的是一種「樣子」,而民國人的精神、氣節、面貌、習性、禮儀,帶有的「民國範兒」,現在只能從發黃老照片中一窺究竟:「今人要『看』民國,只能是照片和影像了。民國的真滋味還在民國老電影,《馬路天使》、《小城之春》、《神女》,《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時的導演和演員不知道什麼『民國範兒』,他出來就是啊!」
時代洪流的文化風景
事實上,陳丹青所言不虛,正因為這些老電影的導演與演員與照片中的胡適等人,就生活在「民國」的時代洪流裡,參與創造、保留那個時期的文化,現在的民眾才能了解什麼是「民國範兒」。
對陳丹青來說,民國時期的人文風景是豐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規模轉換的國家景觀,回首前瞻,與傳統、與世界,兩不隔絕。「民國範兒」並不單指當年的「權貴」階級所創造、代表的單一奢華文化,而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坦然率真的行事風格。
他表示:「民國那股氣,不是民國才有。清滅了,但是清朝上溯整個古代的那種士子氣,那股飽滿的民風,其實都在,都順到民國來了。民國是新朝,是古老國家的龐大轉型,民氣格外強旺,不然哪來那麼多前仆後繼的亂黨和烈士……1915年胡適回國後,上下古今發議論,才26、7歲;成名後,每周擇一日,家門敞開,各色人等進去和他擺龍門陣。今之網友或許會譏為『作秀』,可今人哪來那股陽氣!」
學界、媒體百家爭鳴
對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張鳴來說,「民國」是一個色彩斑斕的時代,在政治圈,有濫發軍用票,胡亂徵稅,田賦預徵到21世紀,強迫人民種鴉片,徹底實現鴉片的國產化,種得本土鴉片到處都是的軍閥。也有自律甚嚴的軍閥,比如吳佩孚。
知識界也是如此,有學問大的泰斗如胡適,也有混飯吃的南郭先生;好大學辦得可以和西方並駕其名,如燕京大學(今天的北京大學),爛的野雞大學也比比皆是。自由主義流行,保守主義也流行,連馬克思主義,一度都是學界的時髦。百家爭鳴媒體更是如此,有引領潮流的《大公報》、《申報》,也有專門登載明星緋聞的《晶報》;媒體人有志向高遠,參與政治謀畫的高人,也有專門泡衚衕,尋找花邊新聞的能手。
如《大公報》總編輯兼副總經理張季鸞(新聞家,政論家,曾為國父孫中山先生負責起草《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的社評,每每聳動天下,但《晶報》的流言蜚語,也一樣能害死阮玲玉。張鳴表示:「那個時代,演戲的喜歡談政治,演半截戲,停下來發表演說,看客居然喝采;政客喜歡唱戲,不會唱兩口西皮二黃的,就不算那個時代的官人;興致高的,還花了大錢下海做票友;軍人喜歡做文人,不穿軍服,偏愛長袍馬褂,跟文人詩酒唱和;文人喜歡談兵,有機會就穿回戎裝,掛上指揮刀,馬上照相留念……連國粹京劇,都是民國時期的最熱鬧,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鬚生,都是民國人弄出來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