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佛教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一九九0年講於新加坡

今天利用這個機會向諸位做一個簡報,我們的講題是認識佛教。大綱已經分發給諸位了,我們按照講稿的項目,逐條為諸位做最簡單的介紹。

第一段是緣起。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是在三千年前降生在北印度,現在的尼泊爾。依照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記載,佛是出生在我們中國年代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圓寂在周穆王五十三年,世壽七十九歲。我們一般講佛住世八十歲,說一個整數,佛是七十九歲滅度的,說法四十九年。佛法正式傳到中國,是後漢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五年傳到中國來。佛的歷史,我們通通省略掉,今天我們著重的是佛教的教義。甚麼是佛教?

第二段,解釋佛法的釋義。甚麼叫佛?甚麼叫法?我們學佛了,總要把這一件事情搞清楚。

佛陀耶的略譯,這一句話是印度的梵文,我們用音譯,而且把尾音省略掉,中國人喜歡簡單,所以用一個主要的音。在中國古時候,沒有這個字,而是佛教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新造的這個字。在沒有人字邊的這個當做否定的意思,這是我們中國古時候就有。那麼與這個音相同,但是他是人,所以就借用這個字的音,加一個,造一個新的字,這個字就變成佛教的專門名詞了,它的意義是智慧覺悟的意思,是智、是覺。那麼既然是智覺的意思,實在講也可以翻譯,何必用這個原來的音呢?諸位要曉得,佛陀這一個字的含意,雖然是智、是覺,但是跟我們中國這兩個字含義並不完全相同。所以這是不得已,非要用音譯不可。翻譯之後,再加以解釋。

它這個智,不是普通的智慧。在一般解釋裏面,它包括三種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甚麼叫一切智呢?如果拿現代哲學裏面的術語,就很容易解釋。一切智,就是知道宇宙萬有的本體,哲學家所講的本體論,你對它徹底明瞭,沒有錯誤,這個智慧叫一切智。所以一切智是空,萬法皆空,一切萬法的體性是真空,這是第一種智慧。

第二種智慧是道種智,這是知道一切萬法的現象森羅萬象。所以這個種是種種,宇宙之間森羅萬象,種種法太多太多了,不甚枚舉。這些法怎麼來的?根據甚麼道理來的?人是怎麼來的?山河大地是怎麼來的?我們這個太陽系怎麼來的?星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很高的智慧。如果對於宇宙一切萬物怎樣形成的,這些都懂得了,都知道了,也沒有錯誤,這個智慧叫道種智。比前面那個智慧,的確是要高,要複雜了。

第三種智慧,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叫一切種智。因為有一些人知道一切智的,不知道道種智。有知道道種智的,也知道一切智,仍不能圓滿。換句話說,一切智跟道種智圓圓滿滿的,那就是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才叫一切種智。

所以一切智,羅漢就證得了,道種智菩薩證得,一切種智佛才證得。這三種智可以說是羅漢、菩薩、佛陀。所以必需要加以解釋,跟我們普通觀念當中的智慧不相同。智是體,有體,當然就會起作用。作用是甚麼呢?作用是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大覺。

在我們儒家裏面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可以把儒家這一段話,解釋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明明德就是自覺親民就是覺他止於至善就是覺行圓滿,這三個名詞,不能詳細跟大家解釋,要解釋我們的時間決定不夠用。這是用儒家跟佛法配合,確實是非常之接近,這是

這是智的體與用,這叫做能覺。有當然有,所覺的是甚麼呢?就是是佛教裏面的一個代名詞,甚麼代名詞呢?就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總代名詞。我們這裏解釋心、境、事、理,括弧裏頭宇宙萬有之總代名詞,就用這一個來代表,所以這個就是所覺

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學術,不是哲學,那佛法究竟是甚麼呢?佛法就是佛法。為甚麼呢?因為哲學有能覺,有所覺,這是哲學。佛法也有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這是非常非常難懂的。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講到高級的時候,萬法一如,性相不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都是講能所不二,這是我們現在哲學裏面所沒有的。所以它不是哲學,它可以包括哲學,它在哲學之上。哲學不能包括佛法,佛法可以包括哲學。這兩個字簡單的解釋,也就是我們對於一切萬事萬法,有智慧,能夠正確的認識,能夠徹底的、究竟的、圓滿的明瞭,這叫做佛法。所以常說佛法無邊,當然是無邊。因為一切萬法沒有邊際,我們的智慧沒有邊際,對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個叫做佛法。

第三,甚麼叫做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中國人自古喜歡簡略,佛陀教育就稱做佛教,把陀、育省略掉。佛陀是大智大覺,前面說過了,所以佛陀教育就是智覺宇宙人生的教育,這是佛教的真正面目。

今天的佛教,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所看到的,有四種不同的形態出現在世間。第一種形態,就是傳統的佛陀教育。傳統的佛陀教育這個不多,在我們世間不多見,可以說很少見,大家都忘掉了,疏忽了,不知道佛教是教育。

第二種是學術,就是佛學變成了哲學了,這也有相當多。一般學者,他們學佛,都是用這一種態度,都是把佛教當做哲學來研究。我最初學佛入佛門,也沒有超越這個範圍,也是把佛教當做哲學來研究。

第三種,可以說是最普遍、最廣大的,就是佛教已經變成宗教了。它本來不是宗教,現在已經變成宗教了。這個實在很不幸,不過變成宗教也還好,為甚麼呢?不太害人。諸位要知道,凡是宗教通通是迷信,佛教裏面沒有迷信。宗教都是迷信的,宗教都是感情的,所以宗教講求熱誠。佛法裏不講這個,佛法講理智,佛法講智慧,不講感情。佛法不迷,決定不是迷信,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那麼我們想要學佛,你是學佛陀的教育呢?你還是學佛教的宗教呢?這是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的。

第四種,最不幸的了,是在最近幾十年才出現的。佛教變成邪教了,變成外道了。很多不如法的,用佛教的名義,欺騙一切眾生,我想諸位同學也時有所聞。我們在報章雜誌上常常看到,在佛門中為非作歹,這變成邪教。這是我們今天在社會上,看到四種不同的形態,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

第四段,我們要講佛法所求。佛法既然是佛陀智慧的教育,那它是求甚麼呢?教育的目標在那裏呢?此地要告訴諸位同學,教學的目的,經上有一句話,我們常常會看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也是梵文音譯,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諸位在這個表裏一看就曉得,翻成中國字,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先從下面講起,先講正覺。

覺就是覺而不迷。佛法承認世間有一些人,他覺悟。像我們世間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他的確有覺悟,他有相當程度的覺悟,但是佛法不肯把這個正字標誌給他。這個正字招牌是佛門獨有的,這個招牌不能給他。他雖然覺,不是正覺。那麼甚麼才是正覺呢?正覺在佛法有一個標準,必需見思煩惱斷盡了才叫做正覺。換句話說,雖然你有覺,可是你還有人、我、是、非,還有貪、嗔、癡、慢,你這個覺,不算正覺。正覺的人,我執一定破除了,貪、嗔、癡、慢、見思煩惱斷盡了。所以正覺是誰呢?是阿羅漢。

在佛法修學,如果你要得到這一個成就了,你真正成就正覺了,那你就有一個好像學位的名稱。我們現在世間讀書,你讀到某一個程度,得到一個學位。學士學位,大學畢業了。研究所畢業了,可以得到碩士學位、博士學位。佛法也有學位。所以羅漢、菩薩、佛,都是佛教教育裏面學位的名稱。你要是證得正覺了,換句話說,你就得到阿羅漢的學位了。如果你得到正等正覺,那你就得到菩薩的學位了。

等於佛。等於佛,當然還沒有成佛。甚麼時候才等於佛呢?必需明心見性,才能夠等於佛。沒有到明心見性,你怎麼樣也不可能等於佛的。因為佛跟凡夫,乃至於跟阿羅漢,用心都不一樣。阿羅漢以下都用八識,我們凡夫都用八識,佛不用八識,佛是轉八識成四智,明心見性。佛用的是真如本性,就是用真心。阿羅漢以下是用妄心。所以你要是能用真心,不再用妄心了,那你就等於佛了。佛用真心,你也用真心,當然你跟佛就差不多了,所以叫正等正覺。到正等正覺,你得的學位就是菩薩,菩薩是正等正覺。

那麼修學到了極處,沒有比這個再高,就是菩薩畢業了,沒有比這個再高,叫做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個更上的,這就是佛陀。所以諸位要曉得,佛門裏面講的佛陀、菩薩、羅漢,就是佛教教育裏面三個等級,這三個等級的成就,給他這個名稱,是這個意思。

下面我們簡單做一個總結,就是覺了,就是決定不迷,了是明瞭。就是明瞭宇宙人生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通明白了,通通覺悟了。所以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佛告訴我們這種究竟圓滿的智慧,是我們的本能,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如果從外面得來的,換句話說,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成就。佛說這個智慧是我們自己本來有的,換句話說,我們人人都可以做佛,人人應當做佛。這是佛法、佛教教育裏,常常提示的。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應該有的。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告訴我們:本覺本有本覺是甚麼呢?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的本覺,我們本來有的。不覺本無,不覺我們現在迷了,迷甚麼呢?把我們的本覺迷了,把我們自己無上正等正覺迷了,迷失了。諸位要曉得,這是迷失,不是真正的失掉。幾時你覺悟,你這個智慧馬上就恢復。你的智慧恢復之後,跟十方諸佛無二無別。所以佛在華嚴,在圓覺上,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佛眼睛裏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佛教是絕對的平等。佛教我們每一個人,頂天立地。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也就是成就我們對於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物通通明瞭,佛法求的是這個。所以他跟宗教不一樣,宗教裏面一定要有個宇宙主宰的神明,佛教裏面沒有。

我們供佛,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供養他是紀念老師的意思,沒有把他當神明看待。我們供養菩薩,菩薩是我們早期的學長,他也是佛的學生,他是前面的學生,我們是後面的學生。我們跟觀音、勢至菩薩是同學的關係,他學的在我先,我學的在他後,他是我的老學長,是這個關係。當然老學長學問智慧比我高得多,他有能力教我,我們也可以把他當做老師來看待。但是他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實際上是同學,同一個老師教的。一切菩薩跟我們是同學,佛是我們的老師。

所以我們稱,稱為本師,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只有在教育裏面才有師生關係。所以大家明白,不要迷惑了。

第五段講它的教學方針,這一定要知道的。佛教教學方針,在徹底破除迷信。佛教裏覺而不迷,徹底破除迷信,啟發正智,令能明辨,就是明瞭。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能夠明瞭與辨別宇宙人生一切萬法,那是真的、假的?你能夠辨別,那是正、邪?甚麼是?甚麼是?甚麼是?你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學佛,決定沒有顛倒。所以佛教非常非常之偉大,非常之難得可貴。

建理智,不是感情;大覺,不是迷惑;奮發,不是懈怠;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人生宇宙觀。我們在無量壽經裏面,惠以真實之利,看了好多遍。佛陀教育給我們是真實的利益,圓滿大乘,解決眾生一切的苦難。連生死問題都能解決,其餘的都是小問題了。最大的問題是怎樣超越六道輪回,怎樣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不生不滅,這是大問題。所以世間的小問題,雞毛蒜皮,那不足以道的。大問題都能解決,何況小問題呢?我們要真正懂得,真正肯修學,學了這一身本事,沒有一樣問題不能解決,獲得真、善、美、慧,永恆幸福的教育目標。所以大家要真正曉得,佛教教學目的目標,沒有一個不響往來修學的。所以佛教超越宗教,因為它是教育。

我過去在天主教的學院教過一個學期,他們的研究院學生都是神父、修女,我在基督教的神學院跟他們上過課,我都勸他們皈依三寶,好好的學佛。為甚麼呢?學佛絕對不違背他的宗教。譬如你信了基督教,你是上帝的兒女。你今天皈依三寶,到佛門裏面來學佛,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和你是上帝的兒女,沒有衝突嘛!你在家裏有父母,你在學校有老師,不能說我到學校念書了,我就背叛父母了,沒有這個道理,到這裏來是求學。如果你不肯到佛教裏面來求學,上帝雖然說這個兒女很好不錯,但是很可惜沒有受過教育。如果到佛門裏來接受佛陀教育,上帝很光彩。我這個小孩好,是最有智慧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上帝臉上也光彩。任何宗教徒都可以接受佛教的教育。所以如果把佛教也變成宗教,那麼它就衝突了。好像我學了佛教,就背叛了我的教了。如果大家知道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換句話,這個問題就解開了。

所以佛教跟任何宗教不衝突,跟任何國家、社會通通沒有衝突。它所求的是真、善、美、慧、永恆幸福的目標。那我問你,你學宗教要不要求這個?你要求這個你沒有智慧不行,你辨不到!所以一定要把佛教認識清楚,佛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所以現在有很多排斥佛教的,為甚麼排斥呢?對佛教無知,不瞭解。看到外面拜拜,這種是宗教的迷信的佛教,所以說佛教是迷信。人家說我們是迷信,我們也不能不承認,為甚麼呢?你到外面寺廟一看,真的是迷信。你們這些學了佛了,皈依了,甚至受了戒了,問你們迷不迷?迷啊!佛教是甚麼?不知道。修的是甚麼?也不曉得。學的是甚麼?也不曉得。你怎麼不迷呢?所以人家說我們迷信,我們沒法子回答人家,是迷信嘛!總得要搞清楚。不搞清楚,我們沒辨法接受。

那麼教學的目標,我們明白了,才曉得佛教是這樣的圓滿,這樣的美好。那麼教學的綱領是甚麼呢?這個很重要。抓到綱領,修學就容易了。大乘佛法以三皈、四弘、六度為教學最高指導綱領。這就是我們常講佛教修行。修的是甚麼?修行後面有個簡單的表修正行為。這兩個字的意義要搞清楚。 

甚麼叫修行?修行是修正行為。行為包括的範圍非常的廣大。佛法用三條,身、口、意,通通包括了。身體的一切造作,身的行為。口裏面的言語,是口的行為。心裏面的念頭,思想、見解、念頭是你心裏的行為。行為有了錯誤,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人家一聽到修行,以為一定是吃長素,是每天敲木魚念經,這個叫修行?這誤會了,都搞錯了。真正修行在那裏呢?起心動念。我念頭起來了,曉得我念頭錯了,馬上把它改正過來。這個念頭,我是利己損人?我這念頭起來是貪、嗔、癡、慢?這錯了,馬上改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在那裏修?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們開口說話,想想這話該不該說?不該說,說錯了,我們要把它修正過來。我們身體的一些動作,如法不如法?不如法,我們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做修行。

每天拜佛、念佛那是樣子、形式。形式對真正修行人來講那不重要。不重要為甚麼要有形式呢?形式跟唱戲表演一樣,作秀的。做給那些人看的?做給那些還沒有學佛的人看的。那些學佛的人那麼虔誠,到底佛教是甚麼?你們這樣的拜,磕頭,你就可以把這個道理講給他聽了,他就恍然明白了。用這種方式引誘他好奇,引誘他來問,他來問,你才能教他。他不來問你,你教他沒有用處。 

佛教既然是教育,教育師道非常之尊嚴。尊師重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佛教不招生。不招生這個人怎麼來呢?就是一個傳一個,讓他來。我們表演,做這個樣子,引誘他。他來了,來了之後再把真正的佛法教給他。所以要知道我們唱贊莊嚴,都像唱戲一樣,唱給看戲的那些人看的,你要懂得這個意義。即然我們扮演那個唱戲的人,也要認真,要唱得很像樣子,不能隨便,要像那個角色才行。所以大家要明瞭,所以佛教教育用義非常的深,非常的完美。

在幾千年前,這個教學已經做到了高度的藝術化。所以我們真的明瞭,那就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用這個方法來招生,引誘人來發問,來向佛法來請教。所以真正自己修行是重實質,不重形式。利益一切眾生是重形式,那形式就很重要了。既然曉得修行的定義了,修行要有標準。否則我修正行為,我這個行為是邪、正?善、惡?要是沒有標準,那用甚麼來修?怎麼知道我的行為是惡是善呢?怎麼曉得我的行為是正是邪呢?這就要把修行的綱領教給你,用這個標準來一衡量,就曉得我們的行為是正還是邪?是善還是惡?符合這個標準的就是善,就是正。違背這個標準的就是惡,就是邪。

第一個標準,絕對的標準,就是三皈依。這三皈依跟諸位講過,我們在錄音室也錄了錄音帶。這個題講了五十分鐘,講得很詳細,希望大家一定要多聽,要記住。為甚麼呢?這是我們修正行為的標準。標準不清楚,你怎麼個修法?沒法子修。

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三皈就是佛、法、僧三寶,這個三寶講的自性三寶。自性三寶,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而不是皈依外面的三寶。外面三寶,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諸位一定要曉得,佛的意思是覺而不迷。前面講,佛是覺的意思,覺就不迷。皈依佛是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所以皈依佛,甚麼佛呢?我自性的覺悟,印度梵文叫做佛。實在講是皈依自性覺,我們中國話就是這個意思。那麼梵文叫皈依佛。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想。換句話說,我們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所謂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甚麼叫染汙呢?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一接觸,合自己的意思就起了歡喜心了,你的心被歡喜染汙了;不合自己意思,心裏起了嗔恚心了,你被嗔恚染汙了。心地本來是清淨,一塵不染。所以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那就是染汙。所以你要常常保持心地清淨,不要被感情,不要被煩惱染汙。所以染汙就是感情和煩惱,你不要被這個東西染汙了,保持你心地清淨,這叫皈依僧。

皈依僧不是皈依一個出家人。你靠出家人,靠不住,你就大錯特錯了。你們皈依常說,我皈依某個法師。那個法師還有無常,那一天還是要死的。死了之後,你怎麼辨呢?死了之後,我皈依沒有地方,再去找一個皈依的。哪有這個道理的?這個搞錯了。

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不是皈依外面的。外面的三寶與我們修行當然有關係,但是關係不深、不親,是一層疏遠的關係。甚麼叫疏遠的關係呢?因為它能夠提醒我,我們無量劫以來,就是迷惑、邪染,無量劫以來就是搞這個。所以才搞六道輪回,天天造六道輪回之業。現在我們既然學佛了,學了佛,就要依佛的教訓來做,把我們身心行為要修正過來,像佛一樣。覺、正、淨做到了極處,就成佛了。

覺、正、淨三個字圓滿了,就成佛了。還沒有圓滿,現在還在做,做得不圓滿叫做菩薩。菩薩還是學生,圓滿就畢業了,畢業就成佛。佛是甚麼?佛是覺、正、淨這三條圓滿了。菩薩還沒有圓滿,圓滿叫成佛,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

剛才講了,住持三寶,跟我們是疏的關係,不是親的關係。親的關係是自性覺、正、淨,這是我們真的皈依處。疏的關係,它提醒我們家裏供佛像,供菩薩像,家裏供養經典,你家裏三寶俱足了。菩薩是僧寶,諸位要曉得菩薩就是僧寶。你見到佛像,一看到佛像,我們就想到自性覺,就想到覺而不迷,所以佛像對我們的功德就很大。沒有佛像就忘掉了。常常看到佛像,常常提醒自己覺而不迷。常常看到一本經書,不管你念不念,看到經書就想到我要正知正見,我不能有邪知邪見,要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菩薩、阿羅漢,通通是僧。菩薩僧、羅漢僧、凡夫僧,都是僧。看到僧眾,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所以住持三寶,它有提醒我們自己的作用。如果我們見不到住持三寶的形像,這三皈依會忘掉,所以住持三寶就有很大的功德。它的功德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覺、正、淨,提醒我們不迷、不邪、不染,所以它有這麼大的好處。 

底下說顯、密諸宗。佛教裏面有顯教,有密教。密教就是密宗。顯教、密教裏又分許許多多的宗派,每一個宗派裏又分許多法門。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佛教的法門。是方法,是門徑、門道,有方法、有門道。宗派再多,方法再多,門徑再多,你問他修甚麼?修覺、正、淨。如果不是修覺、正、淨的,那就不是佛教了。佛教決定修覺、正、淨,不管是那一宗,不管是那一派。顯教、密教都好,不管那個法門,通通修的是覺、正、淨。不過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法門用的方法不一樣。

譬如我們淨土宗用的方法是一向專念,就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用這一個方法達成覺、正、淨。禪宗用參究的方法,用參話頭的方法,用觀心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律宗用持戒的方法。像天臺用止觀的方法。所以說各種方法不一樣,但是你要曉得通通修的是覺正淨。這就是所謂法門平等,無二無別,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所以通通是修行的方便。整個佛法,從初發心到成佛道,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那一個法門覺、正、淨是絕對的修行的標準。其次講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第一個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第四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裏面講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觀無量壽經上講的深心、大悲心、回向發願心。那麼在孔老夫子儒家裏面所講的直心,就是誠意。深心跟大悲心,儒家的講法是正心。他們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所講的跟佛法也是不謀而和,可以互相印證。儒家講的少,佛法講的多。拿佛經來解釋儒家的經典,非常非常的圓滿。儒佛確實是圓融無礙。那麼直心呢?就是四弘誓願裏面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深心呢?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大悲心、回向發願心,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但是這個四弘誓願,我想你們每位都曾經發過。發是發了,口皮上發了,心裏沒有發。為甚麼呢?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眾生,我最討厭他了,我才不度他。你要度你看得順眼的、喜歡的眾生。看不順眼的、不喜歡的眾生,你就不度他。這個下面沒有注明—‘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喜歡的我就不度他,沒有這個注解。所以你要生平等心、清淨心、大慈悲心,平等度脫,不能有分別。只在甚麼地方分別呢?根機成熟沒成熟。換句話說,他願不願意接受。如果他願意接受佛法,他是我的冤家對頭,我也要説明他。他不願意接受,他是我的父母親屬,我對他也是無可奈何,沒有辨法,他不肯接受。所以只看根性熟不熟,沒有恩怨。所謂怨親平等,所以學佛的人要在這地方下功夫。四弘誓願下麵講十大願王。給諸位說,通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圓滿成就。這一次我們在無量壽經裏面講得很詳細了。

第三段講六度。六度是菩薩日常生活上的守則,就是我們日常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甚麼樣的原則來修學?佛告訴我們,第一個要佈施。佈施是甚麼呢?佈施是放下,放下萬緣。放下不是叫你甚麼事都不要做了,那個問題嚴重了。不是這個意思。是叫你心裏面放下,把你的煩惱放下,把你的憂慮放下,把你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放下,這個是最重要的,這個非常重要。妄想執著,把這些放下。所以現在大家誤會了,認為佈施趕緊身上帶點錢去奉獻,以為這個就是佈施了。這個佈施沒有用處,這個不是菩薩佈施。實在對你講,只是種一點癡福而已,不管用。對你行為修正上並沒有幫助。

譬如有些人到佛門裏面來捐錢,他為甚麼來捐錢?聽說佛門舍一得萬報,這一本萬利,這生意太好了。到佛門裏來佈施,他是貪心來的。佛教他把貪心舍掉,他是貪心來的。我為甚麼要捐錢?我今天捐一塊錢,明天佛就保佑我得一萬塊,一本萬利。到了第二天沒有一萬塊,啊呀!這佛不靈,又要罵罵佛,佛不靈了。是你自己把意思搞錯掉了。你沒搞清楚,佛不是這樣教你。教你佈施,頭一條把你的妄想執著佈施掉,把它舍掉,佈施是舍,從這地方舍起。這裏面經義非常之多。時間短,都不能夠講,以後在講經裏面都會講到。

第二是持戒。持戒呢就是守法,是佛的教誡。佛對於學生的教誡,我們要遵守。最低的限度,我們要守的五戒十善,這一定要遵守。五戒十善是基本的戒條,必定要遵守。國家的憲法、法令規章、社會的風俗、社會的道德,這通通是在戒律內容之內,我們都要遵守。所謂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入境要隨俗,一定要遵守這一個地區他們的法律規章、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這叫做持戒。所以持戒,不要搞得很狹義了。甚麼佛教裏頭,甚麼五戒、菩薩戒、比丘戒,那你就搞得太小太小了。你圈子愈畫愈小,這有甚麼用處呢?沒有用處。當然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接受,不會被這個社會所容納。這不是佛的本意,大家一定要知道。

第三忍辱。忍辱就是要忍耐,無論做甚麼事情要有耐心。天下事再簡單的,也沒有說是一天兩天就成就的。何況佛法這麼深的一門學問,它的目標是整個宇宙人生徹底的覺悟明白,哪里說是幾天、幾年就能成功的,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有堅固的耐心,要有毅力,要有恒心,我們才能夠修得成功。世出世間法,事業要想有成就,都得要有耐心。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這個非常的重要。

第四個科目是精進。精進就是日新又新,我們天天要求進步。不進步,你就會退步。天天要求進步,天天要努力。佛法的修學,從正覺到正等正覺,到無上正等正覺,要往上進步才行。不進步,不能成就。菩薩的等級一共有五十一個等級,好像念書一樣,五十一個年級。一年級升到二年級,升到三年級,這叫做進步,精進。

第五是禪定。禪定,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講的很清楚。實在講,六祖所說的是根據金剛經上所講的,六祖是從金剛經上開悟的,所以他許多原理、原則,都離不開金剛經。金剛經上有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就是六祖所說的禪定。根據金剛經: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就叫做,內不動心就叫做。這個禪定跟般若般若就是智慧,禪定跟般若是聯在一起的。因為你有定,就有智慧。有智慧就一定有定,這個要雙修。如果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心裏頭有定有慧,你的生活一定非常愉快、快樂。你沒有定,心就亂了。沒有慧,心就迷了。你心亂迷惑顛倒,你的日子怎麼會快樂呢?那不可能的事。定慧也不能細講,我舉一個例子。

我這一次到新加坡來一個月,很少出門。偶爾同修帶我到外面去看看、玩玩,也看看百貨公司,看看新的產品琳琅滿目,我們去參觀去看,也去欣賞欣賞。同修問我,法師你要甚麼?我一樣都不要。一樣都不要,心是定的。這個心是定的,我看得很清楚,我沒有一樣執著。我不執著,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最近出了一些新產品,我樣樣都知道。樣樣都知道是般若,是智慧。我不是不曉得,我樣樣都曉得。樣樣都曉得,我心裏如如不動,我甚麼都不要,所以不能說我心裏是不動,可是外頭都不曉得,不曉得不行,不曉得是迷惑呀!所以樣樣都知道,樣樣都不動心,所以定跟慧是聯起來的。所以六波羅密,六度,就是一個佛弟子、一個真正的佛弟子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我們從早到晚處人接物就用這個標準,修正自己的覺、正、淨。我們身、語、意與這六個守則,這六條都能夠相應,這個就是正,就是覺,就是淨。如果與這六條相違背,那我們就是迷,就是邪,就是污染。所以這六條,就是實際要運用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一時一刻不能離開的。菩薩修行,修甚麼?就修這個。下麵呢?十大願王。

十大願王是最高級的標準。第一個是禮敬諸佛。這是以真誠恭敬對人對事對物。因為此地講的諸佛,並不是指的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不是指這個。此地指的諸佛是一切眾生。因為這是華嚴經,華嚴佛跟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禮敬諸佛是對一切眾生。我們對一切眾生,心地裏面的恭敬,就跟恭敬諸佛沒有兩樣。我對佛甚麼樣的心,我對任何一個人都是這個心,我對事也是這個心,我對一切萬物也是這個心,這才叫禮敬諸佛。所以禮敬諸佛不容易修。你要用一個分別心,對待一切眾生,這一條就沒有了。所以這十大願王是高級菩薩的修法,不像前面六度。六度我們人人很容易修得到,這個十條我們很不容易修得到。這個十條一定要心清淨了,平等了,你才能夠修得到。你的心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換句話說這個十條你一樣也沒有。你每天只是念念而已,決定做不到。所以它的境界,普賢菩薩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律平等,是這樣廣大無邊際的境界,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所以華嚴經上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要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修普賢行。那麼我們從華嚴裏面明白,普賢行在甚麼地方圓滿呢?在西方極樂世界圓滿。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十願圓滿了。所以我們這一次選的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的歸結。華嚴經最後歸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總結,也可以說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菁華。這個關係一定要搞清楚。

第二稱讚如來。如來不是指的佛,如來是性德。你看金剛經上,我們在讀金剛經的時候,金剛經有時候講佛,有時候講如來。佛跟如來如果是一個意思,何必講兩個名詞?這在文章上講就犯了錯誤。他講佛跟講如來不是一個意思。他講如來是講我們自性。他講佛呢?是講相,那是講釋迦牟尼佛、或者是講十方諸佛,是講相。講如來是講自性,這個不一樣,這個不相同的。所以稱讚如來就是稱讚性德,本性裏面本來俱足的智慧德能,這是我們應當要稱讚的。

第三廣修供養。上能夠供養諸佛,下能夠供養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是本來成佛,所以通通要供養。這種供養有物質的供養,有精神的供養,有智慧的供養,有才藝的供養,包括的範圍非常廣泛。譬如說你的聲音很美,唱贊、讀經、念佛非常好聽,你錄一個錄音帶贈送別人,這是供養。像我們這次從臺灣帶來念經的帶子,你們這邊馬上複製了一千套,昨天晚上通通沒有了。現在還有人要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可以再做,請錄音公司再做。念的人就是供養,廣修供養。他跟你們都不認識,但是都供養你們了。你們跟錄音帶讀熟了以後,這個帶子再轉送給別人,輾轉供養,功德無量無邊。這是我舉的一個例子。譬如我們印經書,一本經書成本很低,大概只合新加坡幣一塊多一點點。我們這經書印出來之後,普遍贈送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有緣的人我們都送,這就是廣修供養,所以這個供養範圍非常非常之大。

第四懺悔業障。每一個人都有業障,如果沒有業障,那就成佛了,成菩薩了。你現在還是凡夫,一定要知道自己業障很重。怎樣消除業障呢?給諸位說,你求佛、求菩薩保佑,那是靠不住的。如果佛菩薩能夠幫助我們,保佑我們消除業障,還要等到我們求他,他才能消除我們業障,這個菩薩已經不慈悲了。對不對?大慈大悲,不要我們求他,他就把我們業障消除。這才是真正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我們磕頭做揖求他,求得那個樣子,他才來幫忙,那個慈悲意義已經失掉了。所以諸位要曉得業障是要自己消除,不是菩薩有甚麼神力幫你消除。譬如你拜懺,拜到至誠恭敬的時候,懇求菩薩來保保佑你,是甚麼把你業障消除?是你至誠恭敬消了業障,不是菩薩幫忙你消除業障。是因為你面對著菩薩,很恭敬至誠,是真誠心髮露,真正後悔,這個使業障消除了。所以說穿了,還是你自己消除自己業障。佛菩薩不過給你做一個增上緣,不是他消除的,是自己消除,就是真誠恭敬。為甚麼呢?真誠恭敬是我們的性德,這就是覺、是正、是淨,覺正淨可以消除迷、邪、染。迷、邪、染就是業障。所以跟諸位說,佛教一絲毫迷信都沒有。你們看看地藏經,念地藏經的人很多。地藏經光目女、婆羅門女超度他的母親,將他母親從地獄裏面超度到忉利天。誰的力量?是不是佛的力量?不是的。佛叫他,你回去念佛號,他自己至誠恭敬念這句佛號。你看這兩個人,一個念到一心不亂,一個念到功夫成片,這是成就。念到功夫成片,換句話說,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到一心不亂,等於證阿羅漢果。所以他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成就呢?因為他母親墮落了,他為了要救度他母親,他自己就拼命修,修成羅漢、修成菩薩。那個地獄的鬼王一看,你的兒女現在成了菩薩,你不應該在這個地方,我把你送到天上去享福去吧!就是這麼個意思。就好比說,你這個家庭,你的兒女今天做了總統。你走到哪里,啊呀!這是某某總統的爸爸、媽媽,特別看待你,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諸位要明瞭超度不是佛的力量去超度,是你自己修行力夫成就了。所以佛門常講:一子成佛,九祖升天。家裏沾光出了這麼一個菩薩,出了這樣一個大聖人,龍天鬼神都恭敬,對他父、母、祖先都恭敬,都特別看待,特別照顧。雖然你有罪惡的時候,現在不處罰。現在你家裏,你子孫太好了,你罪過以後慢慢再說吧,先出來,好像大赦一樣,先把他赦免出來。所以你念這些經,你仔細看,經不騙人。如果佛菩薩有神力,何必叫你修行,你不必修了,你一求他超度,他點點頭,好!我超度你,你可以了,何必還要你那麼苦修呢?所以佛門裏頭的確一絲毫的迷信都沒有,絕對不是宗教。宗教裏頭有迷信,所以宗教是靠祂,佛法是靠自己。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法,教給我們怎麼修法,所以這是佛法跟宗教不一樣的地方。諸位要想消災免難,一定要自己認真的修學,這個才能夠消除得了。求甚麼佛菩薩保佑?常言說得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怎麼能夠保佑你呢?但是佛菩薩形像供在那裏,常常提醒我們自己,使我們的敬,誠敬有一個目標。就因為這個像,把我們的誠敬心引發起來,所以他有這個功德。所以供養佛菩薩形像功德很大,大在這個地方。你說不出來供養佛菩薩形像功德很大,大在哪里?怎麼個大法?說不出來,這不行。說不出來,這迷信了嘛!你要能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供養佛菩薩的意義,供養佛菩薩的好處,要說得出來,就不迷信。

第五條隨喜功德。這一條破除我們無始劫以來嫉妒、障礙。人都有嫉妒心,只是嫉妒心大小而已。你看連兩三歲的小孩,你給這個小朋友糖吃,那個沒有,他就起嫉妒心了。所以嫉妒心是與生具來的煩惱。這個不好,對我們學佛的過程當中,修行的過程當中是很大的障礙。所以這個障礙要把它除掉。用甚麼方法除掉?用隨喜功德。就是見到別人有好處,我們不但不嫉妒,我們歡喜。不但歡喜,我們幫助他,我們盡心盡力,就是成人之美。別人有好事,我們幫助成就,叫隨喜功德。他的好處就是我們的好處,他的功德就是我們的功德,的確是平等。所以是斷嫉妒障礙的煩惱。所以這一條特別提出來。

第六請轉*輪。請轉*輪,實在講佛法要弘揚,佛法要人講。經上常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華嚴經上的兩句話。佛法要是沒人講解,世間再聰明、再有智慧的人,他也不懂。為甚麼呢?它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是從意識心裏流出來的,就是說分別執著的心裏面流出來的。佛法是從清淨心流出來的。佛法需要甚麼樣的人講呢?有修有證的人。現在證果的人,找不到。真正有修行的人也還可以,請他來為我們講。所以你要主動去禮請。你不請,他不來,他不會到這裏來。我懂得佛法,我來給你們講一部經,沒有這個道理。不會自己介紹自己的,不會的。要大家主動的去啟請,去禮請,禮請他來講經說法,這一個地方人大家得利,大家得利。所以這是請轉*輪。簡單的說,請法師、請大德的居士,請他們來講經。甚至於年輕的居士,也可以請他來講經,大家也要來聽。不要看他,他年紀那麼輕又沒出家,他能講甚麼?如果你要是輕慢這個講經的人,以後你生生世世都聽不到佛法,這個事情麻煩大了。這個果報嘛!你慢法,慢法的果報將來累劫不能夠聞到佛法。年輕的法師來講經,講得不好,不好我們來捧場,也很熱鬧,為甚麼呢?讓他好好的學。講經那有一天、二天講好的。哪一個法師,你去問問他,最初講經,都把人講跑掉了,講得不好嘛!所以講經很難,講得不好,人都跑掉了,他那個信心沒有了。算了,我不學這個,這個我學不會,我跟這個沒緣份,就退了心了。多少年輕人發心出來講經,兩三年之後退了心,去學趕經懺去了。所以你要曉得,你們自己要肯捧場,雖然講得不好也要來聽,給他鼓勵,使他有信心,使他不斷的在學,他慢慢就會信心建立了,才能講好,這是我們栽培法師。對於年輕的法師講經,你們肯捧場是栽培法師,培養法師。老法師講經當然你們能夠得到利益,你們培養年輕的法師。如果你們不肯培養年輕的法師,以後佛法就斷掉了。現在這個年代,講經的人這麼少,原因在那裏?大家不肯培養法師。除非像一種人,毅力很強,你們大家人都走光了,還有桌椅板凳,我一樣講,我不在乎,我這樣練成功。但是別人,人一跑掉,他受不了。受不了,他就不學了。我呢?你們跑光了。跑光了不要緊,一個人,我也講,也講得很起勁,一樣的。不容易,相當不容易啊!在一個講臺上講經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我自己的經驗是十年。十年當中沒有人捧場,而退心的人,就太多太多了。這就是大家不肯捧場,不肯栽培。我希望大家能夠栽培年輕人,對一位老和尚,你不來,跑掉無所謂,為甚麼?他已經成功了,他有沒有聽眾無所謂。年輕的需要聽眾,沒有聽眾,他馬上會退心。所以大家從今以後,請佛住世,請轉*輪。培養年輕人,捧年輕人的場,要擺在第一,第一要緊。能夠有時間儘量要來聽。聽的不好,不好可以跟他講,法師你哪個地方講的我聽不清楚?那裏講的我覺得不滿意,這個可以說的。說了他會改,讓他慢慢改,他才會有進步。你們聽了不批評,他永遠沒有進步。所以聽了要能夠幫助他,協助他。你聽不懂的地方,聽不明白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都可以問他,他會改進,他會努力的修學。這個樣子,年輕法師講經就有前途了。你看,又沒有人捧場,又沒有人請,學這個幹甚麼?學這個死路一條,所以沒有人學講經。佛法將來斷絕了,斷在誰的手上?都斷在你們居士手上,不肯捧場嘛!都斷在你們手上,所以這兩條相當重要。

請佛住世。是請法師能長住在我們這個地區。惟有長住,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利益。偶爾來講一次經,俗話說:一日曝之,十日寒之。這一年十二個月,我們講了一個月,再要停十一個月。這十一個月,恐怕這一個月所聽的都忘了乾乾淨淨了。因此要真正保持佛法熏修的利益,這講經說法不能夠間斷,不能中斷。不能中斷,才是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我們最好希望他能常住在這個地方,長時期在這個地方教導,我們這個地方人就有福了,就會有真正的成就。這是大家自己要明瞭,要覺悟,要發心。

末後這三願,都是屬於回向。第一個常隨佛學。我們學佛,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佛是我們最好的模範。但是你又會問,現在佛不在世,怎麼辨呢?我跟大家介紹的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你家裏有無量壽經,天天讀無量壽經,就是學阿彌陀佛。你把無量壽經裏面所說的通通做到,那你就成了阿彌陀佛了,你就是阿彌陀佛。你照這部經去做,做得不圓滿,那你是菩薩,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你要是完全做到了,你就成了阿彌陀佛了。所以這一本無量壽經就重要了,非常非常的重要。

常隨佛學,恒順眾生。對於一切眾生要順,一定要順。他學佛,我們順從他。他不學佛,我們也順他。為甚麼呢?我們才能夠和睦相處。他現在不能夠接受佛法,我們曉得他的機緣還沒有成熟。如果我們跟他站在敵對,那麼這個緣,成熟就愈來愈慢。我們能夠順他,一切順從他,這個緣成熟會快。他說這學佛的人不錯,我對他不好,他對我還不錯,慢慢的他就會被感化了。學佛還是好,他會自己感覺到,會接納佛教的教育,會接納佛陀的教訓。所以說對於一切眾生要順,不要違逆。對一切眾生都順了,何況對你的家人。你學佛,為甚麼你家人會反對?就是你跟他反對嘛!譬如說飲食,你學佛吃長素了,看到他們吃肉,說你們造業啊!你們將來要受果報!他們聽了心裏當然難過,當然天天跟你吵架。如果你能隨順他,學佛也可以吃肉,那我也可以學佛,這就行了。先叫他學佛,然後慢慢的他明白了,他自然就不吃。所以學佛的人對於家庭一定要和睦。經上講孝順父母,要友愛自己的兄弟姊妹。這是真正一個佛教徒,大慈大悲先要用在家庭。你這一家人都不能夠和,你怎麼能夠度別的眾生?我看到許多佛教家庭很糟糕,他們來問我,我說很簡單,家人嫉妒。嫉妒甚麼?你們看到學佛的同修,親密得不得了。對家裏父母沒學佛,一見面像仇人見面一樣,他怎麼會高興?這是人之常情,反對你學佛是應當的。如果你能夠把你對待佛教裏面同修那種親密、那種歡喜,帶到家裏去對你父母、對你的兄弟姊妹,你一家人沒有一個人不歡喜。諸位要真正反省,學佛的家庭搞得不和,是你自己學錯了。你沒有學佛,你是學顛倒的佛。所以恒順眾生重要!這個要有耐心,有真正慈悲心,要忍要讓,要有耐心。

普皆回向。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功德,與一切眾生共用。這才是真正慈悲,真正平等。這個標準簡單跟諸位說到此地。

講修行的標準,在無量壽經裏面,尤其是難得,但是不容易做到。你要是不對教義完全透徹,沒有法子做到。因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三皈、四弘、六度、十大願王,就在這一句佛號裏面通通圓滿含攝。所以這是行超普賢,這是我們在經上讀到的。但是自己沒有相當的功夫,這句佛號裏頭就沒有這些東西。幾時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佛號裏有三皈、有四弘、有三學、有六度、有十大願王,那你這個佛號就句句得力,有力量,可以念到一心不亂,可以念到破無明,見佛性。

佛教既然是教育,除了修學綱領之外,一定有課程。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教的經書,就是佛教教育的教科書,就像學校學生念的課本一樣,內容非常的豐富,在中國分成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就好像學校裏分科系,你不必完全學。你學一個科系,就可以畢得了業,就能成就。所以那麼多的東西,我們一生不要說是學,看都看不完。所以只能夠選擇一宗。一宗都太多了。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一宗的課本太多了。我們在一宗裏面取兩三種課本,就是經書,我們一生就受用不盡。真正依兩三種,就受用不盡。所以我們在淨宗學會裏,特別提出。我跟黃老居士的看法完全相同,我們事前沒商量過。我們取的這三個本子,真的是完全一樣:就是無量壽經(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三種比甚麼都重要。沒有能力修一宗,我們這一生學這三本經書就夠了,決定成就。所以要曉得佛教經典,就是佛陀教學的教科書。教科書很多,分為三大類:經藏、律藏、論藏。這底下就講了,這三類也叫三學:戒學就是律藏,定學是經藏,慧學是論藏。所以戒定慧叫做三學。佛法教科書編輯的依據,也就是講它制定的標準,就是根據戒定慧三學而訂的。小乘有聲聞藏,緣覺藏;大乘是菩薩藏。菩薩裏面有通教、別教、圓教,這是天臺宗的分法。華嚴宗分法:小、始、終、頓、圓五教。

第六段教學的善巧。這善巧是甚麼?前面介紹的是教科書。這個地方,介紹的是教學方法,它的教學法非常善巧。教學法裏面有四個階段:信、解、行、證。華嚴清涼大師就是這樣分法,把一部華嚴分成這四大部份。

第一個要有。不信你不會來學,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惟有信心建立,你才能夠入佛門來,信心第一重要。我們相信,相信佛法好,相信這個教育殊勝,我們願意來接受。所以佛法不是信了就完了,一定要理解,要透徹的理解,然後才能夠談到修行。如果你不理解,你就修行,那個行叫盲修瞎練。等於說我叫你走路,不認識路。不認識路,你往那裏走?是會走。不認識路決定會迷失方向,決定會走入險道!先解後行。先要認識路,然後才能走路,正式到達目的地,到達目標。古德在實際上做法有三個階段,就是我們學佛在修學過程上有三個階段。

第一是親師。親師就是你一定要跟一個老師學,要親近一個老師。親師呢,最主要的跟著這個老師完成甚麼?五年學戒,定慧等學。換句話說,親師這五年當中,是要完成戒、定、慧三學的基礎。在過去通常期限是五年。現在學佛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沒有這個基礎。親師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小學基礎教育,這個很重要。我們現在學佛,這個階段沒有了,諸位想想看,你還能有成就嗎?不可能有成就。一個人沒有念過小學,叫他從中學念起,從大學念起行嗎?如果要是行的話,國家何必要花那麼多的錢去辨小學、中學?那不是冤枉了。所以你要曉得,小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佛門親師是小學教育,五年學戒。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當年親近老師,這是親師。親師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只准聽這一個老師的。除了老師講經說法之外,任何人講經說法不准聽。第二個條件,我想看一些書都要經過老師同意,老師不同意的任何書都不能看。第三個條件是我從前所學的,老師都不承認,一律作廢。今天入老師這個門,從頭學起。這樣三個條件。你看那一天我在演公上人福慧講堂跟諸位介紹的時候,我下了講臺,老和尚就告訴我,他在觀宗寺也是這樣的。所以你沒受過這個基本教育的話,不容易有成就。這是在我們中國自古講的師承,真正有師承。現在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有師承的法師不多見了,很少見得到。演公老和尚也很想找學生跟他學,但是沒人肯去。為甚麼?條件太苛刻了。放鬆一點行不行?不行!放鬆一點不能成就!一定要遵守這三個條件,你才會有成就。這裏面道理很深,就是你的戒定慧三學在五年當中,才能培養一個根基。不用這個方法決定不可能。為甚麼呢?頭腦亂了。這個五年當中只能聽一個老師的,其他甚麼人都不能聽,這頭腦就乖了,其他的妄想不念。好!哪個法師來講經,哪個道埸:::,你不打這個妄想了。為甚麼?老師不准!就不想這些了。這個書好,那個書好,老師不准,就不看了。所以這五年學甚麼?就修定。修戒、定、慧。這個慧是根本智,這個根本智就是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然後是無所不知。你要想無所不知,先要修無知。所以這個五年的教學,就是修無知。老師並不給你講甚麼東西,很少給你講的,多半叫你讀誦,叫你背誦。所以我教給諸位的方法,自己去學。你能夠把淨土五經讀本從頭到尾,連序文都要看,老老實實的看十遍。再把無量壽經,我不要你五年,三年當中每一天念三遍,念上三千遍,這三年修戒定慧。這叫親師。親師,也不一定天天跟著老師。你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這就是親師。你這個三、五年當中,哪個地方都不去,甚麼都不聽,甚麼都不看,三年把心定下來,就念這一部無量壽經,那你的基礎就穩固了。無論在家、出家,將來都有不可思議的成就。 

這是真正把教學的方法、方式教給你了,老師那裏畢業了,就是把基礎打好了。打好之後,這就參學了。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這個時候就開放了,老師對你開放了。甚麼人講經說法通通可以聽,邪師說法也可以。聽為甚麼?你有能力辨別邪正,你有能力。你不會上當,你不會受騙,你不會迷惑。甚麼書你都可以看。為甚麼?你有能力辨別。這個時候開放了,你可以出去參訪,這一參訪才成就後得智。成就後得智,你才真正瞭解這個世界有多少人?有些甚麼思想?有甚麼奇奇怪怪思想,你通通知道。他有好的念頭,你也曉得,壞的念頭,你也曉得,沒有一樣你不知道,你才有能力教化大眾。你只知道好的,不知道壞的不行。你會上當,被別人騙了。所以善的、惡的,好的、歹的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個就是真實的智慧。這個智慧要跟大眾接觸,要跟大眾打成一片,你才能完全瞭解,這個叫參學。參學就是進入社會跟廣大的人群,一切事物去接觸。

五十三是代表,並不是說善知識只有五十三個,那就錯了。從早到晚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總名叫五十三參,是這個意思。可見得老師對我們的限制是有時間性的,是有很深的教育意義,是奠定我們的根基,幫助我們真辨別邪正、是非、善惡的能力。你要是不經過這個訓練,沒有這個能力,這個社會是非善惡你會搞顛倒了,好的你認為是壞的,壞的你認為是好的。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可憐,一切眾生聽騙,不聽勸。勸告他沒有用,騙他很歡喜。這有甚麼辨法?這就是他沒有能力分辨。所以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就多了。為甚麼?騙你啊!我跟你講真的你不相信,騙你一騙都來了,這可憐啊!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可憐湣者,把邪正是非顛倒了,滿腦袋的迷邪染,不曉得回過頭來依覺正淨!所以這親師五年,就是恢復你的覺正淨,恢復覺正淨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一個就是進修。進修是結夏安居,是求進步,日新又新。譬如說我們跟這個老師,我們在這個老師那裏有這個能力了,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了,這在老師那兒畢業了。畢業出去之後,當然我們到各處去參學。講經弘法也是參學,教學相長也是參學。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是不能長久離開老師,所以每一年回去跟老師住一段時間,這甚麼時候?結夏安居。所以諸位要曉得,佛門的結夏安居是進修教育。就是他的一些已經學成的學生,都到各地去弘法利生,每年回來三個月,再接受老師的教育。換句話說他一面在外面教,一面每年回來自己還學,所以他不斷的還在求進步。這在教育上的設想,實在是非常非常的圓滿。不像有一些學校的老師,教一年級的,年年教一年級,就那一本教科書,他也不要準備,年年都一樣。換句話說那個老師甚麼樣的程度?就是一年級的程度,他不能提升。他不像佛法,佛法法師教學,他自己的程度年年提升為甚麼呢?他年年要回到老師那裏去接受老師的再教育,這個好。所以這個學問才是日新又新,年年有進步,年年自己的智慧增長,自己的能力也增長,善巧方便也增長。所以幾千年前佛法就適合於最進步的科學精神,就是不斷的去接受再教育。

這底下講的是禪宗,宗門。除了禪宗之外,九個宗派都叫做。所有裏面,除了密宗之外都叫單獨成密宗。所以宗、教、顯、密,就是把佛教整個教派,無量的法門通通包括了,都統攝了。他們教學的方法都離不開剛才講的親師、參學、進修,都不違背這三個階段。可見得這三個階段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你們新加坡同修們也有年輕的,我接觸了幾位想發心出家。我覺得你們如果真正發心出家,今天新加坡有第一大善知識演培老法師,你們能夠接受他的教導,聽他的話,不要怕苦,不要怕約束,你們將來決定有成就。現在你們不能找我。為甚麼不能找我?因為我不知道在哪里,你找我找不到,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在那裏?我每一個地方住的最多的時間不會超過兩個月,最短的一個星期就走了。我到處跑,沒有道埸。一年要走十幾二十幾個地方,所以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自己在甚麼地方,你們找我找不到的。跟演培老法師。演培老法師真正有修有德,他有修的根底,他是有師承的。這是在許多法師當中,非常難得遇到的真正有師承的人。所以這是賢人,國之寶!你們這個地方自己有寶,你們不識貨,可惜啊!你們應當要親近他老人家,這是全世界很難得見到的真正大善知識,這個不要放棄。

底下呢,是特別跟諸位介紹僧團的組織,就是團體。團體是和合僧團,一定要和睦相處。它有六個戒條,也就是團體在一塊共住的公約。六條公約,這是釋迦佛給我們制訂的。

第一個是見和同解,見解要相同。見解不相同,在一起住就常常要吵架了,意見不和。所以大家在一起住,意見要相同。家庭也是如此,你一個家庭一定意見相同,你這個家庭就非常和睦,真正有家庭溫暖。如果家庭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看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意見,天天鬧彆扭,這個家庭就很痛苦,所以家不成家。這是見和同解,這非常重要。

第二個戒和同修。家庭也有家庭的規矩,一定要守規矩,要守法。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大家住在一起都歡歡喜喜。

利和同均。利是講我們的利養,我們的生活水準,一定要一樣的,沒有厚薄,這就歡喜了。所以我們收入多的要幫助少的,這樣大家的心就得到公平了,心就得平了,平才能夠安,安才有樂。所以我們不樂就是不平,就是不安。不安就是甚麼?就是不平。不平就不安。平是因,安是果報。安又是因,樂是果報。所以諸位,這是公平安樂,不要有私心。我們自己有福,讓一家人享,親戚朋友大家共用,這個團體大家共用。你能夠有大公無私的心,就會得到平。平就是安,安就是樂。利和同均這裏面有很大的學問。

旁邊同羯磨。這個羯磨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會議,議決。所以佛法是民主的,沒有獨裁的。僧團是民主、自由、平等而且是共產。我在美國、香港、遇到許多共產黨的留學生,共產黨的幹部,他們聽我講佛法,聽了之後很歡喜。他說法師你講的這個佛法是你自己想的?還是佛法本來就是這樣的?我說佛法本來就是這樣的。他就說佛法是這樣的,我們共產黨可以接受。我說當然可以接受,是你們對佛法誤會了,佛法是真正共產,利和同均。如果你們說共產黨,你們不認真學佛,你們就不是真正共產黨。真正共產黨一定是虔誠的佛教徒,一定要學佛。你們想想看,你像我這講下來之後對不對呢?佛教徒大公無私,利養能夠平均給一切眾生共用。

佛門裏頭沒有特權階級。所以從前寺院住持和尚跟底下做工的吃的東西完全一樣,穿的一樣,生活水準的確是一樣的,沒有特殊階級的。後來慢慢變質了,住持作威作福,吃小鍋了。所以佛教才會被毀滅,佛教才會遭這麼大的難。為甚麼?不如法了,把佛的教訓完全違背了,沒能做到。所以佛教才遭這麼大的難。我們學佛要學真正的佛教,不要學變質的佛教。

下面教學的藝術,這教學的藝術非常非常之美。它的教學法,在幾千年前已經運用藝術的方法來表達,用音樂、美術、雕塑、建築,包括這些佛像、香花供養,通通代表深厚的教育意義。我雖然不說,大家看這個表,也應該能夠看得懂。這就說明佛教所供養的一切佛菩薩形像,它都有意義的。你想這四大天王,我這裏寫的比較清楚的。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我們供在這個上面,諸位能看到。

東方持國天王,它代表的意義是負責盡職。我們每一個人在社會上,在家庭上都有你的職責。你能夠把你自己的職責做得很圓滿,做得很好,這是你盡到職責了,這是叫持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在社會在國家,每一個人都能守本份,都能盡他自己的職務,盡忠職守。家庭一定興旺,國家一定強盛。這個天王教給我們這個。見到他,我們就要想到這樁事情,我是不是已經盡心盡力了。

南方是增長天王。增長是求進步。我雖然是把我的事情做好了,我有沒有想到我能夠把它做得更好一點?要天天有進步,這才是佛法精進的精神。你不求進步就落伍了,做得雖然再好,你保守你沒有進步。不但要做到盡善盡美,天天要有進步,年年要有進步。所以人家說佛法是落伍的,這錯誤的,那他完全對佛法不瞭解。佛法是日新又新。

西方天王跟北方天王教給我們的方法,怎樣才能把前面兩樁事情做到盡善盡美?西方廣目叫你多看,北方叫你多聞,也就是增廣見聞。我們中國人所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要到處多看多聽,然後才能改進你自己的事業,使你自己的事業能夠飛黃,能夠發達,能夠一天一天的展新,這就是博學多聞。所以你看每一尊像,都代表有教育的意義。我們今天都不知道,都把它當做泥菩薩來看待,當做神明來看待,這實在是冤枉得很,太冤枉了。所以佛法裏面供養的神像也好,菩薩像、羅漢像,都是代表著教學的意義。就好像你們到學校看到人家貼的標語,貼的甚麼東西?佛法用佛菩薩形像塑造出來,叫你看到這個像,就想到這個意義。想到它教給我甚麼?我應該要做甚麼?也就是這些佛菩薩像時時刻刻提醒我。所以從前寺院是學校,學校兼博物館,它是博物館跟學校合起來一起的。這個美啊!這一種教學的方法,到今天就是最進步的國家,都還沒有做到。就是用藝術來表達它教學的意義,所以那是美不勝收。你真正對佛教通達明瞭,真使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佛怎麼想出來的?現在人,科技這麼發達,都還沒有想到這麼圓滿。所以佛教是非常了不起的教育,非常圓滿的教學,值得我們認真深入去探討,去學習,去把它發揚光大。今天我簡單只介紹到此地。

相關文章:
認識佛陀教育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 緣氣:(7604)
認識佛教之常識 斌宗法師 緣氣:(7103)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 緣氣:(6725)

上一篇(認識佛陀教育 (淨空法師) 回目錄 下一篇(認識佛教之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