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道

  密宗的教義思想 判教 三士道

  三士道

  西藏密宗以阿底峽所著的《菩提道燈論》為基礎,把學佛的次第分為三士道:

  下士道:具有人天乘屬性,厭三惡趣苦而深信因果,皈依三寶,行五戒、十善,只求解脫個人一時的苦難,以人天乘的利樂為目的。

  中士道:具有聲聞、緣覺屬性,但求個人的生死解脫,而思惟四諦、十二因緣之理。

  上士道:具有大乘屬性,於此又可分為兩種,即顯教修法和密教修法。

  顯教:依發菩提心,修四攝法、四無量心、六度萬行,漸進佛地。

  密教:除以顯教教理修持為基礎外,更依密乘"依次修起""圓滿次第",以達到與佛平等不二的境界。

  在修學上士道之前,必須以下士道、中士道為基礎。因為從下士道能得人身,才能進而思惟生死輪回過患,進而欲求脫離生死之心;由此進修中士道,觀四諦、十二因緣法;中士道完成,更進一步思及一切眾生仍沉迷苦海,由此發起無上菩提心,誓 度一切眾生而成就佛果,此即上士道。因此,三士道等於一個大乘行者的修行階段、過程,不可忽略任何一士道。

  【三士道(藏skyes-bu gsum)】

  《菩提道燈論》中所謂修習佛法的次第──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三者的合稱。又稱三士教、三士夫道、三丈夫道論。

  《菩提道燈論》是西藏甘丹派尊者阿底峽的著作,書中認為人可分成三類──下士、中士、上士。第一類下士,是不希求解脫世間的痛苦,只求今生或後世的利樂,佛教稱之為人天乘;第二類中士,此種人只追求個人解脫,企求脫離世間流轉輪回之苦,而沒有普渡眾生的想法,佛教稱之為小乘;第三類上士,不僅自求解脫,並願普渡眾生,故佛教稱之為大乘。同此,修習次第也可分為三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三士道的理論是,一個人若想學佛,必須先訪求名師,依照師長的指導修習,以免誤入歧途;具備這項條件以後,才能從下士道依次做起。

  下士道的內容是說,人應該愛惜自己難得的一生,並努力修習佛法,以免死後墮入三惡趣中。亦即要人發願心,皈依佛、法、僧三寶,努力做止惡修善的事,以便積德積福,遠離地獄之苦。這就是所謂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樂

  如上所述,下士道雖可避免來生墮入三惡趣的痛苦中,而在三善趣中投生,但仍無法超脫流轉輪回之苦,故需要進一步遵循師長的指導,修習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涅盤的境界,這就是中士道,即所謂中士求滅苦,非樂苦依故

  但是中士道仍只求得自身的解脫,不能算是根本地滅苦,故雖登上涅盤,還應發願普渡眾生。而要普渡眾生,三善趣中的人、阿修羅、天以及菩薩都還不能做到,只有成了佛才行,因此除了發菩提心,還需要得無上佛道,實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的六度(即六波羅蜜)。如是,既可以渡己,又能夠渡人;可以成佛,可以普渡眾生,更可以永遠離苦得樂,這就是上士道,即所謂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及他苦永滅,以他為己故

  總之,下士道是要人皈依佛、法、僧三寶中士道是要人們持守戒、定、慧三學上士道是要人依六度修行,以便成佛利益眾生。

  此三士道說原為阿底峽所宣導,而由格魯派創教者宗喀巴所承襲,但此二人所說略有不同。前者認為三士道系應上中下之根機所說;後者則視之為一士夫于修行上必經之次第。

  西藏的格魯派認為三士道有四個特色︰(1)可藉此解除佛教教理中所出現的矛盾,(2)可藉此全面信順佛典中的教法,(3)易於瞭解佛陀教法的正意,(4)可避免譭謗正法的罪過。

三士道_百度百科 

相關文章:
空性如何幫助修三士道 雪歌仁波切 緣氣:(6444)

上一篇(佛陀天降日) 回目錄 下一篇(入菩薩行論&定解寶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