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2/05/17  編輯部 報導

法華三昧之檢討及修學之經過
  張聖慧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8冊
  1978年3月初版
  頁 261-294
  --------------------------------------------------------------------------------
  .
  261頁
  一、淵源之追溯
  宗為佛心,教為佛語﹔非宗無以證教,非教無以明宗。
  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不能偏廢者也。近來參禪者,多
  混淆於闇證。講教者,或膠固於名相,各執一端,互相詆毀
  ,大有「入者主之,出者奴之」之勢。俾學佛者,目眩五色
  ,無所適從。欲求一宗說雙融,契理契機之法門,殊不可多
  得,以予個人耳目所及,似覺天臺教觀,較便於初學。何則
  ﹖蓋其教理圓融,頭頭是道﹔觀法詳盡,按步可行﹔文字通
  利,絕少費解。雖縝密不如唯識,博大不逮華嚴,而事理融
  通,權實兼到,亦自有其不可磨滅之點,其教觀方法,則盡
  載於所謂天臺三大部、五小部之中,毋用贅述。此外尚有法
  華三昧懺法一部,最便於修持。作者于去歲冬季,以特殊因
  緣得修學法華三昧三閱月,因而略窺台宗綱要。故不揣簡陋
  ,筆之于文,聊當芹獻。惟望當代大德,俯予糾正,實
  262頁
  所至盼﹗先述其淵源於後﹕
  佛祖統紀載,北齊慧文禪師閱大智度論,大品﹕「欲以
  道智,具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
  當學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當學般若。
  」即悟一心三智之理。又讀中論之四諦品偈雲﹕「因緣所生
  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名中道義。」頓覺「諸法
  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
  ,名為中道。」複悟一心三觀之理。
  後有南嶽慧思禪師謁慧文禪師于河淮。問答次,機教相
  扣,即受一心三智、一心三觀口訣,在南嶽尊者傳中有曰﹕
  「……三七日,初發心靜,觀見一生善惡業相轉。複勇猛,
  禪障忽起,四肢緩弱,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
  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遂
  動八觸,發根本禪,因見三生行道之跡。夏竟受歲,將欲上
  堂,乃感歎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滿,證道者多。我今虛受
  歲法,內愧深矣﹗將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華三昧。」又曰
  「……初在大蘇山,以法付顗師。後常代講般若,至一心具
  萬行,忽有所疑。師曰:如汝之疑,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
  法華三昧圓頓旨也。吾昔于夏中,一念頓證,諸法現前,吾
  既身證,不必有疑。」複有﹕「……師將辭世,大集門學,
  連日說法,苦切訶責,聞者寒心。乃曰﹕若有十人,不惜身
  命,常修法華念佛三昧,方等懺悔,常坐苦行者。隨有所須
  ,吾自供給。如無此人,
  263頁
  吾當遠去。竟無答者,即屏息斂念。」
  當慧思禪師止光州大蘇山時,智者大師前往問道。按佛
  祖統紀曰﹕「……思師示以普賢道埸,為說四安樂行,昏曉
  苦到,如教研心。切柏代香,香盡繼之以栗。捲簾進月,月
  沒燎之以松。經三七日,誦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
  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照了法華,若
  高暉之臨幽谷,達諸法相,如長風之遊太虛。將證白師,南
  嶽更為開演凡自心所悟,及從師咨受。四夜加進,功逾百年
  。南嶽歎曰:非汝勿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
  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
  眾,尋汝之辯,不可窮矣﹗當于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又曰
  ﹕「……凡所宏通,不畜章疏,安無礙辯,契理符文,有大
  機感,乃親著述……為毛喜著六妙門,為兄陳針著小止觀,
  為學徒著覺意三昧、法華三昧行儀各一卷。
  智者弟子章安曾結集其師所說法要百餘卷,內有摩訶止
  觀、圓頓止觀二部,備陳法華三昧修法。他如﹕法華文句、
  楞嚴文句、法華玄義等亦極端發揮三止三觀之要旨也。
  世傳徐陵生時,嘗對智者大師發願,轉身得出家學道,
  親證法華三昧之事。今按諸佛祖統紀,法華尊者傳曰﹕「法
  華尊者智威……世業儒。年十八,為本郡堂長。父母令歸納
  婦,路逢梵僧謂之曰﹕少年何意欲違昔日重誓邪﹖因示其五
  願曰﹕一、願臨終正念。二、願不墮三途。三、願人中托生
  。四、願童真出家。五、願不為流俗之僧。蓋前身為徐陵,
  聽智者講經,深有詣入,對
  264頁
  智者親立此願。師聞願已,不復還家,即往國清投章安為師
  。受具之後,咨受心要,定慧俱發,即證法華三昧。
  後有荊溪尊者湛然,重整台宗。道行卓犖,著作等身。
  撮錄其著述中有關於法華三昧者於下﹕止觀輔行、止觀搜玄
  記、止觀文句、止觀大意、止觀義例、觀心補助儀、方等懺
  補助儀、法華三昧補助儀。法智大師傳有﹕「……謂其徒曰
  ﹕半偈亡身,一句投火。聖人之心,為法如是,吾將捐身以
  警懈怠。乃與異聞結十同志。修法華懺三載。期滿,將焚身
  以供妙經……又有﹕上聞師為道勤至,遣內侍俞源清至寺修
  法華懺三日,為國祈福。源清欲知懺法旨趣,為述修懺要旨
  。」考法智大師平生,曾修法華懺三七期,凡五遍。
  以後歷代尊宿,修此法華三昧而悟道者,其數不可勝計
  。最著名者,則為永明大師之修習此懺,得親見普賢菩薩現
  身安慰,又如天童八指頭陀,修此懺法七晝夜,見大雪繽紛
  。空中忽有作黃金色者,謂之曰﹕「我與汝在空王佛時,曾
  為父子。我因勇猛精進,已得解脫。汝為貪戀世情,懈怠修
  學,故至今仍未證果。」頭陀驚奇異常。在恍惚間,舉目四
  矚,見自身所立之山,都為白骨人頭堆成,而金色人,複提
  示骷髏曰﹕「汝知此是誰家舊物,乃汝往昔六道受生時之遺
  骨也。」言訖而滅。
  清末,有諦閑法師者,曾弘天臺教觀,從者甚眾,風靡
  一時,其法徒有根慧禪師者,秉性誠
  265頁
  朴,戒律精嚴。童年祝發,遍參宗匠。艱苦卓絕,時有契悟
  。歷任金山、高旻、國清等諸禪剎首座,及四明觀宗寺住持
  。在民國十三年時,得智者大師所著之法華三昧行儀殘本於
  觀宗禪堂之字紙簏內。喜不自勝,即從事研究。終厭其注疏
  太繁,乃重行刪訂,呈正諦師。深得其贊許。後曾一演此懺
  於日本,以追薦為地震喪亡之國民。二十三年冬複在慈溪普
  濟寺關房中專修法華三昧懺法。虔誠苦切,見諸祥瑞,因而
  得悟三觀妙旨。尋從靜安老和尚之請,至寧波延慶寺重修此
  懺。廣被四眾,法會隆盛。太虛大師親題其所輯懺儀曰﹕「
  三乘五乘諸善巧,一入法華無不妙。君看蓮開果現時,六根
  清淨佛光照。」
  民二十四年春,大醒法師囑予題八指頭陀評傳詩,因而
  遍閱八指頭陀詩集,見卷末附有紀夢一文,內詳其修法華三
  昧得夢事,心竊奇之,明日適有柴鵬飛居士邀予參加根慧禪
  師所主持之法華三昧道場。一見隨喜,即從學三七日,頗得
  法喜之樂。是歲冬季,複隨根師修習法華三昧三閱月。雖仍
  無所得,覺身心頓起重大慚愧----深知佛法之不易學,一己
  習氣之濃厚,行解之難相應雲。
  二、修持之方法
  法智大師在修懺要旨內有曰﹕「……若欲廣知,應尋摩
  訶止觀,當知止觀一部,即法華三昧
  266頁
  之筌囗。一乘十觀,即法華三昧之正體。圓頓大乘,究竟於
  此。」故法華三昧修持方法,不外秉承摩訶止觀內所載之初
  入道場時十科方法、二十五前方便及十乘觀法也。
  初入道場時十科方法
  一、嚴淨道場----「於閒靜處,莊嚴道場,香泥塗地及
  室內外,作圓壇彩畫,懸五色幡,燒海岸香。然燈、敷高座
  。請二十四尊,多亦無妨。設肴饌,盡心力。」見摩訶止觀
  。
  二、清淨身器----「須新淨衣鞋屩,無新浣故,出入著
  脫,無令參雜。七日長齋,日三時洗浴,初日供養僧,隨意
  多少。別請一明瞭內外律者為師。受二十四戒及陀羅尼咒。
  對師說罪。要用月八日、十五日,當以七日為一期,絕不可
  減,若能更進,隨意堪任。十人已還,不得出此。俗人亦許
  ,須辦單縫三衣,備佛法式也。」見摩訶止觀。
  三、三業供養----「行者三業 (身、口、意) 供養之際
  ,須起難遇之想,離於謂實之心。若香若花,體是法界。能
  供所供,性本真空。其量遍周,出生無盡。其心常住,互徹
  無遺。豈唯遍至此界他方,抑亦普入未來過去。普獻三寶,
  等熏眾生。」見修懺要旨。
  四、奉請三寶----一心奉請自釋迦牟尼至一切冥空及諸
  眷屬----盡包括一切法華經中三寶----末有發願文曰﹕「是
  諸聖眾,願悉證明,我於今日,欲為十方一切六道眾生,修
  行大乘無上菩提,破一切障道重罪。願得法華三昧,普 現
  色身。於一念中,供養一切十方三寶。於一念中,
  267頁
  普度一切十方六道眾生,令入一乘平等大慧。故於三七日,
  一心精進,如經所說修行。願一切諸佛菩薩,普賢大師,本
  願力故,受我懺悔。令我所行,決定破諸罪障。法門現前,
  如經所說。」見法華三昧懺儀。
  五、讚歎三寶----除法華三昧懺儀中,舊有之藥王菩薩
  贊日月淨明德佛,與梵王贊大通智勝佛二偈外,並有根慧禪
  師新增偈子一首曰﹕「稽首釋迦尊,瑞光照東震,大智演教
  體,彌勒發疑問。我佛三昧起,讚揚智慧燈。如是妙法王,
  舍利悟自心。過去多寶佛,證明實相印。十方分身覺,與欲
  開塔門。慈悲靈山會,普賢勸甚深。比丘求大法,叩禱三寶
  尊。」
  六、禮敬三寶----初禮佛時﹕深知佛體不離我心,同一
  覺源,圓照諸法,諸佛悟本,起同體悲。眾生迷妄,受諸幻
  苦。悲苦相對,感應斯成。一身遍至諸佛之前,一拜普消無
  邊之業。次禮法時﹕深知諸佛所證果德,眾生所迷理心。一
  切行門,無邊教道,離染清淨,能軌聖凡。稱此法門,三業
  致敬。次禮僧時,即三乘聖賢也。雖是因位,已到真源。同
  佛無緣之慈。同佛不謀而應。我今三業致感。聖眾四誓所熏
  。滅我罪根,生我樂果。」見修懺要旨。
  七、懺悔六根----懺悔六根文,為修法華三昧之樞紐。
  據法智大師說﹕「非人師所撰,乃聖語親宣----是釋迦牟尼
  本師說。普賢大士為三昧行者,除障法門,蓋由洞見眾生,
  起過之由,造罪之相。又知諸佛本來寂滅,全體靈明,無相
  無為,無染無礙,互攝互具,互發互生,皆真皆如
  268頁
  ,非破非立,迷情昏動,觸事狂愚。以菩提涅盤,為煩惱生
  死,是以大士示懺悔法,開解脫門。令了無明即明,知縛無
  縛。就茲妙理,懺茲深愆。」見修懺要旨,因其文有如是妙
  理。故不惜冗長,附錄於後,以供讀者研究。
  懺悔眼根文----至心懺悔,比丘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
  ,從無量世來,眼根因緣,貪著諸色,以著色故,貪
  愛諸塵,以愛塵故,受女人身。世世生處,惑著諸色
  。色壞我眼,為恩愛奴。故色使我經歷三界。為此弊
  使,盲無所見。眼根不善,傷害我多。十方諸佛,常
  住不滅,我濁惡眼,障故不見。今誦大乘方等經典,
  歸向普賢菩薩,及一切世尊,燒香散花,說眼過非,
  不敢覆藏。諸佛菩薩,慧眼法水,願與洗除。以是因
  緣,令我與一切眾生,眼根一切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耳根文----至心懺悔,比丘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
  ,從多劫來,耳根因緣,隨逐外聲。聞妙音時,心生
  惑著,聞惡聲時,起百八種,煩惱賊害。如此惡耳,
  報得惡事。恒聞惡聲,生諸攀緣。顛倒聽故,當墮惡
  道﹔邊地邪見,不聞正法,處處惑著,無暫停時。坐
  此竅聲,勞我神識。墜墮三途,十方諸佛,常住說法
  ,我濁惡耳,障故不聞。今始覺悟,誦持大乘功德海
  藏,歸向普賢菩薩及一切世尊。燒香散花,說耳過非
  ,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耳根所起
  一切重罪,畢竟清淨。
  269頁
  懺悔鼻根文----至心懺悔,比丘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
  ,從無量劫來,坐此鼻根,聞諸香氣。若男女身香、
  肴膳之香及種種香,迷惑不了,動諸結使﹔諸煩惱賊
  ,臥者皆起,無量罪業,因此增長。以貪香故,分別
  諸識,處處染著,墮落生死,受諸苦報。十方諸佛,
  功德妙香,充滿法界,我濁惡鼻,障故不聞。今誦大
  乘香淨妙典,歸向普賢菩薩,及一切世尊,燒香散花
  ,說鼻過非,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一切眾生
  ,鼻根所起一切重罪,畢竟清淨。
  舌根懺悔文----至心懺悔,比丘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
  ,從無數劫來,不善惡業﹕貪著美味,損害眾生,破
  諸禁戒,開放逸門。無量罪業,從舌根生。又以舌根
  ,起口過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誹謗三寶,贊說
  邪見,說無益語,鬥構壞亂,法說非法。諸惡業剌,
  從舌根出。斷正法輪,從舌根起。如此惡舌,斷功德
  眾,於非義中,多端強說,讚歎邪見,如火益薪,舌
  根罪過,無量無邊。以是因緣,當墮惡道,百劫千劫
  ,永無出期,諸佛法味,彌滿法界,舌根罪過,不能
  了別,今誦大乘諸佛秘藏,歸向普賢菩薩及一切世尊
  。燒香散花,說舌罪過,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
  與法界眾生,舌根一切重罪,畢竟清淨。
  身根懺悔文----至心懺悔比丘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
  從久遠來,身根不善,貪著諸觸。所
  270頁
  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如是等種種諸觸,顛倒不了
  。煩惱熾然,造作身業,起三不善,謂殺盜淫。與諸
  眾生,作大冤結,造逆破戒。乃至焚燒塔寺,用三寶
  物,無有羞恥。如是等罪,無量無邊。從身業起,說
  不可盡,罪垢因緣。未來世中,常墮地獄,猛火焰熾
  ,焚燒我身﹔無量億劫,受大苦惱。十方諸佛,常放
  淨光,照觸我等,身根重罪,障故不覺,但知貪著麤
  弊惡觸。現受眾苦,後受地獄餓鬼畜生等苦,如是種
  種眾苦,沒在其中,不覺不知。今日慚愧,誦持大乘
  真實法藏,歸向普賢菩薩,及一切世尊。燒香散花,
  說身過罪,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
  身一切重罪,畢竟清淨。
  意根懺悔文----至心懺悔,比丘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
  ,從無始以來,意根不善,貪著諸法,狂愚不了。隨
  所緣境,起貪瞋癡。如是邪念,能生一切雜業。所謂
  十惡五逆,猶如猿猴,亦如黐膠,處處貪著,遍至一
  切六情根中。此六根業,枝條花葉,悉滿三界二十五
  有,一切生處,亦能增長無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
  八難,無不經歷。無量無邊,惡不善報,從意根生。
  如是意根,即是一切生死根本,眾苦之源。如經中說
  ﹕釋迦牟尼佛,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當知諸法,
  悉是佛法,妄想分別,受諸熱惱﹔是則於菩提中見不
  清淨,於解脫中而起纏縛。今始覺悟,生重慚愧,生
  重怖畏。誦持大乘,如說修行。歸向普賢菩薩及一切
  世尊。燒香散花,說意過罪,髮露懺悔,不敢覆藏。
  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
  271頁
  意根一切重罪,乃至六根所起一切惡業----已起今起
  ,未來應起,洗囗懺悔,畢竟清淨。見法華三昧懺儀
  。
  八、遶佛行道----但想遶佛之身,誦經之身,皆是法界
  ,各遍虛空。十方三寶受我遶旋。一切眾生,聞此句偈。而
  無能旋旋旋,永絕能誦所誦,旋則步步無跡,誦乃聲聲絕聞
  。故曰﹕「舉足下足,無非道場」。又曰﹕「其說法者,無
  說亦示。」如此所誦,功莫與京。見修懺要旨。
  九、讀誦經典----行者即于前行道中稱諸佛菩薩名字竟
  ,一心正念,誦讀法華經。但誦有二種﹕一、具足誦。二、
  不具足誦。具足誦者﹕行者先已誦經一部通利。今入道場,
  可從第一而誦,一品一品,或至一卷,行道欲竟,即止誦經
  ,如前稱諸佛菩薩名,自三皈依竟,還本坐處,若意猶未欲
  坐禪,更端坐誦經亦得,多少隨心斟酌。但四時坐禪,不得
  全廢,事須久坐。若人本不習坐,但欲誦經懺悔,當於行坐
  之中。久誦經疲極,可暫斂念。消息竟,便即誦經,亦不乖
  行法。故雲﹕「不入三昧,但誦持故,見上妙色。」二不具
  足誦者﹕所謂行者未曾誦法華經。今為行三昧故,當誦安樂
  行一品,極令通利。若旋遶時,誦此品,若一遍,若二三遍
  ,隨意多少。若兼誦法華餘品亦得。但不得誦餘典籍。夫誦
  經之法,當使文白分明,音聲辨了,不寬不急,系緣經中文
  句,如對文不異,不得謬誤。當次靜心,了音聲性,如空穀
  響。雖不得音聲,而心歷歷,照諸句義,言詞辨了,運此法
  音,充滿法界,供養三寶,普施眾生,令入大乘一實境界。
  見大乘妙
  272頁
  法蓮花懺。
  十、坐禪習定----行者當于別室,身就繩床,結跏趺坐
  。以左腳置右腳上,名為半跏。更以右腳置左腳上,牽來就
  身,令齊兩囗,名為全跏,此坐為最易發禪那。若不能全跏
  ,半跏亦得。次整衣服,不得太寬,寬則袒露,不得過急,
  急則氣壅。次當整身,令不萎不依,項脊相對。其頭不低不
  昂,令平正自然,勿以力制。合眼令斷外光。合口令斷外風
  。次令氣息調勻,心離散亂。故止觀雲﹕「調身則不緩不急
  。調息則步澀不滑,調心則不浮不沉。」三事若斷,禪定可
  獲也。所謂觀門者,當舍外就內,簡色取心。不假別求他法
  為境。唯觀當念現今剎那,最促最微,且近且要。何必棄茲
  妄念,別想真如,當觀一念識心,德量無邊,體性常住。十
  方諸佛,一切眾生,過現未來虛空剎土,遍攝無外,鹹趣其
  中。如帝珠之一網,如大海之一浪,浪無別體,全水所成,
  水既無邊,浪亦無際。一珠雖少,影遍眾珠。眾珠之影,皆
  入一珠,眾珠非多,一珠非少。現前一念,亦複如是。性徹
  三世,體遍十方。該攝不遺,出生無盡。九界實造,佛地權
  施,不離即今剎那,能窮過未作用。……」見修懺要旨。
  三、二十五種前方便
  一、具持戒緣----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諸禪定及
  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
  273頁
  。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
  造五逆,後遇良師教授三皈五戒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
  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後受戒來清淨護持,無
  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依佛法
  。猶如淨衣易受染色。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於
  諸輕戒,多所毀損。為守定故,即能如法懺悔,亦名持戒清
  淨,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三者
  、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
  小乘教門,即無懺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
  。故經雲﹕「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
  已能悔。」見小止觀。
  二、具衣食緣----衣法有三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
  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葉
  常受頭陀法。但蓄糞掃三衣,不畜餘長。三者、或如多寒國
  土,及忍力未成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蓄百一等物。惟須
  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次食法有四種﹕一
  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草果隨時,得資身者。二者、常
  行頭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
  能生聖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
  維口食。四、四言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為青目女說。
  三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四者、僧中潔淨食。見小止觀
  。
  三、具住處緣----得閒居靜處﹕閑者不作眾事,名之為
  閑。無憒鬧故,名之為靜。有三處可
  274頁
  修禪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
  於聚落極近三四裏,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憒鬧。三者、遠白
  衣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閒居靜處。見小止觀。
  四、息諸緣務」----有四意﹕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
  為事業。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親戚知識,斷絕人事
  往來。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蔔
  相書數算計等事。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皆悉棄舍
  。見小止觀。
  五、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有三﹕一者、外護善知識,
  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二者、同行善知識,
  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三者、教授善知識。以內
  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見小止觀。
  六、呵色欲----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
  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縹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
  見則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以色欲故,身入敵國在
  淫女阿梵婆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見
  小止觀。
  七、呵聲欲----箜篌箏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
  詠贊誦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
  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亂。見小止觀。
  八、訶香欲----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
  ,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花池
  邊,嗅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訶責,何故偷香。見小
  止觀。
  275頁
  九、訶味欲----苦酸甘辛鹹淡等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
  ,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
  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
  十、訶觸欲----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
  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
  觸欲故,喪失神通,為淫女騎頸。見小止觀。
  十一、棄貪蓋----入道慚愧人,持缽福眾生。雲何縱塵
  欲。沉沒於五情。已舍五欲樂,棄之而不顧。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
  無樂處,諸欲患如是。以何能舍之,得深禪定樂,即不為所
  欺。錄小止觀偈。
  十二、棄瞋恚蓋----釋提婆那以偈問佛﹕「何物殺安樂
  ﹖何物殺無憂﹖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佛以偈答言﹕
  「殺瞋則安樂。殺瞋則無憂。瞋為毒之根,瞋滅一切善。」
  錄小止觀偈。
  十三、棄睡蓋----汝起勿抱臭屍臥,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諸惡痛集安可眠。如人被縛將去殺,災害
  垂至安可眠。結賊不滅害未除,如同毒蛇同室居。亦如臥陣
  兩刃間,爾時雲何安可眠。眠為大闇無所見,日日欺誑奪人
  明。以眠覆心無所見,如是大失安可眠。錄小止觀偈。
  十四、棄掉悔蓋----汝已剃頭著染衣,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著戲掉法,放逸縱情失法利。此偈詠掉舉也。又詠
  悔蓋曰﹕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
  道。若人罪能
  276頁
  悔,悔已莫複憂;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不應作而作,是則愚人相。不以心悔故,不作
  而能作。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錄小止觀偈。
  十五、棄疑蓋----如人在歧路,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
  中,疑亦複如是。疑故不勤求,諸法之實相,見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盤,定實真有法,於中
  莫生汝疑。若懷疑惑,死生獄吏縛。如師子搏鹿,不能得解
  脫。在世雖有疑,當隨喜善法,辟如觀歧道,利好者應逐。
  錄小止觀偈。
  十六、調食----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
  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
  身贏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穢濁之物,
  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
  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節錄小止觀。
  十七、調眠事----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睡眠
  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複喪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
  沉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
  是乃可棲心賢境,三昧現前。節錄小止觀。
  十八、----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
  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收。兼複坐
  時煩憒,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節錄
  小止觀。
  277頁
  十九、調息事----息有四種﹕一風、二喘、三氣、四息
  ,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雲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
  出入,覺有聲是風也。雲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
  滯不通,是喘相也。雲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
  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雲何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
  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守
  風則散,守喘則結。守存則勞,守息即定。坐時有風喘氣三
  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複為心患,心亦難定。若欲調之
  ,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放寬身體。三者、想
  氣遍毛空出入通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
  患不生,其心易定。節錄小止觀。
  二十、調心事----調伏亂想,不令越逸。當令浮沉寬急
  得所。何等為沉相﹖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
  垂,是為沉相。爾時當繫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
  ,此可治沉。何等為浮相﹖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
  外異緣,此是浮相。爾時宜安心向下,系緣臍中,制諸亂念
  ,心即定住,則心易安樂。節錄小止觀。
  二十一、行樂欲法----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
  切諸禪智慧法門故。亦名為志。亦名為願。亦名為好。亦名
  為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為欲,如佛言曰
  ﹕「一切善法,欲為其本。」。錄自小止觀。
  二十二、行精進法----堅持禁戒,棄于五蓋。初夜、後
  夜,專精不廢。辟如鑽火未熱,終不
  278頁
  休息。錄自小止觀。
  二十三、行正念法----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
  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
  成等正覺,廣度眾生。。
  二十四、行巧慧法----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
  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
  輕。禪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為。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
  長別,是得是重。錄自小止觀。
  二十五、行一心法----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
  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
  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錄自小止
  觀。
  四、十乘觀法
  一、觀不思議境----觀諸法即一心,一心即諸法。非一
  心生諸法,非一心含諸法。非前非後,無所無論。雖論諸法
  ,性相本空。雖即一心,凡聖宛爾。即立即破,不有不無。
  境觀雙忘,待對斯絕。非言能議,非心可思。故強示雲不可
  思議微妙觀也。見修懺要旨。
  二、真正發菩提心----應念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雲何
  諸佛已悟,我及眾生,猶滯迷情,由是緣於無作四諦,發四
  宏誓願,因發心故,一發一切發,登發心住也,依無作四諦
  曰真,殷重發
  279頁
  願曰正,經取囗蓋為喻,謂無緣慈,同體悲也,教觀綱宗講
  錄。
  三、善巧安心止觀----若現前雖發大心,心仍散動,未
  曾破惑,猶未登位,應更思維,心體本來寂而常照,何以依
  然動而不寂,昏而不照,應取善巧調試,或用即寂之照,令
  不昏沉,或用即照之寂,使不散亂,昏散痛治,心體明淨,
  惑不破而自破,位不登而自登也。經喻車內丹枕者,車喻止
  觀體,枕喻能觀心,丹是赤色,表無分別,意取須用無分別
  心,安於止觀體上,方名善巧。教觀綱宗講錄。
  四、破法遍----若雖以止觀安心,心仍未安,未得即證
  寂照本體,必於所觀一念三千之境,猶存意解,未知當下即
  空、即假、即中,又應以四性而簡責之,如根利者,只觀一
  念三千,無有生性,即當悟入無生,無生則無不生,三諦圓
  顯,十乘具足矣﹗其鈍根人,破自則必計他,破他則又計共
  ,破共而又計離,必至輾轉破盡,始悟無生,如猶未悟者,
  必當度入相續假中,應觀此一念三千,為前念不滅,後念續
  耶﹖為前念滅,後念續耶﹖為前念亦滅不滅,後念續耶﹖為
  前念非滅不滅,後念續耶﹖如仍不悟,必當度入相待假中,
  觀此一念,為待有念而立耶﹖為待無念而立耶﹖為待亦有念
  ,亦無念而立耶﹖為非有念非無念而立耶﹖如此道輾轉簡責
  ,若能悟入無生無不生者,是謂具足十乘法也。教觀綱宗講
  錄。
  五、識通塞----若於前觀、因成、相續,相待,三假工
  夫,仍未入者,應思一切諸法中,悉
  280頁
  有安樂性,但除其病,不除其法,如金錍去膜養珠,那得一
  向破法,則愈破而愈塞,今須善識通塞,若塞須破,若通須
  護,如轉輪王之輪寶,能破能安,由此識通塞故,即塞成通
  ,煩惱即菩提,菩提通達,無複煩惱,生死即涅盤,涅盤寂
  滅,無複生死,則能具足諸乘矣﹗教觀綱宗講錄。
  六、道品調息----觀現前一念三千,即是圓念處,一心
  念處,一切心念處,正勤策發,緣如意定而生五根,令其增
  長而成五力。調停七覺,入八正道,開圓三解脫門而入秘藏
  。教觀綱宗講錄。
  七、對治助開----應審觀察,何障偏重,數數現起,兼
  以事觀而對治之,理觀為主,事觀為助。正助合行,不惜身
  命。誓當克證,終弗懈息,由事理二治,能斷無始事理二幻
  障故,豁然證入,位相分明。教觀綱宗講錄。
  八、知位次----前觀正助雙修法門,縱使鈍根,必獲利
  益。倘不知位次,起增上慢。以凡濫聖,招過不淺。故須一
  自簡策,為究竟耶﹖為分證耶﹖為相似耶﹖抑僅僅獲小輕安
  耶﹖若知位次,不起上慢,故須知位次也。教觀綱宗講錄。
  九、能安忍----凡修心人,不起勇猛精進之心。縱能修
  至三十年、四十載,必不獲大利益,無諸魔境現前,果能如
  第七觀事理並進,正助雙修,又能勇敢直前,不惜身命,獲
  益必深,乃有
  281頁
  強軟二魔,惱亂真修,須加安忍,不動不退。策進五品,而
  階十信,故須能安忍也。教觀綱宗講錄。
  十、離法愛----前觀既階十信,六根清淨。獲順道法,
  易生法愛。於圓十信位,名頂墮位也。此人以寂照之功,不
  得片時暫舍,始能無病。否則,必起中道法愛。果能離斯法
  愛,即入分真,登初住位。入分真已,大理、大誓願、大莊
  嚴、大智斷、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
  住,一時頓起。是謂下根人具修十法,而成大乘,乘是大乘
  ,游于四方,直至道場。中間無有諸紆曲相。自運功畢,運
  他不休。故此十乘妙觀,全性起修。全修顯性。非橫非豎,
  橫豎該徹也。教觀綱宗講錄。
  五、修學時間表 (有相三昧與無相三昧)
  上午﹕
  二點起身,二點半至三點上殿禮懺,三點至四點半讀法
  華經,四點半至五點過早堂,五點半至六點念飯佛,七點至
  八點坐禪,八點至九點禮懺,九點至十點讀法華經,十點至
  十點半開示,十點半至十一點大供,十一點半至十二點過午
  堂及念飯佛,十二點至一點休息。
  下午﹕
  282頁
  一點至二點坐禪,二點至三點禮懺,三點至四點讀法華
  經,四點至五點養息,五點至六點半坐禪,六點半至七點吃
  放參,七點至八點禮懺,八點至九點讀法華經,九點至十點
  念佛回向開靜。
  六、修學之經過
  法華三昧修法分二種﹕一、有相法華三昧懺法,二、無
  相法華三昧懺法。按諸摩訶止觀雲﹕「……特是行人,涉事
  修六根懺,為悟入弄引,故名有相。若直觀一切法空為方便
  者,故言無相。妙證之時,悉皆兩舍。」蓋有相法華三昧為
  事懺,而無相法華三昧為理懺也。
  一、修習有相法華三昧之實際情形
  予因研究宋明理學及西洋哲學而並及佛學。每當職業餘
  閑,即涉獵內典,已垂七八載,惟心不專攻,類多一知半解
  耳。只受三皈為佛弟子,未嘗進求五戒。弟求法之心,殊為
  懇切。民二十三年曾辭數處教職,至武漢參學佛法。二十四
  年又因退修佛法,辭去數處公務。若依方等懺法,本不許未
  受戒者參加。但摩訶止觀載有「俗人亦許,須辦單縫三衣,
  備佛法戒也」之語,故只略備布衣數襲而已,而內壇仍不准
  進入,只在外壇禮懺誦經坐禪耳。
  在修懺前數日,曾賦五古一章,呈政法華壇主根慧禪師
  ﹕
  283頁
  閱歷知世變,酬酢識人情﹔深諳浮生幻,豈向利名縈。
  韜光甘庵居,匿跡守堅貞﹔三藏勤探討,十宗細品評。
  徒增文字障,有解愧無行﹔光陰虛唐捐,佛道何時成﹖
  明人幸相遇,欣把肝膽傾,嚴風勁霜雪,寒梅蕊始萌,
  嶒嶝曆岩石,澗水方澄清。請師樹法幢,按劍行正令,
  六賊甘受首,八風寂無聲﹔曲木傍大匠,規矩自然正。
  驕兵禦悍將,萬里樂長征。願除浮誇習,儉樸學鄉氓﹔
  願減翰墨緣,不作不平鳴。律儀仰十誦,誓願企四宏,
  量力行六度,隨時學五明。盡此一報身,參究理無生﹔
  唯冀慈攝受,鑒我區區誠﹗
  二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晨二時進壇,隨眾禮懺,禮竟胡跪
  ,觀想逆順十心文曰﹕「……今日對十方佛普賢大師,深信
  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髮露懺悔,斷相續心,發菩提
  心,勤策三業。翻昔重過,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
  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諸眾生,從二死海,及三德岸,從無
  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眾惡,今知空寂,為求菩
  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遍斷眾惡……。」不禁私自慶倖
  ,以為諸佛菩薩發心修行,亦為眾生,非為一己。與予之本
  願,若合符節。蓋作者,曆世既深----冷暖人情,鬼域伎倆
  ,無不洞燭----早知諸法本性空寂。衣食粗足,無須馳求。
  本可恣情詩書,優遊林泉,何必苦求佛法,被人輕視。惟每
  一念及同胞之沉湎五欲,相淩相奪,相仇相殺。流而忘返,
  愈趨愈下。若不略盡棉薄----開其迷雲,發其正知----殊失
  匹婦有責之義﹗故觀想至此,即默默祝禱----倘在此三七日
  中,能稍獲靈知之經驗,自當隨時
  284頁
  節因緣,量力自利利人,以聊答三寶之恩。
  第三日下午誦懺悔六根文至﹕「眼根因緣,貪著諸色﹔
  以著色故,貪愛諸塵﹔以愛塵故,受女人身。世世生處,惑
  惑諸色,色壞我眼,為恩愛奴,故色使我,經歷三界。」不
  覺百感交集,淚下如雨,沾濕襟袖﹗到坐禪時,則凡是予過
  去前半生所受之痛苦,無不一一現前,毫釐不爽。百計排遣
  ,皆不得力。自知過去諸事,在平日早已用理智心,滌蕩殆
  盡。今因心光迫緊,而昔日之六塵謝落影子,又複從八識田
  中,氾濫而出。故急於晚上禮懺時,至誠懇禱,虔求三寶加
  被,消散重障,幸從此次痛懺後,數月來未嘗一翻此種業識
  也。
  第四日誦法華經序品之﹕「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
  妙慧,求無上道。」及方便品之﹕「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
  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不禁有感于放翁所謂﹕「
  外物不移方是學,俗人猶愛未為詩」之說。蓋予生性狷介,
  一言不合,掉臂竟行。又富於情感,聞鳥驚心,對花濺淚。
  無時不為外物所移,無事不為環境所轉,雖努力旋倒,終未
  能徹底廓清,而有時仍不免見獵心喜,再作馮婦。壇經雲﹕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則知佛法實高超儒道,因其非但
  心無所著,不被外物所移,並能旋轉萬流,匯歸自性也。
  第六日晚上閱經次。因人多座滿,予移座室隅。離燈稍
  遠,不辨字劃,乃用一竹架子,承法華經讀之。仍苦不能了
  然,即舉首東西望,以冀覓一相當位置,被根慧禪師所見,
  遽叱曰﹕愚
  285頁
  蠢如此,何以讀經﹖可放倒竹架子,經義自明矣﹗不禁悚然
  ,略有會意。
  第七日誦懺悔六根文至「……又以舌根,造口過罪,妄
  言綺語……說無益語,鬥構壞亂,法說非法……於非義中,
  多端強說,讚歎邪見,如火益薪……。」深愧生少即喜吟詠
  ,多作旖旎風光之辭。好詼諧,常鬧無為笑柄。喜自負,每
  強詞奪理。充當某校秘書,讚歎其教頗力。甚願此後能節言
  語,省筆墨。非公正不發言,非要事不動筆。將永明大師之
  ﹕「似訥始平分別路,如愚方塞是反閘」半偈,當作座右銘
  ,以儆吾過﹗
  在第二七第一日坐禪時﹕聞窗外群雀爭巢聲,一女生捉
  予肘而笑。予亦以一笑報之。忽被根師所見,備受訓斥﹕說
  予悼悔蓋深厚,若不痛自克責,努力蠲除,則入道無門﹗予
  不禁面紅耳熱,然心田則反覺清涼矣﹗
  在第二七第三日誦法華經,方便品﹕「我寧不說法,寂
  入於涅盤。」則知大雄大力如我本師釋迦牟尼佛,於傳教之
  先,尚有如許遲疑之意。吾儕縛地凡夫,適值諸教競流之五
  濁惡世,而欲宣揚佛法,真難如登天焉﹗思之,不覺寒心﹗
  在第二七第五日接梅立德先生快函一通,內詳﹕「英國
  萊斯湍爵士,約君同至印度見甘田氏,共同參加世界和平工
  作之期已近,望速索裝來滬,以便偕行。」予心又不禁怦然
  動焉,乃商之于根師。蒙其深切開示名利之害,予亦自愧不
  能操縱個性,常被外緣所動搖。即截然決然,極力
  286頁
  辭謝矣﹗
  於第三七第一日誦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又於無數劫
  ,住於空閒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以是因緣故,能
  生諸禪定。」始知欲生禪定,須常攝心。若第一念不攝,而
  妄想即從第一念入,第二念不攝,而妄想即從第二念入。若
  念念能攝,即念念能定矣﹗試與神秀法師之﹕「時時勤拂拭
  ,莫教染塵埃」偈子相對照,則信而有證雲。
  第三七第五日晨興,誦懺悔六根文至﹕「釋迦牟尼佛,
  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當知一切諸法,悉是佛法,妄想分
  別,受諸熱惱,是則於菩提中見不清淨,於解脫中而起纏縛
  」語,頓覺眼前之身心器界蕩然無存,人我是非,無處著腳
  。何處有佛,何處有法。澄清覺海,量等虛空,一片靈明,
  照徹無際。非言語所能宣說、非筆墨所能描摹。平時禮懺每
  覺其太久,使人疲勞,今則如彈指頃,而懺事已告竣焉。真
  所謂大作夢中佛事,宴坐水月道場也。
  總括言之,予修學有相法華三昧之結果。雖不能清淨六
  根,開佛知見。惟信心頓覺開發,得法喜樂。四大輕利,身
  有力氣,並自識從來六根造罪之相,生起之因。生重慚愧,
  生重怖畏。深望此後能從事於懲忿窒欲,克己復禮工夫。不
  願再事胡言亂道,輕舉妄動,以增長無明。努力作個安分守
  己之愚氓,任人呼牛呼馬,說呆說笨。只圖「隨緣消舊業,
  莫更造新殃。」「萬般存此道,一味信前緣」而已。
  287頁
  二、修習無相法華三昧之實際情形
  修無相法華三昧時,凡從前修有相法華三昧時之一切儀
  式,皆撤去無餘。只剩有繩床、坐墊、木魚、香板等數件而
  已,除早晚持咒及上供外,餘盡採取禪堂規則。其起居時刻
  ,悉與修有相法華三昧同,以參「念三寶是誰」為話頭。有
  時亦修天臺宗之不思議境觀。法似簡易,而初學於此,則更
  覺茫無下手處。
  在起七之第一天早晨,根慧禪師曾說過起七法語雲﹕「
  動觀如是禪,靜觀如是禪。二六時中觀三千。」即起行跑香
  ,約行半小時後,皆上繩床默坐參究。按諸摩訶止觀,則為
  半行半坐三昧也。
  根慧老和尚為宗門耆宿,參究向上事垂四十餘年。鍛煉
  衲子,頗負盛名。予生性酷嗜禪宗,苦於無地修學。因芝峰
  法師之推重根師,故特去親近老人。在此三七日中,見其種
  種鉗錘及開示法語,殊能發人深猛省。惜當時不准記錄。事
  後追憶,十忘八九。撮錄數條如下﹕
  一、眼為六賊之首,耳是群動之門。學者必須收視返聽
  。久久習慣,方能與道相應。
  二、信為道源功德母,故初學者,必須先具信根。信根
  堅定,則築屋有基,入道有門矣﹗若更以精進力鞭策之,如
  駑馬脫羈,賓士絕塵,不難一日千里。
  三、今之稍負聰明之資者,不肯死心忘情,以求正悟。
  每求助於言語文字,不但無補於事,
  288頁
  反而增長識情。
  四、修行別無伎倆,只須堅定心志。對一切目前見聞覺
  知之境,瞥爾回光,盡力一翻翻轉,消歸自心,則瀑韻雷聲
  ,翠竹黃花,無一非涅盤妙心。
  五、境緣固有順逆。學道者,切勿隨之進退。如欲於此
  處立定腳跟。必須道念堅固,識見遠大。罹逆境時,若能道
  念炳然,如金剛劍,如大火聚,則百千煩惱,迎刃而解,彌
  天冰霜,旭日消融。遇順境時,若能識見遠大,如須彌峰,
  如菩提樹﹔則金囗銅山,卑同瓦礫。高官厚祿,賤如草芥焉
  。蓋順逆與奪,莫非助道因緣。喜怒哀樂,不出清淨本然。
  皆是「不微涉動境,成此隤山勢」。於我之妙明心中,有何
  干涉哉﹖
  六、或問﹕「情習未定,即是悟心未圓。可放棄話頭,
  別立生涯,以期大徹可否﹖」師曰﹕「法華雲﹕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學者須堅持話頭,勤加鞭策。到桶底子一
  回脫落時,則情習盡與未盡,悟心圓與未圓,毋勞他詢,即
  能自知究竟矣﹗」
  七、吾宗有「守息即定」之語。外道竊之,即認為主人
  翁,而不肯或離。殊不知佛法,以守息為方便而助成禪定,
  非極則語也。
  八、「望梅焉可止渴,畫餅何能充饑﹖」若徒事講說,
  不求真參實悟,縱令博涉三藏,亦不過徒增狂慧,何補於己
  躬下事﹖故有志求法者,必須遠離世務。將幻化空身,擲諸
  大囗爐中,通
  289頁
  身鍛煉一番。使習氣消融,貪心死盡。然後翻轉身來,一聞
  千悟,與佛同一鼻孔出氣。再看經教,自然另有一番天地,
  不同凡境。古人謂﹕「一擊忘所知,更不加修持。動容揚古
  路,不墮悄然機。」蓋指此也。
  九、參禪者,每值粗重妄想暫息時,頓覺心地平靜。猶
  如遠涉重洋者,欣幸脫離風濤顛簸之險。得在光天化日之下
  ,宴坐船舷上,曝背謳歌時狀況。故多有執著,以為勝境,
  而不肯或離者。殊不知此一片清淨光景,仍是無明窠臼,識
  心邊事。「依舊是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用
  心至此,正須加功前進,參至無撈摸田地,轉身吐氣之時。
  方見龍宮海藏,百千金寶,無非自己本有家珍,更非外物。
  古人雲﹕「打破明鏡,老僧與汝相見。」正此之謂也。
  十、偈曰﹕「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侵。」蓋指頓悟之
  非難,而習氣之難盡除也。竊謂頓悟有淺深,習氣有濃淡。
  與其求頓悟,不如除習氣。習氣除一分,則悟理增一分。因
  吾人輾轉於利害,牽縛於情感。出入于酬應,曖昧焂忽,幾
  變瞬息。無非多生積習之作祟也﹗非堅志苦志,持之有恆,
  使正念現前,習氣不得其便。窮年累月,九死一生,則一旦
  豁然貫通,三昧自然現前矣﹗
  十一、大道本來現成,何勞言說。古來諸祖,見眾生昏
  迷。但知貪著五欲,不思出離。不得已,曲垂方便,設施門
  庭,以誘其至於至道。所以溈山以水牯牛作話頭。國清寶祖
  ,以拖死屍起
  290頁
  疑情。一則以畜生境為對象,一則以人生觀作修門,今老僧
  教諸子以參念三寶是誰者。蓋欲後不思議之三昧境,而起妙
  觀,對破三煩惱之惑也。雖歸源無二,方便多門,然話頭分
  量之輕重,觀境凡聖之懸殊,略有不同。因圓人修觀,法法
  皆圓,果能善用,則眼前之一切景物,都成不思議妙境也。
  十二、現在科學昌明,人類思想複雜,若單提一句話頭
  ,甚難斷除妄想。故予極力宣揚法華三昧,以矯禪者之病。
  蓋禪者,專仗自力,法華三昧,則兼仗佛力也。禪者,訶佛
  罵祖,而法華三昧,則敬禮三寶也。禪者屏除言語文字,而
  法華三昧,則秉承天臺教法而修行也。孰得孰失,智者是能
  辨之。
  予專誠修習無相法華三昧三七日後,賦有七絕十二章,
  以記當時經過實際情形。茲複一一系以注釋,以就正於世之
  明眼者。
  一、法華妙定宗天臺 (法華三昧,為天臺宗修持之最高
  法門) ,普攝群機萬德該。 (若修得法,實能普被三根) 想
  是前因尚未昧, (予曾為耶教徒,不知何故,輾轉而入於佛
  門) 此生又複拜師來。
  二、嚼雪吞冰安敢辭﹖ (根師所居之妙音精舍。經濟困
  難,每飯惟粗糲,及菜湯一碗。晨興無熱水,掬冰雪盥臉而
  已) 癡心欲訣野狐疑。 (予曾習陸王之學,愧未得其究竟。
  對於禪宗,彌覺懷疑。故此次定欲討些分曉,以慶快平生)
  克期希證無生忍,獅窟依依未肯離。 (親友中多怪予退修佛
  法,不作世事,百
  291頁
  計勸誘,迫令出山。不得已,廢電報及快郵外,皆不拆閱,
  三月以來,積牘盈尺矣,予負親友耶﹖親友負予耶﹖請閱者
  一決。)
  三、大冶洪爐信不虛,鉗錘綿密豈空疏。 (根師不以予
  為不可教﹕頻用辣毒之詬誶罵詈,以激發志氣﹔常以禪板敲
  擊點撲,以儆昏散,雖皆屬宗門通套,無大裨益。而初學藉
  此,亦足以奮興惰氣,減少昏散,故每次受其鉗錘,當下即
  覺清淨。惜臨濟棒法,不傳於世。否則,其有補于宗門,豈
  淺囗哉﹗) 回頭浪子懺前失,積習多生力掃除。 (予在修學
  期間,曾痛把平生習氣,作一番徹底之剿治,當時雖覺得力
  。而環境遷變,則煩惱又宛然呈露矣﹗)
  四、妄想紛飛下手難,曳來驀鼻細參看。 (妄想紛飛,
  下手唯艱,硬用念三寶是誰之話頭,將一切妄念鼻子穿起,
  仔細參究。初覺愈參愈多。數日後,漸漸減少,未餘微細流
  注) 圓明一念成休複,六不行體自安。 (楞嚴謂﹕「元依一
  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複,六用皆不成」之事。予疑
  之有年。今仗參究話頭之力,硬把意識暫時壓伏,其餘五根
  亦皆寂然不動。似乎是楞嚴經所說依稀髣佛之境。)
  五、湛然寂照忘能所,廓爾虛明萬象涵。 (一日心境凝
  寂。萬象清明。如鏡鑒物,不爽絲毫) 道契無生泯至理,前
  三三即後三三。 (前三三、後三三之語,平日頗多疑難。至
  今始得釋然)
  六、粉碎虛空點絕塵,個中無我亦無人。當陽似露王三
  昧,止觀雙融妙入神。 (修學至第九日。因話頭不甚得力,
  乃改用天臺之不思議境觀。費盡心力,窮搜極究。覺忽然境
  觀雙泯,此心靈明洞徹,包涵十
  292頁
  方。惜為時不久,依然與昏沉散亂打之遶去也。)
  七、經說聲聞洞十方,果然相似費評章。如何遠處途人
  語,句句分明入耳詳。 (予曾研究楞嚴正脈疏數年。因其內
  有修習耳根圓通法門,仿而行之,已曆三四載。今一旦忽有
  異聞,心竊驚疑。即以質之根師。師力斥以為魔境。予亦深
  信其言,然從此亦不復再聞矣﹗)
  八、一葉扁舟乘曉風,滔滔汨汨任西東,回眸細認故鄉
  路,離卻二邊方是中。 (坐禪至第十五天。覺萬境平靜。既
  無煩惱,亦不思進取。穿衣吃飯,任運度日,問諸根師,以
  為沉空,乃急將話頭提起,加緊參究,以期合乎中道。)
  九、忽然念起失吾真,五欲攀緣有漏因。 (第十七日晨
  興,天大風,有微雪。禪床枯坐,冷透肌骨,因頓憶未學佛
  法時之爐火狐裘,佳餚美味,任我消遙。今則寒灰布袍,淡
  飯清萊,寄人蘺下,急思輟學回家,以還我自由。) 痛徹諸
  根深自責,蓮花火裏豈緇磷﹗ (繼思學般若菩薩,何地非其
  捨身命骨肉處。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憨山之清涼冰窟。
  游揚之程門雪夜。古聖遺范宛在。今我縛地凡夫,略受微苦
  ,何可遽萌退志。不禁涕淚滂沱,痛自克責﹗複憶孔氏之言
  曰﹕「予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乃咬緊牙關,緊握兩拳,豎剔雙眉。把話頭極力提起,將四
  大幻軀,拋向東洋大海。不片刻而流汗浹背,妄想全消矣﹗
  」)
  十、自愧障重習氣深,回生起死仗神針。後今不敢浪吟
  詠,恐惹詩魔入道心。 (靜坐至第十九日。陡聞鄰童誦白香
  山之琵琶行。棖觸詩興。在禪床上成吟詩詞無算。正苦無紙
  筆,可以錄出,以免遺忘。而根
  293頁
  師適於此時開示雲﹕「凡學詩詞歌賦者﹔在俗家,則為輕薄
  文人。在宗門,則為之金屑蘙眼,雜毒入心。若不蠲棄,則
  成阻道重障。」予不禁懼然,深望以後能減少吟詠,以護道
  心。)
  十一、消融知見未生先。一念頓超十地前。 (予修學禪
  法,愧無開發。惟經此一番嚴重訓練。覺心理之變態雖倏忽
  難定。若果能﹕「防意如瓶」。或消融妄知妄見於未生以前
  ,或瞥爾回光於已生之後,皆能壓滔天之浪,弭禍於未形。
  若至工夫成片,自然一念不生全體現,毋勞再作意用功矣﹗
  ) 識提布毛真實義,不須重費草鞋錢。 (予本擬為佛教犧牲
  ,專作聯絡女眾工作之發起人,組合一女眾修學處,以便逐
  漸推廣至國內外,經兩年來之觀察,覺女眾昏庸殊甚,無遠
  大眼光,各執一孔之見,不能和衷共濟。浪擲金錢於應酬經
  懺,不願共作利人事業,可勝浩歎﹗抑時節因緣未至,尚有
  待於來茲耶﹖故予此後將息影家園,參禪研教,獨善其身。
  或出為社會服務,較有利於國計民生也)
  十二、重道輕生法佈施,交馳棒喝識師慈, (根師慈念
  眾生,不惜身命。廢寢忘食,鍛煉學者。苦切開示,誠諦之
  言,入人肺腑。受恩之深,沒齒難忘。) 弘揚佛法吾何敢,
  摩頂難忘囑累時。 (根師囑予弘揚佛法,愧無以報命。惟中
  心藏之,何日忘之。若有機緣,當隨分隨力,以維護大法也
  。)
  根慧禪師,閱予所呈十二絕後,亦有偈一首作答﹕
  敝屣尊榮賤黃金。好學如君冠古今﹗畫成寶塔高七重
  ,放出白毫光千尋。縱有八風吹不動,妙開智朗照禪
  心。憶昔春風湖水綠,杖策閒遊陶園曲。伽耶林下初
  逢君,豪爽英俊異凡
  294頁
  俗。後予修學法華定,契合真心抑何速。妙音精舍建
  法幢,理事圓融兩具足。繼承先聖開來學,願子毋忘
  老人囑﹗
  無相法華三昧七圓滿日,根慧禪師曾有解七法語一則,
  頗能融宗教之理,扼台宗綱要。附錄於後,以供檢討。
  師持竹簽雲﹕三七禪那三昧定,分身諸佛體中證。合掌
  低頭皆作佛,行住坐臥妙法印。且道如何是正法妙印呢﹖…
  …靜默一剎那時雲……「無」。本具三三末三三,寶塔湧出
  明前三。誰人解悟開塔意,究竟釋迦非後三。咦﹗快談快談
  ﹗「五玄三要」。雖然如是。即今當壇解七圓滿。……最後
  一要子,乃山僧口掛壁上,不可言說。欲等多寶佛來言﹕一
  …二…三。密向汝道﹕三…二…一。如是,如是﹗下座。
  民國二十五年一月寫於慈溪伽耶農林

 

相關文章:
【No269】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 陳玉美論作 緣氣:(6157)
【No265】 天台法華三昧 韓子峰論作 緣氣:(5401)
天臺法華三昧之研究 指導教授:王邦雄 緣氣:(3706)

上一篇(中國宗教雕塑概述(上)) 回目錄 下一篇(敦煌佛教文獻的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