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求佛法
在南北朝時,西域高僧紛紛東來,宣法於中土。這時佛教是以西方為主,向東方
傳播。到了瘩朝,西域高僧東來者漸少,而中土高僧往西域印度求法者大增,這
時佛教是以中土為主,向四方散播,中土佛教徒的地位,大為提高。他們一方面
往天竺佛教發源地去求取佛法的印證,一方面又將佛法傳入朝鮮日本。隋唐兩朝
往西域求法的高僧,見於著錄的約有五十餘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之玄奘與義淨。
玄奘法師俗姓陳,是洛州翭氏縣人,生於隋開皇十六年(西元五九六年),大業
四年出家,出家時年僅十三歲,二十歲受戒。在唐高祖武德年閑,玄奘遍遊關內
蜀中、江漢、河北,拜師訪友,所到質疑問難,對於經學上若干疑義不能滿足,
決定發憤前往天竺求法。貞觀元年、玄奘隨同逃荒的饑民,前往涼州,再由涼州
西行出玉門關,經伊吾抵高昌。時高昌王麴丈泰方稱雄西域,文泰好佛,尊敬玄
奘。玄奘得麴文泰的協助,西經焉耆(阿耆尼國)、龜玆(屈支國),度越蔥嶺
,謁西突厥可汗于碎葉城。又求得可汗的協助,派譯員攜國書護送玄奘經石國
(Tashand)、康國(Sunmarkand)、吐火羅(Tukhara)、至迦畢試國(Kapisa)
。迦畢試即古之罽賓,今之阿富汗。西突厥可汗的使者送玄奘到迦畢試為止。離
開迦畢試,玄奘單獨前行,折向東南,渡越印度河至迦濕彌羅國(Kashimir)。
玄奘到達迦濕彌羅的時候,約在貞觀三年,時玄奘三十四歲。計自貞觀元年至三
年兩年之閑,玄奘繞經河西走廊,天山南路,越蔥嶺,穿中央亞鈿亞而至印度西
北隅,沿途穿越沙漠、雪山,歷盡艱險。
玄奘在迦濕彌羅逗留了一段時間,然後東南行,遍遊恒河流域諸國。沿途訪道
尋勝,並研習梵文,終於抵達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Magadha)。摩揭陀國是佛國
勝地為大乘學之中心,境內有大寺院五十餘所。尤以那爛陀寺(Na- landa)最為
宏偉(寺在王舍城Rajagriha城北十公里),為印度新興佛學法相宗之策源地。寺
內部是碩學高僧,從各方來求學的僧徒有一萬多人,其主持為聞名國際的佛學權威
戒賢大師。這裏是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目的地。自貞觀六 年到貞觀十年,前後五
年間,玄奘一直身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大師受﹁瑜伽師地論﹂,乃得洞澈佛理。從
貞觀十一年到貞觀十五年,這五年間玄奘遍遊印度東部、中部與西部,足歷數十國
。於貞觀十五年再返那爛陀寺時,玄奘已成為 佛國的佛學權威,戒賢大師竟令玄奘
代其主持講座。玄奘並以梵文著會宗論三千頌,戒賢大師與諸大德高僧無不稱善。
於是玄奘的聲譽鵲起。在貞觀十六年時,東印度的鳩摩羅國王和中印度的戒日王都
爭聘玄奘前往講學,玄奘終於 接受了戒日王的邀聘。戒日王即屍羅迭多
(Harsa Siladitya),當時威服五印度,為諸國盟主。特請各國國王僧眾,在曲女
城舉行大會。參與大會的有十八國王,各國大小僧眾三千餘人,那爛陀寺僧一千餘人
,婆羅門及外道徒二千餘人。特設寶座,請玄奘大師為論主,宣揚大乘教旨。由那爛
陀沙門代表玄奘宣讀法師所著真唯識量頌,徵求辯難,經十八日,無一人能難倒一字
。戒日王和十八國王對於玄奘法師都欽佩萬分,佈施給法師無數的金錢財寶,法師一
介不受。戒日王命侍臣儀仗護持著法師,高坐大象之上,巡遊街衢,接受群眾的歡呼
。前面引路的高聲喊道:“支那國法師,宣揚大乘聖義,破諸邪說,十八日來,無敢
辨論,普宜知之!”一時觀眾塞途,香花繚繞。支那大法師玄奘的聲威、震動了五天竺
,時玄奘年四十七歲。這是玄奘西行,在佛國所享受到的最高榮譽。曲女城盛會既罷
,玄奘倦遊思歸,辭別戒日王,欲還中土。戒日王依依不捨,又為玄奘法師在缽羅邪
迦地方召開了七十五天的無遮大會,為玄奘踐行。會畢又流連了十幾天,已經到了貞
觀十七年的春末夏初,玄奘辭別十八國王,戒日王與鳩摩羅王及民眾送出四十裏,別
時哭聲震天。
玄奘於貞觀十七年秋,攜帶所得經典佛像北歸。途經印度河時,因覆舟喪失了一部分
的經典。在貞觀十八年再經迦畢試、越蔥嶺采由西域南道,沿昆侖山北麓,返抵於闐
。玄奘自於闐上表朝廷,報告西行求法經過,並在於闐補抄
所失經典。這事同樣也轟動了唐朝的朝野上下,唐太宗特著宰相房玄齡差派使節,
歡迎玄奘法師歸國。唐玄奘於貞觀十九年正月回到長安。沿途善男信女,瞻仰法師
豐辨者,人山人海。是年二月法師謁見唐太宗于洛陽行宮,三月還長安,奉旨在弘
福寺從事譯經。貞觀二十二年移主大慈恩寺。顯慶四年再移居玉華宮。在玉華宮中
住了五年,于麟德元年圓寂,享年六十九歲。計從貞觀十九年三月,到龍朔三年十
月前後,十九年間從事佛經的譯述,未嘗一日間斷,玄奘攜帶回國的經律論,共有
六百五十七部,經玄奘主持譯出的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餘卷之多。當時譯經
的規模很大,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宮中都設有譯場,助譯者都是一時名彥,將近
百人。所譯重要經典有:地藏經、迦羅尼經、瑜伽師地論、因明入正理論、金剛般
若經、攝大乘論、唯識論、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所譯文章文字優美,多有新義,時
人稱為﹁新譯﹂。佛經的翻譯到唐玄奘,乃開關一新紀元,亦達到一最高潮。
唐玄奘奮鬥之精神,對於﹁佛學﹂之貢獻,對於當時中外社會之影響,與所獲榮譽
之高,在中國佛教史中,為第一人,亦為中國留學史上之第一人物。玄奘並為中國
法相宗的祖師,其弟子窺基闡揚其學,在佛教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關於玄奘法
師的史跡,世傳有法師弟子慧立所著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有英法德俄各國
的證本,是一本很有史學價值的書。再有法師弟子辨機根據法師的資料,所寫成的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是一部研究古印度史與中西交
通史的重要資料。
--錄自陳致平著中華通史,頁二八五--二八九,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民國七十七年修訂本
三藏,佛家語。
佛教書籍分經、律、論三種,謂之﹁三藏﹂; 三者能包藏一切法義,故名﹁三藏﹂
。經說定學,律說戒學,論說慧學。凡通達經、律、論三藏及戒、定、慧三學的學
者,稱為“三藏”,如唐僧玄奘稱“三藏法師”。

 

相關文章:
玄奘西行 緣氣:(5074)

上一篇(傳奇玄奘) 回目錄 下一篇(玄奘遺骸考證葬紫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