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的密法思想與著述
  

一、宗喀巴的生平
  1.誕生宗喀求法西藏
  宗喀巴(1357——1419),法名洛桑紮巴(善慧稱),密號頓月多傑(不空金剛),生於青海宗喀地方(今湟中縣魯沙爾鎮),故名宗喀巴(宗喀地方人)。父親魯本格官任達魯華赤。三歲時,第四世噶瑪巴活佛饒貝多傑(1340——1383)進京途經西寧夏宗寺,父親帶他前往受近事戒,取名貢噶娘波(慶喜藏)。是年,夏瓊寺高僧頓珠仁青應邀來到宗喀巴家念經,發現他聰明伶俐,征得其父同意,攝收為徒。
  

1362年,宗喀巴投身青海化隆的夏瓊寺,頓珠仁青按照西藏佛教的傳統方式,設壇傳授十三尊金剛大威德、喜金剛、金剛手等大輪灌頂和阿闍黎金剛鈴所傳勝樂輪灌頂,講授《金剛大威德續》、《勝樂根本續》、《喜金剛續》和《昆盧遮那現證菩提續》的現觀法及其曼荼羅儀軌。次年,剃度授戒,教授《現觀莊嚴論》及金剛界法、金剛頂法、紅黑閻摩德迦法、金剛手大輪法以及魯俄巴、金剛鈴、黑行者三人傳下來的勝樂法。頓珠仁青的態度非常明確,要想在佛學上有所成就,必須進藏深造。他在教學中顯密合授,要求宗喀巴全面瞭解,不要求精通深究。宗喀巴理解師傅的苦心,勤奮稟學,晨夕不懈,刻苦篤實,知難而進。他認為,佛教出家僧人首應讀經聞法思理,抉擇舍取禪定,進一步則學習大乘佛教的各部經論,掌握思想脈絡和特點。當他提出進藏深造後,頓珠仁青欣然同意,臨別前語重心長地教導說:“必須掌握大乘中觀學派和唯識學派的全部思想,精心實踐,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廣泛宏揚,依我之教,觀修金剛大威德、護障本尊金剛手大輪、增慧本尊文殊、長壽本尊無量壽佛、順緣本尊多聞子、消除違緣修順緣本尊六臂智慧估主及誓願法王,持之以恆。”⑴
  

1373年秋,宗喀巴離開夏瓊寺,由兩位舅舅陪伴,隨直貢替寺司儀丹瑪仁青等幾位商人經昌都抵達直貢寺,謁見京俄仁波且曲結嘉布,聽講大乘發菩提心儀軌、大印五法和那饒六法:從素爾曲巴·貢噶洛追聽受《集密金剛鬘注釋續》灌頂法。在前往拉薩途中遇見蔡巴醫師貢卻嘉學習醫術,掌握了《醫學八支》的全部內容,能診脈配藥,為人治病,以後得到了“神醫”的稱號。後抵第瓦巾寺,在聶塘巴·紮西僧格、堪布格貢巴、雲丹嘉措、夏曲巴、鄔堅巴等高僧的指導下,系統學習《現觀莊嚴論》、《大乘經莊嚴論》、《中觀理聚六論》和帳面怙主法,文殊隨許法、金剛鈴的勝樂教授等,只用了十八天時間學完《現觀莊嚴論》,並熟記於心。
  十九歲時,在桑浦和第瓦巾兩寺就《現觀莊嚴論》立宗答辯,贏得好評。是年,遊學來到後藏的夏魯寺參謁布頓大師的法位繼承人仁青南傑,隨學阿闍黎量友傳下來的勝樂十三灌頂法。之後,參觀了那塘寺和薩迦寺,值遇薩迦寺舉行時供法會,轉到薩桑寺,從薩桑瑪底班欽聽法。不久,他又到薩迦寺參加辯經,討論《現觀莊嚴論》。為尋訪名師,他前往拉堆絳參加了昂仁噶絨曲德寺的公辯經。在覺囊寺,向喬勒南傑(1306——1386)學習六支瑜伽教授。離開覺囊寺後,去過珀東艾、瑪爾熱吉吾拉、乃娘、孜欽、那塘等寺院,結識了不少高僧,受得道果教授和噶當派全部教法,收穫很大。

 

  在乃娘寺,宗喀巴聽娘溫·貢噶貝講解《現觀莊嚴論》,領悟頗深。《宗教流派鏡史》總結說:
  “關於般若類的注疏,藏地諸位賢哲早有欲開為軌轍的《十萬頌疏》、《般若八千頌略義》、《中觀理聚六論》、《現觀莊嚴論疏》四部。此中《現觀莊嚴論》方面有無著論師的《決定真實論釋》,世親論師的《般若兩萬頌疏》,聖解脫軍的《般若兩萬頌八品兩萬光明疏》,大德解脫軍的《般若兩萬領釋》,獅子賢論師的《現觀莊嚴論明義釋》、《般若八千頌廣疏》、《八品略義》、《新會釋》,佛智足的《雲會釋》,寂靜論師的《般若兩萬頃具淨》、《般若八千頌最勝精要》、無垢友的《般若心經廣解》,世親論師的〈金剛經論釋》,蓮花戒論師的《能斷金剛經釋》,獅子賢論師的隨學者法知識等人的《現觀莊嚴論注疏講解》,世親的《大乘經莊嚴論釋》,無性尊者的《大乘經莊嚴論疏》,罽賓慧祥的《大乘經莊嚴論略義》,安慧的《大疏》及其注釋,無著論師的《寶性論釋》,世親的《辯法法性論釋》、《辯中邊論釋》,安慧的《辯中邊論疏》。如上諸種經論,若文若義,全部了達,歷時二年,即已精通《慈氏五論》”。⑵

 

  顯然,宗喀巴進藏兩年,重點參學唯識學,尤其對《現觀莊嚴論》深刻鑽研,多次參辯,每次辯論時,“沒有餘留、中斷、雜亂、錯誤、重複、不達等過失。而是運用各種經卷的總括指示詞語、各宗派的安立法、破非立是的要扼等往昔著名的論著嘉言精髓作充實”。⑶他的這種學風,既受了頓珠仁青的影響和啟發,也是受當時西藏佛教界重講《現觀莊嚴論》的風氣。宗喀巴認為,《現觀莊嚴論》反映了《般若經》的全部思想,代表大乘唯識學派的佛學思想。藏文史籍介紹格魯派的五部大論時,就把《現觀莊嚴論》直接用“般若”二字代替。
 

  在藏地,宗喀巴加強了對《俱舍論》等對法的學習。一次,他請求娘溫·貢噶貝解釋其中的難點,貢噶貝以年老體弱,還要講《現觀莊嚴論》和《釋量論》,沒有時間為由,向他推薦仁達瓦·循努洛追(1349——1412)。仁達瓦是貢噶貝的弟子,薩迦派高僧,中世紀西藏著名的佛學家之一,不但佛學理論功底深厚,而且品德良好,修持成就顯著,和布頓齊名。他改變了宗喀巴的學風,促成了宗喀巴的佛學思想,引導宗喀巴步入分辨佛法了義不了義的大乘之道,進入中觀、量論之理門。仁達瓦攝經要傳講,以問答形式解決疑難的特殊教學方法對宗喀巴影響深刻,他倆經常採取相互提問,共同探討和解決。在孜欽寺,仁達瓦用這種方法僅講了一遍《俱舍論》,宗喀巴就深刻領會。在娘堆的三木旦林寺,宗喀巴聽了他講的《入中論》後,體會頗深,說:“如今善越而後提,一切現象空無自性,猶如幻化,若不得空性,吾心不樂”。⑷從這時候起,宗喀巴的理論見地基本形成。以後,他又從絳曲孜摩、洛薩和仁達瓦等人學習對法、中觀、因明、戒律等,“依據無著的《阿毗達磨雜集論》,於大小乘對法之義,無不廣為決擇”。對“緣起性空”的中觀見理解更深。他說:
 

  “雖勤學顯密,于講修深義,若不學不知。則于諸見地,不能得深入。因應特別學,龍猛甚深理,引正見心要,決斷諸疑義”。⑸
  十四世紀,在帕竹地方政府的領導下,西藏形勢相對穩定。在佛教界,僧人參政者日趨增多,追求名利地位,修持密法者多,深究顯教教理的人少。在這種情況下,宗喀巴帶頭重振佛教義學,把理論研究放在首位,以理論指導密法修煉。1385年,在雅隆南傑寺,由噶宇巴·次程仁青任親教師,協藏寺堪布喜饒貢波為羯摩師,領經師索南多傑為屏教師,還有雅隆南傑和協藏寺的比丘僧為證戒僧眾,受比丘戒。受戒後,宗喀巴首先來到帕竹噶舉派主寺丹薩替寺拜訪京俄紮巴絳曲,他的談話使紮巴絳曲深受感動,後者流著激動的眼淚誇讚道:如此年少,滿腹知識,真是稀奇。要求他留下來共商佛法。宗喀巴沒有答應,求得道果教授、那饒六法和瑪爾巴、彌拉日巴、帕木竹巴、法王久丹貢布、俄·曲格多傑等人傳下的秘訣。從此赴蔡貢塘寺,參閱《甘珠爾》和《丹珠爾》,始寫《現觀莊嚴論釋廣疏格言金鬘》。

 

  1388年春,宗喀巴在恰域寺,首次向七十餘位善知識講授《現觀莊嚴論》、《釋量論》、《入中論》和《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次年,蒞臨覺摩隆寺,向蔡巴上師多丹益希堅參學習《時輪根本續廣釋》,認真求教有關天文、曆算方面的知識和疑難。翌年冬,隱居堆隆措曼寺修煉。之後,前往山南各大寺院邊學邊修邊講,名聲逐漸傳開。在門喀的噶瓦棟寺,他訪照喜饒僧格的做法,用梵語起頭,同日開講十五部論,從早到晚講十五法座,沒有間斷,當講完兩部小函時續講另外兩部小函,並引《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律經本論》、《慈氏五論》後四論、《中觀理聚六論》、《人中論》、《四百論》、《入行論》等中觀、唯識學派的十七部大論和有關方面的西藏撰述,歷時兩個月。每日暮法(一般一天誦經修法四次:上午、下午、初夜、後夜,初夜所修的法即是暮法)後,他堅持修煉金剛大威德自入二次第瑜伽,聲名遠傳。“後來他又在一次法會中,同時開講二十一部大論。在專修時,合講二十九部大論。一切淄素,歎為稀有”。⑹
 

  在噶瓦棟講經後,宗喀巴隱居雅隆的歐噶爾岩洞靜修,“修佛薄伽梵吉祥輪勝樂之修念和四段瑜伽、我入法,妮格六法之對境在心中浮現,每日修猛厲火之加行氣八百次”。又和仁達瓦等上師了起研討密法。1391年,他帶領弟子第二次到後藏的絨·努曲隆寺求教於該寺堪布仁青紮巴。當時,鄔瑪巴·尊追僧格住在德卻頂,他派索南紮和喜饒紮兩位弟子先去拜訪,鄔瑪巴對他倆說:“我需要向你們的軌范師請教妙音天女隨許法”。不久,宗喀巴親自參謁鄔瑪巴大師,一起討論佛教教理。辭別鄔瑪巴後,他前往達倉宗從著名佛經翻譯家紮巴堅參、頓珠桑波和仁達瓦學習《喜金剛續第二品》和《集密根本續》,全面掌握了中觀應成派和自續派的思想特點及異同,肯定了佛護、月稱的見解。
  在後藏德慶寺,從布頓的嫡傳弟子曲結貝學習《時輪根本續廣釋》和六支瑜伽法,曲傑貝專門從夏魯寺請來瑜伽師貢桑陪伴宗喀巴在上下娘布交界地方的赤雜康學習曼荼羅畫線、舞樂、儀軌和結手印等事相,重新認識時輪教法。
  1391年秋末,蒞居夏魯寺,以身語加行承事窮拉巴,以資具珠寶綾羅作供養,“邀師歡喜”,受瑜伽部大曼荼羅灌頂,聽講白傘蓋、三三昧耶、十一面觀音、金剛摧壞、毗盧遮那現證等事、行部密法,基本上掌握了灌頂法門。無上瑜伽部方面,重點學習由阿闍黎魯俄巴和黑行者傳下來的勝樂教授。《道次師承傳》說:“至尊窮波拉巴(即窮拉巴)把從貢欽帕巴和遍知布頓所得的如海密法加持精華未失壞的圓滿金剛乘教法全部付傳宗喀巴,使其成為眾生利樂之根本”。⑺窮波拉巴因此而成為宗喀巴四大根本上師之一。

 

  其間,宗喀巴還從曲結貝和堅參紮巴學習《金剛藏續釋》、《金剛手讚頌釋》和那饒巴的《時輪廣疏》等時輪的各種注釋及布頓的密教著述,在噶瓦棟、沃卡群隆、洛劄紮歐等寺學修,鑽研噶當派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和京俄巴、恰域巴師徒的實踐教授。為了搞清楚龍樹提出的“幻身”法,他打算去印度留學,尋找傳承龍樹思想的人,“拜訪阿闍黎龍菩提與大成就者量友”。當他師徒十三人收拾行裝準備出發時,金剛手上師勸阻道:“你去印度,也許能從阿闍黎龍菩提與大成就者量友等人得到特殊知識。但是,如果擔任金剛座住持很難再回西藏,因此會減壽數,隨行者也因酷暑所迫,難有益處,在藏事佛宏法,利益眾生,豈不善哉?”經過慎思,宗喀巴放棄赴印,輾轉于前後藏廣大地區繼續訪師參學,深人研究,探求正見,遍訪了當時的各大名師,通學顯密經論。在密教方面,除了事部、行部和瑜伽部等下三部經論外,重點研修無上瑜伽部法典。據《宗喀巴大傳》,他對集密類、勝樂類、大威德類、金剛法類、時輪類等都有較深的研修。
 

  2.確立正見抉擇修持
  宗喀巴在衛藏活動期間,統治衛藏地區的帕竹地方政權相對穩定,為了鞏固封建莊園制度,健全政治體制,闡化王紮巴堅參(1374——1432)改革宗本流官制為世襲制,進一步加強了與明朝中央政府的聯繫。在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紮巴堅參採取以興農興牧促進商業貿易的措施,擴大了貿易交往;投資建寺,雕刻經像,文化醫療衛生事業興旺發達。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寺院日崇,僧人日眾,派與派,寺與寺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昔日作淫行可得解脫之教法,又死灰復燃!又有一些人說是密宗教徒,人村落為俗家念經纖,設靈器;放“朵瑪”和修阻止災厄、送替身靈器等事。除施主的信財外,對於守戒和修行,竟不重視。又有一些人說戒律等法,是小乘之法,而譭謗沙彌和比丘之戒律,……在完全弄虛作假中,而虛度此生”。⑻貪圖權勢,追逐名利;亂修密法,戒律廢弛;輕視教理,變壞宗風,頹廢佛法。宗喀巴決定對佛教進行整治。1385年,受比丘戒後,他改戴被稱為“班智達帽”的黃色僧帽,表明一方面要繼承由迦濕彌羅班智達釋迦室利傳承的戒律;另一方面要重振戒律。他認為:“毗奈耶乃正法之根本,不論何時只要有毗奈耶,圓滿教法就能存在;如果沒有毗奈耶,也就沒有佛法”。“一切功德之根本,厥為自所受許之清淨戒律”。他自檢說:“我於別解脫中之他勝罪、僧殘罪、粗罪等皆未曾犯,即有時誤犯墮罪與惡作,亦立即懺悔防護”。⑼每次講經,強調戒律的重要性,要求嚴格持守。1397年,在聶崗窮地方為當地僧俗宣講在家人出家人所應遵守的戒律。兩年後又在布達拉宮強調戒律是佛法存在的基礎,是出家人修行解脫的根本保證。僧人應率先垂範,經常保持“裁縫僧衣、持缽、敷具等應需資具僧制,”精修毗奈耶。

 

  當時,西藏僧人普遍認為小乘戒條規定繁瑣,過於嚴格,修煉密法者多不受比丘戒的拘束,致使僧侶隊伍混亂不堪。針對這種情況,1400年宗喀巴在噶瓦棟為數百名僧人宣講大乘戒《菩薩戒品》、《侍師五十頌》、《密教十四根本戒》,分析菩薩戒學的性質,根本墮罪、罪過類別有煩惱和非有煩惱之間的差別,提出了如何學習,如何入修密法,如何依止上師,如何授灌頂的基本方法。“詳引經論文字說明守戒之必要性,講解《密教十四根本戒》時,廣引著名密籍,強調修密人守戒之必要”,推行他遵守戒律的主張。
 

  翌年,堪稱衛藏辯經無匹敵的“三大法王”宗喀巴、仁達瓦和大譯師嘉卻貝桑波在山南澤當的阿爾欽波絳曲益希寺聚會,由雲丹嘉措資助,與六百僧人共同住夏。三人斟酌戒文,共商整傷僧眾,整頓佛教,重新制訂藏僧切實可行的寺規戒條。強調戒律是佛法的根本,佛法依戒而有,如果不守菩薩戒律,所謂大乘亦是空名;如果不守三昧耶戒,亦難過超脫惡道之門,提倡應該正視戒律,不疑佛法。法會期間,他負責講授了《律經本論》,按照《十七事》所載的粗細制戒等諸事的性質、次第,守護法等制定詳細戒規。“遇有違犯時,違犯何種之罪,一切以其各自名類,應修還淨儀軌;依照毗奈耶所說作法,妥善地建立清淨之規”。⑽克珠傑在《宗喀巴小傳》中也說:“此雪山從中,按照功德光所釋四部毗奈耶之義破、立、修,一切所說皆如佛說,依照執行”。從此,凡是學僧每天必須檢查各自的心身,按照“還淨法”以及加持資具、指定淨廚,夜舍時分守持眼等所有的細小儀軌,勤奮諸事。1402年,宗喀巴著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後,撰寫《菩薩戒品釋》、《侍師五十頌釋》和《密宗十四根本戒釋》三部論著,對所制戒條細規作了詳細說明。《宗喀巴小傳》總結說:“今時學人雖勤求聞思,能珍重律儀,持藏修持較佳;但于飲酒,非時食等卻不知自節,以至貽笑大方。往昔諸大叢林出家眾,亦多不知缽等沙門資具為何物,至上衣下衣複衣等猶所未聞也。現在罽賓及支那內地之間,出家眾皆具如法沙門形相,戒酒及非時食,下至授食,作淨,夜不眠等,呈微細學處,皆知如法防護,成沙門行,皆此吉祥大師宗喀巴之所賜也”。⑾《宗喀巴大傳》也贊道,仰賴宗喀巴的宏願,現今寺院中已不存在往昔僧人不識敷具、缽孟等沙門資具和七衣、五衣、小幅袈裟、綴片的現象。僧象僧,僧俗分明,“對於五衣和副禪據等以上諸資具,仍能守持其制,並且仍能守持作加持的傳統儀軌,以及接受施物、取淨水、持濾水器、夜余時禁眠安放常帶物(如缽、佛像)、觸火、觸財寶、斷男根等應守之制;及隨時憑依正念、合淨(戒律)作法、加持淨廚等戒學,縱是一細事以上的諸事,也能鄭重進行,成為與沙門相符的淨行。能有這樣的德行事蹟,也都是唯從宗喀巴大師慈悲恩德而來的。不僅如此,我們承認為住持教法傳承的僧眾中,仍能守持法衣、敷具和缽孟之制,以及能禁飲酒和下午非時食”。
 

  宗喀巴的佛學思想是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土觀說他十七歲至三十六歲間廣求多聞;三十六歲至四十三歲間,“不從少分,遍緣一切顯密教授而修,證得內外共有功德”。1376年,他第一次聽仁達瓦講《入中論》之前集中精力學習以《現觀莊嚴論》為主的瑜伽唯識堂派諸論,之後把重點放在瞭解中觀學派思想上,從1378至1380年三年間三次聽仁達瓦講解《入中論》;從那塘寺堪布貢噶堅參得到《中論》、《六十正理論頌》、《七十空性論》、《回諍論》、《廣破論》、《寶鬘論》等書,請求第瓦巾寺上師絳曲仁青講解。一次,他和鄔瑪巴在噶瓦棟寺閉關修行文殊類法,以辯論方式決疑起見。宗喀巴問:“吾之中觀見是否純正?”答雲:“非是,汝問於空品得其決定,于有品尚不識知故”。又問“應成自續差別何在?當習何論為善”?答雲:“見觀遮不遮唯有之實執。”“佛所說教原無勝劣,然汝因緣契於中觀,當習此也”。宗喀巴又問:“密宗續部習何為善”?答雲:“可以月稱論師所造釋論”!在問及月稱論師是否可以作為定量時,回答說“此大菩薩焉有錯誤。”⑿帶著如此多的疑惑,宗喀巴到洛劄請教南喀堅參,提出留學印度抉擇中觀見及集密幻身樂諸法的想法,被勸留學習《集菩薩學論》和《菩提道炬論》。次年,在聶地從噶當派學者曲結桑波學習《道次第》和《教次第》及其釋著,“使他據以形成他自己的佛學思想體系”。
 

  1398年,宗喀巴到山南桑日的沃卡住沃德貢嘉的拉頂禪院,詳細閱讀佛護論師的《中論釋》,“對於應成派中觀見的究竟要點,及其所破之界限等,未多費力就在心中生起了與以前不同的究竟定解,一切執相的緣念皆歸破滅,所有對於空性之義的疑慮虛構的邊際,皆得滌除無餘,如實現見真實義”。⒀至此,宗喀巴對中觀見心領神會,明確了中觀應成派和自續派的差別,標誌著他的哲學思想完全成熟。宗喀巴曾說:“現因善修之故,於出定後,所見神神境界,如空而現,猶如幻起,不由空見印持之相,多不單獨現起”。是年,他撰寫了《緣起贊》,表達“緣起自性空”的哲學思想。
 

  1402年,宗喀巴到熱振寺講經,應嘉卻貝桑波等人的請求,以阿底峽的《菩提道炬論》和卓隆巴的《聖教次第》為藍本,參照蓮花戒的《修行次第論》,著手撰寫《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是反映他顯教思想體系的力作,書中根據阿底峽的三士道,深刻闡述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徑,採取了中觀應成派的論證方法,將“緣起自性空”思想貫穿始終。克珠傑評論說:《菩提道次第廣論》“普攝一切經論,為一補特伽羅成佛之助緣,道體圓滿,數量明確,次序井然,順次修觀,能生覺受,道之總綱及各支分,前此藏土,從未有人道及。此不共殊勝無上之理趣,若以無謬正智,善為觀察,則可得其決定也”。
 

  總之,宗喀巴以龍樹的思想為基礎,通過“應成”的方式論證緣起諸法,提出了“諸法自性空,諸法即緣起,如來無等故,親自示正法,世尊薄伽梵,能依世名言,正加各種名”⒁的緣起性空見,確立了“緣起”即“自性空”,“自性空”即“緣起”的兩者相輔相成的互為關係,闡明了自性空與法有並非矛盾,諸法是觀待而有,“唯名安立”的深刻道理,強調除緣起外別無他法。
 

  全面接受,深刻領會,這是宗喀巴學習密法的態度,他前後學修勝樂輪、妮格六法、六支瑜伽、集密文殊金剛曼荼羅主尊法、金剛大威德法、喜金剛法和時輪法,雖說無偏頗,但也有側重。確立“緣起自性空”的中觀見後,加強對《集密根本續》和《集密五次第論》的學習,勤修生圓二次第,以證“幻身”為最高境界。為了避免造成密法修持的混亂,損害戒律,他拋棄羯摩手印,而依修俱生手印。《宗喀巴大傳》說:“‘心遠離’的證達,雖是完全依於手印而生起,但是銳利根器者依于智慧手印是能成的,不需專依業手印而修,即使是依業手印,也需由一般普通的人經多種行境已成為田生紮幹瑪等,依之而修始能成功。還須領會若不真實修三種中任何一種時,則須修代替彼之積無量福資等。至於認為需要用人作明妃,若不用則不能獲得方便道之要扼,而且不能入於最高的證達等,這是他們各自明顯的矜誇。應知的是,心中生起‘心遠離’的究竟道後,若修三行任何一種,都毫無因難地成就幻身”。⒂
 

  抱著整治西藏佛教的宏偉願望,宗喀巴提出了先顯後密,戒、定、慧三學並重的修習方法。《青史》說:“他意識到清淨的解脫道,只有大部分經藏;尤其是慧學而無他途。須依賴于中觀諸論,他察知此要後,勤奮修學。對於密宗方面來說,宗喀巴大師見到《吉祥集密根本續》是一切經續之首要,遂尋求其心要而無誤地鑽研深入。他又想到廣大的密法教主是布頓一切智,於是從貢松鄧清哇·卻季伯哇(即曲結貝)和穹波特巴等師前求取正法。又意識到成為一切佛教的根本,是正法的毗奈耶,於是從大堪布覺隆巴座前勤奮修學毗奈耶法類”。⒃
  3.建立道場宏揚佛法
  刻苦砥礪,善於思考,顯密博通,使宗喀巴的聲名遠播,慕名求學者絡繹不絕,其中有地方權貴,高僧大德和一般僧徒,無論對誰,他都耐心解釋,殷勤接引。1392年,他年屆三十六歲,帶領貝丹桑波、多丹絳曲僧格、仁青堅參、桑窘、多丹絳貝嘉措、格西喜饒紮、格西絳貝紮西和格西貝窘等首批八位弟子到沃喀曲隆寺,由沃卡哇父子作施主,進行長淨和經懺活動。次年夏,到達精其寺,⒄發現彌勒佛銅像年久失修,四處是灰塵、鳥糞等汙物,寺院頹蕪不堪,在同沃卡達孜哇商量後,為修復寺院牆壁、殿堂,師徒九人把身邊的物品全部獻出,總共值白銀十二錢。附近僧俗群眾也捐資捐工,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了全寺的修復工程,宗喀巴親自作《彌勒佛贊——梵冠》,供獻三法衣、乞化缽、錫杖和淨水等,並講毗奈耶,建立教基。因此,曲隆和精其二寺被看成是格魯派的發祥地。

 

  1396年,宗喀巴率領三十名弟子前往聶地東部朝聖咱日,歸途中暫居下聶的僧格宗研究噶當派教授和時輪圓滿次第法——六支瑜伽,對菩提道的教相、修行次第等深加瞭解。是年,在聶堆(上聶)惹仲寺向金粉佛塔行廣大供養,向聶地區所有的僧人宣講毗奈耶,解釋墮罪、惡作等法,傳授齋戒法、皈依法和懺悔法,同時製作一些小泥塔和佛像等,引導信佛,持守戒條,建立佛教基地,史稱這次法會為“聶地隆惹欽摩”(gnal gyi lun ra chenmo)。
  宗喀巴在西藏文化中心山南地區舉辦的兩次法會不僅受到了當地僧眾的重視,而且也得到了帕竹地方政府的支持,使他的名聲大振。他利用在衛藏地區的聲望,調解了聶地區四個部落之間的矛盾糾紛,寫信歸勸灌頂國師紮巴堅參(後封為闡化王)以佛法治民,加強政教合一的統治。
  1398年,宗喀巴由弟子陪伴再次去沃卡額爾德鄔、紮頓等寺傳教。次年,重訪精其寺,向彌勒佛像獻供十五日,祈願利佛益民。之後,在曼隆的嘉索浦寺,根據《賢愚因緣經》記載的釋迦牟尼神變故事,舉行為期十五天的大神變時供法會,委任嘉曹傑·達瑪仁青為主講人,向二百余名僧人說法。在以後的幾年裏,宗喀巴一邊攝授徒眾,一邊著書立說,完成了《菩薩戒品釋》、《侍師五十頌釋》、《密宗十四根本戒釋》、《辯了義不了義論》、《中論廣釋》等幾部著作,公開宣講。
  噫嘻上師滿願寶;總能善說了義海;宣說無上真實意;猶如猛曆大日光;催破眾生愚癡暗;彼從大慈大悲海;流出無上妙甘露;法音流布眾生耳;恰似甘霖潤滋苗;法喜常如春風撫;眾生福田得豐收;從此速成金剛持;普願世界和平;正法永住;上師安逸六時吉祥。QQ3187408462007-2-13 17:23:03 禮敬布達
  1408年,宗喀巴居沙拉曲頂,明永樂帝所遣冊封紮巴堅參為闡化王的使臣抵藏,請他進京傳教。宗喀巴上書辭謝趁夜出走,於惹喀紮閉關修行未見,是年夏,為來自桑浦、第瓦巾、噶瓦棟、覺摩隆、素浦、塘薩等寺院的堪布、上師共六百人開講《中論廣釋〉、《辯了義不了義論》、《四百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密宗十四根本戒釋》和《侍師五十頌釋沙。秋,應闡化王之請,偕五百僧眾到拉薩河下游的仲布隆,為來自各寺的千余名僧人開講《菩提道次第廣論》和魯俄巴傳規勝樂密法;與闡化王商定明年初在拉薩舉行祈願大法會,並動員參加法會的各寺堪布及沃卡、直貢、熱振等地官員施主在財力方面給予支持。內鄔宗宗本南喀桑波出資徹底培修大昭寺,整修陳舊壁畫,對佛像塔敷以金箔,整修了大昭寺周圍的道路。冬末,宗喀巴偕弟子住進大昭寺,向集會的八千多名僧人每人佈施酥油四涅噶(舊西藏的一種重量單位)和六兩茶葉。
  1409年正月初一日,祈願大法會開幕,向大小昭寺的兩尊釋迦牟尼佛像和十一面觀音像供獻帶有飄帶的碧玉寶石、珍珠、松耳石等相飾的五部佛冠和銀制佛冠、銀缽、銀質曼荼羅等;每天向佛面塗金汁,初八和十五兩日全身塗金,用繩索聯繫各佛殿的屋頂、飛簷、女兒牆,懸吊銅鈴,樹立經幡。在大小昭寺各佛殿和附近佛堂點燃酥油燈,晝夜不息;每晚在十五尊本尊神像前舉行朵瑪儀式。據克珠傑的不完全統計,法會期間共用去黃金921兩,價值黃金450兩的白銀,酥油37060克,青棵、糌耙計509908斤,白茶416兩,磚茶163包,蔗糖18包,幹肉類2172腔,柱蟠及勝幢33件,法衣30套,綢緞290匹,布帛731匹,柱毯50余條,玉石60餘顆,牲畜折銀2073兩,還有數以萬袋的香料。這些都是由地方權貴們捐助的,反映了宗喀巴的崇高聲望,和在僧俗當中所具有的強大號召力。
  法會期間,宗喀巴親自主持各種法事活動,講授馬鳴菩薩造的《佛本生傳》一百零八頌,還對僧眾作承事供養,救濟貧窮,贏得了僧俗大眾和各階層人士的擁護和愛戴。會後,在帕竹屬下貴族仁青貝和仁青倫布父子資助下,宗喀巴親自到拉薩東面達孜縣境內的旺古爾山加持地基,安排都增巴·紮巴堅參和嘉曹傑·達瑪仁青兩位弟子負責修建甘丹寺,作為他們師徒進行法事活動的根本道場。次年,宗喀巴蒞臨寺院主持落成開光儀式,開講《菩提道次第廣論》、《集密根本續》和《集密五次第論》,撰寫了《集密四天女所問續注疏》等,宣佈紹繼噶當派傳承,使趨向衰微的噶當派寺院紛紛改奉,增強了新興的格魯派勢力。
  1414年,明永樂帝派金字使者候顯等四人再次抵藏邀請,詔書的大概意思是:爾證道功德圓滿,依慈悲之心,利益眾生,引入大乘之道。朕念爾功德,為時久矣!特遣太監候顯等人迎請,望爾來中原宏揚佛法,完成聯之心願。隨賜禮物有金剛鈴一對,金剛杵一對,鎏金禪杖一柄;銅鈴一套,象牙念珠一串,細竹絲帽一頂,十彩法衣一套,半月形大氅一件,紅綢無花大氅一件,上緞七匹,大羅漢藍綢一匹,邢臺熊綾綢一匹,油綠綾綢一匹,彩綾七匹,以及香料、陶器等。宗喀巴因患病,遂派弟子釋迦益希代表他隨使臣進京。
  次年,應闡化王紮巴堅參之請,宗喀巴赴山南,在溫·紮西多喀寺為來自丹薩替、澤當二寺和內鄔宗宗府的數百名僧人講授《入中論》、《釋量論》、《菩提道次第廣論》。他的第一尊加持像“紮西多喀瑪”(Bkra shismdomkhama)就在這裏鑄造的。回到甘丹寺後,開始撰寫《吉祥勝樂輪魯俄巴傳規廣釋》、《圓滿次第四瑜伽教授文》、《勝樂修行法》,校訂《集密根本續》和《集密五次第論》,加注釋疑。為方便初學者,著《菩提道次第略論》。
  1416年,在甘丹寺奠基修建祖拉康恰藏康(羊八井佛殿),次年竣工,殿內主供集密、勝樂、金剛大威德等本尊像和金剛界立體大壇城,全部按照《勝樂》、《集密》、《金剛大威德》等經續的規定用金、銀、銅鑄造的,結合各壇城建立了相應的修供儀軌。《宗喀巴大傳》說:“當完全用諸寶新造諸像時,發現虹霓彩光。結合諸壇城仿建修供儀軌,如密續意旨而作的清淨傳統作法,成為著名的甘丹修供大法”。
  宗喀巴一生尋訪名師,結交權貴,博聞深思,刻苦勤修,根據班智達釋迦室利的戒傳法流,以三種制戒妥善抉擇,把戒律當作佛法的根本加以宣傳,擴大戒律的社會影響;以龍樹的中觀思想為基礎,採取中觀應成派的論證方式,建立了“緣起自性空”的哲學思想。在此理論指導下,以《集密根本續》和《金剛大威德續》為依據,根據布頓傳規和熱譯師傳規,把學習龍樹的《集密五次第論》作為重點,修證生圓二次第教授,追求“幻身”,樹立金剛大威德為本尊神。規範了戒律,確立了正見,扼制了亂修密法的不良風氣,把戒、定、慧三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修習,建立了自己的佛學思想體系。
  

二 宗喀巴的密法修證
  早在夏瓊寺期間,頓珠仁青設立金剛大威德、勝樂、金剛界和金剛手四大曼荼羅,為宗喀巴傳授灌頂,講解各類密法。入藏後的前幾年,他集中精力學習顯教經論,解決理論上的疑難問題。三十歲以後,加強學修金剛乘密法。他曾這樣說:“我趨向密法,非有他人勸勉,幼年即有強烈志願欲求了知,早已起心要將全盤續部無餘通曉”。⒅對他來說,顯教和密教同樣都是成佛之道,如果“於此甚深乘,自許多智,而不起尋求,如是亦稱智,尚何有頓根?最細無上道,失之誠可憫。故金剛勝乘,較佛尤難遇,二成就寶藏,入此甚深道,應長時勤習”。他傳承的密法大概有這樣幾種,第一種承布頓派,依熱譯師傳規的金剛大威德為本尊;第二種遠傳法,從頓珠仁青學得;第三種近傳法,是在那塘譯師頓珠桑布跟前學的香派傳規的六臂護法中的十二種法和從布頓弟子紮澤巴·仁青林聽受的蔡巴噶舉派的毗沙門十六法的九尊黃色息怒本尊法及藍色威猛法。他不拘泥於某一類或某一派法,而是兼收並蓄。基於性空理論,主修集密和大威德等無上瑜伽父續類法,兼修大手印、六支瑜伽,嚴禁雙修。因此,當時謠傳說宗喀巴未修殊勝密法,更不會修煉密教最甚深要道的依止手印法,沒有能依止手印的甚深秘訣——脈、氣、明點,勸請宗喀巴找明妃合修,速證佛果。《宗喀巴大傳》解釋說:“至尊宗喀巴大師,並非未擁有脈、風息、明點三者的清淨甚深教授。他雖是擁有深廣的教授秘訣,但是唯恐損害教法根本——戒律學處,他自己也不用人作明妃而修,而且對他者也不開那樣的道路”。宗喀巴這樣做是有原因的,一則當時一些專修密法的僧人,揚言戒律是為小乘僧人而設,“公開娶妻生子,酗酒、耽食,貪婪成性,淫蕩自恣”,藉口修密法,強取民間婦女,沾汙了佛法。另外,當時對於修行有種種異說,有謂修是一切分別,皆為所斷;有謂分別是法身莊嚴,分別愈多,修證愈廣;有謂分別及是大無明,使人能墮入生死苦海之中;有謂分別是法身;有謂意不散動是涅槃,心少散亂是生死;還說“住暗室中制約身根,調正看法,心不作意,如是安住時,則現起煙等驗相,一切恍惚迷離境界,即是法身與自性身,諸異生亦能現見法身”等等,見解繁雜,修證眾多。因此,宗喀巴強調戒律的重要性和學習上的系統性,要求修煉密法者必須以正確的思想為指導,以觀想修為重,不許接觸女性。他解釋說:手印命力的究竟要扼之一,“是依於人作明妃而修,而且是從依手印而生起的”。同時也有許多樂空慧等要扼,是依賴於其他手印而生起的,最低限制是依意想的明妃,也能知道有許多生起證悟的秘要。“其中有依時輪的圓滿次第四手印而修之法,及對於集密和勝樂兩種密續的教義,尤須善巧精通”。
  宗喀巴把他的哲學思想貫穿到密法實踐中,通過觀想而修證龍樹在《集密五次第論》中提出的“幻身”。他認為,金剛乘密法中“生圓二次第”法是重點,然而集密圓滿次第和《五次第論》中的第三次第—幻身是修法中的特殊法門,“如佛薄伽梵金剛持的密意,由阿闍黎龍樹師徒所決擇的諸義,往昔西藏的各位賢哲大都未能達到如理真實通達之境”。⒆唯有他如理證悟,但始終保密,很少向他人傳授。
  出離心、大悲心和菩提心被宗喀巴作為修煉密法的基礎。出離心,要求在行動上出家,嚴守戒律;大悲心,則要求以慈悲為懷;菩提心,要求以菩薩的胸懷普度眾生,確立空性的世界觀,它們是用來調治身心的。按照宗喀巴的修行,從午夜起,修煉集密自入法,繼修集密五次第法。從天明至日出,修能怖金剛生圓二次第法;從日出至午飯前,誦讀顯密經典,進行事、行二部的“朵瑪”供。朵瑪供分四步:
  第一步,陳設朵瑪器皿。要求供器是潔淨的銅器或寶器,如果沒有銅器和寶器,可以用木器或陶器代替,嚴禁用鐵器或甘革器。拭淨供台,器皿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
  第二步,供放物品。供品必須是乾淨的酪、乳、酥等三白食,禁用酒等非淨物。供品中的一份供本尊,其餘分十一份,第十份又分十份,第十一份分八份供放。供器中的糌耙,各份之間留開距離,不能相互粘連。另外,供放相應的淨水。
  第三步,朵瑪賓客次第。宗教活動中,祭祀鬼神時,施朵瑪的物件一般有十一種:僧寶,包括佛、菩薩;空行護法;大仙;本尊;地神;鬼神八部;夜叉;地獄惡鬼;冤孽;餘種;自在神等。
  第四步,供獻果食。手捧神饈,口誦頌詞,陳列食物,供給佛及其弟子享用。
  正行儀軌有十二種:
  第一種,皈依、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時,心系眾生,行朵瑪儀式;
  第二種,淨洗施食。念誦長壽甘露咒,消除朵瑪障害,同時誦此咒,意念朵瑪器具為空;
  第三,加持。口誦“唵”字,意想消去朵瑪過錯,清除各污點;誦“阿”字,意想寶器和甘露變成本尊甘露;誦“吽”,意想妙欲不盡,遍於世間;
  第四種,迎請朵瑪賓客。兩手食指如勾,左右相彈,意想金剛集手印有各位朵瑪賓客的名字,向供施的朵瑪賓客獻供;
  第五種,獻墊,以獻蓮花墊較宜;
  第六種,確定所緣。意想朵瑪賓客之語從金剛道發光射向朵瑪,供朵瑪賓客受用,修朵瑪受用禪定;
  第七種,誦陀羅尼咒。為僧寶誦二十一遍禮敬咒;向護法、大仙本尊念誦十九遍;向地神以下請賓客各誦七遍,意想一切法淨。念誦陀羅尼咒的同時,繼續修朵瑪受用禪定;
  第八種,獻供。口誦“阿、羅、迦、訶”(a,ra,ka,ha)等咒語,獻手印或鮮花、香料、光明、淨水、食物、樂器等;
  第九種,開示回向因。從供施的色、聲、香、味、觸至人天受用之間說淨,意緣朵瑪所有物品為回向因;以定佈施物品;
  第十種,奉送賓客。介紹各位賓客的特點,認識所有朵瑪賓客,奉獻禮品。
  第十一種,託付事業。針對各位賓客的事業,析願萬事如意;
  第十二種,說諦力。
  通過朵瑪受用禪定(飲食瑜伽),為各位求學者解決疑難,誦經回向。從日偏西至黃昏之間,先修紅、黑閻摩德迦、金剛大威德及六面童子護摩法,繼修金剛大輪、四臂怙主的現觀供養“朵瑪”回向法。再後,修帳面怙主法、獅相佛母朵瑪回向法、魯俄巴的勝樂自入法。勝樂五次第法等,嚴格依照經典所說的程式和規則進行。宗喀巴說:“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後夜四次修習。初修之時,如其太久,易為沉掉所擾,若于此串習,將來糾正甚難,故須時間短少,次數增多,稍留餘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則將一見座位,便生厭嘔,必須修習稍熟乃可能漸次延增。於一切所緣,務令不意不緩,離過而修,則障礙鮮少,疲勞昏沉等能息滅”。⒇
  宗喀巴認為,生圓二次第是修行密法的兩個最高險拂,兩者之間的高低差別是相對的,並非說生起次第法絕對低劣,圓滿次第法絕對優勝。修生起次第法的目的,“明所淨能淨之理,即如生死中有三事而修,故此應說受生之相。能受生者,謂修道之咒師,彼受何種身者謂受果金剛持主尊父母之身”。通過承事、近修、修行、大修行四支和瑜伽、隨瑜伽、善瑜伽、大瑜伽等四瑜伽以及六支瑜伽修空性。因為“空”是引生圓滿次第智德的方便,“若不修空,則不能如是成熟故”。進入圓滿次第法門後,依脈、氣息、明點等瑜伽修煉,使身體生起智慧,通達空性。然後,以三智和氣息為因,生起“幻身”及“雙運”本尊身。
  圓滿次第法又分不同層次,其中包括生起次第法,兩者同屬於無上瑜伽密法,它們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在所運用的方法不同。修煉生起次第法,首先要破除凡人的貪心欲望,逐步確定能依和所依的曼荼羅次第。在初業時,曼荼羅刹那出現光明,隨之眼等生處的微細本尊和脈、界的本尊也發光。出現刹那光明之間,隨有智慧,最後用來控制智慧。其中,能依和所依的曼荼羅為粗,生處、脈、界為細,粗對細來說是觀想的物件,通過一定時間的觀想,“細”就會發生作用。進入下門細修時,意想佛母蓮化明點中,能依和所依的一切曼荼羅刹時明亮,就連“粗細”本尊的黑白眼果的形相不相混合,明亮不動,圓滿修成智慧微細生起次第瑜伽。實際上,生圓兩個階段是從如何成就經部的八心處和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觀)的量講的,是宗喀巴的修行特點。
 

 完成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方法,在上下門,或臍輪、心輪,意想咒字和細明點,通過修行地和所緣境,令氣住心脈輪,完成身心所持的奢摩他;修習細明點瑜伽,反復散射氣,分別證悟之後,成就毗婆舍那。
  在圓滿次第中,修習的內容非常多,其最高目標是證悟“幻身”。根據《集密根本續》和龍樹的《集密五次第論》,第一次第金剛誦包括身寂和語寂,前者又分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依止手印大樂觀證空性,空樂智的對境現於本尊的身寂,此為生起次第修;用修力令氣住中脈,生起俱生樂,以此現證空性,樂空智的現相在本尊身寂上出現,此為圓滿次第修。克珠傑說:“妄念風流中脈散,親見光明一切空,隨現皆為樂空觀”。圓滿次第之證,“能消除八十種三毒妄念,各氣齊入中脈顯現空明,生起俱生大樂,以見真實空性”。確切地說,圓滿次第法中的生起次第是指非甚深圓滿次第,主要修煉脈、氣、明點,引發各自的特殊功能;圓滿次第也叫甚深圓滿次第,以修空性為主。
  修“身寂”瑜伽,如果證得無學雙運金剛持位,必須獲得從中所生的勝義光明之心和清淨幻身雙運的學雙運。當成就幻身時,必須成就其近因第三次第的氣、心和合所成的世俗幻身。繼續修行令“四喜”與空性結合生起樂空,證達樂空無別。在後得瑜伽位,凡夫眼所見的情器世間都是樂空智所現,如幻如化,自身成為大樂本尊相,這就是身寂身金剛瑜伽。
 

 獲得身寂身金剛瑜伽後,繼修心間不死明點,意想入住于三金剛本性咒語的聲音裏,念氣咒無別的金剛誦,不但令氣入融中脈,證觀大樂空性境,獲得樂空三摩地語寂語金剛瑜伽。這時,臍輪火融化頂上哈(ham)字菩提心,依靠與所生的上下四喜、隨滅、全蝕兩種靜慮相似的攝次第解開全部脈結,令氣融入心脈輪,產生三空俱生大樂,證達究竟心寂喻光明意金剛瑜伽。或者,臍輪火融化頂上菩提,產生上下四喜、黑、白、紅三相及光明,引生與空性結合,從中生起能成就“幻身”的樂空無別俱生大樂究竟意寂意金剛瑜伽。
  也有說,頂上哈(ham)字菩提心是臍輪火在中脈融火的。克珠傑說:“臍輪猛厲火,融化頂哈(ham)字於中脈,受用俱生之大樂,意金剛瑜伽法王”。
  噫嘻上師滿願寶;總能善說了義海;宣說無上真實意;猶如猛曆大日光;催破眾生愚癡暗;彼從大慈大悲海;流出無上妙甘露;法音流布眾生耳;恰似甘霖潤滋苗;法喜常如春風撫;眾生福田得豐收;從此速成金剛持;普願世界和平;正法永住;上師安逸六時吉祥。QQ3187408462007-2-13 17:23:22 禮敬布達
  密教主張依靠手印證達“心寂”法,手印有多種多樣,除了明妃等外,還有樂空智。宗喀巴在修煉無上瑜伽密法時並未依業手印修證,而是依止智慧手印完成的,這樣既保持了戒律和密法的純潔性,同時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按照規定,“心寂”法後,如果繼續修習三行中的任何一種,就能成就“幻身”,達到佛的境界。
  從三身說,當證達樂空無別時,鼻端有光明點,五氣五光從鼻孔流出,不作任何入、住、跳,修行現于三金剛的本音。修完勝解金剛誦後,左右氣融入中脈,依次出現陽焰、煙、螢光、熾燃等相,逐漸地融水,水融入火,火融入風,風融入識,三識之有融入地。初空時,無任何相狀,境中所有的一切,仿佛夜晚的天空佈滿月光,現白道之有。接著,白道之光漸聚,不出現其他光,境中所有一切,猶如夜空,被日光照亮,現紅道之光。當紅道之光逐漸聚合後,仍不現其他光,境中所有一切,好象夜空,無一絲雲,間或晦暗,現黑道相,在其上下部,念不失壞;由於融於中脈的咒力,念極失壞。之後,光再次聚合,夜晨天空無日月、黑暗之光,沒有光明、邊、中,非常清朗,這是第三門。
  第二,睡眠時,意想自身與法身合一,三門中的任何一門引導四空,進入夜晚睡眠狀態,這時修心脈輪不死明點,或金剛誦,出現上述四相和四空,當現光明相時,置於見上修行。進入基位睡眠時,氣息集於心脈輪,出現粗略四空,這時修睡眠光明,四空即現。無夢境時,持睡眠光明,這是處於睡眠的上段位。
  第三,死時,死光明和法身合一。醒起或睡眠時,意想與光明法身和合;死時,出現地融于水等的初相,修心間不死明點,念金剛誦,使中脈氣躍、入、住。在基位死時,氣聚心脈輪,同樣出現上述諸相和四空。死時,四空光明現為母光明,醒起和睡眠位所修的光明是子光明,兩者在死光明位和合,叫做“母子光明和合”。
  上面是從法身說的,如果從道位與受用身和合方面講,第一,醒起時的幻身與受用和合;第二,睡眠位,夢中出現的夢境幻身與受用身和合;第三,死位,光明之邊中有與隨順幻身和受用身和合。
  關於與化身和合修行的方法,若前所述,用醒起光明從異熟身分開,修三摩地之後進入異熟蘊,異熟蘊不動,用智慧菩薩法住光明心。在眾生看來,這是用不變咒力在大幻變胎中所持的粗身之生,這樣的化身眾生也能看到。道位幻化受用身是其他眾生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如果進入粗身,由其所持的不動有的粗身肉眼能看見,所以用名言安立“化身”。
  括而言之,宗喀巴以戒調柔,以定寂靜,以慧破除煩惱,在修行中通過觀想證達樂空無別。宗喀巴強調純潔宗風,嚴守戒律,反對亂修密法,使藏密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三、止觀雙修
  止觀屬於禪定範疇,是修習禪定的兩種基本方法。宗喀巴在修行當中,把止和觀看成是鳥的雙翅,要求兼修而不應有所偏廢,使之相互配合,互相補充。怎樣才能使止和觀有機地結合呢?宗喀巴說:“若先未得止觀二法,無可雙運,必須先得止觀二法”。需要說明的是,宗喀巴講止和觀,主要依據瑜伽唯識學派,堅持中觀應成派的理論,吸收了蓮花戒的《修行次第論》。因此其止和觀的調和實際上是唯識和中觀兩種思想方法的調和。他認為“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皆於止觀中攝”。猶如一棵大樹,雖然枝葉繁茂,花果累累,“然總攝彼一切扼要厥為根本”。先止後觀,或者以慧觀指導修止,證達空性。如果先修觀,身心無法得到輕安。所以,“先未得止者,僅以觀慧而修思擇,終不能發身心輕安所有喜樂。若得止已後,以觀慧思擇而修,輕安乃生”。(21)修行儀軌,包括皈依、積集資糧、修心。皈依又有淨地陳像,啟白皈依和說學處三種。積資糧的方法,住隨順處、少欲、知足、消除各種雜務、持守戒律和斷除貪欲,這些都是迅速入定的必要條件。
  “止”,梵語稱“奢摩他”(Samatha),藏語“協乃”(shignas),“謂內正住已,即于如是善思維法,作意思維,令此作意內心相續。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為止。”(22)意修本尊,使身心達到一種輕鬆狀態。如果住心達到“定”的狀態,首先必須使身心輕安,不但要做到行動上出家,脫離塵世,而且思想上要捨棄一切私心雜念。“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系心令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于諸所緣而作勝解,于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23)
  修止的方法多種多樣,選擇師友是首要條件,其次是擇地修行,捨棄對凡事的追求;粗茶淡飯,維繫生命;嚴格持守一切戒律。修行時,“于安樂座端身正坐,足結跏趺,雙手定印,先調息等”。心專注所緣,必須於對境相續而住。方法有兩種,一是心專注根本所緣而不散亂(正念);二是瞭解心于根本所緣散未散將散不散(正知)。簡單地說,第一步瞭解住心的對象;第二步如何修住心。心所緣,有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和淨惑所緣。周遍所緣又分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有邊際性和所作成辦四種。其中,影像只是內心所想的相狀,並非真實,通過意想思惟抉擇對境,如果心緣境而不作思擇,即是無分別影像。
  淨行所緣,包括不淨、慈湣、緣起、界、數息等五種,通過這些清除心中貪念,“於出入息由數數門住心不散”,使心輕安。
  善巧所緣,有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通過對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十二有支等的瞭解,認識由五蘊聚合而成的“我”是空性,證達人無我。“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於蘊等所決定相,任持其心一門而轉”。淨惑所緣主要對治一切煩惱。
  關於修習時間的長短,宗喀巴說:“初業者,若時長久多生妄念散亂,爾時其心或沉或掉,非經久時不能迷知,或雖未失念,然亦易隨沉掉而轉,沉掉生已不能迷知,前能障生有力紀念,後能障生有力正知,是則沉掉極難斷除,尤以忘失所緣不覺沉掉,其惡過於未忘所緣不能迷疾了知沉掉,均為對治,散亂失念,修念之法相為重要”。(24)如果忘念重,正知羸劣,不能迅速瞭解沉掉,則必須短修;如果不忘念,能迅速瞭解沉掉,這時可以延長修行時間。修行時間的長短並不是絕對的,而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修住心,以斷除五失,修八種對治行。第一,用所依(希求三摩地的欲心)、能依(精進)、所因(見三摩地的功德之信)、能果(輕安)等四法對治懈怠過失。如說:“由依淨信引生希欲,依止希欲發生精進,依精進故引生輕安”。
  第二,以正念對治忘失教授。修行三摩地時,內心專注所緣境,直至心不散亂明瞭定解。
  第三,以正知對治掉舉過失。“掉舉者,若心將現親友等可意境,即是微細掉舉;若忽生貪相,即粗分掉舉”。(25)產生掉舉的原因有兩種,一般原因是“不護根門,食不知量,不修初夜後夜覺悟瑜伽,不正知住”。個別原因“重睡眠,心於所緣力太緩放,止觀不均,偏修寂止,心相黑暗,不樂緣境”。過於貪戀世俗生活,追求享樂。在這種情況下,應修氣心與虛空和合的教授,意想自身臍間有塊形似雀卵的白色明點,行至頂輪出去和虛空融為一體。這時,心專注白色明點和虛空的結合點上,一呼一吸合為一息,直至五息,持心不散,令心處於輕安狀態。或者,意想白色上氣,由鼻孔進入;逐漸下壓,黃色下氣漸向上提,黃白明點在臍輪和合,修瓶氣相,令心入定。
  第四,以作行功用的思惟對治沉掉生時不無問即斷的過失。“若心於所緣執持之力太猛,此雖有明瞭分而掉舉增盛,極難安住。若太不用力過於緩解,住分雖有而沉沒增盛,難得明瞭。故當善忖內心而求急緩適中之界。若覺內心較此再舉便生掉舉,即當較彼略緩。若覺內心齊此而住便生沉沒,即當較彼略高”。(26)最終心解根本所緣。
  第五,以不作行安住於舍,對治心定相續轉時出現的功用作行過失。在修心三摩地時,“不作行安住於舍”,以起到防護作用。特別是初修者,難以進入禪定狀態,必須用聽聞力、思惟力、念力、正知力、精進力成辦九住心中的前八種內住心、等住心、安住心、近住心、調伏心、寂靜心、最極寂靜和專住一趣心。通過聽講修定教授,令心進入平靜狀態,反復思惟對境而修,漸除一切雜念煩惱,從而使心從繁雜的對境中轉向一境,達到最寂靜狀態。
  用第六力串習力成辦第九等持住心,使身心輕安。初得禪定時,“即生微細少分,反漸增盛,便成輕安專心一境性之奢摩他,將發眾生相圓滿易見輕安之前相,謂於頂上似重而起,非損惱相。此起無間,心粗重性即得除滅,能對治彼心輕安性即先生起。依此輕安生起之力,次有隨順身輕安諸風大種來入身中,由此風大遍身轉故,身粗重性皆得除滅,能對治彼身輕安性即得生起”。(27)由此,使身體極度輕鬆快樂,心專注對境,沒有喜、動等不寂靜性,進入高度的安靜狀態,獲得正奢摩他。總之,以定修通達無我義,確立空性的世界觀,證得解脫一切種智,這就是宗喀巴所要達到的目的。
 

 “觀”,梵語叫“毗婆舍那”(vipayana),藏語“拉托”(hagmthong),字面意思是“觀察”或“觀擇”。宗喀巴主要講慧觀。《解深密經》說:“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舍離心相。即於如是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觀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為觀”。依宗喀巴之見,在禪定中通過對象的觀察引發智慧(觀慧),探討無明產生的根源和消除無明的方法,從而證達人無我和法無我,即人、法空性。
  那麼,宗喀巴採取怎樣的方法證達空性呢?他說:“親近無倒了達佛語宗要智者,聽聞無垢清淨經論,由聞思慧引發通達真實正見,是必不可少毘缽舍那正因資糧。若於實義無決定見,必不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昆缽舍那故”。(28)因此,他首先從瞭解了義不了義經,探求產生“無明”的根源入手,闡釋龍樹的中見理論,抉擇空性見。
  “無明”被視為一切煩惱的根源,宗喀巴把它分為無執之無明、執世間實有之無明、迷惑法我之無明和補特伽羅無明。無執無明是不明因果關係的無明。他說,具有獨立實體之“我”有俱生無明(無明我執薩迦耶見俱生)和補持伽羅我執兩種無明,前者能系縛一切眾生生死。《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俱生無明,分別所破,亦以彼為根本,唯是增益。故根識等無分別識,一切行相終非正理之所能破。正理所破之心,唯屬於分別意識。後以二種我執或於我執所計之境,增益差別諸分別心,非謂一切分別心”(卷三十)。顯然,俱生無明屬於分別意識,導致分別意積的根源是薩迦耶見俱生,薩迦耶見無明產生了人我執和法我執的愚癡,人法二我執是生死煩惱的根本。所以,要破除無明,必須修證人法無我慧。
  人我執生起於法我執,但是在修證過程中,先證人無我,後證法無我,否定人法主體。宗喀巴的人法無我是建立在“緣起自性空”的理論之上,認為人不能主宰自己,法沒有常恒不變的實體。《菩提道次第略論》說:“善得人無我見時,雖無俱生我執所執之我,但業果所依之我則非全無。如幻師所變象馬,雖無象馬之體,然有象馬之相,如是現在彼我,本無自性現有自相,唯由分別假立之我,即能作善惡業,受苦樂果,一切緣起作用,皆應正理。自性雖空非畢竟無,故非斷見”。他採取否認方式說明蘊我非一非異性的關係,破的中心是語言概念,即人的認識,徹底否定了語言概念在認識過程中的功能,提倡以般若慧與物件直接交涉的直觀法。很明顯,在論證人無我時,提出蘊與我是為了論證無生與不生以及因果關係問題。
  法無我之“法”是杯特伽羅假施設事,包括六界、六處等。法無我,分有為法無我和無為法無我,前者包括色法與心法。宗喀巴運用“應成”方式,通過破自生、他生、俱生、自然生來抉擇法無我,認為一切現象既沒有獨立性,也沒有相對的穩定性,它們只不過是相互觀待而有,是名言假有。如果承認事物的本體因果一性生和他生因果異性生,因果就會衍生下去無窮無盡,而且果必須在自生之前,何況“自”“他”都是在“緣起自性空”條件下討論的,不可能有自生、他生的功能。既然沒有自生他生,由自性和他性共同作用的“俱生”也不成立,“若破自性他性,即破共義”。假若承認自然生,必須承認某一時空存在的東西,在一切時空都存在。宗喀巴的回答非常明確,在相對意義上存在特定的時空現象的作用,它有生滅變化等現象,而在終極意義上,一切現象如幻如化,虛妄不實,不存在無因生;如果承認無因生,就會破壞佛陀的因果報應論和因緣性空論等。
  同樣,因果關係在“緣起自性空”的條件下方能成立,倘若在因緣之前已經有果,再也沒有必要提出“緣起”;如果果存在於因緣之中,就沒有必要再生,再生會無窮無盡。因此,不能區分因果的先後。
  由上可知,宗喀巴對止觀的關係作了新的闡釋。他認為,修止是為了“觀”的需要,修“觀”是對“止”的進一步深化,兩者相輔相成,互不排斥。但在修行次序上,必須先修“止”,後修“觀”,最後修“雙運”。“若未先得止觀,則無止觀雙運之事,故修雙運必須先得止觀”。止觀雙修,“如夜間為觀壁畫而燃燈燭,若燈明亮無風擾動乃能明見諸像,若燈不明,或燈雖明而有風動,是則不能明見諸色(相),如是為觀甚深義故,亦須定解真義無倒妙慧,及心于所緣邊口欲安住而無擾動,乃能明見真實,若僅具有心不散亂無分別定,然無能達實性妙慧,是離能見實性之眼,於三摩地任何薰修,然終不能證真實性。若雖有見能悟無我真實性義,然無正定令心專一堅固安住,則無自在為分別風之動搖,亦定不能明見實義,是故雙須止觀二品”。(29)修止使身心輕鬆愉快,在定的基礎上修觀,開發潛在的能力智慧,並通過它進行抉擇,證達空樂無別。從認識論說,宗喀巴把截然對立的兩個方面有機地調和在一起,使兩者相互配合,互相補充,從而證達空性之見,這是對大乘佛法的進一步發揮和創新。
  四、密教著述及《密宗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平生嚴於律己,刻苦勤修,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深究顯密經典,總結大小乘佛教一切教理,抉擇各派見地,自成一家。1388年,他撰寫第一部釋著《現觀莊嚴論廣釋——善說金鬘》,到1419年完成最後一部勝樂著作,共撰寫了一百四十餘部(篇)。其中顯教著述《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辯了義不了義論》、《中論廣釋》,《人中論釋——密意明論》、《現觀莊嚴論廣釋——善說金鬘》,戒律著述《侍師五十頌釋》、《菩薩戒品釋》、《密宗十四根本戒釋》、《律經本論筆記》和密教論著《密宗道次第廣論》、《集密根本釋明燈》、《集密秘訣五次第明燈》等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受到佛學界和哲學家們的普遍重視。象《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辯了義不了義論》等巨著已經被翻譯成漢文流行。
  宗喀巴的著作共十九函,據不完全統計,有德格版、塔爾寺版、拉薩版、紮什倫布寺版和哲蚌寺版等幾種木刻版本,各版的編排次序稍有不同,紮什倫布寺版把秘笈部分單獨編排。通用的德格版目錄第一函有十六部(篇);第二函七部(篇);第三函一部;第四函一部;第五函十部(篇);第六函十六部(篇);第七函五部(篇);第八函十一部;第九函八部(篇);第十函十六部(篇);第十一函三十三部(篇);第十二函十一部(篇);第十三函一部;第十四函七部;第十五函六部;第十六函八部(篇);第十七函三部;第十八函十二部(篇);第十九函六部(篇)。塔爾寺版基本上與德格版相同,第十九函則同紮什倫布寺版秘笈部分。
  噫嘻上師滿願寶;總能善說了義海;宣說無上真實意;猶如猛曆大日光;催破眾生愚癡暗;彼從大慈大悲海;流出無上妙甘露;法音流布眾生耳;恰似甘霖潤滋苗;法喜常如春風撫;眾生福田得豐收;從此速成金剛持;普願世界和平;正法永住;上師安逸六時吉祥。QQ3187408462007-2-13 17:25:22 禮敬布達
  紮什倫布寺版第一函十四部(篇),共468葉;第二函七部(篇), 481葉;第三函一部,512葉;第四函一部,521葉;第五函七部,435葉;第六函十四部(篇),331葉;第七函六部(篇),427葉;第八函九部(篇),457葉;第九函八部,361葉;第十函十五部(篇),340葉;第十一函三十二部(篇),409葉;第十二函十二部(篇),402葉;第十三函一部,401葉;第十四函八部,481葉;第十五函七部(篇),445葉;第十六函四部(篇),439葉;第十七函一部,421葉;第十八函九部(篇),439葉;第十九函,取名為“秘笈”。五世達賴喇嘛洛桑嘉措以前,哲蚌寺版尚未定為秘笈,之後蓋印定為秘笈封存,嚴禁外傳。其中《時輪根本續修行品四手印》和《勝樂圓滿次第春明點》兩部與德格版相同外,其餘十六部(篇)在德格版中分排在前十八函中,包括第一函中的《宗喀巴傳絕密奇異勝言》,第六函中的《集密短文二十一篇》和《吉祥集密口訣短文》,第九函的《瑜伽自在魯俄巴傳規勝樂圓滿次第廣釋成就穗》,第十函的《瑜伽自在魯俄巴傳規勝樂圓滿次第大瑜伽教授次第略論》和《勝樂圓滿次第春明點筆記》、《勝樂圓滿次第筆記》,第十一函的《妙音息怒洞修不共論》、《妙吉樣秘密圓滿證筆記》、《上師與本尊無別甚深修行法》、《依黃色金剛大威德甚深口訣》、(《四字之護口訣》《三脈與閻摩五行加行法本釋》)、《時輪六支瑜伽甚深教授所緣次第實踐》。《時輪六支奪舍筆記》是德格版第十九函的《時輪圓滿次第六支瑜伽教授》,是毗紮室利根據宗喀巴的講解記錄的。
  在所有版本著述中,從目錄上看屬於宗喀巴講解,由弟子筆錄整理的約有二十六部(篇),德格版第一函中的前五部《至尊上師宗喀巴大師傳——信津入門》、《宗喀巴大傳——解脫格言集》、《寶貝法王秘傳——寶穗》、《宗喀巴傳絕密奇異勝言》、《上師洛桑紮巴吉祥秘傳祈禱》等都是他人所作。
  在全部著述中,密教著述占了三分之二,內容涉及密教綜述、各種儀軌、大威德類、集密類、勝樂類、喜金剛類和時輪類等。根據全集目錄,第一函中有《密宗十四根本戒廣釋成就穗》80葉;
  第二函有《金剛頂經筆記》、《智慧空行修法奪舍托教》、《妙音長壽修》、《朵瑪百本次第無喻法王善慧稱實踐》;
  第三函有《勝遍主大金剛持之道次第開示一切秘密諸要論》,即《密宗道次第廣論》;
  第四函有《一切續部之王吉祥集密本續廣釋明燈詞義開示再釋》,略稱《集密本續釋明燈》;
  第五函有《一切續部之王吉祥集密本續廣釋品義攝論》、《集密本續廣釋明燈難點分析寶芽》、《集密注釋續四天女所問續廣釋》、《吉祥集密注釋續智慧金剛遍集廣疏》、《吉樣集密不動金剛曼荼羅儀軌灌頂義明輪》、《集密生起次第筆記》、《集密難點筆記》、《吉祥集密根本續後續釋》、《集密四天女所問續釋〉、《吉祥智慧金剛遍集大瑜伽續釋》;

 

相關文章: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11555)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10197)
1168~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9462)
宗喀巴大師師徒三尊唐卡 編輯部攝 緣氣:(8217)
◎1087~至尊 宗喀巴大師師徒三尊 editor 緣氣:(4540)
尊貴 宗喀巴大師生平事略 尊貴 宗喀巴大師 緣氣:(8077)
布達拉宮及參觀線路介紹 ~菩提道次第殿 宗喀巴大師 緣氣:(8068)
文殊菩薩化身 - 宗喀巴大師 鄧來送 緣氣:(11691)
格魯巴 宗喀巴大師 中華民國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 緣氣:(8357)
全球國家心靈藝術 宗喀巴大師 有史以來第一樽升空至太空宇宙 陳俊吉 緣氣:(8072)

上一篇(西藏藝術的主要題材 ) 回目錄 下一篇(宗喀巴的密法思想與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