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

 

張慈田 譯述

 

    古早古早,佛陀向比丘眾說了微妙的解脫煩惱、生死的法門,這個法門叫做四念處(或四念住),至今佛弟子依然熱衷的在遵行修持。

 

 

 

唯一解脫之道

 

    彼當時,佛陀與眾比丘都坐定了後,佛陀開始說法:

 

    諸比丘!只有一條道路可以通達解脫此生此世的憂愁苦惱及斷絕來生的受胎輪回,自知自證涅槃,這條道路叫做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諸比丘!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自己身軀的活動,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念念分明,則能消除愛欲、苦惱;對於感受,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念念分明,則能消除愛欲、苦惱;對於心念的活動或心的影像,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念念分明,則能消除愛欲、苦惱;對於諸法因緣,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念念分明,則能消除愛欲、苦惱。

 

 

 

身念處

 

I、呼吸

 

    諸比丘!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觀察身軀呢?

 

當你在樹林中,在無人靜處,或在大眾共修會中,盤腿而生,身軀端正,心念專注呼吸的出入。

 

當你在呼氣的時候,注意呼出去的氣,心中明明白白:「我呼氣」;

 

當呼出長氣的時候,注意到呼出長氣,心中明明白白:「我呼長氣」;

 

當呼出短氣的時候,注意到呼出短氣,心中明明白白:「我呼短氣」。

 

當你吸氣的時候,注意吸入來的氣,心中明明白白:「我吸氣」;

 

當吸入長氣的時候,注意到吸入長氣,心中明明白白:「我吸長氣」;

 

當吸入短氣的時候,注意到吸入短氣,心中明明白白:「我吸短氣」。

 

你必須要自我訓練,覺察自己的每一口的呼氣及氣息的長短,以及覺察自己的每一口的吸氣及氣息的長短。

 

你還必須要自我訓練,使呼氣漸漸微細安靜,使吸氣漸漸微細安靜。

 

 

 

II、身軀

 

    此外,你應該這樣生活:注意觀察自己的身軀,或注意觀察他人的身軀,或注意觀察自己與他人彼此的身軀,或觀察自己身內現象的生起,或觀察身內現象的消滅,或觀察身內現象的生起與消滅。由於這樣的專心觀察而認識身軀的真相,由於這樣的觀察與思惟,就得於生活中無所染著,對世界的一切物質與精神就得無所執著。

 

 

 

III、姿勢與活動

 

    諸比丘!在行路時,須要明明白白:「我行路」;

 

在站立時,須要明明白白:「我站立」;

 

在坐著時,須要明明白白:「我坐著」;

 

在臥著時,須要明明白白:「我臥著」。

 

無論身軀處於行、住、坐、臥,或其他活動,如前行或後退;前瞻或後顧;曲或伸;穿衣或持缽;吃或喝;嚼咀或品味;講話或靜默;都須要明明白白彼當時的狀況。

 

 

 

IV、不淨觀

 

    諸比丘!應該觀察肉體,自腳底以上,頭頂以下,包藏了種種的不淨。肉體含藏著三十二種成分,包括:頭毛、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肉、筋、骨、骨髓、腦;心、肺、腸、腸膜、胃中物;肝、膽、脾、胃、腎:血、淚、涕、涎(唾液)、痰、汗;膿、油、脂肪、關節滑液、屎、尿。應該這樣觀察肉體含藏著種種的不淨。

 

 

 

V、四大元素

 

    諸比丘!無論做什麼事,也無論在什麼所在,應該觀察身軀由堅硬件(地大)、流體(水大)、冷熱(火大)、動靜(風大)四大元素的組合。

 

 

 

VI、屍體觀

 

    諸比丘!在墓地看見腐壞的屍體,死一日,二日三四五日,身軀脹大、黑青、腐爛,惡臭四散。思惟自己的身軀也是具有這種腐壞的性質。腐爛敗壞的身軀慢慢就變成無血無肉的白骨,顱骨、手骨、腳骨、脛骨、肢骨、臂骨、脊骨分解四散,年久月深,骨節就漸漸腐敗,化為泥土,自己的身軀具有這種腐壞的性質。由於這樣觀察與思惟,就得於生活中無所染著,對世界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無所執著。

 

受念處

 

    諸比丘!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如何觀察感受呢?在經歷每一個生活的片段時,會產生感受,當生起愉快的感受時,須要明明白白了知生起「愉快的感受」;當生起不愉快的感受時,須要明明白白了知生起「不愉快的感受」;當生起中性(不苦不樂)的感受時,須要明明白白了知生起「中性的感受」。對自己要注意觀察感受,對他人要注意觀察他的感受,對自己與他人互動也要注意觀察彼此的感受變化;要注意觀察感受的生起,也要注意觀察感受的消滅,要注意觀察自己與他人感受的生起與消滅。由於這樣的專心觀察而認識感受生滅的真相,由於這樣的觀察與思惟,就得於生活中無所染著,對於世界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無所執著。

 

心念處

 

    諸比丘!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如何觀察心意?

 

當貪欲強盛時,應該明明白白注意觀察「貪欲強盛」,若心離貪欲,應知「心離貪欲」;

 

當瞋恚強盛時,應知「瞋恚強盛」,若心離瞋恚,應知「心離瞋恚」;

 

當愚癡強盛時,應知「愚癡強盛」,若心離愚癡,應知「心離愚癡」;

 

當心念修持或躁動;聖潔或卑劣;無染或染著;專注或散亂;解脫或束縛;如是種種心意、種種念頭部應該明明白白。

 

法念處

 

I、五蓋

 

    諸比丘!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如何觀察諸法(精神的對象)呢?

 

應從障礙修行的五蓋去觀察。若愛欲生起,須要明明白白了知「愛欲生起」;

 

若無愛欲,須要明明白白了知「無愛欲」;

 

若愛欲從未生狀況而生出,如實了知「愛欲生出」;

 

若愛欲從已生狀況而舍離,如實了知「愛欲舍離」;

 

若愛欲已舍離而于未來不再生出,如實了知「愛欲不再生出」。

 

對於瞋恚、惛沈、掉悔、多疑的觀察,也須要同樣的如實了知。

 

II、五取蘊

 

    諸比丘!應該如何從五取蘊觀察諸法呢?自己須要明白色(四大)的性質,色的生起,色的壞滅;感受的性質,感受的生起,感受的消失;思想的性質,思想的生起,思想的消失;業行的性質,業行的生起,業行的消失;意識的性質,意識的生起,意識的消失。

 

III、六根

 

    諸比丘!應該如何從六根接觸六境觀察諸法呢?須要明明白白眼根對色境(物體),及明明白白對眼根接觸物體生出束縛;若束縛從未生狀況而生出,如實了知「束縛生出」;若束縛從已生狀況而舍離,如實了知「束縛舍離」;若束縛已舍離而于未來不再出生,如實了知「束縛不再生出」。對於耳根接觸聲音、鼻根接觸氣味、舌根接觸滋味、身體接觸外物、腦部接觸資訊的觀察,也都須要同樣的如實了知。

 

IV、七覺支

 

    諸比丘!應該如何從七覺支觀察諸法呢?若自己有念念分明的覺支,即知「有念念分明的覺支」;若沒有念念分明的覺支,即知「沒有念念分明的覺支」;若念念分明的覺支從未生狀況而生出,如實了知「念念分明的覺支生出」;若念念分明的覺支已生出來而修習圓滿,如實了知「念念分明的覺支修習圓滿」。對於抉擇覺支、精進覺支、喜樂覺支、輕安覺支、禪定覺支、舍(平等)覺支,也都須要同樣的如實了知。

 

V、四聖諦

 

    諸比丘!應該如何從四聖諦觀察諸法呢?若自己如實知「這是苦」,如實知「這是苦的根源」,如實知「這是苦的消滅」,如實知「這是通達苦滅之道」,對自身這樣觀察諸法,對他人也是這樣觀察諸法,對自身與他人互動,也是這樣觀察諸法。這就是從四聖諦觀察諸法。由於這樣的觀察與思惟,就得於契合法性,而自然的見到法的本質、得到法的本質、知道法的本質、洞澈法的本質,而於生活中無所染著,對世界的一切物質與精神就得無所執著。

 

獲得道果

 

    諸比丘!若七年中堅心決志修持四念處,可獲得兩種果證之一,一種是究竟解脫果(阿羅漢果),一種是不還果(阿那含果)。若不說七年,則在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間修持四念處者,可獲得究竟解脫果或不還果。若不說一年,則在七個月或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或甚至七日修持四念處者,可獲得究竟解脫果或不還果。

 

鄭重推薦

 

    因為這種法門。早起時修持晚時就見到效果,晚時修持隔日就見到效果,若累積其修持道力,對消除憂惱會真可觀,所以,最後佛陀再次提醒及鄭重宣講:只有一條道路可以通達解脫此生此世的憂愁苦惱及斷絕來生的受胎輪回,自知自證涅槃,這條道路就是四念處。

 

    佛陀說了這個法門,眾比丘聽聞佛陀所說,謹記在心,歡喜奉行。(本文參考中部第十經、長部第二十二經、中阿含經九八經、增一阿含經壹入道品第十二之一)

 

 

相關文章: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1 四念處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4053)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1.1 修四念處的要件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749)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1.6 正確的修法(四念處)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5024)
從凡夫到佛的過程—五道十地兼談三乘佛法如何看待四念處 菩提網路佛學院 緣氣:(35912)

上一篇(定的危險 ) 回目錄 下一篇(修習毘婆舍那禪觀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