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六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何謂隨喜?隨是隨順。隨事隨理,隨權隨實。喜是喜慶。慶因慶果,慶幸奉行佛法、弘揚佛法。詳言之,隨事就是隨順事相;隨理就是隨順理性。理就是實相的理體,法界的本性。法界本性,不出現前一念心。現前一念心,就包括法界性和法界體。現前一念心,隨法界的功德,所以說隨喜功德。



佛的本體就是理,佛的理也就是法身。佛出世來教化十方一切眾生,這是事。由理而隨事,由事而隨理,這叫做理事無二。事不離理,理不離事。看起來是兩個,其實是一個,看起來是一個,又可以分為兩個,所以說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就是中道之理。



隨權隨實的功德,就是佛所說權的功德隨喜,佛所說實的功德隨喜。自己有了這種善因,才能聞到妙法,這是喜慶的因,而能遇到這種妙法。遇到妙法之後,專心修持,將來就會得到菩提果。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在前邊分別功德品說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彌勒大菩薩便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假使有持五戒修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們聽聞妙法蓮華經,而隨喜功德,請問能獲得多少福德?」彌勒大菩薩又說一首偈頗,向佛請教。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在世尊您入滅之後,將來有人聽聞妙法蓮華經,能在一念之間隨喜功德。那麼,這個人能獲得多少的福德?請世尊慈悲,開示一番。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大菩薩說:「阿逸多(無能勝)!如來入涅槃之後,除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此四眾之外,如有智慧的人(他們在往昔時,曾經種植善根,所以今生聰明),無論是年老,或是年幼的人,在法會中聞法華經隨喜之後,從法會出來,到其他的地方去,為人解說此經的義理,能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德。」



若在僧坊。若空閒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或者在僧人所住的地方,或者在深山穹谷的寂靜處,或者在城邑、巷陌、聚落、田里等處。其人將在法會所聞的佛法,為父母、宗族、親戚、朋友、知識們,隨著自己所知道的力量,為他們解說妙法蓮華經的義理,令他們種善根,得到隨喜功德的利益。



這些隨喜經典的人,聽了之後,再輾轉教化其他人,為他們解說經中的義理。這些人再輾轉教化其他人亦令他們隨喜功德。如是輾轉教化,乃至第五十個人的時候,其人所得到的福德,也有不可說那麼多。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善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阿逸多!輾轉的教化到第五十個善男子或善女子,他們隨喜的功德,我現在為你說一說。你應該聚精會神地聽不可忽略。」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溼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



假使有四百萬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有六趣(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和四生(胎、卵、溼、化)的眾生。有胎生(胎因情有),有卵生(卵因想生),有溼生(溼以合感),有化生(化以離應)。總之,胎卵溼化,皆是所感的業果;情想離合,皆是能感的業因。



胎生:乃因親愛之情而生(四肢的走獸)。卵生:唯以亂思之想而生(二肢的飛禽)。溼生:嗅香貪味,附合而感(昆蟲)。化生:厭舊喜新,託彼而應(蝶蛾)。這是欲界的眾生。有形是色界的眾生;無形是無色界的眾生。有想是無色界,空識二無邊處的眾生。無想是無所有處的眾生。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想非非想處的眾生。這是九種眾生的名稱。



無足的眾生是蚯蚓等類,二足的眾生是禽鳥等類,四足的眾生是獅虎等類,多足的眾生是爬蟲等類。只要在眾生數中都算。有人為求福報,隨順這些眾生所愛娛樂之具,統統布施於他們,令滿足所求的欲望。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所有的眾生,皆布施滿閻浮提的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等的一切微妙珍珠寶石。以及象、馬、車乘,和用七寶所造的宮殿樓閣等物。凡是眾生有所需要,這位大施主皆盡其所有而布施之,絕不慳吝。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



這位大施主,又布施七寶,又布施車乘,又布施宮殿給眾生。人間的人,行要乘車船;天上的人,旅行要乘宮殿。換言之,天人坐在宮殿中,可以到處去旅行,其速度比現在的火箭還要快。有人打妄想:「宮殿怎可以行動呢?」這種境界,等你證得五眼六通的時候,自然而知。這不是神秘的事,而是普通的事,只要用功修行,努力參禪,很快就實現了。



這樣的布施,經過了八十年。這位大施主做這樣地觀想:「我已經布施眾生娛樂之具,皆隨順他們的心意。他們想要什麼,我就布施什麼。然而這些眾生已衰老了,到了風燭殘年之期,年齡已超過八十歲,頭髮斑白,臉上有皺紋,不久就要死去,來日不多。我應當以佛法來訓導他們,令他們及時修行,脫離苦海,皆生淨土。」



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舍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這位大施主觀想之後,即刻召集所有的眾生,宣佈佛法,指示、教導他們,令得到佛法利益,而生歡喜。這些眾生很快便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在不久的時間,有的證得須陀洹道果(初果),譯為預流。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不同流合汙,身心清淨,不為境界所轉。已斷盡欲界八十八品見惑。當有七番生死,才能證得四果無學位。有的證得斯陀含道果(二果),譯為一來往。到人間和天上各受生一次,已斷欲界思惑前六品。在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共計八十一品思惑。有的證得阿那含道果(三果),譯為不來,不來欲界受生死。已斷盡欲界(五趣雜居地)思惑後三品,尚有色界及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想未斷。有的證得阿羅漢道果(四果),譯為殺賊,就是殺煩惱賊。又譯為應供,就是應當受人天的供養。又譯為無生,就是不受生死的果報。



阿羅漢的境界,把三界一切有漏,皆已斷盡,所謂「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在深妙禪定中,皆得自在。又具足八解脫。何謂八解脫?就是捨棄三界的貪愛,解脫繫縛的八種禪定。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4、空無邊處解脫。5、識無邊處解脫。6、無所有處解脫。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8、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佛對彌勒大菩薩說:「在你的意思之中,應該怎麼樣?這位大施主,他所得到的功德多不多?」



有人問:「何謂九地?」



答:在欲界有一地,名叫五趣雜居地。就是天、人、畜、鬼、地獄五種眾生所雜居的世界。在色界有四地:1、色界初禪天,名叫離生喜樂地。因為離開欲界的受生,所以心中覺得又歡喜又快樂。2、色界二禪天,名叫定生喜樂地。因為從定中生出一種無比的歡喜,而得快樂的境界。3、色界三禪天,名叫離喜妙樂地。已離開粗的歡喜,得到微妙的快樂。4、色界四禪天,名叫捨念清淨地。捨棄三禪的妙樂念頭,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在無色界有四地:1、空無邊處地。雖然沒有身形的感覺,但有心識作用。2、識無邊處地。前六識完全滅盡,只有後二識存在。3、無所有處地。第七識制伏了,只有第八識存在。4、非想非非想處地。定力控制第八識,不能活動為非想。定力不足,第八識又活動為非非想。不動,則無生死;有動,就有生死。



總之,將三界劃分為九個地區,作為修行者進步的標準,按部就班向上修行,用功到相當的成就,就向上升一階段。超過九地之範圍,便證四果阿羅漢或初住菩薩,結束了分段生死,尚須斷變易生死。修到等覺菩薩位,還有一分生相(變易生死)無明未斷。如果斷盡,即到妙覺果位(佛果)。可是菩薩不想斷最後一分無明。為什麼?因為菩薩發心,倒駕慈航,普度眾生,所謂「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彌勒菩薩對佛這樣地說:「世尊!這位施主的功德很多。為什麼?因為他不但布施眾生一切樂具,況且又能令一切眾生證得阿羅漢果,所以說功德是無量無邊。」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我現在分別明白對你說這種道理。這位大施主,他用一切樂具,布施給百萬億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中六趣眾生。又令這些眾生,皆證得阿羅漢果位。他所得的功德,不如輾轉到第五十個人,他所聽到法華經一偈頌,隨喜功德的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一分。乃至用算數來計算,用譬喻來形容,也無法能知道究竟有多少?」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佛又叫一聲:「阿逸多!像這個第五十人,他輾轉聽到法華經,發隨喜的心,尚且能獲得無量無邊阿僧祇那樣多的功德。何況最初第一個人,他直按在法會中聽法華經,發隨喜心,他的功德,當然比間接聽到法華經(第五十個人)的功德,更要殊勝。縱使無量無邊阿僧祇,也不可相比擬的。」換言之,在道場中聽法華經,隨喜功德不可說,不可說,也就是說也說不出來,究竟有多少。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



佛又叫一聲:「阿逸多!假使有人仰慕妙法蓮華經的緣故,到僧人所住的地方,無論是坐還是站著,在很短的時間能聆聽法華經。因為有這種隨喜功德,到來生時,定能獲得上等的車象。或者生在帝王之家,乘坐珍寶的輦輿。或者生在天上,乘坐七寶的宮殿。」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假使又有人,先在講法處坐,聆聽法華經。隨後又有人來道場,勸他坐下聽經,或者將自己的座位分給他一半,二人同坐一座。或者將座位全讓他坐,這個人的功德,等來生時,可以得到天帝釋(三十三天主)所坐之處。或者得到大梵天王所坐之處,或者得到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各位!如有人來佛教講堂聽經,要招待,幫忙找座位。假如有人沒有座位,可將自己的座位分一半給他,或者全部讓給他,將來必有福報。總而言之,凡是來聽經者,要招待,不可怠慢。不要像木頭人,不理不睬,令人生怯,下次不敢再來。要曉得,招待客人是禮貌,並非攀緣,這一點要弄清楚,不可混為一談!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



佛又叫一聲:「阿逸多!假使又有人,能對其他人說:『現在有講妙法蓮華經的道場,我們可以共同去聽經。』那個人,受其勸說,在很短時間內,聆聽法華經。這個勸告的人和那個聽經的人,所得到的功德,等到來生時,能遇到總持佛法的菩薩,共同生一處,獲得六根聰利的智慧。」



現在佛教講堂,正在講妙法蓮華經,你們可以告訴諸親好友,令他們來聽經,不但你們有功德,而且親友也沾法益,得到功德,種下善根,將來的福報,無可限量。



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在百千萬世之中,不得瘖啞之症。口中不會吐出臭氣,身上不會放出臭味。修行人不講經說法,會患瘖啞;修行人不嚴守戒律,會放臭味。若勸人聽經的功德,不患舌病,不患口病。牙齒不垢、不黑、不黃、不疏、不缺落、不參差、不彎曲,非常整齊而且潔白。



唇很端正,不向下垂,也不縮,也不粗澀,也不生瘡,也不缺壞,也不歪斜,也不厚大,也不黧黑,沒有令人討厭之處。有人的唇是天包地(上唇長,下唇短),或地包天(上唇短,下唇長),或是三瓣,或是吹火。這是前生好說是非,散播謠言之報。



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窪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鼻子正直,也不塌陷,也不彎曲。臉色不黑,也不狹長,也不窪短,沒有一切令人不喜見之相。欲令六根莊嚴,多行善功德,不造罪惡孽。凡是五官端正的人,不問而知,是功德所致。



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這個勸說他人聽經的人,和被勸告聽經的人,皆得唇舌牙齒相好而莊嚴。鼻子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寬而平,好相具足,世世所生的地方,都能見佛聞法,生起信心,接受佛的教誨,也就是依教奉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佛又叫一聲:「阿逸多,你且看!只勸一人前往道場聽法,所得的功德,就有這樣多。何況專心聽講、讀誦,在大眾之中,又能分別為人解釋修行之法,其功德更為廣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將前邊長行中的義理,用偈頌再說一遍。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假使有個人,他在法會之中,得聞妙法蓮華經,乃至對於一句偈頌,有所心得,隨喜對他人講說此偈之義理」。這樣輾轉相教,傳至第五十人時,那個人所獲得的福報如何?我現在為你們分別說明,希望你們仔細的聽講。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舉例而說明,好像有位大施主,他用種種財物來布施,供給無量無數的眾生,已經有八十多年的時間,他隨順眾生的需要,滿他們的心願。



這位大施主,見這些眾生已經衰老,頭髮白了,面有皺紋,牙齒脫落,形體枯竭,便曉得他們快要死了,遂生起憐愍之心,令他們脫離生死之苦海,到達涅槃四德之彼岸。何謂涅槃四德?就是常、樂、我、淨。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燄 汝等咸應當 疾生厭離心



我現在應當教導他們修行出世的法門,令他們皆能得到阿羅漢的道果。即時為他們方便說,由生死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直達涅槃彼岸的真實之法。



世間的一切事相,不是牢固不壞,皆是虛妄不實的幻化。好像水上的泡沫,轉瞬即逝。又像大地的陽燄,遠望似有,近視則無。你們要知道,統統是空的,不可貪戀紅塵,趕快厭離娑婆世界,回到原有的家鄉——常寂光淨土。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這些眾生聽到大施主這種法之後,發心修行,後來統統證得阿羅漢的道果。他們具六種神通。何謂六神通?1、天眼通:能看見天人快樂的境界,又能看見地獄受苦的情形,好像看電視一樣的清楚。2、天耳通:不但能看見天人的行動,而且又能聽到天人的談話,好像聽收音機一樣的清楚。3、他心通:能知道他人心中所想的事,口中想講的話。4、宿命通:能觀察自己和他人在往昔的因緣和將來的因果。5、神足通:可以在定中行動,或者在空中行走,來去自在,任運自在,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6、漏盡通:就是掃除一切煩惱,沒有一切妄想。諸漏已盡,不受後有。外道只有五神通,而無漏盡通。



又具足三明和八解脫。何謂三明?就是1、宿命明。2、天眼明。3、漏盡明。也就是知道自身和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又知道自身和他身未來之生死相;又知道現在之苦相,斷盡一切煩惱之智慧。三明在佛為三達,在羅漢為三明。智之知法顯了,為三明。八解脫已在前邊有所釋,不再贅言。



輾轉到最後那個人,已經是第五十個人,他聞到法華經只有一偈,而能隨喜功德,所得的福報比大施主的福報還要勝過百倍。這種福報簡直無法說盡,就是用譬喻來形容,也不能說明它的邊際。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像這樣輾轉地聽經,尚且能有無量的福報,何況在法會中最初那個隨喜聽法的人,他的功德更大了。各位注意!凡是有講經說法的地方,隨喜參加,定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假使有人能勸說一個人,引導他來到道場聆聽妙法蓮華經,應當對他說:「妙法蓮華經是最深奧最微妙的經典,在百千萬劫中,難遭難遇的經典。」換言之,不容易遇到有人講解法華經的機會。所以我勸你們要隨喜聽經,無論何人講何經,在可能之範圍內,要參加法會,受益匪淺。有飯可以不吃,經不可以不聽,有這種的思想,才是標準的佛教徒。切記!不可一邊聽經,一邊打妄想。或者睡覺,或者張望,那就違背來聽經的本意。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法師所講的經義,一概不知。為什麼?未歷耳根嘛!



這個人受他的教導,前往道場聆聽法華經,就是在很短的時間,而能專心聽講。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報,我(釋迦牟尼佛)現在分別來對你(彌勒菩薩)詳細的說一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隨喜聆聽妙法蓮華經的人,他所得的福報,世世沒有口患、牙齒不疏、不黃、不黑,非常整齊潔白。聖人有四十齒,凡夫有三十二齒,佛有四十齒。華嚴菩薩(唐澄觀國師)有四十齒。有何證明華嚴菩薩就是澄觀國師呢?



華嚴宗第四祖澄觀法師,又名清涼國師,他是唐朝七帝之師。他的相好而莊嚴,不但有四十齒,而且目有重瞳,夜間放光,雙手過膝,一目十行,天生異稟。他圓寂之後,印度有位證得羅漢果的僧人,來震旦(中國)弘揚佛法,續佛慧命,路過蔥嶺(帕米爾高原)的地方,忽見有兩個童子,凌空而過,這位僧人用神通制住二童子前進,乃問他們前往那處?所為何事?二童答:「我們到震旦請華嚴菩薩的齒,擬在印度文殊堂供養。」僧人又問:「何人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二童答:「澄觀國師。」言畢,二童凌空而去。



這位羅漢來到長安(唐朝的國都),將此消息宣佈,奏明皇帝,准許開澄觀國師的棺,果然發現門牙少了二顆。由此大家才知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乘願而來教化眾生。



隨喜法華經的人,唇也不厚,也不薄,恰到好處。又不縮,又不缺,非常端正,沒有可惡之相。舌頭不乾燥、不黑色、不短小。鼻子又高又直,不斷不彎。額部既廣且平,所謂「天庭飽滿」。面如滿月,目紺青色,完全端嚴,這個人的五官莊嚴,人人歡喜見到他。他的口中沒有臭穢之味,常放優缽華的清香芬芳之味。因為常讀誦妙法蓮華經,故口吐芝蘭之香味。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假使有人想聽法華經,而到僧人所住之處,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聞此經,而生歡喜心;依教奉行,我現在為你說出他應當得到的福報。這個人死後,不是生到天上,就是生在人間。在人間可得到象馬車,或者得到七寶輦輿。在天上可得乘大宮殿,獲得這樣的福報。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假使能在講經說法的地方,勸人坐下聽經,由這種因緣所得的福報,將來可以坐帝釋天的座位,或者坐大梵天王的座位,或者坐轉輪聖王的座位。何況自己專一其心來聽經,能解說法華經的義趣,依照法華經所說之法去修行,所得的福報是不可限量!

http://book.bfnnet.org/books/0134.htm
相關文章:
【No270】《妙法蓮華經》「十如是」 黃國清論作 緣氣:(6053)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 指導教授:岑溢成教授 緣氣:(6246)
妙法蓮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緣氣:(7935)
妙法蓮華經序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緣氣:(3875)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緣氣:(4062)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緣氣:(4100)
妙法蓮華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 緣氣:(4849)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緣氣:(4154)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緣氣:(4025)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法師講述 圓瑛法師講述 緣氣:(4856)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文珠法師講述 緣氣:(4267)
妙法蓮華五濁開 蓮花生大士傳 文殊摩詰 緣氣:(7994)

上一篇(內典研學要領講記(1)) 回目錄 下一篇(《道果三現分莊嚴寶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