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法施之會—維摩詰大士

靜波法師

《維摩詰所說經》講義(五):菩薩品第四  靜波法師

【經文】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處的善德是一位在家菩薩,此菩薩已宿植德本,具足善根,所以稱善德,佛陀見持世菩薩不肯去問疾,就派善德菩薩:善德!你帶領大眾到維摩詰處探病!善德菩薩回答說:我不勝任到維摩詰處探病。

  【經文】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于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經文意思是】我為什麼不勝任呢?回想我過去的一段因緣,曾經在祖上遺留的房舍中,設齋供眾,以對治那些下羊、中牛、上人的邪命祭祀求福。對象是出家、在家、內學、外道、貧窮下賤、鰥寡孤獨等無遮大會求福,此是指財施(飲食、起居、醫藥等)。這時維摩詰來到法會中對我說道:喂,長者子,普施眾生的齋會不應當如你的作法,為什麼呢?因為以世間財物賑濟人群使他們離苦得樂,是暫時和有漏的,是治標,因為眾生無量無邊,以有限的財物,賑濟無量無邊的眾生,不能辦到,就治本而言,應當作佛法的施會,即以有限的財物、時間、生命昇華為無相佈施,三輪體空,永遠解決眾生受貧窮之苦,怎麼能用有漏有限的財物作施會呢?

  【經文】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曰:何謂也?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舍心。

  【經文意思是】我就問:維摩居士!請您說說什麼是法施之會?維摩居士回答說:長者子!所謂法施之會,即是即財施以顯法施,即豎觀無前無後,平等不二,橫觀一時供養一切眾生,供養一眾生等於供養一切眾生,供養一乞丐等於佈施十方諸佛,這才是真正的法施之會。對此,我又問維摩詰居士:為什麼這麼說呢?應當說施會是為眾生得樂而施設,在此應是菩薩為利樂眾生而發菩提心,如是即是無漏之樂,所以是應以菩提心起於慈心,能為眾生作不請之友,無緣大慈;應當施法使眾生解脫以救眾生,不忍眾生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起於大悲之心;應當堅持正法即中道無所得真如法性,如能以此佈施,則能使眾生法喜充滿,不為一食一物之無常俗樂;堅持以大智慧,觀照諸法本空,即三輪體空,即以身命財施大作佛事,心無掛礙,行於舍心(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即是舍心無量。

  【經文】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屍羅波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經文意思是】菩薩又有六度法會施于眾生,用以對治慳貪眾生起佈施波羅蜜;用以教化犯戒,即起持戒波羅蜜;用以通達無我之法,起忍辱波羅蜜;用以遠離身心相,起精進波羅蜜;用以覺相不實,起禪波羅蜜;用以一切法平等作佈施法會,則起般若波羅蜜。

  【經文】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

  【經文意思是】菩薩又有三解脫門法會施于眾生,用以隨緣教化一切眾生而無眾相可得,起空解脫;用以不壞世間法,即不舍有為法,起無相解脫,即幻即是空;用以示現受生而不是造業,即不舍生死即是涅槃,即如菩薩幻生幻滅,起無作解脫;菩薩護持正法即用以空無所得之根本,起方便勝用之善巧,如得金而作巧飾;用以度眾生最善巧的方法,生起佈施、愛語、同事、利行四攝之法,使眾生歡喜信受;用以敬事一切,見佛性平等,則能恭敬一切,敬心即起,則除我慢,如常不輕菩薩;對於身命財視之如幻化,天上浮雲,風中燈燭,以之捐舍,利益眾生,如歌利王捨身喂虎等,則得法身堅固不壞,壽命長而不夭(無量壽),功德財用之不竭,即是起三堅法;對於六念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生起思念相應之法,即是法施;對於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戒和同修,見和同解等六和敬,要從本性直心生起,即平等心,而不應是巧言令色,偽善等,說一套作一套,自欺欺人。

  【經文】正行善法,起於淨命;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起于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閒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經文意思是】菩薩又能直心如箭,即是正行善法,以常行善法,著糞掃衣,阿闌若住處,腐爛藥治病,生起淨命之法,即知足常樂。“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樂在其中”。如是即不應以邪命自活,殺生,害命,投機取巧等。菩薩坦坦蕩蕩,無有委曲,隨其心淨,即是淨佛國土,常生歡喜,生起接近賢聖一類善知識的身口意三業;菩薩以平等大慈,不起憎愛,內自調心,外能調伏惡人,而無嗔恚,意即度生沒有分別之心;菩薩以出家修道,心無雜念、掛礙,則志存高遠,為成佛故,是為深心,即以出家之法,起於深心,菩薩以如說而行,生起知行合一的多聞,並能以無有諍論,生起在空閒之處,因表面人多嘴雜,我執、我見深重,難免爭論,深層義則是觀法如化,性是空閒,即是無有諍論,因為法性不可得,即生起空閒處,如能趣向佛智,即根塵識幻化無實,雖外境紛擾,心中卻如如不動,即識斷惑證真,如是自己無縛,能解他人縛,若能不見能縛所縛,則法法都是解脫。如國王合人民都是瞎子,用布的變化比喻不能認假為真,即是解眾生縛,生起修行,即實地修行。

  【經文】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于智業。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於慧業。

  【經文意思是】菩薩度眾生,以無為法而不著相,生起福德之業,如富潤屋、德潤身,所以能具足相好,淨佛國土;菩薩度生,以方便智,因機施教,隨眾生心,以如來妙法,為眾生應機說法,如同日光普照,瓦、木等物所受熱量各各不同;菩薩修行以根本智,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平等一相法門,如金器歸金性,不著器之變化之相。

  【經文】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經文意思是】菩薩空無相無作修行,則一切煩惱障,一切所知障,一切不善法則都能不斷而斷,即能隨緣而起一切善業,因能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的緣故,則能生起一切助道之法,即是圓滿佛果的增上緣,而無論順逆都能助道。長者子!象這樣所說的自利利他,應是菩薩法施之會,如果菩薩能如是住持法施之會,應是最大的施主,功德無量無邊,這才稱為世間眾生真正的福田。此福田不再無常。

  【經文】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值百千,而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

  【經文意思是】善德講完往昔的一段因緣,又對佛說:世尊!維摩詰說這些法施之法時,婆羅門中有二百人,都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我在那時,心得清淨,即財施之時不著功德利益,所以是歎未曾有,五體投地,禮維摩詰足,隨即解下佩帶的瓔珞珠,價值有百千兩金以上,對此,維摩詰不肯收受。我就對他說,希望居士一定要接受,隨意送給誰都好,維摩居士本是大富長者,不需要這些財物,只是為結緣眾生而接受。

  【經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台,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經文意思是】維摩詰就接受我的瓔珞,分為兩份,拿一份分給在會中一個最下賤的乞丐,拿另一份供奉光明佛國的難勝如來。當時,會中大眾都見到了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國土變成四柱寶台,四面嚴飾,不相障礙,表實報莊嚴淨土。

  【經文】時維摩詰現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經文意思是】當時維摩詰顯現神變之後,又對我說,如果施主平等心佈施最下賤乞丐等,根據《四十二章經》就所施得福,對於最下乞人與佛之間,實是天壤之別,此處所說的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即是見平等理,行平等行,作平等法施,自然得平等大悲福田,如是不求果報,則果報不可思議,這就稱為具足法施。

  【經文】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經文意思是】城中最下賤的乞丐,見到維摩詰的神通力,聽到維摩詰的說法,都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所以我不勝任到維摩詰處探病。此時,在場的各位菩薩,都深知不是維摩詰的對手,免的世尊派遣,就各各向佛陀敘說往昔被維摩詰呵斥的因緣,都說不能勝任到維摩詰處探病。

 

相關文章:
何謂法身佛?化身佛?報身佛? 緣氣:(7656)

上一篇(修行是調整心態 而不是挑) 回目錄 下一篇(不加辨別、人云亦云地譭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