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

目錄
  玄奘法師的家庭環境(1)
  出家和研究佛經(2)
  西遊過五烽(4)
  高昌王的苦留(10)
  進入北印度(14)
  中印度的盜險(17)
  在那爛陀寺(19)
  曲女城大會(22)
  回到祖國(25)
  光芒萬丈的翻譯事業(27)
  法顯法師傳(31)
  弧苦伶仃的身世(31)
  踏上艱苦的旅程(32)
  在印度的學習(34)
  返國途中的虛驚(35)
  法顯法師的翻譯工作(36)
  大唐玄奘三藏西域記(37)
  附錄(44)

  玄奘法師的家庭環境
  玄奘法師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不僅是我國佛教學界負有崇高聲望的大德,而且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翻譯家。神話小說《西遊記》所寫的“唐僧取經”中的“唐僧”,指的就是他。雖然《西遊記》只是玄奘法師西游行程為背景的幻想的神 話,而玄奘法師則不只實有其人,並且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於冒險的、勇於克服困難的、在溝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貢獻的一個人。
  玄奘法師本姓陳,名___,河南洛洲緱氏縣人(今偃師)人。曾祖陳欽,在南北朝時代作過後魏的上党太守。
  祖父陳康,在齊朝作國子博士。父親陳惠,身高體壯、美眉朗目,平時潛心學問,一生不做官,很為當時人所景仰。玄奘法師是他的第四個兒子。
  玄奘法師的體格和性格,都很像他的父親,而眉目疏朗、相貌端嚴,還要超過他父親。他從幼聰明絕頂,悟力特高,深得父親的鍾愛。在八九歲時,就開始攻讀古代的經典。平時在家裏埋頭用功,不大出來與其他兒童玩耍,就是外邊鼓樂喧天、歌舞動地,他也難得出來一次看熱鬧。
  中國在南北朝時代,佛教大為流行,玄奘法師生在結束了南北朝的隋代。出家作和尚的人還很多,他的二哥陳素,法名長捷,就是在東都洛陽淨土寺出家。當時洛陽有四個道場,中有不少佛學名家。他這位哥哥對弟弟的學業極為關切,常約他到道場學習佛經,因此就引起玄奘法師出家的要求。
  出家和研究佛經
  隋煬帝(楊廣)大業十年(六一四)朝廷決定要度二十七個和尚,舉行公開考試。那時玄奘法師才十多歲,又因讀經時間太短,沒有被錄取。他惆悵徘徊在公門旁邊,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見,當時就問他為什麼要出家?他說:“我要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本來欣賞他的端麗的相貌,聽到他要繼承釋迦的事業,弘揚世尊的遺教,又驚佩他的浩壯志氣,就破例把他錄取。並向同僚表示:“我這次要度這個孩子成和尚,是因為想到誦業易成,風骨難得。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風骨,將來必能成為佛門偉大的人才。”就這樣,玄奘法師在淨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師在淨土寺跟景法師學《涅___經》(是佛教思想中心的經典之一),跟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是綜合大乘唯識要義的典型著作),興趣極為濃厚。由於他一聽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記得,很使大家驚佩,於是就請他擔任復述。這時他雖然還是一個小孩子,可是已經引起大家的注意了。過了四年,歷史上出名的好大喜功而又荒淫無恥的隋煬帝楊廣,在江都(揚州)被宇文化及所殺,一時舉兵起義的很多,中國又成大亂的局面。如:李淵在太原、薛舉在隴西、蕭銑在江陵、李密在河南、都紛紛割據一方,四出攻打。洛陽是軍事重鎮,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李密領兵攻破後,曾有嚴重的破壞。
  玄奘法師聽說李淵佔據長安,頗得人心,就同哥哥離開洛陽,前往觀光。但那時的李淵,創業伊始,只重軍事,對學術方面還不大注意,使他很感失望。當時精通佛學的人,大多往游四川,玄奘法師也就同哥哥一起經子午穀入漢州。在那裏,果然遇到了空、景二法師。月余之後,並一同到成都。這期間,他特別的刻苦耐勞,努力學習。所以在短短二、三年的功夫,便精通了佛教的重要經典。當時聽講的人不下數百,但對佛學的研究,沒有一個能及得上他,因此他就成了一時人們仰慕的中心。他的哥哥兼好老莊、談吐風雅,也受到四川人的敬重。
  玄奘法師是個求知欲極盛的人,他即精通佛教經典,在四川已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因而又想東歸訪求高人,不料哥哥堅決攔阻,不肯放行。 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結伴乘船東下,路過荊州天皇寺,講學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湯陰縣),向休法師質疑問難;到趙州,跟深法師學《成實論》(佛教小乘“經部”的要典)。然後才入長安大覺寺,跟岳法師學《俱舍論》(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這些佛教經典的學習,在他不但耳聽一遍就能完全懂得其中旨趣,目過一次就能記在心,並且還能深入鑽研,領會到大家所見不到的道理。當時長安有常、辯兩大德,號為佛學權威,聲馳海外,從學如雲,都對他特加稱賞,贊為佛門“千里駒”。因此學徒側目,譽滿京都。
  西遊過五烽
  玄奘法師在國內遍向佛學名家學習的結果,固已精通了不少重要的經典。但他昆覺得這些人各擅宗派,義旨有殊,考驗經典,亦不盡同。使他意識到過去翻譯上,辭不達意處一定很多。因想,佛教是從印度傳來,要解決這些疑問,求得正確理解,不到印度研究,便難達到目的。又想到以前的法顯、知嚴等法師,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出家人,他們既能求法西方,導利群生,自己又何當不能作繼起的努力呢?這樣主意打定,結好同伴,他就正式上表申請。這時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元年(六二七),因國內還未完全平定,曾有禁止國人出番命令,因此沒有得到批准。同伴都作罷論,獨他立志不移。但他也想像到路上一定艱險萬狀,所以除不斷念佛外,就自動先以人間種種苦痛來磨練自己一番,作為自己能否克服艱險的考驗。
  這年秋天,陝甘一帶發生霜災,災民四出逃荒,他就乘機雜在災民群裏向西出發,決定由現在的甘肅,經新疆至印度求學。他由秦州(天水縣)過蘭州,到了中外通商要地的涼州(武威縣)。在這裏他曾接受邀請,講經月餘,西域各國的商人來參加聽講的很多。歸國後多向國王稱讚,所以玄奘法師的西行求法,在西域早已到處轟傳了。
  可是也正因此,引起了涼州都督李大亮的注意。因為那時禁止百姓出國。他就把玄奘法師找來,追問來由,逼令還京。幸得當地慧威法師説明,派兩個小徒暗送西行。但這是一種犯法的行為,不能不特別謹慎。一路晝夜行,到達瓜州(安西有瓜州城)。他打聽西路情形,有人告訴他:“從此北行五十餘裏瓠轤河(疏勒河)下廣上狹,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門關,是必經的道路。關外西北又有五烽,駐有守望的官兵。各烽間相去百餘裏,當中沒有水草。五烽之外,才是莫賀延磧,伊吾國境”。他聽到後,內心極為愁悶,所乘的馬又在這時死去,正不知該怎麼辦理。沉默了一個多月後,涼州的訪諜也到了,叫所在州縣注意通緝歸案。州吏李昌是一個信佛的人,猜到被通輯的玄奘法師一定是他,就拿出命令叫他看。他遲疑半晌未答。李昌就說:“你把實情告訴我,我可以給你想辦法。”他就據實說明,李昌深為感動,當面撕毀文書,勸他趕快離開。這時送他的兩個徒弟一個先去敦煌,一個被他遣回。他雖然買得一匹馬,又苦於沒有人引路,因此仍然陷於極端的憂悶中。
  第二天,他同寺內的胡僧們在道場誦經,有一胡人叫石___陀的前來禮佛,並請授戒。玄奘法師為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謂之五戒)。 他很歡喜地辭去,接著又很快送了些餅果前來。玄奘法師見他身體健壯,貌又恭謹,遂說出了自己的心願。那胡人,慷慨許諾,說:“願送師父過五烽。”玄奘法師大為歡喜,又出錢去買馬一匹,於第二天傍晚時間,果見這位胡人偕一老翁,騎一匹瘦老赤馬前來。玄奘法師見了,心裏感到不快。胡人為他介紹說:“此翁對西路極熟,曾去伊吾三十多次,所以同來商量。”那老翁接著說道:“西路險惡異常,沙河阻遠,又有鬼魅熱風,遇到就要喪命。同伴眾多,還常迷路,你現在單身一人怎麼可行?還是多作考慮,不要自輕身命。”玄奘法師答道:我為求大法發願西行,若不到婆羅門國,決不東歸。縱然死在半路,也不後悔!”老翁見他意志堅定,就說:“若是一定要去,可乘我這老馬。這匹馬往返伊吾已十五次,知路健行,你那匹馬是不行的。”於是他就和老翁換馬而別。開始和胡人偕同夜行。大概三更左右,走到河邊,遠遠望見了玉門關。這兩岸有一丈多寬,兩旁有梧桐樹叢,胡人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馬而渡。
  過了河後,玄奘法師心中好像放下一塊石頭。在欣慰中解鞍休息,玄奘法師與胡人相去五十步,彼此下褥而睡。可是沒有多久,他發現胡人突然拔刀而起,向他走來,但到距離十余步處突又折返。玄奘法師懷疑胡人起了壞心,當即霍地坐起,念起佛來。胡人還臥後,玄奘法師始終不敢入夢。天明時喊胡人起來,準備出發,那胡人竟說:“我覺得前途非常危險,又無水草,只有五烽下有水,必須夜間偷水而過,但如有一處被發現,命就不保,不如歸去妥當。”玄奘法師當然不肯,胡人露刀張弓,命他前行。玄奘法師為防備意外。不肯居前。這樣並肩走了數裏,胡人又停住歎息道:“師父一定通不過,如被捉住,要牽連到我怎麼辦?”玄奘法師當即發誓道:“縱使切割此身如微塵,也絕不牽連,請放心好了。”並即贈馬一匹,勞謝而別。從此玄奘法師就孑然一身,開始孤行寂寞的沙漠了!
  玄奘法師遠望前方,完全是無邊的黃沙,哪里有顯明的道路。他只好望著骨堆,馬糞前進。由於初涉沙漠,孤單無伴,再加上人們傳說的鬼話,使他在極度昆惶惑不安的心情下,眼前產生了一幕幻覺:他忽然見滿沙磧間都是軍隊,乍行?乍息,又有無數裘褐駝馬,旌旗大舞。移形換貌,倏忽 千變,遠看極為顯著,漸近則歸微滅。初疑遇到強盜,後覺 遇到鬼怪。這自然影響到他心情的不安,但他想到自己的宏願,重新抖擻著精神,心也就安定了下來。
  約莫走了八十餘裏,見到了第一烽。他怕看守的人看到,於是隱伏沙溝到夜方再起行,到烽西看見了水,就下去飲水洗手,不料剛想取皮囊盛水,忽有一箭颯然飛來,擦膝而過。正驚駭間,又是一箭飛來。他知道已被發現,乃大聲說:“我是從京城來的和尚,請你不要射我!”說罷牽馬向烽,烽上人亦開門出來,領他去見作校尉的王祥。當他說明經過後,王祥也不見怪,但說,西路艱難遙遠,你終走不到,不如就近到敦煌跟張皎學習。玄奘法師當時表示任憑拘留,就是用刑罰也不東移一步。王祥大為感動,就答應為他指示道路。果然第二天飯後,使人預備水及面餅,親送十餘裏,囑咐道:“從這一條路可以一直到第四烽,那裏的校尉是我本家,叫王伯隴,到時可說是我叫你來的。”
  玄奘法師照著指示,進入了第四 烽,仍舊擔心留難,打算偷偷取水而過。那知剛到水邊,已有一箭飛來。他又照樣的報上姓名,見到烽官,把王祥的話說明。王伯隴歡喜留宿並贈大皮囊和馬夾。指示他不必走向第五烽,那裏人生疏,恐怕發生意外,可從此西去百里許,向一野馬泉取水。
  從這裏開始,才算踏上了莫賀延磧。這磧長八百里,古稱沙河,也就是大戈壁。那裏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也無水草,是行旅人最艱苦的途程。在孤影伶仃的寂寞行程中,他總覺得奇形怪狀的惡鬼,圍繞前後。他是信仰堅定的人,只是誠懇的默誦佛經,安定自己。當然誰都明白,這些心理上的幻覺,本來是危害不到他的,所以他始終能夠安全地前進著。在沙漠中有一最大困難,就是容易迷路。他走了百餘裏後,找不到野馬泉,當取出皮囊時,因袋重失手落地,所儲的水全流出去,使他大感恐慌;以覺得道路盤回,不知向著那面走才是。因想重回到第四烽去,可是回頭走了十餘裏,思前想後,覺得自己一再表示,不到天竺(那時稱印度為天竺,又叫做婆羅門;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才主張稱為印度)。決不東歸一步,怎麼自己回頭走呢?還是應該抱定決心,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於是他又口念觀音,轉身向西北前進。這時候的途中景象,乃是四野茫茫,人馬俱無,夜則遍地磷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猛虎。但這時候的他,因已下了決心,絲毫不覺恐懼。這樣連走了四夜五日,沒有一滴水沾喉,不禁口幹腹焦,痛苦欲死,再也不能前進一步,不得不倒臥在沙漠中,心想:“這回可真完了。”在無可奈何中,只好默默念佛,自覺此行不求財利,非為名譽,一心只在求得佛教真理,總不會真的死在這裏吧。
  其實玄奘法師距離甘泉已近,只是沒有發現罷了。他僵臥到第五夜半,忽覺一片冷風觸身涼快,如洗 寒泉。本來眼睛已昏花得看不到東西,這一來眼又明亮,而馬也能起立了。於是他就勉強起來,向前行進。慣走沙漠的馬,有其特殊發達的嗅覺和認識道路的能力,行了不過十多裏,馬忽自動走向別路,玄奘法師怎麼也控制不住。這樣又走了幾裏,就見到青草數畝。去草十步左右,便有清水一池,澄清見底。玄奘法師大為歡喜,人馬俱得蘇息。在草地邊停息一日,然後盛水取草,才再向前進發。更經兩天,走出流沙,算到了伊吾國(新疆哈密)了。當到伊吾一個寺中時,那裏一個漢僧,看到自己人來了,就抱住大哭,說道:“想不到又能見到同鄉!”玄奘法師也為之淒然下淚。接著胡僧和伊吾國王紛紛前來看他,並給他很好的招待。
  高昌王的苦留
  那時候西域有一大國,名叫高昌(在吐魯蕃的西雅爾湖附近),國王文泰,也是漢人。玄奘法師到了伊吾國,高昌王聽了,立刻派人帶著敕書,要伊吾王把他送去。所以在伊吾玄奘只停了十幾天,就開始向高昌國前進。六天后到了高昌國界的白力城。這時天色已經晚了想要停歇,而城中官吏說:王城就在附近。乃更換良馬,繼續行進,直到夜半才趕到王城。高昌王和隨從的人,前後列燭,親自出迎。讓他坐到一個重閣寶帳中,殷勤拜問。說道:“自從聽到法師的名字,喜歡得廢寢忘食,預料今晚要到,特地和妻子讀經敬候。”接著王妃和幾十個侍女都來禮拜。直到天色將明,玄奘法師話久欲眠,他們方才回去。玄奘法師遠行疲勞,當天未能早起,那知天剛破曉,王率妃嬪,已來問候。他說:“弟子思量沙路艱險,師能孤身來此,真是奇跡!”說罷流淚讚歎不已。又介紹曾留學長安的彖法師與年已八十余的國僧統正法師與玄奘法師相見,並請後者勸他昆留在高昌,不要到印度去,當然玄奘不答應。
  過了十幾天,玄奘法師向高昌王辭行,想繼續向印度前進。高昌王說:“已命僧統師有所懇求,不知師意如何?”玄奘法師答道:“留住實是王的好意,但我志願西遊求法,不能中途甘休。”高昌王說:我從前跟先父遊歷中國,曾隨隋帝經過東、西二京及燕、代、汾、晉等地,見過很多名僧,未能引起仰慕;自聽了法師的大名,便歡喜得手舞足蹈。準備到後,拜為師父,由弟子供養一生;並命全國人都作弟子由師講學。這裏僧徒雖少,可是也有幾千,我都可使他們執經聽講。希望察納這點心願,不要再從西遊為念。”玄奘法師答道:“王的厚意我是很感激,但此行不是為供養而來,只因本國所有的佛法教義不夠周全,多所懷疑,打算到西方尋求完備的經典。這種求道的苦心,只可日日堅強,那可中途而止,願王收回這個意思,不要對我過分愛重。”高昌王聽罷,堅決地說:“弟子愛慕法師必須留住供養,蔥嶺可轉,此意不移,乞信愚誠,勿疑不實。”玄奘法師感到問題嚴重,仍然鄭重答道:“王的厚意深心,用不著多說,我已知道,但我為求法而來,既未得法,豈能中止?且王信佛法,理應幫助發揚,怎麼可以阻礙?”高昌王聽到這裏,又直率地解釋道:“弟子哪里敢來阻礙,不過因國家沒有導師,故而屈留法師”。接著又說了許多懇切挽留的話,玄奘法師只是搖頭不許。
  在封建時代的國王,一向是一呼百諾,作威作福慣了的。現在看到玄奘法師這種毫無商量餘地的態度,高昌王不免有點惱羞成怒,當即把臉往下一沉,大聲地說:“我一定要留你,不然,我可送你回國,你怎麼能去”請你想一想,兩相比 較。還是留住為好!”玄奘法師聽到這裏,內心難過萬分,他也不客氣地答道:“玄奘西來,為求大法,現在遇到障礙,那麼只有骨頭留在這裏,心神未必會留!”說罷這話就默默靜坐,不再作聲。
  高昌王當然不肯讓步,但用意只是留他,所以招待更加隆重。每天吃飯,高昌王新自捧盤。玄奘法師既被強留,知道和他講理是沒用的,當即實行絕食,以示決心。他端坐不動,水漿不入口者三日。到了第四天,高昌王見他氣息衰微,呈現危象,突然感到愧懼不安,馬上叩頭謝罪,表示准其西行。玄奘法師恐怕受騙,要高昌王發誓,高昌王就與玄奘法師共入道場,由其母作證,結為兄弟,准他西去求法,不過預先聲明,在回來時必須留住三年,現在仍須屈留一月講經。玄奘法師一一答應,就開始進食。
  經過了這一番波折,高昌王對玄奘法師更為恭敬。每天開始講經,他都親執香爐迎引登座,並且低跪為磴,請玄奘法師踏著上去,天天如是。講滿一個月後,他替玄奘法師剃度了四個沙彌,以便路上服侍。並制衣服三十套,因西方寒冷,又特製面衣、棉衣及靴襪等數套。另送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和絹等五百匹,以充往返二十年的費用。此外還有馬三十匹,腳夫二十五人,並遺殿中侍御史歡信,護送至出名的葉護可汗處。又寫了二十四封信,給經過的屈支等二十四國,托他們代為照料。各附大綾一匹為信。此外還以綾絹五百匹、果味兩車,獻給葉護可汗。在信中說:“這位法師是我的弟弟,他想到婆羅門國去求法,希望可汗愛護法師如愛護我一般,同時更請敕以西各國給鄔落馬遞送出境。”玄奘法師見這樣厚禮深情,極為感動,特地寫了一篇駢文稱謝,高昌王讀後十分感動。到出發時 ,又與諸僧、大臣及全城的人民出城相送,抱持大哭。最後叫王妃等先回去,自己和僧人們乘馬遠送數十裏,方才珍重而別。
  進入北印度
  玄奘法師得高昌王這樣大力的幫助,路上比較順利,但所遇艱危的事情還是很多的。到屈支國(新疆庫車)時,因淩山雪路未開,停了六十餘日。出發後突遇一夥兩千余騎的強盜,幸因他們分贓不習自鬥而散,才得化險為夷,不曾遇難。
  淩山即天山,在蔥嶺北端,這座淩山是峰高觸天,千年冰雪,積而為淩,春夏不解,汗漫連雲,仰望皚然一片,沒有邊際。偶有淩峰摧落路側,或高百尺,或廣數丈,蹊徑崎嶇,登涉艱難;加以風雪雜飛,寒冷徹骨。“懸鍋而炊,席冰而寢”艱困情況,可想而知。這樣走了七天,方出山口,徒侶之中,凍死的已居十之三四,牛馬死亡的比率更大,出山后見一清池(舊稱熱海,即伊期色克庫爾),方圓千四五百里,循岸行五百餘裏,才到素葉城。晤及當時出名的葉護可汗。可汗是突厥國王,居大帳中,盛陳儀仗,金碧輝煌,頗為莊嚴。因三年前印度沙門婆羅頗伽羅,曾為他講經,所以對玄奘法師也很歡迎,並直昆率的勸玄奘法師道:“法師不必往印度國,那裏天氣很熱,十月相當此間五月。看你的容貌,到那裏怕會被熱氣融化;而且人們的人黑得很,沒有什麼氣派,實在也不足一看!”玄奘法師當然不作考慮,他也並不留難,很快就派人護送起行。於是經過險要的突厥的關塞鐵門,又經過十三國,到了縛喝羅國。玄奘法師在那裏,觀禮佛跡,並跟般若羯羅,讀了月餘的《毗婆沙論》(小乘“一切有部”的一部大論,書意雲廣釋)。然後經揭職國,渡大雪山(興都庫什山)。大雪山是“層冰峨峨,飛雪千里”,艱險之狀,還要超過沙磧、淩山,但過了這個艱險的在雪山,也就進入北印度了。
  當時的印度,是一個個小國林立的局面。玄奘法師進入北印度後,到處觀禮聖跡,學習經典。曾在迦濕彌羅國,跟七十餘歲的著名的法稱法師學《俱會論》、《正理論》(都是小乘重要著作)及《因明》(印度的邏輯學)、《聲明》(印度的文字文典學)。那裏有重視學術的傳統,有九十六萬字的佛教經典論文刻在赤銅上保存下來,玄奘法師為學這些經論,在那裏停留了兩年。
  由迦濕彌羅國西南行七百里至半茹嗟國,複東行四百里至遏邏___要羅國,接著渡旃達羅婆伽河。當路過波羅奢大森林時,遇到五十幾個強盜,他和同伴的衣服資財,都被劫奪淨盡,但強盜還不甘心,仍揮刀驅迫他們進一枯池,想來個集體屠殺。這池裏長著很多的蓬棘蘿蔓,他與一沙彌深入棘林中,望到池南有個水穴,可讓人通過,乃相偕溜出。迅速地跑了二三裏路,方始遇到一個農夫。知道了詳細情形後,農夫就吹角告警,集合了八十餘人,各帶武器,急急趕到那面,救出被難的人,然後相攜投入村中。被難的人人悲泣,獨玄奘法師歡樂如常,大家頗覺奇怪,問他怎麼能這樣安閒?他說:“人生之貴,莫過性命,性命既存,他何所憂?我國書上說:‘天地之大寶曰生。’大寶既在,小小衣服資財又算得什麼呢?”說得眾人即時也都轉悲為喜,從這裏可以充分看出玄奘法師具有令人難及的灑脫和涵養。
  第二天到磔迦國東境一大城,在那裏的大庵羅林中,遇一傳 說已七百歲的老婆羅門,這個人身體魁梧,學問淵博,他知玄奘法師等遭難,號召市民救濟。玄奘法師為市民講經,極受歡迎,得到的氈布等贈品,多得使被難諸人用都用不完。他在那裏停留一月,跟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都是大乘空宗重要著作)。然後從此東行五百餘裏,至那僕底國。那裏有位大德叫毗膩缽臘婆,原為北印度王子,學問極好。著有《五蘊論釋》,《唯識三十論釋》。玄奘法師特住十四個月,跟他學《對法論》(即阿毗達磨論),《顯宗論》、《理門論》系因明論著等。接著又到___爛達那國,跟大德旃達羅伐摩學《眾事分毗婆沙》四個月,然的才進入中印度。
  中印度的盜險
  中印度是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佛教學術最盛,玄奘法師在這裏前後遊歷了三十余國、停留時間也最長。他先在祿勒那國聽大德名___耶___多的講《經部毗姿沙》(廣釋小乘經部義的論書)。在襪底補羅國跟大德名密多斯那的學《有一部辨真論》(小乘論著)。在羯若鞠___國,又依大德名毗離耶犀那的學《佛護毗婆沙》(解釋佛護一派教義的論書)。
  他由阿逾陀國觀禮聖跡後,與八十餘人同船東下,向阿耶穆國行進時,又遇到兇惡的強盜。這次真是險到了極點,原來那河的兩岸,叢林深茂,正在向前進行,突有十餘賊船鼓桌而來。玄奘法 師所乘船中的人,大為恐慌,有數人自動投河。盜船到後,逼使大家上岸,脫掉衣服,搜求珍寶。奇怪的是這群強盜信仰什麼“突伽天神”,每年要找一個狀貌端美的人,活殺血祭。他們看到玄奘法師儀容美麗、體骨端莊、竟然歡喜若狂地說找到最合適的祭神人了。
  玄奘法師並不吃驚,他婉轉地向強盜解釋道:“以我這樣醜陋的身體,能作祭神的禮品,當然不敢吝惜。但我遠來,是禮佛聖跡,並學經法,志願未遂竟被殺戮,恐怕並不吉利!”一同被難的人也都代為懇求,甚至有表示願以身代的。但強盜卻堅決不答應,馬上在森林中進行打掃、舉行祭禮。由兩人牽扶玄奘法師登壇,準備即刻血祭。玄奘法師知道無可挽救,但並沒有恐慌的表示,只要求他們給他片刻時間,靜坐安心。同行諸人,欲求救不得,憫其遭遇,齊聲痛哭。這時突然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湧浪,船舫漂覆。這些強盜嚇得大驚失色,急忙向大家問:“這和尚是哪里來的?”大家把玄奘法師的經歷報告了,並警告他們說:“若殺死他,得無量罪。”強盜聽了,馬上改容謝罪,決昆定釋放玄奘法師了。當一強盜前往解縛,玄奘法師感到有手觸到他的身上時,他竟以為就要被殺,閉著眼睛問道:“時間到了嗎?”強盜說:“不敢害師,願受懺悔!”玄奘法師才知原委。於是他就向群盜講演,勸他們改邪歸正。強盜極為感動,互相勸告,當即將武器投河,物歸原主,歡 歡喜喜地互相告辭。使險到極點的事件,又變成一場虛驚。
  在那爛陀寺
  中印度的恒河兩岸,有個摩揭提國,原為古代佛教有名的地方,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所在。還有彌勒,迦葉波等許多菩薩的遺跡。那裏有個那爛陀寺,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高的學府。內有許多精通各項學術的學者,經常住有一萬左右的人。主持人是個年已一百多歲的戒賢法師。他的道德學問,為眾景仰,大家不呼其名,稱他為“正法藏”。寺內學者聽說玄奘法師求法而來,極為感動,當即派人迎入,引見戒賢法師。玄奘法師依照那裏規矩,很恭敬地頂禮參見。戒賢法師命坐,問他:“從何處來?”他答:“從支那國來。欲依法師學《瑜伽論》(大乘瑜伽學的要典,後經玄奘法師譯成中文,名《瑜伽師地論》,計一百卷)。戒賢法師聽罷,感動流淚,即喊來了博通經論,善於言談的弟子覺賢--這是他的侄子,也已七十餘歲了。要他把自己三年前病中情形告訴大家,表示他在那次病時,已發願要宏揚正法《瑜伽論》等。對玄奘法師抱有很大的希望。並且多方勉勵,待以上賓之禮,招待極為周到。每天供給擔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蔻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並供給大人米一升。 這米大於烏豆,作飯香鮮,為此國特產,平時只供國王和諸大德食用,所以稱為大人米。每月油三鬥,酥乳等隨日取足。此外並有侍者一人,婆羅門一人,幫助料理瑣事。出行則乘象輿。那爛陀寺主客萬僧,得到這樣供給的連玄奘法師,一共只有十人。
  這個寺院,建築壯麗,地位崇高,在全印中無與倫比。僧徒主客常有萬人,學習佛教大乘、小乘十八部,乃至欲典吠陀(印度古典經書)等書;因明、聲明、醫方、術數也都 一律研習。這些人中間,能解經論二十部的有一千餘人,能解三十部的有五百餘人,能解五十部的連玄奘法師在內只有十人;只有戒賢法師一切窮覽,無所不通,德秀年耆,為眾宗匠。寺內講座每天有百餘所,學習風氣濃厚。國王為了表示欽重,撥出百餘城邑負擔供養,學人得無憂衣食,安心向學。玄奘法師先到南部遊學了一個時期,然後回寺。聽戒賢法師談《瑜伽論》三遍、《正理論》一遍、《顯揚》及《對法》(即《俱舍論》)各一遍。並隨時提出對其他經典的疑問,請為解釋。同時他也學習婆羅門書及印度各派學說。在此一共鑽研五年,結果都能洞達詞意。
  但是,玄奘法師並不以此為止,五年以後又向南行,到處尋師;他在伊爛等國,從但他揭多___和羼底僧訶二大德學《毗婆沙》、《順正理》等論一年。在南___薩羅國跟一個婆羅門讀《集量論》(印度因明大師陳那的代表作)月餘。在馱那羯磔迦國,跟蘇部底,蘇利耶學小乘大眾部根本阿毗達磨等論。並游了南印度許多國家,才重回那爛陀寺。當他參見戒賢法師後,又聽說寺西有個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羅的,學問很好,乃又從學兩月,諮詢所疑。又特赴杖林山勝軍居士處,學《唯識決擇論》、《成無畏論》、《莊嚴經論》以及問瑜伽、因明等疑問二年,才再度回到那爛陀寺。
  這時侯的玄奘法師,由於綜攝各師所長,學識並世無雙。戒賢法師命他在寺開講,為大家講《攝大乘論》及《唯識決擇論》。當時寺內大德師子光、學宗般若(般若學發揮“空”義、瑜伽學發揮“非空非不空”義),先為大家講《中百論》,對《瑜伽論》頗有指摘。玄奘法師以為這是他不能融會貫通之故,幾次前往辯難,未得滿意答復。但原來聽師子光講經的人,卻漸散歸到玄奘法師處。玄奘法師為了消除師子光這點誤會,特著《會宗論》(梵文著作已失傳)闡述二宗並不違背的道理。戒賢法師和大家一致讚美,當予刊佈流通。師子光大感慚愧憤而出居菩提寺,另找東印度一同學名旃陀羅僧訶到來與玄奘法師論難,希望能洗刷去這一恥辱。不料旃陀羅僧訶到來以後,憚于玄奘法師的威嚴,默不敢言。此後,玄奘法師聲譽更盛,就是在印度也已被公認佛學界的權威。
  曲女城大會
  當時印度佛學界有大乘、小乘之爭。有個戒日王,是印度史上出名的政治領袖,在印度諸王中威望最高。而對那爛陀寺也最為景仰,他曾為那爛陀寺造一高昆逾十丈的精舍。當他征討恭禦陀,經過專信小乘佛學的烏荼國時,在那裏聽到了對大乘的譏諷,並有人拿出南印度王灌頂師老婆羅門般若___多著的《破大乘論七百頌》叫他看。戒日王修書那爛陀寺,請戒賢法師派人前往辯論。戒賢法師當即派定海慧、智光、師子光及玄奘四位法師。後因接著來了第二封信,囑令暫緩,所以沒有出發。當師子光為玄奘法師論敗出走後,突有一“順世外道”的婆羅門,前來那爛院寺論難,寫 了四十條義懸於寺門,並且聲明說:“若有破難一條,我就斬首相謝。”經過幾天,無人出應,玄奘法師乃遺人把它撕了下來,加以研究。這個婆羅門就來求見玄奘法師,玄奘法師就請他晤談,當著戒賢法師面前,並由諸大德作證,與他舉行辯論。玄奘法師滔滔雄辯,理論精密,說得那位婆羅門啞口無言,最後慚愧地起立說道:“我敗了請履預約吧!”玄奘法師不肯殺他,要他暫充侍役。此後不久,玄奘法師訪到了戒日王函中提到的那部《破大乘論七百頌》。看後頗有疑義,就問這位降順的婆羅門。原來他曾聽以講過五遍。玄奘法師請他于夜間詳為講解,瞭解它的根本見解,然後找出它的謬點,申明大乘義破之,著成《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梵文著作已失傳)。戒賢法師宣示徒眾,聽到的人沒有一個不歎賞的。玄奘法師為示寬大,當把這個婆羅門放走,婆羅門感激異常,離開後曾向東印度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稱頌玄奘法師學德,王遂遺使來迎。
  這時,玄奘法師久游思歸,寺內諸大德苦留不許,經向戒賢法師說明歸國譯經,宏揚佛學的志願後,得到戒賢法師歡喜地允許。所以接到鳩摩羅王來信後,戒賢法師複書不允。鳩摩羅王又來信堅邀,且以武力威脅,戒賢法師不得已乃命前去。及至戒日王出征歸來,聽說玄奘法師在鳩摩羅王處,逐遣使囑鳩摩羅王送玄奘法師前來。鳩摩羅王十分不願,竟復信說:“我頭可得,法師來可即來!”惹得戒日王忿怒萬分、準備大動干戈,約定各率雄師在珈河相會。鳩摩羅王為了維持兩國的友誼,最後接受了他的臣民建議,把玄奘法師護送至戒日王處。戒日王見到了玄奘法師,大為歡喜,才算忘卻前怒。戒日王曾問到中國政治情勢,後並有書致唐太宗。這位戒日王和他的精通《正量部義》的妹妹,聽玄奘法師講經後,極為稱讚,惟恐他國小乘外道仍守愚迷,乃特為玄奘法師在曲女城舉行一會,事前通知五印度各國沙門、婆羅門、外道等,凡懂得經內的人都集合到曲女城,來聽支那法師的講論。
  三個月後,玄奘法師到了曲女城。在五印度中,計到了十八個國王。懂得大小乘的和尚三千余人,婆羅門及“尼幹外道”二千餘人,那爛陀寺和尚千余人。這些人都是博蘊文義,富有辯才的一時知名之士。而遠近前來觀禮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所以當時會上的象、輿、幢、___、峨峨圍繞,望去雲興霧湧,充塞數十里間,盛況可以想見。
  大會儀式開始後,玄奘法師升上富麗堂皇的論壇寶座,宣佈十八國王,諸國名僧博通經典者千餘人,婆羅門外道有名行者五百余人,以及諸國大臣等二百餘人依次進入會場,其餘外道俗人等則在院門外安置。大家先進飲食。食罷、頒發贈品,然後由戒日王恭請玄奘法師為論主,稱揚大乘論義。再由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讀示大眾,另寫一本,懸諸會場門外,並照論辯習慣寫明:“若其間有一字無理能難破者,請斬首相謝。”凡經五天,無人說話。而小乘外道,甚為憤恨,打算謀害玄奘法師。戒日王乃下一令:“若有一人傷觸法師者斬其首;毀罵者截其舌;其欲申辭救義不拘此限。”這樣才算鎮 壓下來。經過一十八天,無人敢來辯論。乃由玄奘法師再講一次,作為結束。戒日王大為歡喜贈金錢一萬,銀錢三萬及上等___衣一百領。十八國王亦紛紛各贈珍寶,玄奘法師懇切辭謝,不受他們一錢一物。戒日王遂照當時論勝規矩,請玄奘法師騎一大象,上施錦幢,由貴臣陪同、巡行宣唱:“支那國法師立大乘義,破諸異見,自十八日來無敢論者,大家都應知道。”於是萬眾歡騰,爭為玄奘法師贈送榮譽的名號,大乘方面是:摩訶耶那提婆,意思是大乘天;小乘方面是木義提婆,意思是解脫天。最後燒香散花,歡呼散會。會後玄奘法師向戒日王辭行,戒日王又苦留參加五年一度和七十五日無遮大施。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施捨大使,規模極為宏大。到會的人多至五十余萬。戒日王把五年積儲的金銀財寶,施捨得乾乾淨淨,甚至連衣冠上瓔珞珠玉也都不留一個,然後同他的妹妹,穿著布衣,禮十方佛,踴躍歡樂地發表:“財寶儲入可靠的民間”的言論。但會後他所施捨的自用的服飾等物,則由諸王出錢給他贖回。這是古印度傳統上一個極有趣味的大典。
  回到祖國
  說如肯留住,願為他造一百座寺院。出發時,兩王贈送大量珍寶,玄奘法師一概辭謝,僅受鳩摩 羅王一件曷刺厘披皮,用作途中防雨。至路上實際需要,則有戒日王送的大象一頭、金錢三千、銀錢一萬。戒日王除與鳩摩羅王,跋吒王等相送甚遠外,並遣達官四人,帶著寫在素氈上由紅泥封印的文書送給經過各國,叫他們發騎遞送,直到中國邊境。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藉口高昌王___文泰夫婦一度來朝後,態度驕傲,派侯君集把高昌滅掉,改為郡縣(西州)。玄奘法師在印度出發時,大概已經得到這個消息,自然用不著再來履行對高昌王的諾言了,因此,歸途並未循著原路,路上也比來時順利。到毗羅那舉國都城時,碰到了師子光、師子月兩人,相見甚歡,特為開講《瑜伽論》及對《法論》兩月北印度盜賊很多,為免意外麻煩,路上派遺一個僧人在前,說明遠來求法,所帶只有經像,並無什麼財物。果然屢次遇盜,都未受到滋擾。可是當他們過信渡河時,同伴和經像乘船,玄奘法師騎象涉渡。不料到中流,風波驟起,船傾欲覆,守經者惶懼墮水,象人共救得出,卻因此失掉五十夾經本及印度的花種。
  當經過迦畢試境時,國王正舉行七日大施,但仍遺大臣帶百余人送玄奘法師過雪山,走了二十餘天,才到山底。接著登達悉鐵帝高原,渡波謎羅川大河,一路上冰雪滿地,人煙稀少,出了蔥嶺之東,經歷揭盤陀(塔什庫爾幹),___河(疏勒)及瞿莎 旦那等國,才到達於闐(和闐),算是進入中國境了。玄奘法師因于闐王殷勤挽留,所乘大象病死,同時還怕朝廷怪他私自出國,遂決定一面使人往屆支,疏勒訪問所失經本;一面寫了一道表章,講述此行經過,使高昌王人隨中國商人入朝,代為呈上,自己在於闐待命。
  唐太宗是一個野心很大的皇帝,他得知玄奘法師載譽載寶而歸,大為歡喜,馬上備文派人到於闐召他回來,並叫懂得梵語和經義的僧人同來,另給于闐王一信,托為照料,並還派有官員在路上迎候。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師等一行,由左僕射梁國公房玄齡等迎接到京城長安。計從他出發到歸來,已整整一十八年了。帶回來的東西計有:如來肉舍利(就是佛骨)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二:一高三尺三寸;一高三寸、檀佛像四:各高二三寸不等;銀佛像一、高四尺;佛教經典、計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由二十匹馬馱來。這時,唐太守將要用兵遼東,他趕到洛陽相見,太宗親自出迎,賜坐暢談,殷勤慰勞。並一再勸他還俗做官,他都堅決的拒絕,表示決心從事翻譯事業。
  光芒萬丈的翻譯事業
  玄奘法師西行目的,本在搞通佛教教義。回來後,除奉命口述,由辯機筆錄了一部《大唐西域記》(本書已成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唯一重要著作),詳細敍述西域和印度各國的政治、社會、風土、人情等況外,便擺脫了一切俗務,專心于翻譯事業。他先後住在長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從事翻譯工作。唐朝為提倡這件大事,曾命各地舉薦通達經典的人,作他的助手。當時被薦譯經的大德,有沙門靈澗、道深、道因等十二人;長於文辭的大德,有沙門道宣、慧立等九人;長於字學的大德有沙門玄應;精通梵語梵文的大德,有沙門玄謨。此外還有擔任抄寫事務等,計共五十餘人。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又曾派于志甯、許敬宗、薛元超等潤色譯文,範義碩、郭瑜、高若思等幫助翻譯,由玄奘法師主持這一個規模宏大的翻譯機構。
  玄奘法師在先後十九年間(645-644年),一直在努力作翻譯的工作,直到死前不久才停止。共譯出菩薩藏經及《瑜伽師地論》等經典七十五部,計一千三百三十卷。
  在這期間,唐太宗看了他的部分譯稿後,曾特地做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佛典內有經、律、論三種學問,謂之三藏。精通三藏的出家佛教徒,稱三藏法師)。唐高宗作太子時,亦為他做了一篇《述聖記文》,表示皇家對翻譯事業的重視和對玄奘法師的崇敬。
  玄奘法以精通梵文和中文的條件,來從事直接翻擇工作,做事態度又極為認真負責,遂創造了他的翻譯事業上空前偉大的成就。在他以前,中國對於佛經的翻譯,最初是“口授”而非“筆受”;後來是“筆受”不附原文。或懂得原文而譯得不成熟,直到確實學習中印的偉大的玄奘法師手裏,才算是中國人對翻譯事業真能勝任愉快的開始。
  的確提高了翻譯的品質。他的翻譯態度極為謹嚴,當翻譯《大般若經》時,梵文有二十萬頌,文字過於冗長,同事屢請刪略,他本有接受之意,後因想到像鳩摩羅什法師那樣的除繁去重,總不妥帖,還是一字不遺的把它譯出了。還有,當時本流行著晦澀難懂的駢文體,他毅然採用了樸素的通俗文體,因此他的的翻譯,不僅真實傳達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影響到唐代文體的改革,至於這些佛經在後代中國學術思想上所發生的重大影響,更是不用說了。我們今天應該如何感謝唐代優秀翻譯家—玄奘法師對我國學術文化的偉大貢獻啊!
  玄奘法師不僅把佛經譯成中文,據說還曾把中國老子的著作,部分譯成了梵文。所以他不僅是古代中國最優秀的翻譯家,更是古代中國第一個把中文著作介紹到外國去的宣傳家,這都是特別值得我們紀念的。
  在玄奘法師從事翻譯期間,曾經接到印度大德智光、慧天等法師來信,他也復信報告在國內的情況。他還曾回到故鄉探望過一次,家中已經沒有多少親人,只有一個姊姊還活著,見了一面之後也不再有什麼交往,此外,他便很少有什麼應酬。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玄奘法師示寂于長安的西明寺,享壽六十九歲。本來最後幾年,他因勞苦過甚,身體已呈衰象,但他不肯休息,仍然出力譯經,終致積勞不起。他的一生,恭謹好學,專心學術,不驕不諂,行藏合時,深受到那時一般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敬愛。所以當他的示寂消息傳出後,就震動了全中國人的心弦。高宗為示悲悼,特為輟朝五天,認為他的示寂是“失去一件國寶”。當出殯時,四方送葬的據說多達百萬餘人,算得是盛況空前。事實上像玄奘法師這樣一個人,無論就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說,就他的勇於進取,不怕艱難,刻苦耐勞和為學術而犧牲的精神說,在中國歷史人物中,實在是找不到第二個的,至於名揚國外的大光榮,在歷史人物中更可是絕無僅有!
  玄奘 法師示寂後,他弟子慧立為作《大慈思寺三藏法師傳》,長達十卷,是古代 中國空前的傳記巨作。根據現代考古學家在新疆的實地考察,這書首卷所載沙州,伊吾間的行程與現在由西安到哈密的地勢,完全相符,足能證明慧立的書確系根據玄奘法師口述所作的忠實記錄,是有其千古不磨的價值的。由於印度缺乏歷史著述,這本傳記和《大唐西域記》,都成了研究古印度的最寶貴的資料。
  法顯法師傳
  孤苦伶仃的身世
  中國人最早留學印度,著有遊記,譯有經典,並能流傳到現在的,當首推東晉時代的法顯法師。
  法顯法師于東晉安帝(德宗)隆安三年(399年),由陸路涉沙漠,徒步赴印,至義熙十年(414年),由海路冒風險乘船歸來,前後足足十五年。在中印交通阻塞,西域小國眾多的千五百年前,長途旅行中困苦艱險,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法顯法師姓龔,家住平陽(山西臨汾境內)的武陽。他的父母共生四個孩子,三個大的都在童年夭折,因此感到非常難過而害怕。那時,佛教在中國頗為盛行,她們為了減少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怖,在法顯法師還只三歲時,就被送到附近寺院裏做“小沙彌”。
  三歲的幼兒,一切需要照顧,自然不能住寺,好在沙彌還不是正式的和尚,暫不住寺也沒有什麼關係。可是幾年之後,他忽然生了情形非常危險的大病,家人嚇得膽戰心驚,當即送他回寺。從此以後,他便常住寺內,不再回去。到他十歲時候,父親病故,叔父因為寡嫂獨居,不是辦法,逼他離寺還俗 。他卻直率地說 :“現在父親死了要我還俗,當初出家原不是為了有父親呀!”堅持著不肯回去。不久母親病死。他回去料理喪事後,依照出家的規制,接受大戒,成為正式和尚。由於法顯法師志行明敏,儀容整肅,很快便得到佛教界人士的欽仰。
  法顯法師從小入寺,受著佛教教肓,成人後又立志潛修,攻讀經典,所以有了豐富的佛學知識。在他研究佛學的過程中,發現當時流行的譯本大多錯誤難通,殘缺不全。法顯法師明白這種缺陷在當時中國斷無彌補辦法。要想把佛學搞通,並能有大成就,成 為出色的佛教學者,除非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學習,否則是沒有第二個好辦法的。但要到印度學習,在那個時代,必經千辛萬苦,才能達到目的,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踏上艱苦的旅程
  經過相當時間的思想鬥爭,法顯法師決定不顧一切,前往印度。他首先和比較優秀的同學商量,居然得到幾個也有同樣決心的同伴。原來在晉代,因國內經過長期戰爭,人民受盡剝削和流離痛苦,容易接受佛教的理論,有些則乾脆出家,做了和尚。而那時期的佛教徒中,的確也出現了許多堅苦卓絕的人物,他們不怕任何困難和危險,來設法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所以赴印度留學的風氣很盛的。隆安三年春天,法顯法師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由陝西長安出發,過隴西的幹歸國(陝西隴縣)、耨檀國(當時系利鹿孤,後二年耨檀才嗣位)、渡養樓山到張掖鎮(甘肅張掖縣)。碰巧該地發生變亂,他被張掖王段業殷勤留住,在那裏遇到西行求學的智嚴、智 簡、僧紹、寶雲、僧 景等五人,便同到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供給。法顯法師和慧景等五人就先行出發,開始進入噶順大沙漠(沙漠蒙古語是“戈壁”漢語是“瀚海”)。
  沙漠旅行是非常艱苦而寂寞的,那情景真所謂一片黃沙,寸草不生,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路旁死人的枯骨,成了旅客認識道路唯一的標誌。而且那時相傳沙漠中有一種可怕的熱風,遇到的便要性命難保。他們一共走了十七天,約走了一千五百里左右,才到達鄯善國(新疆鄯善縣)。稍事休息,又出發走了十五日到___彝國(新疆焉耆縣),然後再與寶雲等七人同路向西南行。沙漠中沒有居民,艱困無法比喻。這樣走了一個月零五天,才到闐國(和闐縣)。由出發時算起,在路上已經走了兩年了。到于闐後,慧景、道整、道遠三人,先向竭叉國(蔥嶺一帶)出發,法顯法師等則因于闐王挽留參加盛會,停了三個多月,然後才又經___賓(喀什米爾),子合國(哈爾噶裏克),南行入蔥嶺。在竭叉國與慧景等會合。計由敦煌至竭叉國的行程,絕大部分都在現在新疆境內。
  在印度的學習
  東晉元興元年(402年),他們開始向著北部邁進,在道一月,越過蔥嶺,進入印度西北邊境名叫陀曆的小國。又順蔥嶺西南行,渡過漢朝張騫、甘英通西域時所未到過的新頭河(蘇婆河),才到了正北天竺的烏國。接著又歷經宿呵多國、犍陀羅國、竺刹屍羅國、弗樓沙國、那竭國、羅彝國、跋那國、毗荼國、摩頭羅國等。這中間,寶雲和僧景到弗樓沙國後即啟程回國;慧應則從那竭國供佛像事畢,亦隨二人回去,而慧景則不久在印病死。所以此後十年的中天竺旅行,法顯法師便 很少同伴了。
  元興三年,法顯法師經捕那河入中天竺,先到僧迦施國,又渡恒河到沙祗大國,再南行到拘薩羅國的舍衛城,遍游佛教名勝,到達了迦維 羅衛城東五十裏釋迦牟尼佛的生處。此事後經證實,一八九八年一月,歐洲考古學者佩毗在波羅南境(北緯二十七度三十七分,東經八十三度八分),掘得一個石櫃。中藏石瓶,石函等物,其中有一石瓶,放在鐵水晶的石函內。用黃金鑄成的華葉安置釋迦牟尼的舍利(火葬後的碎骨頭),看它上面的銘文,說明是佛的遺骨,是釋迦族所供養的。石櫃的所在地,正是法顯法師遊記上所指的迦維羅衛城東五十裏處,因此歷史學者勘定了這正是佛的生地。
  法顯法師的赴印,志在訪求經典,並非專為遊覽,他先後經歷當時佛教文化 發達的藍莫國、毗舍離國、迦屍國及拘___彌等十年余國,直到義熙九年(406年)回國,始終是在用心的觀察和學習之中。他在摩竭提國的巴連弗色的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到《摩訶僧祗(大眾部)律》一部、薩婆多(一切有部)律 《一部及延經》(詳佛入滅故事)、《大般泥洹經》(詳佛姓佛果等問題)、《阿毗曇》(解說佛經的著作)等多種。為了搞通這些經典,他在那裏住了三年,學習梵語,梵文,並且手抄經、律,養志直接閱讀原文的能力,為歸國譯經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返國途中的虛驚
  學習基本完成後,法顯法師決定返國。那時留在印度的同伴只有道 整,但道整以在印度為樂,願意永留 不歸,與法顯法師的意在溝通中印文化 的志趣不同,於是他只好隻身啟程了。
  在歸途中,他順恒 河東上瞻波大國,接著又到恒河口南邊的多摩 梨帝國,從事寫經和畫像二年,才又乘了十四晝夜的船到獅子國。獅子國又名僧伽羅,就是現在錫蘭島,亦是古代佛教名地。法顯法師在此求得《沙彌律》藏本及《長阿含》(諸佛輾轉傳 述的經典,有增一,長、中、雜之分),《雜阿舍》以及藏各一部。又經八個月後,方搭商船向東行駛。不幸途遇大風,船漏水入,形昆勢危殆,全船人勉強苦撐了十三天,才得泊一島邊,補塞漏船,然後又走了九十餘天,到了耶婆提國(爪哇)。
  這時已是義熙九年(413)。他在婆提國住了五個月,於四月十六日搭上商船來廣州。船上初時頗為穩定,不料月餘後,突遇飆風,一時黑氣彌漫,狂風暴雨,船身顛簸欲覆,陷於極端緊張危急狀態。那些常來中國的外國商人相當迷信他們因以前很少出事,這次有了法顯法師和尚便發生這樣的危急情況,馬上私議紛紛,把他當成不祥之人,決議把他單獨放逐到海邊,然後再繼續前進,幸虧有一位檀越(大施主)竭力為他辯護才得中止實行。這船在海中漂泊七十余天,方又西行求岸於七月十四日到達了長廣郡的牢山(山東即墨附近)。這位遊歷三十余國,時經十五年的法顯法師算是生還了中國。
  法顯法師的翻譯工作。
  當時長廣太守李嶷聽說赴印求經的法顯法師回來,馬上派人迎接到郡。兩年後,法顯法師敍述在印遊歷經過,作成《佛國記》一書。接著前往東晉京城的建鄴(江蘇江寧)道場寺,與印度禪師佛馱跋陀羅(即覺賢)等合作譯經,曾與法顯法師同游印度的寶雲法師亦被邀參加工作。他們先後譯出《摩訶僧祗律》、《大般泥洹經》等一百余萬字,所譯的大部分是小乘經律,在中國佛學史上的貢獻是很大的。法顯法師死時年已八十六歲。據岑仲勉君在《佛遊天竺記考釋》一書上說:法顯法師大概生於晉孝武帝以前(373年以前),死于宋孝武初年(456年)左右。
  二百年前,西人根據中國《文獻通考》上所說:晉代曾有五僧浮海到扶桑的話,認為扶桑乃墨西哥,新大陸系中國和尚所發現。章太炎更論定此五僧是以法顯法師為首,而墨西哥亦確發現有中國的中古遺物。此事至今尚是一個疑案,但法顯法師即使不曾發現新大陸,而他確是 中國早期留學印度的大師之一。不論在佛學的貢獻方面,在奮鬥的精神方面,都是萬世不磨,值得我們欽仰的!
  大唐玄奘三藏西域記
  絲綢之路,是兩千年前因絲綢貿易而開闢通西歐的主要交通路。人們從古代開始就往來於這條路上,從西到東,從東到西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和物質交往;是壯大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路;就是絲綢之路而言,也是僧侶們求法的道路。
  唐貞觀元年(627年),玄奘三藏(602-664年),從唐朝的首都長安出發,單身越過沙漠;在長八百余裏的莫賀延跡,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更無水草,而僅僅是留下了玄奘三藏他唯一的身影。《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著玄奘孤獨旅行的詳情。
  然而,從東到西尋求佛法的僧侶,不僅僅是玄奘大師;從三世紀一直到五世紀,也有僧侶從亞洲的中部和印度到過中國的。因而,在五世紀曾有過從中國到過印度的僧侶。釋迦牟尼說法不是在印度的中部,而是在印度的西北健馱邏國,從當時中國來的僧侶認為,那兒才是印度佛教的中心。那兒有著很多的聖跡(特別是有釋迦牟尼前世的經言)。尤其是據說有他使用過的佛缽以及在五世紀的二十年代被訪問過的中國僧侶的詳細記載。總而言之,在印度的健馱邏國彙集著對釋迦牟尼的各種信仰。
  例如法顯,他是在東晉的隆安三年(399年)出發到印度求法。經由西域的南道,越過了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健馱邏國。《法顯傳》中所記載的佛缽正是在此國。在四周分明的佛缽上(據說是四大天王敬獻給釋迦牟尼的四個重疊起來的佛缽),上面刊有對佛缽信仰的字樣。法顯從這兒開始,行訪了在佛教盛行時代各的寺院,到達了中印度,叩拜了佛跡,學習了戒律,他在走訪了紙園精舍時,那兒的僧侶們問他從何處來,法顯回答道:“從漢地來。”眾人十分驚歎!因為法顯大師是中國漢人來到此地的第一人。法顯大師繼續行進,又渡過了恒河,在那兒搭乘商船,這時正是義熙八年(412年),取道回國。在《法顯傳》第一卷中,記載了法顯自身施行的日記和五世紀初西域印度的有關佛教、佛教文化等珍貴的歷史資料。為不使文章煩瑣,法顯利用在乘船的歸途中學習的情況本文不再介紹,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第十二卷記有詳細的說明。
  從五世紀到六世紀,由於不允許求法僧到處活動,帶來了ガ ン一ラ地方佛教文化的急速衰退。七世紀中上葉,在玄奘行訪時,可以說那裏的寺院荒廢,雜草叢生,而這個玄奘大師就是中國古代徒步印度求法的最高高僧。
  玄奘極力推崇“佛門千里駒”,期望著將來的青年僧,拋棄一切甚至生命而徒昆步外出求法,以領悟佛學在中國最高境界。如果不去印度取經求法,現在中國也就不可能看到很多的佛典了!學習《瑜伽師地論》的原著,很多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為了弄清瑜伽的唯心體系,所以玄奘才決心去印度。然而當時朝廷禁止國內的臣民出玉門關,儘管玄奘幾次請示都被駁回,也絲毫未改變他破除國法赴印度求法的決心。
  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繞過玉門關,越過五座要塞,踏上了所謂莫賀延跡的大沙漠。在大沙漠上,那細紗像水一樣的流動,所以人們將大沙漠叫做沙河。在那無邊無際空曠的大沙漠上,沒有飛鳥走獸的屍骨,而只有孤苦伶仃的玄奘,騎著一匹紅色的瘦馬,一心一意地念著觀音菩薩和《般若心經》,行走在寂寞的大沙漠中。在極端疲乏,口幹腹焦,幾乎瀕臨死亡的情況下,好不容易走出了流沙河到了伊吾國,後又到了高昌國(在吐魯番的西雅爾湖附近)。高昌國的國王___文秦,也是漢人,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十分熱情地接待了玄奘,約定玄奘在回國途中到高昌國居住三年,講授經法,並向玄奘贈送了馬匹、馬夫和到印度所需的費用等,(玄奘從印度回歸途中,準備順便到高昌履行當時同高昌王的約定,然而高昌王已被唐朝滅掉)。
  玄奘離別高昌國以後,經西域各國,翻過大雪山(天山山脈),在帕米爾高原,叩拜了巨大的石佛。不久,進入了印度西北部的健馱邏國。如前所述。佛教的中心在印度的西北健馱羅國,然而玄奘來到這裏未發現有佛教中心的跡象。而佛教中心轉移到中印度的羯若鞠___國和婆羅尼斯國。玄奘巡遊了北印度各地後,進入了釋迦牟尼在世時實際活動的中印度,在眾多佛跡中,最能打動玄奘的心的佛跡,是釋迦牟尼大徹大悟的地方。在高五十尺(約15米)左右的菩提樹下,釋迦牟尼當年坐著大徹大悟的金剛座,早已被沙子覆蓋,隱隱約約就像在那兒是金剛座的樣子;在金剛座的南北向,安置著兩個身體的觀音像,傳說這座觀音像沉沒于沙中時,被佛法將沙子掃去,但是,南側的像被沙子淹沒在齊胸的地方。玄奘五體投地的只好面對淹沒在沙中的佛像暗自抽泣。
  玄奘看到這一切,表明了印度的佛法正在不斷地衰退之中。眾多佛跡荒廢,在現存的佛教寺院當中,僅僅是小乘佛教僧侶較多,這時的玄奘有著強烈的危機感,玄奘在那兒過了五年的研究生活,學習了《瑜伽師地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在羯若鞠___國儘管將近1萬人的僧侶學習佛教,但是真正能精通五十部經論的僧侶只有十人,玄奘則在其中。玄奘完成了修學佛經的目的,然後周遊了印度的東、南西部,對印度的風土人情和佛教更是見多識廣,最後玄奘返回了羯若鞠___國,攜帶著龐大的佛教原著,踏上了歸途,翻過帕米爾高原,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了中國。
  玄奘共訪問了一百一十個國家,據說到過二十八個國家。這些國家加起來的總面積,相當於西域和印度的面積,玄奘在西域所學到的很多新的知識,和途中所見到的新鮮事,與他的身心相融合。當時,太宗皇帝多次要求他還俗,擔任太宗皇帝身邊的外交策劃大臣。被玄奘以漢譯帶回的佛典為理由而堅決拒絕,為了太宗皇帝,特增加了玄奘紀錄西域事情的這部分內容。《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在玄奘不辭辛苦的努力下,最後終於完成了這部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的重要著作。
  《大唐西域記》記述著玄奘旅行的整個過程和所經過的國家,以及國名,國家的面積,自然地理位置,城市大小、物產、氣候、人們的性格、語言、衣著、貨幣、國王和佛教;除了佛教以外的宗教等等都簡潔地作了記載。尤其是有關佛跡的歷史及變化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並且對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的位置和關係也作了闡述。由於這些記載詳實、準確,完全可以作為古代西域的地方誌。因此,《大唐西域記》已成為當代到中國西域和印度旅行的不可缺少的基礎資料。
  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依靠歐洲而發展起來的東洋文化,《大唐西域記》更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如果像《大唐西域記》那樣對西域的瞭解,那麼很多事情也就知道了。《大唐西域記》對於學習母語發音,語言學、佛教學、歷史學、考古學的人,無論現在和將來都是一部提供新知識的著作。
  玄奘的傳 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及《大唐西域記》,都是法相宗弟子學習佛學基礎的必讀書,學習這兩本書,就會得到所有佛經的收穫。因此,像中國那樣,在日本從古以來的佛家弟子都在學習這兩部傳記。
  凡是學習了玄奘三藏不顧生命,勇往直前,往返于西域之路的求法生涯的這部昆著作,也就瞭解了絲綢之路的故事。
  附錄
  法傳殘卷
  一卷
  ___重要文化遺產
  ___寬30.4cm,長26.7cm
  ___中國唐朝進代(九世紀)
  釋迦涅___之後,從摩訶迦葉到師子尊者共二十三人,被法藏傳記載。法隆寺那本殘卷,無頭無尾,二十三人中無記載的七人,不按附法順序即:第十一代馬鳴、第十二代昆羅、第十三代龍樹,第七代佛陀難提,第八代佛陀密多,第九代協,第十代富那奢。因為《附法傳》的內容有精粗,所以不是一部完美的著作,估計是任意的抄略本。不過在唐代,以及敦煌出土的那本原著,是現存最早的《附法傳》,是十分珍貴的原本,本來是私人所藏,在日本昭和初年代,捐贈給《法隆寺》。
  彌勒上生經書
  ___上卷一卷
  ___重要文化遺產
  ___寬29cm__全長1523cm
  ___平安時代(十世紀)
  關於玄奘大師的高弟,法相宗的宗祖慈恩大師窺基所著的《彌勒上生經》,是一部細緻的注釋書,分上、下兩卷。自日本奈良時代以來,由於被多次抄寫,對於彌勒信仰的形成,給與了很大的影響。
  法隆寺這本經書,在平安時代中期就已經不是原本了,原本是文治三年(1187年),由興福寺維摩會授課的導師,珍恩法師所藏。
  本經書是法相宗弟子必讀經書中之一。在法隆寺這本經書中,對於全卷中的白點,用朱色和墨色進行了校正和注釋。關於這些白點是十世紀中葉,東大寺系統的古點。朱點和朱書出自于珍恩大師之手。墨書估計是鐮倉時代,[自日本建文三年(1192年)源賴朝在鐮倉開設幕府起至元弘三年(1333年)北條高時滅亡為止的約一百五十年間]留下的字跡。
  大唐西域記
  __卷第一·第八二卷
  __卷第一寬24.7cm__全長1031.5cm
  __卷第八寬24.8cm__全長1182.6cm
  __平安時代(1126年)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三藏為求佛典,往返於中國和印度時的旅行記錄。共十二卷。
  玄奘在貞觀元年(627年),從中國長安出發,通過天山南路,經過西域的許多國家進入印度。而且,巡遊了印度北部的健馱邏國、迦濕彌羅國等國家,最後玄奘在中印度的那爛陀國的那爛陀寺修學;得到了很多的佛教原典。在貞觀十九年,通過西域南道回到了中國。本書對西域各國和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地理,風俗、政治、宗教等等作了詳細的介紹,這本書已作為古代的地方誌。
  據瞭解,本書是在日本奈良時代複寫的,不是現存的古寫本,法隆寺那本(林幸在勸佈施的法隆寺的一切經中,缺第二卷和第十二卷)價值極高。在各卷經書中除了標注《法隆寺一切經》的黑印以外,還加上了紅點、四聲點、注釋、送假名、音義、校對等等,以便 於法隆寺寺僧修學。
  大治元年(1126年),靜因法師所書寫的第一卷中,對西域各國加以了評述,在經書五十二中三、四國的國名處,五十三中屈支國處,五十四卷末部分均有靜因的奧書。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___卷第一
  ___一卷
  ___重要文化遺產
  __寬25.0cm__全長747.0cm
  ___平安時代(1126年)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是玄奘三藏的傳記。由十卷組成。在上半卷的五卷中,是詳細介紹玄奘三藏從西域到印度求法的過程,後半卷的五卷中,是詳細記載他歸國後所從事的龐大的佛典漢譯事蹟。在中國,與《大唐西域記》一併納入了佛經的範疇,在日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自日本奈良時代以來,被屢次傳遞抄寫。因為,該傳記作為法相宗的僧侶必讀經書之一,所以,他的古寫本標注了很多的古代、中世紀的讀法。
  法隆寺本,在大治元年(1126年),覺印大師為了閱讀更方便,專門從興福寺有關探索經書的工具書中,引入了正規的訓點(日本人為了訓讀漢文,注在漢文旁邊的假名和標點)。法隆寺現在僅藏有第一、第七、第九三卷,其他第三卷,第六卷分別由日本國會圖書館,京都國立博物館收藏。
  近年來,又發現了覺印自己所寫的第一卷,主要是補充了玄奘的誕生情況以及玄奘從長安出發,徒步到高昌國後的內容。著名的“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就是覺印對大沙漠的描寫。
  大唐大慈恩寺大師碑丈並畫贊
  ___一卷
  ___寬25.4cm__全長89.3cm
  ___鐮倉時代(十三世紀)
  玄奘三藏的弟子,法相宗的宗祖—_慈恩大師窺基(632-682)的《碑文畫讚頌》與《畫贊》合併為一卷。
  《碑文畫讚頌》,由四言十六句組成,在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從宋僧清算法師在汴京的大相國寺所著的《唐太宗皇帝禦制基公贊記》中所採集。畫贊記載了藥師寺本、興福寺本(一乘院本),大英博物館本等等很多 的慈恩大師畫像。《畫贊》是在《本朝讀本精要》中收集而來,是大江匡房(104-1111年)的作品,在標題的下方,印有“顯真”的朱紅長古印。
  在本卷的後面,有“天承二年”(一一三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書,僧之印文)的字樣和印簽,儘管是平安時代後期的著作,但從它的紙的背面的文字,以及筆跡和貼上去的所有東西來看,都可以證明,本文是顯真法師在鐮倉時代中期書寫的作品,所謂“及二廢卷一故予加二修補一”,是指享樂四年(1719年),一個叫良訓的人,用奧書修補的地方。
  崇俊塔銘並序
  ___一卷
  ___重要文化遺產
  ___寬25.5cm__全長85.0 cm
  ___平安時代(十世紀)
  《崇 俊塔銘並序》是唐代法相宗的一著名的高足崇俊法師(696-760)年去世後,人們為了歌頌他,紀念他,修築了一座塔叫崇俊塔,並在這座塔碑上書寫了崇俊大師的生平和生前的功德及序文。所以叫作《崇俊塔銘並序》在碑文的末筆,有秋筱寺善珠大師所書寫的《崇俊塔銘》的來歷和年、月、日。儘管說序文是善珠大師的手筆;但是到現在,才知道《崇俊塔銘》是平安時代中期的轉寫本。
  本來《崇俊塔銘》與《惠沼神塔碑並序》(重要文化遺產)是一副,例如:《法相祖師傳》,也是包含在法相宗的高僧功德傳中,後來分出來為一卷。《崇俊塔銘並序》用的是很薄的宣紙書寫,標題是《唐禪智寺故大德法師俊塔銘並序》,字體帶有古雅的行書風味。
  《崇俊塔銘並序》本來是傳 到秋筱寺,後來經過私人手,捐贈給 了法隆寺。#FH#P南海寄歸內法傳
  ___卷第一
  ___一卷
  ___重要文化遺產
  ___25.2cm__全長1074.2cm
  ___平安時代(1128年)
  《南海寄歸內法傳》唐代鹹享二年(671年),義淨法師(635-713年)從中國出發,用了二十五年的時間,曆遊了印度和南海各國,後在印度的室利佛國所著。由四卷十節組成。該著作就像是重現了當時印度和南海各國的佛教徒,在教會中的生活情況,敍述了佛教徒的生活實情,列舉了他們的優點,促進著日本僧侶們的反省。該書還詳細地,實際地介紹了印度和南海各國佛教教會的組織和戒律,是一部珍貴的佛學讀物。
  日本法隆寺目前所藏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包含在該寺林幸法師所著的一切經中,四卷完整地收藏著,其中第一卷,在大治三年(1128年),因為是靜因法師書寫,所以在卷末等處,印有《法隆寺一切經》的黑印。
  千古名僧____玄奘
  編著__釋海山
  1995年·鄭州
  玄奘(600—664)是中國唐代高僧,偉大的佛學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也是享譽中外的文化名人。
  1994年,是玄奘圓寂1330周年,為紀念他的崇高功德,僅以此書敬獻給海內外僧眾及佛學愛好者。
  —_釋海山____一九九四年八月于萬佛寺__
  本書寫了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蹟及捨生忘死的堅強意志。特別是他不僅在艱苦的條件下毫不動搖,堅持前進,就是得到勝利和最高榮譽的時候,也不忘本誓,完成終生業績。因為本書對我們後學的人幫助很大,特此出版以供學者、僧眾、居士及廣大青年參閱,也為廣大讀者提供研究中國歷史、哲學、宗教和東方文化的參考資料。

 

相關文章:
彌勒禮讚文~玄奘大師 佛教大日網 緣氣:(6734)
玄奘大師及其門下 緣氣:(6143)
玄奘大師的歷史定位 海雲繼夢法師 緣氣:(5992)
再論玄奘大師與禪宗 海雲繼夢法師 緣氣:(6271)
玄奘大師給我們的啟示 傳喜法師 緣氣:(7262)

上一篇(玄奘西行) 回目錄 下一篇(傳奇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