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人類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託而探求於宗教;各種宗教也為了人類和諧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準則。佛教,嚴格言之,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學,它是——佛陀的教育;但是,佛陀也不例外地制定了眾生共存的准測,在佛法中稱之為——戒律。戒是防非止惡的作用,律是和合僧團的軌範,戒律,從佛教整體性來看,其目的無非要使人們依教奉行而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已。所以在大智度論中談及佛法的修學有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何為諸惡?何為眾善?如何防非止惡,廣行眾善是我們本文所要研討的。
  通俗迷心心念引因果、心念為惡源
  防止諸惡(五戒)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通俗迷心
  在還未深入研討善法與惡法之先;讓我們先共同來研討一般人所迷惑善惡及顛倒因果的問題。一般人往往在於自己心理上無法了知,心念是一切善惡及因果的總根源。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又雲:一點動則萬變,江村煙雨濛濛。這就是言心念是一切因果善惡之本。佛法對人生的看法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上;一切萬法不離因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則得惡果,而我人命運果報之源則建立在心念上。所以心中的起心動念,直接影響了身、口二支的行為,又由於身、口慣性地行為,無形之下也造成了習慣及性格了,正由此即造成了未來命運的果報矣。因此,我們認為修行的基礎功夫,當先學曾子一日三省己身的功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又更進一步地,深省到起心動念,善念或惡念之間。從上面對於心念深刻的研討,我們得知佛法的修學是從心念上下手的。但一般人們,當您向他們言及修行及學佛,他們總回答:我的心好,何必學佛呢?由此可知,一般人對於自己的心理是迷惑不知的。
  據佛法的唯識學,對心理上有很詳細的分類。我人的善心所只有十一個,而噁心所卻有二十六個之多。下面,就讓我們依唯識學一一簡要地介紹它們。善心所十一個包括有:
  (1)信
  (2)精進
  (3)慚
  (4)愧
  (5)無貪
  (6)無
  (7)無癡
  (8)輕安
  (9)不放逸
  (10)行舍
  (11)不害。
  噁心所二十六個包括有:
  (1)貪
  (2)嗔
  (3)癡
  (4)慢
  (5)疑
  (6)惡見
  (7)忿
  (8)恨
  (9)惱
  (10)覆
  (11)誑
  (12)諂
  (13)驕
  (14)害
  (15)嫉
  (16)慳
  (17)無慚
  (18)無愧
  (19)不信
  (20)懈怠
  (21)放逸
  (22)昏沈
  (23)掉舉
  (24)失念
  (25)不正知
  (26)散亂。由唯識學的分類可知,我們的心,噁心所是多於善心所的,造作惡業的比例是多於造作善業的;因此,墮落惡道的機會是多於生於善道的,所以時時檢點自己實是修行者的當急要務。又,一般人言:心好,何必學佛!這種觀念是迷惑不知的。
  從上文我們即知修行當好好的觀心,修心,去惡從善的根本乃由心地上下手用功。但,成聖賢與成凡夫之分乃在乎一念之判而已,從博地凡夫只要嚴察自心,戰戰兢兢,成聖成賢是絕對可能的;相反地,如果博地凡夫不嚴察自心,未斷一切惡,永遠沈渝生死苦海是難以避免的。
  至於凡夫如何能離苦得樂,如何克念作聖呢?佛法中的四正勤則是最有效地方法。四正勤即是:
  (一)已生惡當令斷
  (二)未生惡使不生,此兩點就是——諸惡莫作。
  (三)未生善當令生
  (四)已生善使增長,此兩點就是——眾善奉行。
  我們如果能在此方法上努力用功修持,又能做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此惡法能斷,善法增長,意念則能漸趨於清淨矣!智慧當然也會日日增長,佛法的體悟也會漸趨於——正見。所以有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此句話即是一切修持法門之本。
  現在我們已知要轉凡成聖當依四正勤去努力,諸惡為何?佛法上如何防止諸惡?下面,就讓我們從五戒與十善來研討,五戒: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這是道德的最低準則,也是保人身、防惡道的根本;十善——
  (1)離殺生
  (2)離偷盜
  (3)離邪行
  (4)離妄語
  (5)離兩舌
  (6)離惡口
  (7)離綺語
  (8)離貪欲
  (9)離嗔恚
  (10)離邪見,這些包括了身三業,語四業及意三業,其實,它們也是五戒的詳細分類,為了究竟離十惡,我們可進一步地做下列幾項:
  (1)救生
  (2)佈施
  (3)梵行
  (4)誠實語
  (5)和諍語
  (6)愛軟語
  (7)質直語
  (8)不淨觀
  (9)慈悲觀
  (10)因緣觀
  果真能依循以上十項,身、口、意三業已算趨向清淨了,但,這樣還是屬於消極的防非止惡而已,更進一步地當積極的行善才對啊!
結 語
  以上幾點,我們概略地瞭解,心念引因果,心念是惡源;一般人迷心不知自心中噁心所多,又,聖凡之分判是在一念之間;四正勤是修學之根本,諸惡分身三業,四口業,意三業,但五戒及十善是防非止惡之本;六度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及發菩提心是積極地行善。有了這些基本概念,相信您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句話也該有了概略地瞭解。

相關文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法增比丘 緣氣:(3466)

上一篇(略釋佛義) 回目錄 下一篇(往生的三張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