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釋迦牟尼自淨其心》讀後

——以研究方法為中心

達照法師

  佛教東傳約有二千年的歷史了,除早期專注於譯經事業,從魏晉時代起,中國人就開始真正準確地理解了印度佛教的原有思想,並發揮了自己的看法與想法,從而全面展開了中國人對佛教各個領域的研究,同時也產生了在佛學研究方面的專著。緊接著佛經論著的不斷傳來與義學事業的迅速發展,到隋唐時期,中國人對佛教的研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於是出現了各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和各種對佛法理解之後所產生的判教,可謂盛極一時。自會昌法難之後,佛教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除了階段性的宗派復興外,僅留禪宗和淨土宗延續著一線佛光,在義學方面則遠不如從前。這是發人深思的往事!
  

近年來,海內外教界、學界都關注著佛教的前途與命運,不斷地探討、努力地求索,試圖從各個角度來對佛教作一番準確而又創新的解釋,也即繼承發揚光大。於是,義學就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然而,教界對義學的重視還是遠遠不夠的,可喜的是:教界也還有象印順法師那樣的義學泰斗,這為我們教界後學開闢了對佛教研究方法的新道路。
   筆者讀過陳兵先生的《重讀釋迦牟尼自淨其心》(以下簡稱《重讀》)一書,感觸頗深。以先生的博學,重讀佛陀的教法,其的方法,很有特色,這在《重讀》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今就其對佛陀教法的研究方法,說幾點讀後的感受。

  第一、以現代人的眼光分析古老的理論,以古老的理論解釋現代人的問題。
  這是《重讀》始終貫穿的基本研究態度,站在現代人的審視角度,用比較客觀的研究方法,對佛陀的言教作出了合情合理的分析。如《重讀》所說的:

  從現代人的觀察角度,以有益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為立場,對釋迦牟尼的思想作一概略的介紹評述。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重讀》是站在現代人的立場,把現代人認為有用的、精華的部分介紹出來。由於佛教的義理博大精深,因此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觀察,從而得到各種不同的利益。高尚的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對人類能夠起到積極有用的正面影響,從佛教學的起源、發展直到現在來看:部派佛教開始,乃至後來的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等等,都說明了佛教在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域裏,所表現的佛學研究方式是有很大差異的,這種研究方法的前提,就是因為古大德在當時當處現代人的眼光來分析、解釋佛陀的教法而形成的。
  

佛教誕生於兩千多年前,其理論模式可以說是很古老的了,但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又是在空間上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恒常性,這就給後來的學人帶來了很大發揮的餘地。無論什麼國土,什麼朝代,都能夠起著一定的作用,現在也不例外。現代人的生活環境與古人的生活環境固然不同,但現代人的煩惱卻也逃不出古人的煩惱範圍,也即是說煩惱產生的原因是相去不遠的。釋迦牟尼佛為古人講述了解除煩惱的方法,當然給現代人也是可以應用的。這在《重讀》中也表現出來了,如第一章《生死事大抓緊人生根本問題》的末尾一段說:

  在釋迦牟尼看來,人類的文化危機和種種社會人心的弊病,病根在於人類缺乏清醒的文明自覺,不能如實認識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自身生命的實相,……釋迦牟尼那種以全宇宙為座標省視人生,揭示人生缺陷和社會弊病,直指人生根本問題的智慧,對現代人來說,仍然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所以《重讀》作者在看准佛教義理的偉大和實用之處,著眼於對治現代人的種種缺陷,這樣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夠受到良好的佛教教育。如《重讀》的第八章《現法喜樂”——釋迦關於過好世俗生活的教誡》中所描述的那樣,都是針對現代人的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而予以解答的佛陀之教導。因此說《重讀》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分析古老的理論;以古老的理論解釋現代人的問題。

  第二、以確認教理來闡述教史,以客觀史料來印證教理。
   這是筆者讀過《重讀》之後的又一感受。
   首先,如《重讀》的序論中所引《金剛經》和《楞伽經》的那段,佛陀竟然否定了他自己一生的說法,所謂:我從得正覺,乃至入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這說明了佛法是超離語言文字、意識思量的。在確認諸經義理為佛陀所說的真實言教的同時,也正好證明佛陀作為一位歷史人物的真實生活景況,佛陀是言行一致的,以確認他的教理,來瞭解佛陀的日常生活情況,這也是研究佛教史比較可行而且新型的方法,這種做法在《重讀》的整篇序論中都有明顯的提示。
   其次,是用客觀的歷史資料來印證佛陀的教理,正如《重讀》所說的:

  我們在閱讀釋迦牟尼的言教時,應結合他的身教,透過其言教的字裏行間,去努力體味釋迦言說所指之和他在言說時的用心,用禪宗人的話來說,即朝釋迦老子未開口之前看,這樣才能準確理解釋迦的思想和為人,並從中發掘出對自身、對人類社會有積極效益的精華。

  這裏的身教,是指釋迦佛的親身經歷,也即屬於的範疇,也就是把佛陀的身教(史料)與言教(教理)相聯繫起來,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佛陀的思想和為人。這種以教理與教史相互印證的作法,也是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例如,過去印度人沒有史學觀念,想寫《印度佛教史》就要靠教理的各種描述,來連貫佛陀的生活年代,排列出具體的佛教史年代,然後才可以貫穿一切在佛教中出現的事情,成為一部佛教史;天臺及其他宗派的各家判教,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現代人有現代人的視角和觀點,從現在所掌握的史料來對佛陀教理作新的準確的理解,是我們現代人所應肩負的重任。

  第三、以不共世間的真諦為特色,以可共世間的俗諦為契機。
   佛教之所以能夠得到普遍的傳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取決於佛教的根本思想(真諦)之深奧,及其方便法門(俗諦)之廣大;法門廣大可以攝化各種根機的眾生,思想獨特能夠永久立於不可代替的地位。弘揚佛法,必需把握好這兩重教義。如果單講俗諦,則失去了佛法的真正內在精神;如果只說真諦,則又孤芳自賞不能與眾生相契。所以,只有以不共世間的真諦為特色,以可共世間的俗諦為契機,才能夠把佛法如實而有效地介紹給人們。《重讀》就是用現代人習慣的語言方式,說出了佛陀的根本思想與現實意義。整篇文章是以佛陀思想中的根本綱宗觀念情懷教誡為線索,展開廣泛而細緻的研究討論,這樣就能把握住佛法的真諦與俗諦,讓人讀了之後,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起到了啟迪智慧的作用。

  第四、樹立教化為目標,兼顧文字的學術性;站在信仰的立場,述說教理的客觀性。
   這是在讀完《重讀》之後的又一感受,記得讀印順法師的著作(尤其是讀他的《中國禪宗史》一書)時,也有過類似的感受。站在信仰的立場,以教化眾生為真正的目標,用客觀、科學的方法來對佛法作全面深入的瞭解、研究,經過這種研究得出來的結論,必定是生動而親切的,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如《重讀》引池田大作的話說:

  ……可以說,即使把他說成是卓越的人生教育家人類的導師,也不會過分吧!……那麼對於釋迦的悟究竟表現在哪里,即使以大量文獻為依據,也會感到不很了然。

  這一段文章是在說明佛陀的講經說法,就像是醫治百病的名醫一樣,一切都是為了治眾生的執著之病,說出了佛陀的本懷。所有的文獻都只是提供給你教化的方法,所以,即使全面得到了這些文獻資料,對於完全把握佛法和教化眾生這件大事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但是,又離不開這些文獻資料,離不開歷史的史實。因此,在樹立教化眾生為目標的同時,還需兼顧到資料的真實性和學術性。這在《重讀》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
   另外,從《重讀》一書的整體看來,完全是站在一個信仰者的立場,對佛法作了積極的評介,直示佛教教理的客觀性和現實性。古往今來有許多人常常認為佛教是過時的宗教或者迷信。《重讀》一書的出版,應該說對弘揚佛法、消除誤解能夠起到非常好的、良性的作用。最後這一點:樹立教化為目標,兼顧文字的學術性;站在信仰的立場,述說教理的客觀性。也是身為佛弟子的學人所最應予以重視的。
   除上述的四點感受之外,還覺得《重讀》作者的博學多聞,其修行境界和對佛學的理解也是令人欽佩的,把佛法描寫得活躍自如,大機大用。《重讀》以《阿含經》為主要理論依據,或從《阿含經》再延伸開來,或取《阿含經》中與大乘經典可以相聯繫的部分,綜合起來說明佛法的真實內容。《阿含經》是現存佛經中較為早期的著作,可以說是研究釋迦牟尼佛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這也是《重讀》的優勝所在。這又是筆者所應努力學習的。


   若專從學術的角度來衡量,《重讀》完全站在信仰者的立場來述說佛教的教理和教史,則難免會與史實有所出入,或者說與學界的觀點會有所差異。這對一個信仰者來說,或許是一件有益的事,但對一位學風嚴謹的人來說,卻有可能會影響對佛法的準確理解,反而起不了應有的作用。例如《重讀》所引《金剛經》和《楞伽經》上的話(如來不曾說法)來說明佛陀在強調佛法超離語言文字、意識思量。但是,據研究《金剛經》乃初期大乘時代的經典,其語言是釋迦佛為了強調佛法超離語言文字、意識思量而親口所說的嗎?還是後來逐漸發展起來的呢?這些思想是佛世時就已完全具備、語言在佛世時也已完全形成?這些方面,還是值得推敲的。
   總之,筆者讀完《重讀》一書,真是受益匪淺,給我開拓了視野,從更多的角度來瞭解把握佛法,尤其是上述的四點態度,更是現代肩負弘法重任的僧青年所必備的素養。

  1999918

相關文章:
不要觀察他人教言之一 自淨其意 阿貝迦那伽羅仁波切 緣氣:(7209)

上一篇(印度佛教瑜伽學綱要 教)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論(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