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第九世創古仁波切

「示解脫道」(大手印傳承啟請文論注) 

 創古仁波切

繆樹廉居士翻譯自1985年春季英文「探索」第6卷第2期 

 

   「大手印傳承啟請文」是噶瑪噶舉弟子每日必誦之功課。其文簡短,其義精深,包括證悟大手印道的一切因素,今依噶瑪噶舉傳承總住持第九世堪千創古仁波切之開示,譯為中文,以饗讀者,願我全體道友,讀者聞者,皆獲金剛持及大手印傳承歷代祖師之加持力,能仔細閱讀,進而思維、修持,速證菩提,普度一切煩惱罪障眾生,悉皆安樂。

 

    第一篇

 

  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們應視俗世生存為病,視佛法為藥,視法師為醫生,視修行之果為對治此病之藥方。

 

  詳細的說,人應該把「輪回於六道」視為自無始以來所患之病。這個病來自業力習氣的污染,以及因為習染和生於六道的痛苦,所產生的不可抗拒的衝動行為。

 

  當人患病時,通常都應該要吃某些藥以期痊癒。同樣的,要除輪回生死之病,則非修行佛法不可。因此,人應視佛法為對治他所處苦境之妙方,修行人應以這種態度來接近佛法。

 

  然而,疾病是複雜的,即使人有了藥,如無醫生指示,也不會用;他不知道什麼藥該在早上服,什麼藥該在晚上服,什麼食物應禁忌,什麼食物能吃,以及什麼事要做,什麼事不要做。

 

  服藥之前應先問醫生。同樣的,修法之時,修法者應請教通曉證悟之道及能教他如何行道以達成目標的善知識或法師。

 

  如果修法者聽善知識的話,並適當應用佛法,他就可以治癒在生死道中無盡輪回之病,終止不可抗拒的轉生六道之苦,而達到全無輪回生死之苦的佛位。

 

  概言之,人於聽法之時,應舍「六非」─我慢、缺乏信心、無實行心、攀緣外境、心懷狹隘、和情緒低落。「六非」的問題分別解釋如下:

  詳言之,關於我慢,據說沒有水能停留在傲慢之「尖」。如果人在接近佛法教導之時,心裡認為自己比法師知道的多,認為法師所教之法簡單得不值一顧;或認為自己已是很有成就的人,無需這種法教;或懷著任何其它傲慢的想法,那麼他就不能吸收任何教誨,也就不會獲益,因為「我慢」將使人與外來的影響絕緣。

 

  同樣的,缺乏信心也會使人不能接受教義。如果人對於所受之法教沒有信心,他也不能適當的接近法教。

 

  而即使能夠聽聞及了解法教,卻無心以任何方式去實修或應用,那麼這些法教也等於白費。佛法的教導不是供人讚歎的,一定要去實際應用才能使眾生脫離苦海。

 

    其次,如人在聆聽法教之時,精神分散,左顧右盼,想這種形色或那種形色,把注意力放在所見所聞的種種事物上,而不放在法教上,那麼他根本就沒聽到法教,法教還是白費。

 

    同樣的,如人在聽法時,耽於內心的幻想,而使自己在受教時與外來的影響絕緣,那麼這些法教也無法對他產生利益。

 

  最後,如果弘演法教時,受教者過於沮喪或悲傷,那麼他就會陷入這些情緒而不能傾聽法教。

 

  所有以上過錯,一般稱之為「六汙」,在領受法教之時,都應避免。

 

  概言之,釋迦牟尼佛依眾生根器,以顯經及密續對不同眾生施教。此二者中,密教遠較顯教為深。(所以不易為一般人瞭解,故稱之為「密」)密續分四級一作密、行密、瑜珈密和無上瑜珈密。本書中所討論的大手印啟請文,即與最高級的無上瑜珈密有關。

 

    密續可依其義理而教,亦可依其對修觀者的直接指示而教。前者是以完整的體系,為諸密續加上「道與道果」等標題,用論注方式弘演。後者則是逐步指導禪修之人,以使他漸悟心性。

 

  在古代,偉大的上師,如薩惹哈和帝洛巴,既不討論密續的性質,也不以論注的方式施教。他們只是實際指導禪修。後來,為了傳授大手印的意義,有些上師開始對「道」的本質予以概略的說明,而開始了論注密續的傳統。

 

  本書即採用論注的方法,按大手印修行的四個階段,來討論大手印道。這四個階段是:「共同加行」,即是使心轉離生死輪回的四種觀想;「不共加行」,如皈依、發菩提心等;「發展定力」或「三昧」;以及獲致「慧觀」。這些講解就是為一篇簡短的大手印傳承祈禱文所作的論注。此祈禱文名為「大手印傳承簡短啟請文」,作者是第七世噶瑪巴的弟子卓伊吉本噶占寶贊波。這位喇嘛當時並非轉世活佛,但是由於他能精進修持大手印,得到證悟,而終於成為第八世噶瑪巴米卻多傑的上師。因此,在噶舉巴的傳承中會永遠提到他。

 

    雖然此一傳承啟請文相當簡短,但仍然包括了證悟之道的一切因素,故而選來做此論注的適當依據。此論注名為「示解脫道」。

 

  啟請文原文第一行是禮敬光榮的金剛持,其中「金剛持」亦可譯為「金剛總持」。「金剛持」這個名詞的意義可分為兩部份解釋:「金剛」代表最高成佛所證悟的不變性,「持」則意為「掌握」或「持有」。所以,修大手印者首先所禮敬的物件就是那根本的證悟境界,在此境界中,才可以找到究竟的永恆不變之性。

 

  祈禱文可用兩種方式去著手研贊:1.將它視為真正的祈禱文去讀誦,這樣它就可以做為表達虔敬的基礎;2.或按照文中所指示的修行層次去研讀。如果是按照前一種方式念誦時,應具有對傳承的恭敬心,或在前面的空中,同時懇切向上師祈求並接受傳承的加持。由於接受傳承的加持力,自已就能獲得成就。沒有這種加持力,就永遠無法達成密宗的修行目標。

 

  在本論文中,啟請文所開示的修行層次是被分為兩大部門來討論:1.觀想的層次:2.禪修的層次。這兩種修行的層次,就可以獲得大手印的傳承的加持。

 

  概言之,佛法的傳承,有兩種不同的方式,那就是「教法傳承」和「證悟傳承」。所謂「教法傳承」是指上師與弟子間代代相傳的論注傳統;「證悟傳承」是指弟子們的實修開悟,他們是在上師的加持之下,依戒師的教導,修習禪觀而達成目標的。此「證悟傳承」,就是修行者在本修持中,所要發心的範圍。

 

  過去的大師,如岡波巴、第一世噶瑪巴杜松淺巴,以及竹巴噶舉大師噶贊巴岡波多傑等,他們都曾經說過,未來想要修持大手印的眾生,應不斷的一心祈求傳承加持,以便獲得證悟。如果我們謹遵此囑,懇切祈求,就一定會得到成就。對此無需懷疑或猶豫,因為修行人如果對傳承生起真正的恭敬心,他就必得證悟成就。

 

  一個人如果懷有以上這種信念並且發心正確,然後致力著手開始修行,他就是以第一種方式用功開始修行,依照此種方式修行就像使用工具一樣。不久之後,他就能極其快樂的自己走上大手印道。他心中會感到自己只是為了喜歡修行而修行,因為他心中永遠渴望修道而修行,這樣的人將發展出第二種用功方式,亦即運用他對大手印接受的能力。

 

  第三種用功方式就是不厭倦的用功。人一旦發了心要去證悟大手印,他就應該堅持下去,要不離於大手印道,更要不斷致力於大手印終極慧觀的成就。如岡波巴、杜松淺巴及噶贊巴所說,有這種不間斷不厭倦的用功,將來一定會產生對大手印的了悟。所以我們都應該懇切的一心念誦此祈禱文,並能切實依教奉行。

 

  在念誦此啟請文時,應觀想自已化現為金剛亥母,或其它任何自己所修持的本尊,也可以只觀想自已的普通形象。然後,觀想在自己的頭頂上有一朵蓮花,蓮花上有日輪和月輪,輪上坐著自己的根本上師,觀想根本上師就是大手印的體性。

 

  因為根本上師的心才是真正大手印的本質,所以應以上師的清淨心相,而非以上師的普通身相,來觀想上師。因此,我們應觀想上師為年齡很高,身穿三件藍色僧衣的第一世噶瑪巴杜松淺巴為根本上師,他頭戴空行母所織的金剛寶冠,象徵他的成就;應觀想杜松淺巴的頭頂之上有其根本上師岡波巴,身穿僧衣,頭戴岡波巴法王帽;在岡波巴的頭頂之上有密勒日巴,身現藍綠色,表示他修苦行法,身穿棉布做的白袍,頭髮結在一起,再觀想密勒日巴的頭頂之上有大譯師瑪爾巴,身現深紅色。

 

  在大多數的論注裡,當然也在瑪爾巴的相應法裡,據說瑪爾巴很胖,頭髮直豎高達五個手指,現攻擊與忿怒狀。但本評注是依照噶瑪迦米之教法所寫,他描述的瑪爾巴是頭髮結在一起,身穿一件有中國式長袖及大披肩的Chuba。此一傳說中沒講瑪爾巴有特別顯示攻擊性的表情。觀想時,應觀想瑪爾巴的頭頂之上有其根本上師那諾巴,身現深藍色;那諾巴的頭頂之上有帝洛巴,身現淺藍色。他們都穿著白色的衣服,戴著印度成就者所戴的骨飾,頭髮結在一起,堆在頭頂上。

 

  繼續觀想帝洛巴的上方有金剛持,身現藍色,一面兩手,上身配戴珠寶嚴飾,身穿五件絲袍,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雙手在胸前交叉。他身所現的藍色表示不變的本性。交叉于胸前的金剛杵和鈴表示方便與智慧的合一整體性。

 

  再觀想噶瑪巴杜松淺巴的四周有許多其它噶舉巴的上師,沒有特定順序的集在一起。尤其要觀想噶舉巴中的八個較小傳承的創立者法莫竹巴,亦應觀想其它「大傳承」的創立者,如巴讓傳承的創立者巴讓達摩旺竹,以及法莫竹巴最著名的弟子,如創立華供傳承及大力弘法的華供可巴吉頓岡波,創立塔隆傳承的塔隆藏巴垂西寶,創立竹巴噶舉傳承的林欽瑞巴柏瑪多傑,創立測巴傳承的藏測巴宗竹垂巴,以及創立雅藏噶舉巴派的卓傑雅藏巴。

 

  然後再觀想這些上師同時放光,到十方一切佛土中,召請所有上師降臨,化光如無盡流水一般,收入以上所觀想的上師們身中。此時應對傳承心懷至誠,向所有上師祈禱,或者背誦「喇嘛岡柏」(lama gyang bod)祈禱文,亦即「遙呼上師」祈禱文。

 

  「岡」(gyang)的意思是「從遠處」,「柏德」(bod)的意思是「呼喊」,所以此祈禱文即是從遠處對喇嘛上師的呼喊,就好象離開母親的孩子呼叫母親前來一樣。修法者就是迷失於生死輪回之中的人,他呼喊上師來救他離苦,渴望解除生死輪回的劇痛。

 

  我們應以這種心情誦此祈禱文,並用美好的音調把它唱出來。然而,如果我們不會唱,或者唱不好,也可用任何足以增加信心和熱誠的方式來念誦。譬如,只要能使熱誠增加,也可以像吠犬那樣高聲大叫,也可以低聲細語。當念誦時,應在心中感到有極大的熱誠和懇切,甚至使皮膚感到顫動,或者哭泣,使我們能領會到一種非常有力的經驗。這就是一切禪修的開始。

 

  念誦「遙呼上師」祈禱文之後,應再觀此傳承的所有上師都化為光,收入中央噶瑪巴杜松淺巴的心中。然後再觀想噶瑪巴杜松淺巴亦化為光,收入修法者自己的心中。這一段的修行,從觀想傳承的上師和念誦祈禱文到所有上師都化為光,收入修法者自己心中為止,稱之為「生起次第」。下一階段的修行稱之為「圓滿次第」。

 

  此時,修法者應感到一切上師的身、口、意與自己的身、口、意,就如水溶入于水,完全相合,不可分離。

 

  得到了傳承的加持以後,心就應該保持無作無為的狀態,住于自己的本性。一切事物皆由心之自性所生,不必想要改善任何事或關心任何事物,而應讓心保持原狀,根本不必去更動它。任其自在,如其本來面目。

 

  以上情形,可用下例說明,如果你把一隻貓鎖在室內,貓不會高興。它會爬到屋頂上,潛入屋底下,徘徊於各個角落,想盡方法想要出去。但是如果你把門打開,讓它出去,讓它愛去那裡就去那裡,這樣一來,它反而沒有特別要去的地方了。它可能出去轉一轉,到了吃飯時又回來了,並且通常都會留在附近。人心似貓。如果人把心鎖起來,想要追蹤它所有心的活動,想要記錄下每一個心念,那只是自己在打擾自己的心。這將會使心不斷追逐事物,想要找出一條出離自心之路,而結果則是毫無收穫的遊蕩。但是,如能任心自在,不去管它,只是曉得它,覺知它,那麼心就沒地方去了。它將無法出離自身。它將無法擺脫自身,而只會行使它本具的功能。這樣,心就自然會在自性之中鬆弛下來。

 

  任心自在,將一切突起的妄念、激動、或心相都只視為深靜水面上所起的波浪。如果平靜的湖面突然起波,這並不能絲毫改變湖水之本性:水還是水,波也一直還是水。水性並不因生波與否而有所變異。同樣的,無論有無激動和妄念,心性總是不變。根本說來,平靜之心並不含進步之意,激動之心亦無退墮可言。明白此理,堅持此一觀點,就應該任心保持本來面目,不加以任何有關好或壞的修整或對治。這種任心保持本來面目的做法,就是真正修習禪觀。

 

  以上述這種方式祈禱,及以上述方式修習禪觀,是接受傳承上師加持的一種極其善巧的法門,因為它將祈禱與禪觀的因素結合在一起。是故,我們應不斷對傳承做禱告和祈求。

相關文章:
1009~「示解脫道」(大手印傳承啟請文論註) 大堪布創古仁波切 緣氣:(7189)

上一篇(指示大手印精髓 ) 回目錄 下一篇(虔心悲切祈請上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