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派概要

欽則旺布

 

一、薩迦派的傳承

  薩迦派的派名,是來源於薩迦寺名。薩迦寺是西元11世紀時袞卻傑布所創建。袞卻傑布(1034-1102)是吐蕃貴族昆氏的後裔。初學舊派【1】法門,後往莫古隆【2】,依卓彌·釋迦耶協【3】大譯師學法,不久又去往依桂·枯巴拉孜【4】已得新譯密乘法要的傳授,尚不滿足,又往莫古隆請求卓彌傳授《道果語教寶法》【5】,卓彌為他分期傳授。四十歲時,在奔波日山【6】灰白土上建立寺院,灰白土藏語為薩迦,遂名薩迦寺。他住持該寺廣傳新派密法,但當時薩迦派的派名還不顯著。袞卻傑布長子名袞噶寧布(1092-1158),又稱薩欽【7】。他是住持薩迦教法的法座第一人,但他並未出家,衣白衣,故認他為白衣【8】初祖。父死時年尚幼,遂請八日譯師【9】(1040-1111)住持薩迦寺,並依之學法。十二歲時依仗底·達瑪寧布【10】和瓊·&127;仁欽紮【11】等學習對法、中論、因明等顯教經典,從朗·卡烏巴【12】昆仲學《密集》、《勝樂》、《大黑天》等密法,後在向敦·卻八【13】大師處盡學《道果法門》。此後印度成就大德毗瓦巴【14】親來薩迦為其傳道果法,總傳有十三種續部要門,別傳以十四種不出寺圍之金法。他後來傳弟子康巴·阿森【15】,阿森筆之以書,名為《阿森瑪》。由於他掌握了甚多顯密教法,遂稱為一切顯密法之教主。住持薩迦寺四十八年,弘揚薩迦派法,有弟子甚多,派名大著。壽六十七歲圓寂。

  薩欽有四子,長子早夭,次子鎖南孜摩為薩迦五祖中之白衣第二祖&127;(&127;1142&127;-1182),幼年從卡烏巴·卻季僧格等先學顯教之龍樹中觀和慈氏五論。&127;至十六歲時即透徹通達一切續部要門,繼承家傳《親口教寶》法門,並為眾多弟子講授,從學者眾,門庭頗為興盛。

  三子紮巴堅贊,系五祖中的白衣第三祖(1147-1216)。從降森·達瓦堅贊【16】大師受勤策戒,不茹葷酒,嚴持戒律。十二歲時從父薩欽聽法甚多,得近傳的道果講解。二十六歲繼承法座年七十圓寂。他的心傳弟子即降仰薩班。薩班即薩迦班智達【17】之簡稱,本名袞噶堅贊,系五祖中的紅衣第一祖(1182-1251)。為紮巴堅贊弟白欽沃布之子,十五歲以前即從伯父紮巴堅贊完全學得薩迦所傳的一切顯密教法,從喀什米爾班欽【18】學《金剛歌》,從宿敦、粗敦、瑪甲·絳尊等學彌勒法、量論。從喀什班欽授比丘戒,又從其弟子僧迦室黎等學聲明、詩學,博通一切大小五明,遂有班智達之稱號。曾造《理藏論》和《三律儀差別論》駁斥邪說。駐守西涼的闊端王【19】聞其名,將其迎至西涼州議定西藏歸入祖版圖之事,七十歲圓寂於涼州。

  其弟桑查·索南堅贊(1148-1239)幼從薩班學習各種顯密教法。他善於世務,對擴建薩迦寺廟,為昆氏家族營置私產頗竭心力。五十六歲去世,其長子即八思巴帝師。

  八思巴本名羅朱堅贊系薩迦五祖中的紅衣第二祖(1235-1280)。幼從薩班受沙彌戒,從其叔盡學薩迦派一切顯密教法。十七歲隨薩班到涼州。十九歲時即為元帝忽必烈傳授《喜金剛》大灌頂,二十歲時受比丘戒,二十六歲時被忽必烈封為帝師,並令統率衛藏十三萬戶【20】。有弟子甚多,四十六歲圓寂。

  薩迦派在元代時頗為得勢,族系分支又多,建立若干分院。後來由於互爭權力漸漸衰微,法座嗣承無力,不能弘興教法。後由其傍系法嗣繼承住持薩迦教法。其中最有名的住持顯教者則有雅、絨二人,住持密乘者有鄂、宗二人。

  雅為雅楚·桑結白【21】,西元14世紀時人,為雅茹之養子,故名雅楚,他是尊追白的弟子。他的弟子最有名之為絨敦·馬畏僧格【22】(1367-1449),他在前藏澎波地區建那爛陀寺,以十大經論立宗辯論,講說六十四部教典,並造四十部經論著述,從此造就的佛學人才不少。他的弟子達布·紮西朗吉,師死後繼承那爛陀寺法座。

  雅楚又一弟子絳欽·然絳巴【23】·桑結培(1411-1458),1449年建哲域紀澤寺,創興辯論學規,使晚期薩迦的教法大為振興起來。1473年桑結培弟子果讓巴·索南僧格,在後藏南木林縣建吐丹朗傑寺【24】;桑結弟子班欽·邦查松巴【25】建寧悅甲雄寺;弟子德頓巴·丹巴繞賽【26】建熱瓦麥寺;弟子袞噶卻桑和其弟子建卻柯倫布寺【27】等等。其所建皆是法相學院。學成後授以“然絳巴”學位名號,也是由桑結培所創興的。

  又絨敦弟子釋迦喬丹【28】(1428-1507)在後藏日喀則南建土丹色多堅寺。孟推魯珠【29】的《佛教大事記》中又提出住持薩迦顯教教法的雅、迅二人。雅即楚·桑結白,迅則指的是仁達瓦·迅努羅朱(1349-1412)。此人曾為宗喀巴和甲曹吉之師,在薩迦顯教觀點中他持應成派的中觀見【30】,他的著述有:《中觀根本頌》、《入中論》、《四百論》、《大乘寶生論》《俱舍論》、《吉祥密集續經》等的經論注疏約十餘部。

  薩迦派住持密教的有鄂、宗二人。鄂即鄂巴袞噶桑布(1382-1456),為喇嘛當巴索南堅贊(1312-1375)的弟子白丹楚逞,白丹弟子佛陀室利,室利弟子即鄂巴袞噶桑布。鄂在1429年建艾旺卻丹寺【31】,作為專門弘揚密乘的道聲。他曾講《道果》八十三遍,傳《金剛曼》灌頂六十餘遍,其所傳之灌頂、教敕、要門等我至不可勝計,他終身守持戒律,傳授具足戒【32】者過萬人,七十五歲去世。弟子中最為上首者有沫欽·袞喬堅贊【33】(1388-1469)、絳欽·然絳巴·桑結培、果讓巴·釋迦喬丹、邦查松巴·袞噶卻桑多人。鄂對他人未曾宣說之《道果》心果,皆秘傳與袞喬堅贊,從此講授《道果法門》的風規,遂有“對眾說”和“對徒說”之分。鄂巴一系則傳持道果對徒說講規,由袞喬堅贊、袞卻倫珠、塔孜巴·南喀白桑、朱康巴·白丹唐朱等法嗣,次第相承,這一傳承系統則為鄂系。宗巴前後有兩人,前者是喇嘛當巴傳弟子宗穹巴·安羌【34】·陀羅尼室利。宗傳吉·桑布堅贊、堅贊袞喬、格瓦桑布等。堅贊袞喬弟子沫舍巴·多吉堅贊,此派傳持《道果》對眾說的講規,一脈相承,則稱為前宗巴派,或名沫舍系。

  後宗巴系,即由喇嘛當巴的另一弟子大乘法王袞噶紮西【35】(1349-1425)所分出。紮西傳宗巴·袞噶堅贊和紮托巴·索南桑布等多人,紮托巴傳心傳弟子吐敦·袞噶南傑。袞噶南傑【36】(1432-1496)初從降巴林巴受比丘戒,在前藏貢噶縣建貢噶多吉丹寺,創立各種曼荼羅儀軌,法事實修次第,弘揚薩迦派顯密教法,自成一系稱為後宗巴系,或稱貢噶系。

  又有一派系由刹欽·羅賽嘉措【37】(1494-1566)所創建。羅賽從多仁巴·袞桑卻季尼瑪及達欽·羅朱堅贊廣學鄂、宗二系所傳薩迦不共教授,並獲鄂、宗等所特有之薩迦家傳的嫡系耳傳,遂將薩迦派各種不同教流總匯成一大海。其弟子有降仰欽則旺秋、孟推·羅朱嘉措、安羌·鎖南群培、堪欽·婁松巴、博克巴·強巴頓朱堅贊等多人。五世達賴【38】(1543-1588)亦曾從他學薩迦道果和十三種金法。其他能主持刹派耳傳教授之人亦複不少,從刹欽傳出極密對弟子說的要門自成一系,後來遂稱為刹系。薩迦教派在元明兩朝極盛,寺廟遍于前後藏及蒙古、漢地,以後逐漸衰微,現在唯餘德格等地的少數寺廟,由鄂寺派堪布相繼住持。也有不數人到薩迦鄂寺求學但多系聽講《三律儀論》【39】及《道果教授》,其餘顯教的《中觀》、《量論》、《慈氏諸論》的講學的人已為數不多了。

  二、薩迦派的教義

  第一、

  未談教義前首先大體談一談他們的教法內容。教法分顯密兩乘,薩迦派本來屬新譯密咒派【40】,是以密乘為主要修學的,由於薩迦先祖受噶當派【41】的影響,所以他們又重視顯教的學習。當然薩迦的先輩諸祖也都是博通顯密的。瞭解的顯密教法很多。為培育後人,讓其先學顯教瞭解佛學的各種基本道理,然後才能修學密法,所以規定先顯後密。修學顯教的內容大體歸為五大類:(1)俱舍論【42】,&127;這是基礎課程;(2)龍樹【43】的中觀諸論,作為瞭解空宗的理論;(3)慈氏的諸論【44】,作為瞭解有宗的理論;(4)律論【45】,是學人最重要行持;(5)量論【46】,作為對理論分析辨解的必修的課程。

  其次是密乘學習的內容。當然密乘有四續部【47】、灌頂傳敕,要門導引、實修事相等等,難以勝計。薩迦密乘教授總為不出寺圍十三金法,金法內容各說不一,依刹派說即為《三類空行法》、《三類大紅法》、《三類小紅法》、《無死金剛天女法》、《紅財神法》、《獅面母法》、《黑文殊法》加《獅子吼法》又名為十四金法。此外他們也有無上瑜伽諸本尊,如《密集》、《勝樂輪》、《大威德》、《時輪》、《金剛橛》等的灌頂、傳敕、導引等。其他如《帳明王》等護法空行類亦多至不勝枚舉。但本派特重的是依《喜金剛》為本尊修生圓二次第的《道果》法門,為主要修持。

  第二、

  薩迦派的基本教義大都包括在他們的實修法門《道果教授》內。《道果》就是依于何道,證何種果。《道果法門》又名《甚深親口語教寶》是印度大成就者毗瓦巴依《喜金剛續》造《道果金剛偈句》、《續經講解略義》和《道果教言》等著作而得名的。此法門由薩迦派所繼承,成為本派特殊不共之法。

  《道果》的內容有:四正量、三境界、三相續、四耳傳、五緣會、七要點和防護障礙等。本派的因、道、果的建立,就是用什麼樣的道,是要根據眾生根機的因來決定,因此所用之道和所得之果亦有不同。因、道、果三者是聯繫在一起的。眾生的根器【48】有上、中、下三等。下士只求人天福報【49】,故以修善去惡為道,所謂去非福,中士者求出解脫輪回,故須依顯教修心法門【50】,斷二執證空性,斷輪回根,所謂破我執,上根者求徹底斷無明煩惱,清淨二障【51】即生成佛,所謂必須破一切見,主要還是要修習密法即道果教授,才可以徹證離戲法性之實相,獲得徹底解脫而成佛。本法門既是適應三乘人【52】的修道法門,故必須顯密兼修,以顯教打基礎,密乘為究竟。若全依顯乘又要曆劫【53】修行,欲得即身成就,故必須要修密法。所以道果法門算是從一個凡夫可以直修成佛的無上法門。尤以道果的密法也是具有適應三機成就之法,上機即身成就,中機臨終解脫,下機中陰【54】解脫。由因、道、果來認識即身成佛的意義。因就是道,道就是果。因時之佛,由於不認識,被忽爾垢障【55】,此生在修道時淨治垢障,垢障清淨即能認識,故立名為果,因、道、果三位無可分別。這一點也看出薩迦之見,仍是承認眾生本有佛性的真性。他們承認因位果位無別,故果位無可修治,修法只是道位上的除垢。顯教除心垢,密教除身垢【56】,垢障淨後則圓滿三身而成佛。道果中所說談之見、修、行【57】三者,就是在見上要你悟到因和果本來無別,所謂修和行實際上都是道位上的除垢。因、道、果三位是一體的。

  其次,關於道果的內容,道先為了證明道果教授之正確,使行者能心生決定,不被餘信之所牽挽,所以先提出“四正量”。

  第一、四正量就是:聖教量、傳記量、師訣量、覺受量。聖教量即如來實語之經教;傳記量即諸論師根據經教結合實際經驗之記載,成為論藏;師訣量即在修中要遵循上師密訣指點;覺受量即行者實修中的感受和證驗。修道能否有成四量之中以師訣量而為轉移。故擇師依師最為重要。

  第二、三境界。修法又分為兩大類:一為依顯教修行,提出“三境界”。

  顯教修持即修六波羅蜜【58】的共道。分為三種境界,即從凡夫修證成佛中經過三種不同的三個世界。(1)不淨境界,指眾生暫時處於業及煩惱輪回諸趣的不淨世界,引導眾生出離這種境界,指出各種解脫方便依顯教修心法門有:四耽著【59】、厭離心【60】、出離心【61】、思人身難得【62】、思輪回諸苦及畏業果因緣等,在行持上守持戒律,奉行眾善,然此亦僅為大小乘共通之修法。(2)瑜伽境界【63】,分為共同瑜伽和不同瑜伽。共同者即為顯教大乘之修慈悲心、菩提心【64】和修空性見,斷離輪回苦根,空性大悲雙運,行持上守菩提心戒【65】。不共瑜伽即進入金剛密乘修深道法門【66】。由於修習各種三摩地【67】則會出現各種不同覺受境界,故須先對教授善為學習,瞭解其理,才於覺驗起時,能立斷疑慮而相續保任。(3)最極清淨境界即佛的世界,有不可思議之功德。可以設想我今修無上妙法,將來亦可同樣獲得如是功德,則心能生無量歡喜,總之在三境界中是先以波羅乘淨治相續【68】,才能成為金剛乘【69】之道器。故學密之前先以顯教奠定道基,這是本派修法之特點。

  第三、三相續。依密乘修持,提出三相續。所謂相續,指從輪回到涅磐皆為一心相續之所攝。三相續:(1)因相續;(2)道相續;(3)果相續。肯定眾生有佛性,&127;眾生的因地與佛的果地無有分別,因、道、果是三者無二無別。故金剛乘以三相續道作為引導。在因續中灌以能成熟道之灌頂,使成修法之器,在此有四大灌頂【70】,道續中授以生圓二次第【71】解脫道之方便;在果續中成熟三身現證佛的身智【72】種種功德。眾生既然是因佛,佛與眾生平等不二,故在因位應保任輪回涅磐不二見。道位修習與四灌深道相聯繫之成熟道和解脫道的各種教授,淨治五蘊四大【73】種之煩惱,果位即現證五身【74】五智之功德。故道果法門之因、道、果:眾生是佛,是因;修離戲見和生圓二次第,是道;證三身五智,是果。

  第四、四耳傳【75】指從凡夫要修到佛位,全仗歷代祖師口耳相承之教授,故稱為四耳傳道。此分為四:(1)灌河不絕;(2)攝受傳承不絕;(3)師要法則無誤;(4)以淨信力充足自心。

  所謂灌河【76】不絕,指入壇場【77】進行灌頂,授三昧耶戒【78】,開示見宗【79】,傳授教敕【80】。所謂灌河不絕就是在因、道、果三時中,上師不斷傳灌,弟子不斷受灌。本派極重律戒,有三種律儀。密乘中尤重三昧耶戒,對如何護戒,壞戒時如何還治,均有詳密的規定。

  在指示見宗方面,即指示本派最高之見,即輪回涅磐無別見,或真俗無別【81】見。他們認為見中最勝者為中觀見,但中觀見亦分兩種,一種是諸法由諦實空,即緣起無自性空,名為空性;一種是由四邊戲論空,即不住斷、常、有、無四邊,名離戲空性,他們就屬於後一種見。認為空性見僅解脫生死輪回,不能即生即身現證三身,故須有離戲見,證樂空雙運,才能成就。

  在教敕方面即修生圓二次第。密乘既認含藏因續【82】即是佛性,故因位身心之中一切佛功德皆本自含藏,修習不過是掃除障礙顯露真性而已,即煉自心以為道用,以正見除心垢障。用風脈明點修法除身垢障,即依身緣起和合以為道。所以提出脈、字、風、界【83】等輪和三界集【84】。即通過圓滿次第修風脈法,拙火燃滴【85】,掌握命勤【86】,淨治垢障,生四喜智證樂空雙運【87】。

  所謂攝受傳承不絕者,指修習四際【88】:(1)修習際,修習靜慮因支,前導命勤,&127;拙火持風,意專所緣,于所修事,斷絕疑慮,于諸事相【89】亦不錯亂,則得傳承加持不絕;(2)覺受際,依此修習得身、心、夢等三種覺受;(3)攝受際,風攝受心,起見煙等證相;(4)修成際,即從初地以至正覺,皆能得傳承加持之力而依次生起也。

  所謂師要法則不誤,即在修中關鍵時師要善為指點。因此擇師【90】最為緊要。

  所謂以信心力充足自心。了悟一切覺受境界,皆由自心風脈所起,對於師教,生決定信。

  第五、五緣會。一切諸法皆由緣生起,由修密乘要門,內心外境緣起會合,能生各種成熟道相【91】。(1)外緣會,依外境而起如產生風回【92】現象和各種外界粗境【93】。(2內緣會,從身而起,身中字脈宮內風心聚散,初有自身即佛身之感。(3)密緣會,因字脈成。了語即是密咒,或於出世間道中界甘露輪等現成四壇城【94】。(4)真如緣會,&127;從界甘起。就悟心為智,即是真如,達到初地以上外相,出現明點。(5)究竟緣會,&127;即從風生。一切皆是無二智相【95】,達到究竟。又身輪為外,脈輪為內,脈字即密,界甘露輪即真如,藏智風輪即究竟。前二緣會為世間道,後三緣會為出世間道,依次配合顯教的五道十地,密教的十三地半而至成佛。

  第六、七要點,就是在修習中有七大關鍵性之境相出現應能加以識別。(1)&127;三界集配合七無止向。分三種人:有宿緣者是自然而集,具誠信者由加持力集,能精勤者由勤奮力集,出現各種無止向的情況。有宿緣者則出現無止向的成熟,風無止向的回逆,脈無止向的分離,甘露無止向的凝聚,拙火無止向的燃燒,由此而生之有漏神通【96】無止向的出現,無漏神通也無止向的出現。此七種配合三種人共為二十一種。若善知此三界集,則可於此等處斷除一切增益損減【97】之過。(2)三住心。&127;風回逆時心住,自我加持時心住,所依雙融一定時心住。上述三種人無論何種,皆出現業風回逆等相,於是由心驗相和身驗相出現不可思議之三摩地。此等出現或由風回等相之最親近因【98】所致,或由宿緣遠因所致,應當善於分辨。(3)三覺受,身覺受,&127;風回於身,出現跳躍奔跑;心覺受,扼著字脈關要,產生喜樂悲傷等貪嗔現象;夢覺受,扼著風要,夢中出現身輕如奔馬之相。若非要門攝持之三種覺受則為病相,若按規修習,知為風心聚散所起之征相。則皆成三摩地之相。(4)三暖相。&127;妄念已去生暖,界聚合生暖,明點燃集生暖,此皆由風脈緣會聚和與不和之關係。(5)&127;三引道。初界集時由拙火引道,中界集時由界甘露引道,後果集時由字脈引道,由於引導方法不同可以在主觀的心理上或生理上和客觀的外界上產生種種異相。(6)&127;三集合。三界集界限以三喻明之。初集如冬風,中集如春風,後集如夏風,這些主要是由風脈聚合所產生之相,要行者認識皆是出現三摩地之相,勿生疑慮。(7)&127;三緣生。風回之緣生,見相之緣生,夢中之緣生。皆由字、脈、風、界之關係。總之三緣生皆系由身脈、脈字、界甘露、風等所生,皆自身本具,並非觀待外界之因緣。

  第七、除障法。即掃除和防止內心和外境所起魔難和災障。以上是道果法門的內容簡介。

  總之,顯教為因乘,密乘為果乘,因乘修心以為其道,由未悟自心本淨,故用對治而斷於惑,偏於輪涅法界空理,此須久習,曆三祗劫始證佛果。密乘為果乘,直修佛果德,轉位以為其道。即以煉身為道,起俱生智,瞭解所現輪回即大樂法界,如治目翳,翳去目明,了知心性本來清淨,樂空雙運,故能圓滿現證三身。

  第三、

  關於見的修法。無論大小三乘和顯密諸宗皆各有其不同之見、修、行、果。見即見解;修即修法;行即行儀(包括戒律);果即各有所證之果。四者之中以“見”最為緊要。佛教和外道的差別,主要就是見上,就是對宇宙萬法的看法各持不同觀點,然佛教中的許多修法和行儀,在外道也有,尤其是密宗許多方便還採取外道的東西,要是沒有觀點的攝持,即使修習成就,也不過是成個外道,而不是佛教。

  道果最高的見,就是輪回涅磐無別見。約二諦說就是真俗無別。約法界說就是色心無別,約萬唯心【99】觀來說就是明空無別之心。心有明分和空分兩分,空是體,明是用,即一體之相用,分不出那個是明,那個是空,那個是輪回,那個是涅磐。真妄輪涅都是一個相續心,悟即涅磐,不悟即輪回。明空之見,要頓悟,但薩迦說法,為適應三機,關於修心也是要通過小乘、大乘、中觀、唯識之見來逐步認識空有的一心實相。所以在修明空見上,他們也分顯教修和密乘修。把明空分開先悟空,即先悟空,後悟明,即先悟空,後悟有。悟空方面,主要採取龍樹的教授,先悟空理,即悟到諸法緣起性空之理。悟空方面還要分三種根機。初為下機人只求修善去惡,能得人身生善趣,不求出離輪回,即只講緣起因果,不說空性。次為中機人欲出輪回,破我法二執【100】,證人法皆空而求寂滅,才說無自性空理。後為上機人徹底解脫輪回,不但說緣起性空理,還要了悟本有真性才能徹斷實執戲論【101】。

  初機只是一般世法,屬人天法,不全是佛法。證無我空性,屬佛教小乘,證二取【102】戲論空破實執是大乘唯識,證離戲空性才是究竟大乘,在薩迦派來說就是以證道果為最徹底之見,即明空離戲之見。

  只破五蘊實有,能悟緣起性空,斷除實執,一切法皆自然解脫歸於無實,于此安住,成為寂止,若生起觀慧(空性慧),即是止觀雙運。斷實執後證空性悟全無所得,離一切相,離一切戲論,但此亦僅是到世俗諦空,依中觀應成派見,證緣起性空,了悟一切諸法皆是唯名安立,名下並無實有可得,則成畢竟空。在薩迦派看來此僅屬普通中觀之理,非徹底的中觀,因為實相是離戲的,是非空非有的,要不墮空邊也不隨有邊,才是中道,若執畢竟空則墮於空的一邊了,非離戲之見。龍樹之見稱為空宗,只悟心的空分。所以還要修慈氏見,即有宗的明分。

  又依慈氏見認識“有”的道理,首先要認識諸法之根本(本體),是非空非有。但它又非是空空如也全無可得,所以從慈氏見要了知本性是勝義有【103】或稱妙有。

  認識根本,應先認識本性光明,又名因位時之智慧勇識【104】,它是明空雙融。明空並不神秘,就在日常生活的心中出現,這就是輪回涅磐二者的根本。眾生由於不認識它,被能所二取迷現,起惑造業,流轉生死。這迷亂的根本即名為俱生無明【105】。所以要轉俱生有成俱生智能徹見本源,法界【106】融通。此本源則為妙有。

  斷能所二取迷亂又分為二。(1)斷所取迷亂(境)。把斷所取迷亂,&127;又配合顯教的加行四位【107】,分段斷除,斷所執配合加行前三位。初暖位,雙離能所二取之心,自性光明,明而又無分別妄想,此乃心之本具,是有。由於執境是實,受其蒙蔽,故首先應明瞭境是心之所現。破離心實有外境,生起明相,是謂“明”。次頂位明分增大,生三摩地是謂“增”。三忍位制止所取迷相亂行,明樂增盛,此時外所取境之迷亂已完全遣除,內能執之心上之迷相雖未完全遣除,然對外稍分起實有之感,此則名為“得” 【108】。(2)斷能取迷亂(心)。如上修習,內能取之心完全消除迷亂,&127;自心光明愈來愈大,此時俱生無明亂行大半清淨,只有根子還未除盡。光明心中初生見道【109】之智,明、增、得現行皆舊沉沒,此則名為世第一法。如此經歷十地各斷一分能障光明之無明到十地【110】即證到圓滿光明而成佛。故空有二者必須結合,始為中道,而且三乘人欲求真諦則皆須通達空性,這些方面龍樹,無著本皆相合。薩迦為了照顧初業行人先悟空後悟有,先空去小乘之執五蘊,大乘中觀之空,大乘唯識之執有,最後離去一切空、有、斷、常各走一邊之執著,即所謂破一切見,成為空有雙運離戲之見。由於顯乘把空、有二宗分開,所以初修,亦個別修習。然到究竟二者必須統一,此乃大乘不共之見,本派則提出空有無別離戲之見。即輪回涅磐無別之見,為密乘最高之見。

  密乘之見。此分共同開示和不共開示。

  共同開示,即指示內心實相,本是明空雙運。先攝心內觀尋覓,此妄心之體,觀其在於何處,是何色形狀,如是尋覓,了不可得,但僅在世俗的概念上認識此心是唯明、唯覺、唯動,清清楚楚覺知感受而已。說是無心,又覺從內現起自生之相,此則名為“明”,乃心之法相,是證悟心德三分之一。若更推求,則感覺到內心離生、住、滅,自體本空,此則名為“空”,乃心之本性,是證悟心德三分之二。空非全無所有,如虛空之斷空,而是唯明、唯覺,一切無不明瞭顯現;若注視此體,則又了無可得,由此可以決定其自體為明空。此如明空雖二,但非各自孤立,即心體性雖空,而尋覓空者所有動分其相則為明,此明分即用。即明之時即空,即空之時又明,則決定此為自然生起之明空雙運。若真實生起覺驗,則所現皆轉成為輪回涅磐不二之妙用。悟此本分天真【111】之明空雙運,則是證悟心德之全分了,如此則心不為迷亂所走失,所現皆成為智慧之妙用,縱有迷現,若猛力憶念正見,迷相消除,一切皆可轉為智慧之相【112】。

  不共開示,即直指本元俱生智【113】,此智非識和妄念,即因位時之明空。此心在顯密經中很多名稱,或名清淨心、如來藏、本性光明、真如【114】、法性等等,亦名為含藏因續。迷時則為俱生無明,起輪回客塵,悟時則為本元智,無明與智本是一根,無何差別,故說輪回涅磐無別。先認識此本具之明空雙運則名為因位時之輪涅無別。在修證時遠離能所二取,和無明煩惱,住於明空雙運之中,則名位道位上之輪涅無別。總之輪回涅磐都是一心,是此本元俱生心【115】。悟此心又有三個要點:成境為心、成心為幻、成幻為無自性。成境為心就是認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外境皆是識的迷現,故外境實無,只有自心的明分。成心為幻,就是內心外境所現均是識之迷現,識所幻化、全無可得,則於空分得其決定。成幻無自性,就是一切諸幻,待緣而起,全無實成,幻而成空。若修中證驗到這點亦僅同於顯乘中觀之空見,還須悟到空而能幻之離言法性即勝義有,此空還要與本元俱生之心明空共同雙運才行。因為僅了知緣起如幻,則偏著於空,幻而成空,幻從何來?空而又生幻,空何所據?尚應瞭解離言的道理,正如《圓覺經》中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空華雖滅,空性不壞”(經46)。又說“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淨明現”(經70)。這空性不滅,非幻不滅,這些不滅的是什麼,它就是幻所依處,即此體,離此體,即此用,離此用,以其不可言說,故名離言。所以成幻為空,不僅依緣起道理悟空分,還要離言之門悟到有分,此空有雙運,始名為明空雙運之見。

  再進而觀察此離言法性,不僅是非空非有,而且是不生不滅的,它從最初就未曾生,因此其生因空;中間而無所住,因此其住性空;最後又不滅,因此其滅果空。即此雖無自性可得之時,然自現之各種妙用又不滅而明現,即現之時,又無任何自性可得。從本以來則未曾“有”過,從本以來未曾“空”過,從本以來未曾離過之性相明現,此三從本以來未曾分離過,此即不生亦不滅之義。自顯而明朗,自空而寂然,自覺而赤露。此情,僅為各個自證智【116】之所覺受,在勝義上無實體可得,不能以心思量,不能以言語表達,為除世間迷昧,故就世俗名言上立名離戲,或名為不二、雙運、無修等等,這就是自心本相。如此實相,遍於輪回涅磐一切諸法。自己的本體自己不能認識,則名為輪回,若能認識則名為涅磐,輪回涅磐僅是就悟不悟之上而個別安名,實相本面,輪回雖惡,又別無可斷,涅磐雖善,亦別無可成,若能善自通達即名為輪回涅磐無別見。總之,此覺性明空無執,永遠未曾散亂【117】,亦無可修習,不須功用,自然而住。

  此因位時之法身,心性無修本分天真;道位時之法身,心性無作任運保任;果位時之法身,即明現赤露無修之心性,此即安名為佛。實際,除心以外別無佛可成,息滅戲論之相所顯妙智,則名為佛。就勝義言實無佛可得,一切見、修、行只是隨著行人的根器不同而個別安立之名言而已。綜上所述:決定一切境相為心,心亦是僅現故如幻,幻亦是由緣起而生,緣起無自性,故是空,空非完事,斷空頑空,空而又能幻現,幻成空,空而又幻,此幻又以本元心而為依據,本元心既不可認知,又離言說,說空說有皆不成,皆是邊執【118】,故名離言,此唯有憑佛語師教可以得知。

  又薩迦認為密宗還有不共之見,即由灌頂和修生圓二次第所生無過妙智,方能撥出無始以鼓動妄想之業風,此則名為道位上之明空無別見,認為此見是最高、最超越之見,實即指引生樂空俱生智【119】之見,顯教之見未拔無明種子之毒,故為有毒之見。據薩迦派看法,樂空之見才是撥毒之見,徹底解決生死流轉【120】的問題。

  三、薩迦派的特點

  薩迦派是最早的新譯密咒派,它的創立正是阿底峽入藏噶當派的興盛時期。薩迦的袞喬傑布就依止阿底峽的大弟子桂·枯巴拉孜學習顯教。他的兒子袞噶甯布依止噶當派僧丈底·達瑪寧布等學習龍樹的中觀和慈氏的諸論,所以受噶當派的影響很大。後來住持薩迦教法的高僧如雅楚·桑結白和絨敦·瑪畏僧格都是遊學阿底峽及門俄敦·桑浦之門【121】。所以薩迦教法的特點,就是融有噶當的教授從顯入密,本派有名要門《道果》就是以顯教打基礎,以密法為究竟的法門。根據眾生的根器說法,極重修道的次第。在見上先以小乘的出離,大乘的唯識中觀之見,然後再導入密乘的最高之見--輪回涅磐無別見;在修法上也是先修顯教的修心和止觀法門,然後是入密法的生圓二次第。在行持上極重律戒也是從小到大。《三律儀辨別論》就是薩班提出來的。

  關於薩迦之見,他們也承認格魯派的應成派見,認為一切諸法皆是緣起性空,但他們又同覺囊派一樣,不承認只是畢竟空,認為勝義世俗均應有根,作為依據,所以承認勝義有即如來藏作為萬有之依。承認如來藏是勝義有,則屬承認有真常本性。這一點他們與格魯派的應成見完全相反,與噶舉派、寧瑪派則頗為相合。

  他們和覺囊派見也接近,但不完全相同,薩迦、覺囊都是從唯識上發展起來的,但他們都否定唯識派認為“識”不是勝義有,“識”是雜染是世俗有,輪回法有生滅的;認為如來藏是“智”,是清淨的,是涅磐法,無生滅的才是勝義有。但不管世俗和勝義、輪回和涅磐、識和智,都是一個根,是一體的兩面,故輪回涅磐無別,世俗勝義無別,則是二諦雙融之見,但覺囊派承認勝義他空,本身不空,世俗自空【122】,這樣就把世俗和勝義隔為兩截,又覺囊派說如來藏是勝義有,偏著一邊則著相。薩迦說如來藏是離戲,既不說它是有,又不能說它是空,其體不可認知,不可以心想,不可以言表,是非空非有,遠離有、無、斷、常諸邊,故名離戲。此見與寧瑪等派相同。

  本來說真性是非空非有,這種說法不好理解,用《神會語錄》上的話來解說“體空無相,不可為有,用之不廢,不可謂無”。真性體空是本無一物是“畢竟空”,然而真性非如一塊木石,其用為明,能有照用,又是“勝義有”,空是體,有是用,空有二者結為一體,這是自然規律,也即是法爾如是。

  同時,薩迦派同寧瑪、噶舉一樣,承認眾生有佛性,此性即離戲,即是輪涅無別。不過薩迦派認為現在眾生只是有佛因,是凡夫,佛性被煩惱蔭蔽很深。故現在的心是識,還不名為智,要從凡夫因位起修,通過許多修心方便,先小後大,先顯後密,逐步通過各種方便才能轉識為智。所以他們認為識轉為智要漸修,不主頓悟,這是他們與寧瑪、噶舉的不同之處。

  又薩迦特別強調樂空雙運之見,認為是一切見中最高之見,此見是修  生圓二次第、修風脈明點,求見本性光明,現證三身。這頗與噶舉派、覺囊派相同,但與寧瑪派則異。寧瑪派認為最高見為大圓滿,頓悟本元,是全無功用法門,屬無上瑜伽中之阿底瑜伽。走方便道的路子是有功用法門,易出偏差,只相當於寧瑪派之麻哈瑜伽和阿魯瑜伽【123】。

  以上將薩迦派之見總括起來,如同《密乘要集》中所說“偏計,依他皆非有(空),園成實性本非無(有),分別有無離斷常,善演上師恭敬禮”(原書159頁)。所以薩迦派的最高之見--輪涅無別見,仍然是屬於真常本性論【124】。

  藏傳佛教薩迦派注釋

  【1】舊派:即寧瑪派,或稱前譯密咒派。

  【2】莫古隆:在後藏拉孜縣芒喀河谷內。莫古隆寺系卓彌·釋迦耶協1043年建。

  【3】卓彌·釋迦耶協:卓彌,地名,釋迦耶協生於993年,他是受阿裏王紮西孜巴首批派遣留學印度的青年之一,學成回藏翻譯大量密乘典籍,稱為新譯密咒派,薩迦的《道果》法門便是由他傳出。終年八十二歲(西元1074年)。

  【4】 桂·枯巴拉孜:桂,家族名,他是阿底峽的大弟子。西元11世紀時人,屬噶當派法系。

  【5】《道果語教寶法》:即薩迦派主要密乘不共法門,為印度成就大德毗瓦巴所傳,他依經《喜金剛續》作了《金剛偈句》等教授要門。

  【6】奔波日山:在日喀則專區西南薩迦縣境內。

  【7】薩欽·袞噶寧布:薩欽,意為薩迦大師,是尊號。袞噶寧布是薩迦教派的創始者和法座的住持者。最初住持薩迦法座的有五祖,認他為初祖。

  【8】白衣:薩迦住持法座的最早有五祖,前三祖都是在家俗人,衣白衣,後二祖即出家沙門,衣紅衣。合稱為薩迦的三白二紅。

  【9】八日譯師:他與噶舉派的米拉日巴約同時代,早年遊學印度,博通顯教,曾為薩迦袞噶甯布之師,時袞噶寧布年幼,他曾擔任過薩迦寺座主。

  【10】仗底·達瑪寧布:為饒·赤桑拔弟子,噶當派僧,西元10世紀時人。

  【11】瓊·仁欽紮:噶當派僧,為俄·羅敦四大弟子之一。

  【12】朗·卡烏巴:他是甯譯師的弟子,屬薩迦派的前輩。

  【13】向敦·卻八:為卓彌譯師大弟子。

  【14】瓦巴:譯言法護,印度僧,薩迦派的《道果》法門和十四種不出寺圍之金法皆是由他傳出的。

  【15】康巴·阿森:朵康人,噶瑪·都松欽巴曾從之學《時論》和《道果》的講解,道果筆記《阿森瑪》即是他所作。

  【16】降森·達瓦堅贊:西元12世紀時人,噶當派僧。

  【17】班智達:印度語,博通五明人的尊號。

  【18】喀什米爾班欽:即班欽釋迦室利,西元1204年應古格王拉德之請來藏傳授戒律。朗達瑪滅佛後,佛教又得重光。他的傳戒系統,稱為班欽律傳。

  【19】西涼闊端王:西涼,今甘肅武威地區,為蒙古皇子闊端王的領地。西元1244年曾迎薩班到該地區議定西藏地區歸入祖國版圖事宜。

  【20】十三萬戶:元朝在衛藏地區劃分了十三個萬戶,南北拉堆二萬戶,曲米·甲措二萬戶,霞魯、香二萬戶,以上為藏六萬戶;亞桑·帕筆二萬戶,甲瑪·蔡巴二萬戶,止貢·達隆二萬戶,以上為衛六萬戶;加上衛、藏之間羊卓萬戶共為十三萬戶。

  【21】雅楚·桑結白:西元14世紀時人,他博通顯教,曾住持薩迦寺任法座。

  【22】絨敦·馬畏僧格:四川嘉絨地區人,繼承薩迦法座。西元1435年他在前藏澎波地區建那爛陀寺,並開辦講學院。

  【23】絳欽·然絳巴:絳欽指日喀則專區仁邦縣一帶。然絳巴是博通經教人的尊號。

  【24】吐丹朗傑寺:在日喀則專區南木林縣的達那河谷內,郭讓巴1473年建。

  【25】班欽·邦查松巴:班欽見前注,邦查松巴亦是尊號,傳說他一月中能熟讀《般若十萬頌》故有此稱號。其所建寺在薩迦的西南。

  【26】德頓巴·丹巴繞賽:德頓巴亦是尊號,意為通七部經論之法師。其所建寺在前藏貢噶縣境內多吉紮寺之西,寺建於西元15世紀。

  【27】卻柯倫布寺:在熱瓦麥寺之東,朗饒河谷內,屬貢噶縣境。

  【28】釋迦喬丹:此人學識淵博有“班欽”之稱,早年信奉薩迦派法,後改信覺囊派。其所建寺在西藏日喀則南,建於1469年。

  【29】孟推魯珠:為桑結培的再傳弟子亦曾參拜過刹欽之門。他得刹欽的《道果》,對徒說極密要門的傳授。據說刹欽只傳兩人,一人為孟推,一人為降仰欽則旺布,稱為一對日月。

  【30】中觀應成派:中觀論中一個派別。主張“從色法到佛陀皆是緣起無自性,假名安立,名下無實義可得”,否定自性有,常用應成如何的論式以破敵方,故名應成派,或名隨應破派。

  【31】艾旺卻丹寺:在日喀則專區的納塘和霞魯之間。鄂曾任薩迦寺座主,後建鄂寺,自成系統,稱為鄂派。鄂寺內分十八個紮倉,五個拉章,寺宇規模極大,為薩迦派最大的密宗道場。

  【32】具足戒:即此丘戒。

  【33】沫欽·袞喬堅贊:沫是部落名兼地名,在後藏昂仁縣境,他是鄂欽的大弟子,得到絳曲森巴(大菩薩)的稱號,繼承鄂寺法座,後自建桑登寺和達摩林卡寺,弘傳鄂欽所有教授。

  【34】宗穹巴·安羌:宗為地名,安羌是一種尊號,意為掌密乘教主,他是喇嘛當巴的弟子白丹楚逞的及門。

  【35】大乘法王袞噶紮西:明史作昆澤思巴,封大乘法王,屬薩迦拉康拉章系統。

  【36】吐敦·袞噶南傑:生於拉薩市尼木縣的吞地方。依止宗巴得薩迦嫡傳教授,三十二歲時(1464)在前藏貢噶縣境內建多吉丹寺,成為薩迦教法在前藏弘傳之大道場,由於他系宗巴法統,故稱宗巴系,或稱貢噶系。

  【37】刹欽·羅賽嘉措:刹,地名,在薩迦的芒喀隆巴西。初信仰格魯派,在劄什倫布寺出家,後依止多仁巴,改信薩迦派,獲得各種不同教授,建芒喀吐丹根培寺,弘傳薩迦教法,自稱一系,稱為刹系。

  【38】五世達賴:名洛桑嘉措,格魯派僧,又是過去西藏地方政府的創建人。1643年蒙古固始汗消滅了藏巴汗,扶持他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

  【39】《三律儀論》:即《三律儀辨別論》為薩班所作。三律儀: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

  【40】新譯密咒派:西元11世紀佛教後弘期由仁欽桑布譯師和其後的譯師所譯密乘典籍稱為新譯。

  【41】噶當派:譯言教誡派,西元11世紀時印度佛學大師阿底峽來藏將所有教授傳與仲敦巴,由他弘廣,成一派系,名噶當派。

  【42】俱舍論:全名《阿毗達磨俱舍論》,西元5世紀時世親菩薩所作,通常列為入佛門必修之課。

  【43】龍樹的中觀諸論:龍樹為西元3世紀時印度人,為中觀學派的開創人,中觀學中主要講諸法緣起性空之理。他的著作有《大智度論》、《七十空性論》、《中論根本頌》、《菩提資糧論》、《六十正理論》、《十二門論》、《回諍論》、《空行王正論》、《法界贊》等。

  【44】慈化諸論:慈氏又稱彌勒菩薩,主世俗空,勝義有論。相傳他傳與無著菩薩的諸論有:《現觀莊嚴論》、《經莊嚴論》、《寶性論》、《辯法性論》、《辯中邊論》和《瑜伽師地論》等。

  【45】律論:梵名毗奈耶,為專講持戒授戒之典籍。

  【46】量論:講因明或邏輯之典籍。

  【47】四續部:即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續。無上續中又分父續、母續、不二續等皆密乘經典。

  【48】根器或根機:指眾生的資質、秉賦和對佛法之堪能性。根分上、中、下三等。

  【49】人天福報:下根人,只求今生來世,享福生天界,不求解脫,故只修善去惡,培植福德而已。

  【50】修心法門:顯教修心法門很多,如噶當派有七義修心、修心八座等。大意是修四厭離心、厭離世間、心向佛法;法入正道,不走旁門;道中斷錯,勿入迷途;錯亂歸道,轉為道用,逆緣轉為順緣等,如此則能漸漸實執。生死輪回之根,就是實執。

  【51】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指貪嗔煩惱,障複涅磐,不得解脫;所知障指由種種邪見妄知,障複菩提,不能了悟。密乘所說:“所知障”指業氣。

  【52】三乘人:聲聞乘、獨覺乘此二為小乘,菩薩乘則為大乘。

  【53】曆劫:顯教說菩薩修六度行要經歷三大阿僧祗劫,還要在百大劫之間修三十二相始能成佛。阿僧祗,梵語譯作無數,即言時間很長。

  【54】中陰:又名中有,佛教說人死後尚未投生的中間階段名為中有,即俗所說之陰魂。

  【55】忽然垢障:或譯客塵,指暫時出現的非心固有之垢汙。

  【56】身垢:密教認為身心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心之所積一切習氣垢汙皆熟於身,身所具者皆存於心,身心互相連系的,心解脫,身亦要解脫,修密法中無上瑜伽圓滿次第大多是為淨身垢而解脫的。

  【57】見、行、行:見,就是見地、觀點;修,就是實際修法;行,就是行為,指一切時中的行持。

  【58】六波羅蜜:譯言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以此六行則可度脫生死,到達涅磐彼岸。

  【59】四耽著:耽著今生,非佛教徒,故于世事應收其心;耽著輪回,即非出離,故觀苦海輪回過失而收其心;耽著自利,非菩提心,故觀大慈悲和掊提心,則於小乘而收其心;耽著實執則非正見,故念諸法空,則於一切實執而收其心。此又名四收心。

  【60】厭離心:即厭惡塵世。

  【61】出離心:離三界苦,求涅磐樂。

  【62】人身難得:以下皆有修心的教授,不贅。

  【63】瑜伽:義為“相應”,即修某種觀修達到與某種事理相應。

  【64】菩提心:為欲利他,求證菩提發殊勝之大乘心。

  【65】菩提心戒:修菩薩行所持之律儀,主要以不損他而成辦他利為因之戒律。

  【66】深道法門:指無上瑜伽之圓滿次第。

  【67】三摩地:即入定,心定於一處而不動的境界。

  【68】淨治相續:相續指心,治心垢汙成為清淨。

  【69】金剛乘:即密乘,喻教法之堅利如金剛。

  【70】四大灌頂:無上續之瓶、密、智、句四大灌。

  【71】生圓二次第:即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

  【72】佛的身智:佛身有四身,法、報、化、體性四身;智有五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法界體性智。或又總為二智,即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其他如五眼六通均為佛之智慧德相。

  【73】五蘊四大:五蘊,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為物質和精神元素。物質元素中亦蘊藏有精神因素之煩惱種子,即密教中所說之“風”。

  【74】五身:法身、報身、化身、體性身和不變金剛身。

  【75】耳傳:歷代上師將極為秘密之竅訣,用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授弟子。

  【76】灌河:灌頂加持之力喻如江河,滔滔不絕。

  【77】壇場:又名壇城,梵語曼荼羅,即本尊佛神所居之宮殿。

  【78】三昧耶戒:密乘戒名。

  【79】開示見宗: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薩迦派之直指之見為輪回涅磐無別見,或明空無別見。

  【80】授教敕:灌後之隨賜修法等。

  【81】真俗無別:真指勝義,俗指世俗,即勝義世俗二諦無別,或名二諦雙融。

  【82】含藏因續:含藏包容、因續、因位相續心為一切染淨之所依,這因位相續心中就包容有凡夫的無明業惱,也包括修瑜伽者之脈、字、界、風,作為修密依據,也包括有佛的法、報、化三身。換言之輪回涅磐(字形檔無此字)和身心都包含在此如來藏的心中。

  【83】脈、字、風、界:脈,即圓滿次第中所說之三脈四輪;字,即六道輪回種子字及涅磐般若母字,俱在脈中故又稱字脈;界,即甘露明點等;風,即全身之風息和命風,諸法皆心體性具,也是生命的根據。

  【84】三界集:修圓滿次第,風脈收攝分為初、中、後三階段,出生三種情況。

  【85】拙火燃熵:即圓滿次第中之燃臍火、化菩提液、生四喜等。

  【86】命勤(字形檔無此字):操縱生命之法。

  【87】樂空雙運:大樂與空性融通。

  【88】四際:即四個階段。

  【89】事相:指未灌頂前之前行,如設供結印等。

  【90】擇師:即事前應選擇上師,要以學行兼優而確有修證之經驗者為依止。

  【91】道相:指修道已得某位次之征相,如菩薩從初地以至十地均有不同的證境。

  【92】風回:風逆行,由修力而打破生理常規。

  【93】外界粗境:指能透視或遠視他方凡塵世界,非能視佛的殊勝世界。

  【94】四壇城:指法、報、化、體性四身所居之壇城。

  【95】有漏神通:神通指天眼、天耳等特異功能。有漏者即雖有其神力仍不出輪回;無漏者則為之智慧德相和一切神力,皆離煩惱。

  【96】增益損減:就是不需要與不足者添加,多餘者減除,即俗說不折不扣。百分之百的正確。

  【97】親近因:指修風脈。

  【98】萬法唯心:薩迦修密三要中有“成境為心”,不許外境是有,這頗類似唯識的觀點。

  【99】我法二執:我執,執五蘊為我;法執,執一切諸法是實有。以空性正理破二種我執,即證我空法空二種無我。

  【100】實執戲論:執實有生、滅、去之本性等等之偏見。

  【101】二取:能取和所取,即心和境,或精神物質。

  【102】勝義有:就是在終結意義上來說,它都是存在的、實有的。唯識承認阿賴耶為實有,薩迦承認如來藏為勝義有,即承認有真常本性。

  【103】因位時之智慧勇識:此指明空赤露之平常心。因位即指眾生位本具。

  【104】俱生無明:與生俱來之無明,如我執、法執二執,所知障、煩惱障二障等皆屬之。

  【105】法界:萬法所依之處,或名實際,或名實相等。

  【106】加行四位:加行,在正行之前添加之行,大乘顯教修菩薩行有四加行,暖(字形檔無此字)、頂、忍、世第一法四種差別。

  【107】明、增、得:密乘指風息歸脈出現的三種境界。

  【108】見道:為菩薩五道之一。

  【109】十地:密乘許菩薩成佛要經歷十三地,稱為大菩提道。前十地同顯教,後十一、十二、十三,三地為金剛乘之地道。

  【110】本分天真:指此覺性非由造作,自然而成。

  【112】智慧之相:指佛土莊之清淨世界,此為佛智所生故。

  【113】本元俱生智:即本有覺性,或不待師教自然而有之智。

  【114】真如:離諸法之體性虛妄,故名真;常住而不變改故名如。

  【115】本元俱生心:即本有真心。

  【116】自證智:非由他得,自己證悟之智。俗語中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即此自知便類似是自證。

  【117】散亂:即跑失。

  【118】邊執:“邊”就是偏于一面,邊執即執斷、常、有、無等之偏面。

  【119】樂空俱生智:樂是心,空是境,心境是統一的,故名俱生,由迷致淪為二分(二取)。若用甚深方便,則能引發引此智。&127;此智慧斷隱藏在身心深處之八十種自性分別業風,徹斷生死之根,故說樂空見為拔毒之見。

  【120】生死流轉:即輪回,謂眾生在六道中此死彼生,輪轉不息。

  【121】桑浦之門:桑浦在拉薩市西拉薩河南岸,噶當派創始人仲敦巴和其師弟俄·勒必喜饒在1073年修建內鄔陀寺,後由羅敦俄·勒必之侄俄·羅敦喜饒繼續住持,設立中觀、般若、量論等學講研之經院。來此求學者頗多,後來發展成上下兩院,培育了不少的顯教經論人才。凡遊學於此院者則稱為桑浦門人。

  【122】他空、自空:此為藏傳佛教覺囊派的法語。說諸法真性自體不空,加在真性上的東西則名為他空,若諸法本身是因緣生法,自體本空者則名為自空。

  【123】三瑜伽:寧瑪派把無上瑜伽分為三瑜伽。一、麻哈瑜伽,約當新派之生起次第;二、阿魯瑜伽,約相當新派之圓滿次第;三、阿底瑜伽,即為大圓滿屬於見性法門。

  【124】真常本性論:承認萬法有個真實本性,是永遠存而不生不滅的。

  參考書目

  《薩迦世系史》 阿旺貢噶索南著

  《藏文文選--薩迦派》 白瓦爾·卻美多吉著

  《密乘要集》 八思巴輯

  《知識總匯》 公珠·雲丹嘉措著

  《宗派源流》 土觀·洛桑卻季尼瑪著

  《青史》 桂洛·迅魯白著

  《智者喜筵》 保沃·祖拉逞瓦著

  《漢藏史集》 班久桑布著

  《衛藏道場勝跡志》 欽則旺布著

 

相關文章:
薩迦派的傳承 貝瑪 緣氣:(4862)
西藏佛教的薩迦派 釋法尊 撰 緣氣:(4855)
薩迦派的傳承 中國西藏信息中心 緣氣:(4412)
薩迦派 維基百科 緣氣:(3556)
薩迦派教法的種類 緣氣:(5057)
薩迦派寺廟—薩迦寺 中國西藏資訊中心 緣氣:(3993)
論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哲學思想 喬根鎖 緣氣:(5414)
薩迦派七月金剛節 薩迦派 緣氣:(6447)
薩迦派普巴金剛傳承 薩迦派 緣氣:(7704)
咕嚕咕咧佛母是薩迦派所重視之大法 緣氣:(10951)

上一篇(論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哲學思) 回目錄 下一篇(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