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信仰研究綜述

  王雪梅

  內容提要:彌勒信仰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現就國內外彌勒信仰研究成果與現狀作一分類說明,進而指出彌勒信仰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對研究的展望。

  關鍵字:彌勒信仰 研究 綜述

  一、引言

  彌勒信仰是佛教體系內的以彌勒為崇拜物件的佛菩薩信仰,也是一種以彌勒淨土為皈依的淨土信仰,它包含了宗教信仰形態的經典教義、修道方式、心理皈依等內在基本要素,以及關於信眾、場所、活動等外在要素,體現出宗教信仰形態的完整性。由於彌勒既是未來承繼釋迦佛之後的第一位佛,又是兜率天主,故彌勒崇拜有彌勒佛崇拜,也有彌勒菩薩崇拜。隨著淨土思想的發展,彌勒信仰又開展出彌勒淨土信仰,包括彌勒人間淨土信仰(下生信仰)和彌勒兜率淨土信仰(上生信仰)。

  彌勒信仰本身經歷了一個歷史發展與地域變遷的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有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體系。早在印度部派佛教時代就已出現關於未來佛彌勒的崇拜,是印度佛教體系內的一種很“特別”的佛菩薩信仰,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在中國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其“特別”在於彌勒是佛教體系眾多佛菩薩中釋迦授記的唯一的未來佛,也是娑婆世界最早未來佛,同時也是現今的兜率天主;彌勒是大小二乘共同崇奉的物件;法顯和玄奘的旅印記載幾乎沒有提及過阿彌陀佛的名字和信仰,卻記載了彌勒信仰傳佈印度全境的興盛狀況;彌勒信仰傳人中土後曾一度流行並影響到周邊國家,為人民所宗仰。但隨著時代變遷及阿彌陀佛信仰的日益發展,隋唐以後彌勒信仰漸趨沉寂,一方面完全民俗化,產生出中國特色的彌勒形象(如布袋一大肚彌勒),一方面為秘密宗教所改造,流寓於民間宗教及民間信仰中。總之,不論是彌勒信仰內涵變遷,還是彌勒信仰外在表現的崇拜興衰,其命運多舛、變化起伏之大都是佛教所有的佛菩薩信仰中最特別的。近百年來彌勒信仰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筆者所見國內外學術界相關研究著述就多達300餘篇(部),幾乎涉及到彌勒信仰的各個方面。現將國內外學術界研究狀況作一分類說明,以期對彌勒信仰研究的推展有所裨益。

  二、國外學術界彌勒信仰研究現狀

  對於彌勒信仰的研究,以日本學者起步最早,成果最豐富。早在20世紀初,日本學術界就出版了彌勒信仰研究的專著。其他國家學術界對彌勒信仰的研究大多是從20世紀70年代後才開始的。就筆者所收集到的國外(主要為英語和日語)彌勒信仰研究論著看,國外彌勒信仰研究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三、中國學術界彌勒信仰研究現狀

  中國學術界的彌勒信仰研究,總體上起步比較晚,涉及面廣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彌勒信仰專題論文及相關著述不斷湧現。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從歷史學的角度考察,主要涉及彌勒信仰在北朝、隋唐時期的歷史演變。這類研究一方面是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彌勒信仰的階段性考察:如唐長孺《北朝的彌勒信仰及其衰落》(《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周紹良《彌勒信仰在佛教初人中國的階段和其造像意義》(《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2期)及《隋唐以前之彌勒信仰》(《中國宗教:去與現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華方田《隋朝的彌勒信仰——以彌勒信仰的興衰為主線》(《華林》2001年第l期);汪娟《唐代彌勒信仰研究》(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0年碩士論文)、黃敏枝《唐代彌勒信仰及其活動》(《大陸雜誌》78卷6期,1986年6月)、王素《高昌至西州時期的彌勒信仰》(《中國佛學》1卷1期,1998年10月)、張淼《北朝彌勒信仰研究》(西北大學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等。另一方面是對彌勒信仰傳人中國歷史的總體性考察:如楊白衣《彌勒信仰在中國的流傳》(《中國佛教》29卷5、6號,1985年5、6月)、楊曾文《彌勒信仰的傳入及其在民間的流行》(《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王惠民《彌勒信仰起源的史學考察》(《炳靈寺石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陳揚炯《彌勒信仰的興衰》、王青《彌勒信仰的流播及其相關神話》等。這類研究大多重視彌勒信仰興盛的歷史階段,對彌勒信仰興衰演變整體歷史的把握和研究不夠。

  二是從宗教學的角度考察彌勒信仰。主要涉及彌勒信仰內涵、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比較以及佛教宗派及高僧大德的彌勒信仰等問題。考察彌勒信仰內涵的主要有:季羨林《彌勒信仰在印度的萌芽》、方立天《彌勒信仰在中國》(《文化與傳播》3卷7號,1995年1月)、張文良《彌勒信仰述評》(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90年碩士論文)、牟鐘鑒《彌勒信仰與彌陀信仰》、劉永霞《中國彌勒信仰探因》(《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張子開《念佛、淨土觀念與早期禪宗彌勒信仰》(《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4期)、吳先核《彌勒信仰衰落原因簡論》(《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1期);比較研究彌勒與彌陀信仰的有:太虛《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9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釋悟玄《論西方淨土與彌勒淨土之比較》(《佛教青年論文集》,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8年)、張子開《試論彌勒信仰與彌陀信仰的交融性》(《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1期)、普慧《略論彌勒、彌陀淨土信仰之興起》(《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汪志強《彌勒菩薩兜率天淨土》(《印度佛教淨土思想研究》,四川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釋道昱《兜率內院疑點之探討》(《普門學報》第11期,2002年9月)以及王雪梅《彌勒信仰的演變:以“兜率天宮”為中心的考察》(《長安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編,2009年10月)。考察佛教宗派及僧侶的彌勒信仰情況的有:釋道昱《中國早期的彌勒信仰——以道安為主的探討》(《正冠雜誌》20期,2002年3月)、張文良《玄奘與彌勒淨土信仰》(《法音》1992年第5期)、王公偉《從彌勒信仰到彌陀信仰——道安和慧遠不同淨土信仰原因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4期)、汪娟《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中華佛學學報》5號,1992年7月)、聖凱《論<梁皇懺>作者及其彌勒信仰》(《中國佛教二千年學術論文集》,2004年)、張子開《唐五代馬祖禪系的彌勒信仰》(《西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8期)、楊維中《唯識宗師的彌勒信仰及淨土思想》。這類研究突出彌勒信仰的內涵,但多集中在中國彌勒信仰內涵的討論,對彌勒信仰從印度到中國的內涵變化幾乎沒有做區分,對佛教教派的彌勒信仰情況多集中在一兩個宗派及人物的研究上。

  三是從藝術考古學及圖像學的角度考察。這方面的成果很多,如朱剛《中土彌勒造像源流及藝術闡釋》(《復旦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張平一《佛教雕塑藝術中彌勒形象的演變》(《文物春秋》1996年第1期)、項一峰《中國早期彌勒信仰及其造像藝術》(《敦煌學輯刊》2002年第1期)、賴鵬舉《北涼的彌勒淨土思想及其禪窟造像》(《圓光佛學學報》4號,1999年12月)、王靜芬的《彌勒信仰與敦煌<彌勒變>的起源》(《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遼寧美術出

  版社,1990年)、李玉瑉《敦煌初唐的彌勒經變》(《佛學研究中心學報》5號,2000年7月。賀世哲《敦煌莫高窟由釋迦、彌勒與阿彌陀組成的三佛造像》(《1994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石窟考古卷”,甘肅民族出版社,1999年)、王惠民《敦煌彌勒圖像研究》(《敦煌淨土圖像研究》,中山大學2000年博士論文和《敦煌隋至初唐彌勒圖像考察》(《2000年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卷”,甘肅教育出版社,2003年)及《白衣佛小考》(《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歐陽啟名《彌勒菩薩造像變遷過程中中華思想的融入》(《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5期)、釋見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彌勒圖像與信仰》(四川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幹樹德《彌勒崇拜與樂山大佛的建造》(《四川文物》1995年第3期)及《夾江千佛岩彌勒造像淺議》(《四川文物》1995年第6期)、嘉木揚,凱朝《蒙古地區佛教藝術與彌勒造像》(《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4期)、賴鵬舉《西北印彌勒菩薩在中亞石窟的大小乘異化及其對莫高窟的影響》(《敦煌研究》2008年第4期)等。這類研究多以龍門、雲岡、敦煌、新疆及西域一帶的彌勒圖像為物件,考察彌勒信仰在某一特定時空下的興衰演變,就彌勒信仰在整個中國社會的普及狀況來說,研究明顯分佈不均衡。

  四是從文獻學及語言學角度考察彌勒信仰,主要涉及與彌勒相關的漢譯、少數民族經典及敦煌文獻等問題。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談玄《兜率聖典翻譯史》(《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8冊《佛典翻譯史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楊惠南《漢譯佛經中的彌勒信仰——以彌勒上、下經為主的研究》(《文史哲學報》35號,1987年12月)、宋立道《彌勒下生成佛的幾個譯本的異同》、張淼《佛教“疑偽經”與彌勒信仰——以佛教經錄為中心的考察》(《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1期)、黃夏年《阿含經中的彌勒佛——兼論中國佛教的彌勒崇拜》、任平山《說一切有部的彌勒觀》(《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王素《武周西州寫<彌勒上生經>》(《南海菩薩》171期,1997年)、汪娟《敦煌寫本<上生禮>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跋<上生禮>相關寫卷二篇》(《敦煌學》23號,2001年)以及《<上生禮>與彌勒信仰》、聖凱《論彌勒禮懺儀的演變與發展》、楊富學《回鶻彌勒信仰考》(《中華佛學學報》5期,2000年)及《敦煌吐魯番文獻所見回鶻之彌勒信仰》(《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歷史文化卷”,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王惠民《北魏佛教傳帖原件<大慈如來告疏>研究》(《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溫玉成《<大慈如來告疏研究>》(《佛學研究》12號,2003年)、季羨林《梅咀利耶與彌勒》(《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及《彌勒信仰在新疆的傳佈》(《文史哲》2001年第1期、張子開、張琦《映照安史之亂的唐代民間彌勒信仰實物——敦煌寫本<救諸眾生一切苦難經>新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期)等。這類研究在經典考察的範圍上有很大的拓展,但討論大乘經典的較多,而對阿含經及小乘諸多經典中的彌勒信仰較少考慮,對大小二乘經典中彌勒信仰之差異更少觸及。

  五是從政治社會學及宗教社會學的角度考察彌勒信仰的演變。如古正美《轉輪王和彌勒佛的造像》、陳華《王政與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政治與彌勒信仰》(《東方宗教研究》2號,1988年)及《中國歷史上的彌勒——未來佛與救世主》(《歷史月刊》86號,1995年3月)、汪娟《唐代彌勒信仰與政治關係的一側面》(《中華佛學學報》4號,1991年7月)、段塔麗《武則天稱帝與唐初社會的彌勒信仰》(《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第4期)、馬西沙《彌勒救世思想的歷史淵源》等。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魏、隋唐時期統治階級對彌勒信仰的利用以及民間大眾借彌勒信仰實現政治訴求的過程及彌勒信仰與末世論、救世論的問題等,缺乏整體上把握彌勒信仰與中國政治社會的關係以及對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深刻影響。

  六是從民俗文化學的角度考察彌勒信仰在中國的發展演變。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2000年首屆中國彌勒文化學術研討會”中有較集中的體現,會議圍繞彌勒的佛學思想及其宗教地位、彌勒的中國化和彌勒精神與現代社會等相關主題展開討論,如杜繼文《彌勒:樂的表徵》、楊曾文《彌勒信仰的民族化——布袋和尚》、韓秉芳《從莊嚴未來佛到布袋和尚——個佛教中國化的典型》、徐文明《彌勒形象的定型與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周齊《“布袋和尚一大肚彌勒”寬容、和善、智慧、快樂之精神意趣的體現》等。2007年12月由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與中共奉化市委統戰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彌勒文化學術研討會”,圍繞“布袋彌勒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這一主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這類研究主要以民間的布袋和尚為物件,探討彌勒信仰的民俗化問題,但對於印度佛教中的彌勒演變為地道的中國彌勒的內在原因缺乏深刻的剖析。

  四、彌勒信仰研究的展望

  綜上所述,彌勒信仰研究幾乎涉及到了彌勒信仰的方方面面。其中以彌勒信仰在中國北魏、隋唐時代發展狀況的研究成果最多,以文獻學與藝術考古圖像學結合的研究方法最突出。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許多不足:1、從歷史梳理而言,沒有一個系統完整的歷史流變考察。涉及彌勒信仰的著述大多是就彌勒信仰的某個方面或某個歷史時期的研究,如迄今為止漢語學術界未曾出現全面論述彌勒信仰在印度形成、發展及傳人中國的歷史流變的著述。2、現有的研究視角雖多樣,但往往比較分散而缺乏整合,沒有把彌勒信仰作為一個完整的宗教信仰體系來考察,對於彌勒信仰的宗教修道體系少有述及,這對彌勒信仰的本質顯然缺乏深刻的發掘。3、作為印度佛教文化的彌勒信仰何以在中土發生如此這般的歷史命運,就現有的研究而言,缺乏宏大的理論視域作指導,因而無以圓滿地解釋彌勒信仰的中國化及民俗化問題,也無以指導中國文明與異域文明的未來交往問題。4、彌勒信仰作為宗教信仰,既是歷史的存在,更是現實的發展,而目前的研究大多缺乏現實的關懷,這也是彌勒信仰難以系統、深入研究的又一癥結所在。因此,未來的彌勒信仰研究,還當有一種現實宗教的觀照。

 

相關文章:
唐代彌勒信仰研究 鄭阿財教授 緣氣:(6627)
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 緣氣:(7006)
彌勒信仰 緣氣:(6783)
唐代彌勒信仰研究 汪娟 緣氣:(6388)
略論彌勒信仰 緣氣:(6877)
朝鮮半島彌勒信仰初探 明夷法師 緣氣:(6897)

上一篇(彌勒思想) 回目錄 下一篇(唐代彌勒信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