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基本與要徑
黃念祖居士主講

一九八七年演講於北京蓮舍

本師證悟的無上勝義諦

生死苦海六道輪回

背覺合塵與背塵合覺勤

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真覺路會歸淨土

覺路進程

要蓋摩天大樓,必須有堅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圖與羅盤;欲證究竟果覺,成就無上菩提,對於無上的聖教,必先有正確的基本認識。在修行的道路上,能辨別重要的途徑,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見。在密法中見,修,行,果,先有正見,才有正修。所以本文之目的,試圖用淺顯的道理與文句,指一指佛教的根本勝義與修行的要徑。希望初機的同修,認清目標與道路,穩步前進。

(一)本師證悟的無上勝義諦大教之源,萬法之本。

當初本師釋迦牟尼佛,捨棄了王位,捨棄了最美麗的眷屬,捨棄了世間難舍的一切,只是因為大悲心切。他做太子時看見鳥吃蟲子,看見眾生為了生活而互相吞吃;又看到有老人,有病人,有死人,人有這麼多的苦痛,老,病,死皆不能免,自己不能無動於衷,不能不去救度,於是就出家了。當時印度許多種外道,現在西方人學東方,對於印度的婆羅門外道(梵)還是學的。梵水準很高,相當於中國的老子。太子出家後,對所有的外道名師,一一參拜求學,但很快就達到老師的造諧,同老師相齊等了。再要前進,就須另找新老師了。於是從一個又一個,全都學遍了,仍是不行,只有靠自己。就在菩提樹下,結吉祥草為座,發大誓願,不證菩提不起於座。在臘八夜裏,一眼看見明星豁然大悟,徹見本來。悟時開口的第一句: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切有生命有情感的生物,都具有如來(如來是佛十號之一,就是佛)的智慧與功德。佛就是覺者,最徹底的覺悟者。一切眾生在迷惑之中,尚未覺悟,可是都已經具有如來的智慧和功德,這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沒有任何人說過的。中國人讀四書五經,老子道德經,諸子百家,都沒有這樣的語言。老子是恍恍惚惚的有這麼點體會,說道:恍兮!恍兮!其中有物,吾不知其誰氏之子,象帝之先。所以老子就比孔子高了。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功德,怎麼當前你不顯出來呢?鳥還要吃蟲子啊!蟲子還要被鳥吃呀!你們不都是佛嗎?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妄想執著的障礙,對於自身本具的智慧光明種種功德之相,不能證得。很簡單,就這四個字:妄想執著。因為妄想,妄就是虛妄,就是錯誤的。近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物質,時間,空間,都是由於人的錯覺。佛教則說由於妄想,因心在妄動,才看見萬類萬物。我們不但有妄想,而且執著。堅持所見,搞什麼就著什麼,抓著什麼就粘在什麼上頭,擺脫不開。執是堅持,著是粘住。妄想是錯誤,執著是堅持錯誤。由於妄想執著,所以眾生就不能證得。本有的佛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完全顯不出來。

本師世尊以上的開示,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盡了宇宙的玄秘,這是十方如來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經論,一切修行法門,莫不從此推演而成,因此這是聖教的基本;一切法門的出發點,也即是一切法門的歸止。一切莫不從此語流出,一切也莫不流歸此語。一切眾生,蠢動含靈,平等平等,同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佛性。佛性即是妙明真心,法身如來,真如,實相等等。所以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差別者是本體,凡事有體有相有用,在本體上無差別,可是在相用上就有差別。如來離妄,所以成聖。眾生執妄,沉淪六道,雖然本具佛性,依舊昏迷不覺,若欲轉凡成聖,只在遠離妄想執著。眾生墮在妄中,堅持不放,膠粘繩縛,雖然本有法身,可是法身的神妙相用,無法顯現。更嚴重的是,自有佛性,不能認識,不敢相信,如《首楞嚴經》所說自己本來有頭,可是偏偏認為自己無頭,四處狂走,另覓自頭,所以學佛首先須認識,自頭從未丟失過,何須頭上安頭。若問如何辯認,請看臨濟禪師法語:有一般學人向五臺山裏求文殊,找錯了也。五臺山無文殊,你欲識文殊麼?只你目前用處始終不異,處處不疑。此個是活文殊。又說: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而出入。’‘今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臨濟禪師直指目前眾生用處,眼見,耳聞手執,足奔,都是通貫十方的心法。即是六道神光,也正是自心的無位真人(臨濟喜用此語,意指妙明真心,自家的法身佛)從自己面門出入。這就是活文殊,也即是你目前用處。目前的必然有體,其體就是無位真人,是他從面門出入。從體起用,從用使你認識活文殊。這就是從用顯明了本體。體用兩者關係可歸納為從體起用,顯本體。迷人不識本頭,只因妄想執著,於是奔走找頭,狂心不歇,這就是眾生。一但覺知本頭就安住在脖子上,於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別無他術,只是消除其錯誤顛倒的妄想執著而已。這即是最真實,最徹底,最直接,最了當,最殊勝,最圓頓的

。蓋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修兩方面可歸納為從性起修,明自性。

(二)生死苦海六道輪回

眾生由於妄想執著,起惑造業,豈但障蔽了本有的佛性,而且招致種種業報,沉淪生死海中,輪轉六道,欲出無期。而且輪回之說是佛教獨有的。一般是斷見,認為死了就完了,一切都斷滅了。另一種是常見,認為死了就是鬼,鬼老存在。沒那麼簡單。斷常兩見都是錯誤的,鬼是六道之一,都在輪回轉變,無有休止。輪回之說國內外已經證實了,死了之後還在輪轉,有前生有後世,已經得到證實。今天看到國內外的報導:姐妹兩個,一個五,六歲,一個十一歲。在外國高速公路車禍太多了,因為車超速,把兩姐妹同時撞死了。他們的父母很傷心,原來的房子住不下去了,因為一看見房子,睹物思人啊!她們姐妹活著的情況都想起來了,只好擺脫,就換了地方住。過了一段時候,又懷孕了,生一對雙胞胎。雙胞胎沒什麼奇怪了,但是他身上都有記。而這個記一個在頭上,一個在背上。就是兩姐妹撞車受傷之處,所以今生這個地方就有記。並且兩姐妹都常做有車開來直撞自己的惡夢。中國也有類似的事,上海一位工程師訪問了一個記得前生的人。他前生是土匪,與軍隊遭遇,他們土匪就跑,後面就開槍,一槍從後面打進來,他就死了。死了他就投胎了。他並說:我前生挨槍子的地方,今生凹一塊。這位工程師摸了一摸,果然在脊椎旁邊凹下去一公分多,是一個坑,正是前生挨槍子的地方。

佛教的輪回之說,不但國內當前有許多活生生的事例來作證明。國外也同樣有大量的人死後又投胎的真實事蹟。並且進行了種種研究,出版了專書,證明確有輪回之事。佛教認為由於眾生妄想執著,造種種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一絲不爽。於是或因還債,或因索命,種種因緣,輪回六趣(即六道)。天,修羅,人是三善趣;畜,鬼,地獄是三惡趣。人在中間,人就很苦,惡趣中的畜生比人更苦。七十年代初我在郵電學院確山幹校,曾經被派去養豬。豬真可憐,豬的可憐不在於它自身被殺,更可憐的是:註定了它的所有的子子孫孫都要被殺。這真是一個大苦,不但自己被殺,子子孫孫都要被人殺光,被人吃光。誰都有父母,誰都有孩子,誰不心痛孩子,你的子女註定都要做人家嘴裏的菜,這苦不苦啊!這還是輕的呢!鬼趣的苦,地獄中苦更不可說呀!鬼沒有不挨餓的,所以叫做餓鬼,看見水,都是濃血,渴得嗓子冒火,也沒法喝,食物進口就化為烈火。裏放焰口就是救濟餓鬼,這個法為什麼叫焰口,因為餓鬼滿口都冒火焰。放焰口是密法,要給餓鬼開喉嚨,把食物化為甘露,使餓鬼都能受用,並加持說法,救度餓鬼離苦得樂。

鬼趣的監獄,就是地獄。地獄有多種類形,罪報的形式,受報的長短,都隨眾生所犯的罪行而有差別。地獄之罪,十分慘重。人間一夜,地獄已經歷無數生死。例如炮烙地獄中,燒紅了的鐵柱子,可是多淫眾生妄執過深,習氣太重,他看見燒紅的鐵柱,他就抱住,於是燒焦了,他為什麼去抱?多淫的眾生,淫欲心特別重,他的業力支配,使他看見這個柱子是個美女,看見美女他就不由自主的去擁抱。擁抱就燒了,疼啊!死了。介是記性太壞了,風一吹又活了,活了又忘了,看見美女還要抱,就這麼一千次一萬次,一萬萬次也記不住。所以是愚癡,愚癡到了萬分。所以地獄就是這樣形成的。人是屬於善道,但人也是很苦啊!也八苦交煎。愛別離苦,你總有愛別離吧,愛的人要別離呀!越是愛,別離的時候就越是苦。因為是凡夫,一另就永別了。難道不苦嗎?怨憎會苦,怎麼這個同事單讓我和他碰上了,真彆扭。越彆扭,越碰到一起,到那都碰到些彆扭人。你因緣不好到那都怨憎會,最不理想的是這樣:有的夫妻,兩人在一塊就吵架,就怨憎會,等兩人分開了又彼此想,又成了愛別離。所以說眾生沒辦法。還有求不得苦。你總有個求不得,求不到手的事物,你求不死就求不到手。求不得每個人都有。成吉思汗打平了歐亞,想不死不可能。因為有求不得苦。再加上人人都有生老病死苦。還有五陰(即蘊)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眾生恰恰相反,妄想執著,於是五陰熾盛,受一切苦厄。五陰障蔽了本有的佛性,所以它最苦,餘苦皆從它而生,其為八苦。這就是人類的八苦。八苦交煎,其苦萬狀。

至於地獄之苦,文中極簡單的介紹,詳情讀讀《地藏經》。其他宗教是把地獄當作神的懲罰。而佛教就不是這樣,佛是極慈悲,是平等。佛就是覺悟的眾生,眾生就是還沒有覺悟的佛。平等平等。佛沒有罰人的思想,《地藏經》中佛拜託地藏,連稱,地藏地藏啊!拜託了再拜託。我讀了《地藏經》老要落淚啊!釋迦牟尼佛拜託地藏菩薩,這個人只要生前有那麼一點點,細頭髮尖那麼點善,你都不要叫他進地獄啊!拜託地藏啊!不是佛處罰你進地獄,佛是大慈悲,大平等,但是眾生有時候沒有辦法啊!習氣太重。妄想執著,過於深重。自地獄,自抱鐵柱,徒喚奈何!

(三)背覺合塵與背塵合覺

眾生沉淪六道,受無量苦,十分冤枉,因為眾生本來與佛平等,具有同樣的智慧功德,只是由於妄想執著,枉受輪回。所以我們要理解佛教,要自覺覺他,都須從這句話開始: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一句話啟發我們的智慧,也增長我們的悲心,不但我們自己不要枉受輪回之苦,我們也應讓一切有緣的人出苦。你總有最關心的人吧,你忍心讓他在地獄中這麼受苦受難嗎?先說今生有親的亡者你不忍心吧,而且過去的亡者無量無邊,決定有許多曾是至親骨肉,可是當前正在苦趣受苦,你能夠無動於衷嗎?焉能不發大慈悲心救度。所以從世尊這一句話就引起我們要自覺覺他。我們可以自覺,可以覺他,因為自他本來都是佛,都跟佛是平等的。只要去掉妄想執著,那就恢復本來面目。輪回本是空的。那麼怎麼做呢?總是很簡單,只是覺與迷。迷的是什麼呢?迷的是塵世間這些事,所以叫作塵。覺是本有的覺性。塵是塵勞妄想,與覺對立。眾生是背覺合塵,對於本來的覺悟,本來和佛一樣平等的心,完全不認識,只知欣賞這些聲,色,貨,利,心中想的只是加官晉級,享福受樂,這叫作背覺合塵。你跟這個覺就違背了,你的心所想的跟塵就相合了。這樣你在六道中轉吧。

輪轉六道,就因為背覺合塵,所以要回轉,回頭是岸。你背了覺向塵,現在回頭,背塵向覺啊!這就回頭是岸了。你把頭回過來,不向塵向覺。所以那天講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不是去聽聲音的美妙欣賞聲音的柔和。甚至去分別這個聲音是罵我,我就生氣,恭維我,我就高興。被聲音所迷。所以反一反,不去聽聲,去聽是誰在聽?能聽的是誰呀?不去聞聲塵,而去返聞自己的聞性,這就是背塵合覺。我們現在都想度眾生要成佛,要擺脫生死,要普作救度,宏揚正法,這些思想就是背塵合覺的開始了。開始有這種念頭和想法要向覺悟。這就是可貴的始覺的萌芽。久久堅持不斷發展,就自然達到念念之間,事事之間,處處之間都是背塵合覺,慢慢就跟本有的覺性就合了。就是說有一天始覺能與本覺相合了。你若能完全相合,徹底恢復了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本有的法身,那就是成佛了。所以一個人背覺合塵就六道輪轉,受苦無盡。要能背塵合覺,可以出六道,得到徹底覺悟,成為九界導師,普施救度,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背塵合覺,再把他說得具體一點。在塵勞之中最厲害就是貪,嗔,癡三毒。貪是貪戀,貪求,貪愛,貪名好利,好色貪杯等等都是貪心。嗔是嗔恨,仇恨。發脾氣,暴燥如雷,笑面虎,笑裏藏刀都是嗔心。癡,愚癡,不懂道理,不明是非,無有智慧,不信正道,這是癡心。稱為三毒。再加上一個字就是,我慢,老覺得自己高明,比別人強,別人的作品都不如我的,老子天下第一。再加上一個字就是五毒。第五個字有不同的說法,一個是疑惑的疑,一個是妒嫉的嫉。妒嫉別人,逞能好勝,這是修羅的特性。另一個是疑,初果斷見惑裏面就有貪嗔,癡,慢,疑還是貪,嗔,癡,慢,嫉,其中以貪,嗔,癡,是最嚴重的。所以要息滅貪,嗔,癡。我們要背塵,首先是降伏自己的貪心,嗔恨心,愚癡心。但它是多生的習慣,你一起心念不知不覺就在貪,嗔,癡裏。那就要有一定的辦法,就是要勤修戒,定,慧。貪,嗔,癡是從六樣裏挑出的三樣,那六樣都是毒。戒,定,慧也是從六樣裏挑出的三樣,這六樣是六度,六度總括萬行,菩薩就修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挑出三個主要的就是持戒,禪定,般若,就是戒,定,慧。佈施,精進,忍辱也就包含在裏面了。

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首楞嚴經》曰: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戒是攝心,最淺近的說,說是壞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講到徹底覺悟的時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就離開好壞,就任運了。所做的沒有不是好事,像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個總的精神就是止惡生善,這是最基本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條。你總要做好事,不要做壞事。不要去傷害別人,不要去影響別人。現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頭,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這種情況很多很多,這都不好嘛!具體說呢,作為佛教徒,應該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他宗教道門。皈依後這才是真進了佛門。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示決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給我傳的教法,我也皈依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眾。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為佛教徒。

再進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殺,盜,淫,妄,灑。這個五戒不一定全受。你五戒受那一條,受那一條都可以,比方說,灑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條不喝灑。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條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條,受兩條,受三條,受四條都可以。受了五條就是具足的戒。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難了。但是受了之後就不能犯。再往上有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修密宗有密戒。戒是寶塔第一層,你要蓋個寶塔,最底下這一層絕對不可缺。你不受戒不要緊,暫你可以用戒來要求自己。總之自己對自己有個要求吧!戒就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寶塔第一層,沒有戒怎麼樣呢?就像一個東西是漏的。牛奶是好哇!你把牛奶倒一個破瓶子裏,全給你漏光。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你對自己一點約束都沒有,屬於漏器。現在大家沒有因緣受戒,可以按這個來要求自己,減少殺,盜,淫,妄,灑這些事情,不殺生,首先是不殺人,也不要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東西。不偷盜,偷竊搶奪,貪污受賄,占公眾的便宜,私知吞別人財物等等都犯盜戒。在家人不邪淫,夫婦之間是不犯戒律。

所以剛才說到戒,還有菩薩戒,你守菩薩的戒律就是行菩薩道,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密教是金剛戒,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第一條最要緊的就要相信師父,對於師父要非常相信,要依照他的話去做,尊重他的話,而不是外表的恭敬,見了站起來鞠躬作揖的。你外表很恭敬,心裏不恭敬更壞,虛偽。要真正從內心中對師父要真正瞭解,不是硬裝著的恭敬,真正有所瞭解了,而從內心中生起恭敬心來,這就如法了。你能不能學密,這一條就是如人飲水。可以檢驗自己,如果能從內心生出來根本的恭敬心,那你學密就能順利。受了戒就必須認真持戒,比方說,你不殺生,你要是沒有受殺戒,你不殺生沒有造孽就是了。你也就沒有別的功德。你又沒有救他,你有什麼功德?但是你要受了殺戒的話,你就有功德,你有持戒的功德。從反而看,殺了生的話,要是不受殺戒的人殺了他,就是一個罪報,你欠他一條命,將來就要還它一條命。你殺它吃了,將來它把你殺了吃了,這樣才平等,不然講不過去。但是沒有破戒的罪了。要受了殺戒的人,你把鴨子殺了吃了之後,來生你變鴨子被它殺了吃,這樣還解決不了問題,你還要加上一個破戒的罪。破戒的罪就大得多,就比被鴨子殺了吃還要大得多了。所以持戒就是這樣,你要持住了,功德極大,要犯了,不僅僅是受殺生還命的報,而且加上一個破戒的報。所以要受戒。要有一個約束自己的心。還沒有受戒,就先拿戒條來求自己。不好的事情少做,利他的事情我要盡力去多做。

定:使心堅定在一個境上,不叫它散亂,就是定。三學中是禪定,也稱定學,指從修行中所得的禪定。梵名三摩提,翻譯為正定,等持。在三界中這是超過欲界,在色界與無色界中心地的作用,須勤苦修行才能得到。其中四禪是眾所周知的。這是佛教與外道都可修習的法。須要伏欲界的迷惑,上升色界天,所以這是天乘,修成功了也不能出六道輪回。

初禪:端坐,調和氣息,安攝息心,使之清淨平穩。專注一緣,沒有移動,這是粗住。再繼續修下去,其心愈來愈靜,這叫細住。此後相續一,二日,或兩月,忽然自心開明一分(這只是自心極初步的開動,與開悟完全是兩件事)此時自身如同雲影,空無實質,但獨存身相之相,這是欲界定。在此基礎上,身心又一轉,以前定中所獨見之身體衣服,床鋪,到此皆同虛空一樣,這是未到定,未入初禪。在此定中,身心更加空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如是相續一日,乃至一月或更多,定心不壞。就會在定中發現八觸功德(動,癢,輕,重,冷,曖,澀,滑),這是從欲界的四大(地,水,火,風)轉變為色界四大之相,此時正入初禪。呵棄初禪的覺受入二禪,呵棄二禪之喜受入三禪,呵棄三禪之樂受(三禪非常樂,俗說菩薩怕三禪,怕留戀三禪的禪樂)入四禪。四禪心如清水。心目為色界四禪定,再加無色界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能觀所觀皆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極為寂靜,心想雖有如無)共為八定,是即眾所周知的四禪八定。可見前五度,若無般若,則不是波羅蜜,上述之非想非非想定,最高只能生無色界最上之天,不能到彼岸。

慧:是通達事理的作用。它能分別事理與決斷所疑。《唯識論》說:雲何為慧?于所觀境,簡擇為性(分別事理,決定是非)斷疑為業(破除疑念)。慧不同于智,通達有為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大乘義章》說:真心體明,自性無為慧。故慧實即般若。般若之用,能解了諸法。《譬喻經》雲:慧解可修經戒梁僧傳序曰:慧解開神,則道兼萬億。’‘慧解開神即是真心體明,自性無。則無量無邊聖道,都在其中了。三無漏學中的慧學是般若,這個智慧不是世間說的智慧,世間的智慧很膚淺,不能跟佛的般若相比。佛的智慧,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是不可思不可議。這個事情是你腦子裏想不出來的,理解不了的,叫不可思。你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你長一萬個嘴,一個嘴有一萬個舌頭,一萬萬個舌頭來表達也表達不出來表達不清楚,這叫不可議。這個智慧是不可思議的,戒是止惡向善,定是去亂專,慧是除惑明理顯明自心。勤修此三無漏學,自然除滅三毒。三毒之中,癡是根本。癡正屬無明,無明當然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癡。行人勤修三學,生一分智慧,就去掉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勤修戒,定,慧就回頭是岸,背塵合覺了。

(五)真覺路會歸淨土

勤修三無漏學,消除自他三毒,背塵合覺,直登彼岸。這是萬古顛不破的原則。至於具體行持,則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通覺岸。但當前已是末法,環境是五濁惡世,所選行門,切須合於時代,契于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決擇。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就是說本師世尊為什麼要出現於世?只是為了宣說阿彌陀佛廣大如海的本願。也就是說: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廣演種種經教,另開教外別傳,全部目的,只為眾生歸淨土。《大集經》中佛說:末法中億萬人修道,難見一個人得道,只有念佛法門仍能救度眾生。蕅益大師說: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經論,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一切戒律都在裏面。又說一切禪定也都在裏面。所以末法行人,洗砂應知淘金,探龍須能得珠,學佛須明佛心,入道鹹歸淨土,才不負兩土導師苦心,才是真實佛子。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徑中的捷徑。《無量壽經》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小本《阿彌陀經》心信願持名為宗。這就是淨土宗的宗要。也就是淨宗的正行。先師夏蓮老於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輔行。寫了兩句話: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

這兩句是一切淨宗行人,背塵合覺的要徑,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輔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頭兩個字是戒學。末後三個字看經教是慧學。定須習,慧須聞,多看經教,正是聞。一切依據聖言量,禪宗不立文字,但禪宗的司證,沒有不合於聖言量的。中間念佛兩個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寶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寶。念佛得正定,可見念佛正表定學,老實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專心念佛,不起雜想,就暗合無所住,老實念佛,一念接一念,暗合生其心。於是暗合了《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念佛,也是慧學。念佛時都攝六根豈但不做惡事,心中也不起惡念,所以念佛也攝戒學。念佛雖攝戒,定,慧,但夏師句中,還是指出了持戒看經教,喚起大眾的重視。

夏師的第二句:察過去習毋自欺。正表息滅貪,嗔,癡。’‘察過就是檢查自己的過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認真察看自己的過錯。去習去掉不好的習氣,一些不好的習慣叫作習氣。多生多劫的煩惱,成為積習,煩惱雖除,相習未盡,這就是習氣,所以要去掉習氣。毋自欺:要認真,不能自己欺騙自己。這句話就是不但要除貪,嗔,癡三毒,還要對煩惱所留的余習,都要檢查除去,不可欺騙自己,這才真是背塵。兩句話合起來,就是淨土宗的人,背塵合覺的,全面的,具體的,必要的行持,是淨土行人修行的要徑。我們要背沙土合覺,要證到本來是佛,要覺他要自覺,就須在這十四個字上用工夫。

在這十四個字中,要抓住念佛作為核心。淨宗與密宗的殊勝之處,就因為這是他力法門。前在介紹觀音耳根法門時,已經說了,觀世音菩薩入三摩地證入楞嚴大定這一少,經歷了多少修持,破除了多少層能所,一切所都破了,一切結都開了,覺也滅了,空也滅了,滅也滅了,一切生滅都滅盡了。於是寂滅,獲兩種殊勝,上與十方如來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並得十四無畏。你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就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長壽得長壽,乃至還應大涅槃得大涅槃。這就是他力法門,所求得的種種果寶,是靠觀音加被之力。密宗和念佛法門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門。持戒,察過去習都是靠自己,必須自己振作,自己管自己,這是靠自力。但是這個自己很難靠,不是那麼老實。進進退退,力量又很微弱,所以還要靠他力。沒有自力,自己根本沒有動力,也不中用。介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觀經》指出,至心念一句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一句佛號有這麼多的功德與作用。自力能行嗎?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劫是多長啊!說不清了,電子機算機都打不出來。單位是劫,八十億個劫,這時間是多少?那麼重的多劫生死的罪,一句佛號能消。要不是《觀音耳根圓通章》講出道理來,今天大家理解《觀經》的話仍是很困難。觀世音菩薩以超越無比的大慈大悲的心,專精勤久,勇猛無畏的精進修持,證到期了兩種殊勝,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與一切眾生同一悲仰。所以就可以施無畏,有這個力量,可以讓你念觀音號的人得到無畏。因此你念就對了。我們抓住這個救生圈。密教說觀音是彌陀化身,所以念觀音正是阿彌陀佛化身的名號。念佛是核心。其餘是輔助,也不可沒有。不持戒是個漏器,多少功德都會漏光。不看經教,行而不解,只是迷信。古德說:行而不解,增長無明。不但無功,反而增過,所以必須行解相資,使理解與實修互相促進,兩方面自然慢慢增長起來。所以念佛是核心,同時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看經教,讀誦大乘。要多聞法,要多思維問題,要多問問題,這是第一句持戒念佛看經教

另外一句察過去習毋自欺。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現在那裏?都等臨死再檢驗,那就晚了。過去是不夠,到臨死才知道有什麼用,落了個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壞,連勇猛勁都沒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變這種情況,要把我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早日發揮出來。常看看念佛之後,到現在為止,自己的習氣是如何了,一不是點沒變呢?還是有所減輕呢?還有的人甚至是有所發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這是我們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覺覺他,發了大願的人就不避諱這個問題。就時時要觀照自己,所以。夏老師檢點一身都是短。把自己檢點一下,我這一身都是短處。這才謙虛,才不會錯誤估價。這才會精進。貪,嗔,癡很難對付,不可掉以輕心。不真實用一番功夫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過程中貪,嗔,癡會爆發,這仍是自然的現象,不是出軌。有的人淫欲心猛增,脾氣越來越彆扭,有的越來越糊塗,這都要警惕,不能退縮,要堅持,要祈願,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這一句佛號就是咱們數學上的無限大。總之,你真正依靠這句佛號,真正念得清淨了,你任何的習氣,任何貪,嗔,癡的毒都可以徹底消除。這個信心必須得有。所以因此,持戒念佛看經教,行解相資,要加上察過去習,綿綿密密的,使得自己對於塵緣日漸淡薄。這就是背塵的初步,再加上持戒看經的自力,念佛的自力兼不可思議的他力,這便是日覺路,我們已經在背塵合覺的大路上。

(六)覺路進程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

先師夏老以: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十四個字,概括了將業行人背塵合覺,全部的用功下手處。又以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十六個字,指出了在覺路前進的,從始至終的全部過程。夏師所示文字精簡,義理深廣,實是無上醍醐。

理明是本體,即實際理體相對。從理顯事,從事表體。譬喻:理為水,波為事,波從水現,波有千差,水只一體。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無相,現一切相。所以青青竹葉,無非法身。密宗觀音儀軌:所見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羅萬象,都如水上之波,從水所現,除水以外,沒有自體。於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深明妙諦,老實念佛,念念中暗契無住生心。念來念去,念到事一心,見思惑任運脫落,便是進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無明,顯一分法身,便是真實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無明,明顯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便成正覺。

信深。經教中說: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足證若缺信心,就不能入佛法。蓮池大師《疏鈔》中說:信即心淨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如極穢物,自穢穢他。大師說:信心就是清淨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身心渾濁污穢一團糟。這個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渾濁,它就像極髒的東西,誰接觸到它,誰就沾上了髒。所以大師總結說:信為急務。禪宗碩德高峰禪師在語錄中說: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無上佛菩提,信能永斷煩惱本,信能速證解脫門。又說:從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轉大*輪,接物利生,莫不皆由此一個信字中流出。可見是關鍵當中的關鍵。

一般人都會說,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這由於不知信有深,淺,邪,正之別。許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這個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極樂,有阿彌陀佛,只信到這裏,此信很淺,不是深信。《彌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極樂,是信事;信有彌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占兩信,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淺。若要深信,就須明理。六信中的,都包括在所明之裏面。前已說明理是理體,是法身。也就是當人的本源佛性。極樂的一切事相莊嚴,都是理體,法身,自心的流現。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體會了事物的本體,才認識事物的真實處,這才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彌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師所示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師成佛時的開示,就容易瞭解《觀經》的經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於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心是佛。這才能接受《觀經》的無上開示。不但信他佛,並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樣是信,邪,正,深,淺四種功德的差別,不是數位所能表示。

願切行專。上明理明信深,由於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體又能深信,自然會發願,產生願力。一切眾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沉淪六道痛苦無量,都是冤枉的有受苦。都是在做惡夢,驚哧得大喊大叫,趕緊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別發夢癡了,何必受這罪。一醒就什麼事都沒有了。獅子,老虎都沒有,夢境就是這樣。你懂得這個道理願力就來了。眾生都是可度的,沒有不可度的,都是由於妄想執著,一時的顛倒。信能深,願就切。切就是墾切與切合實際。不墾切的願叫做虛願。不切實際的願叫做狂願。兩者都是徒勞,不能落實。若發切願自然行持就專一了。《四十二章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辨。《大經》三輩往生都因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不是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東翻一翻,西找一找。東張西望一事無成。

功純業淨。心上理明信深,四字實是修行的關鍵,信,願,行稱為三資量,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願,願切起正行,非信不能專願,非願不能啟行。有願無行,只是狂願;有行無願,不是正行。以上四者關係密切,自然行專之後久久功夫純熟,乃到功純。由於念佛都攝六根,自然不造新業,又由於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自然業淨

妄消真顯。念佛功純,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來執著?所以妄消’‘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執著既已消除,本有佛性,自然顯現。《首楞嚴經》說: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鏡淨心明,本來是佛。所以過程就這十六個字: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這十六個字我們還不忙於後頭八個字,現在要抓前頭這八個字—‘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就夠了。

本文開頭尊師直指: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結尾在夏師之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淨除了妄想執著,恢復個人本有覺性,顯露如來的智慧功德之相。這就是聖教的根,大法的源。也是學佛者必須具有的對佛法的基本認識。有此知見,名為正見。舍此別求,難出魔綱。

眾生沉淪,只因妄想執著。恢復本覺,顯露三身,只因消除了妄想,執著。迷悟有天淵之別,關鍵處只在回頭一轉。從背覺合塵,轉為背塵合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更具體的內容,就是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這兩句包括淨宗一切要行。貫徹始終,可從初步直到歸家。

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循序進修,自然入軌。初機學人,必須從明理生信處下手,信心既深,必發切願。願心墾切,必起正行。正行專一,自易純熟,功夫純正,無有夾雜,功力殊勝,速消業力,業淨功純,妄想自然不生,妄想執著全空,本有佛性朗現,這就是全部修持的過程。

依止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這兩句,這就是背塵合覺。在覺路上,從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到妄消,真顯。就是殊勝圓滿。淨土行人,但能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決定往生。前八個字就已能解決問題。下餘八個字,則到蓮邦中繼續進修。若有人抱大丈夫沖天之志,誓願仿世破無明,見法身,那還有以下八個字,切盼您速成帶角虎,普為人天之師。

(本文結束)

一九九一年初夏於北京蓮舍重訂

相關文章:
830~大乘佛法的根本要義是般若 胡春業 緣氣:(7635)
《道果三現分莊嚴寶論》中四種轉心向佛法的思惟(下) 榮獲范道南居士獎學金 緣氣:(3929)
《道果三現分莊嚴寶論》中四種轉心向佛法的思惟(上) 范道南居士獎學金 緣氣:(4144)
修學佛法的基本認知 濟群法師 緣氣:(7062)
聽聞佛法的八難 法增比丘 緣氣:(6963)
皈依三寶在修學佛法中地位 皈依三寶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8560)
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礎 緣氣:(6844)
仁者無敵 佛法的“戰爭與和平” 如意法師 緣氣:(7101)
大乘佛法的理念與人生的意義 土丹尼瑪堪布 緣氣:(8091)
修持藥師佛法的功德利益 緣氣:(6848)
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專修金剛薩埵可不可以?這對現世和未來有什麼好處? 索達吉堪布 緣氣:(7307)
多為亡者做功德,他們就會獲得佛法的利益 緣氣:(3542)

上一篇(佛法真實的面貌) 回目錄 下一篇(佛陀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