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鏡/十年磨一劍 邁向技術領導者
【經濟日報╱詹文男】
製造業的朋友常有些感慨,產能愈來愈大,風險卻愈來愈高。雖掌握一些技術,但追兵甚猛,很容易就被取代,因此在議價時就不免被採購者予取予求。也想轉型,但規模已大,真的很難說變就變,說轉就轉。難道血汗工廠就是台灣製造業的宿命?
從產業發展觀察,台灣高科技產業產值雖然逐年成長,許多產品的全球市占率也很高,但毛利率卻沒有相對提高。分析我國整體研發投資金額與比率亦是逐年攀升,且專利申請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但就是無法有效提升議價力量,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究其原因,關鍵之一在於缺乏關鍵技術,也因而無法創造超額報酬。更因關鍵技術受制於人,不僅供應鏈產銷無法順暢,也無法有效擴大市場影響力。到底應該如何轉型,才有機會脫胎換骨呢?
典型的產業技術領導者,多屬能在特定領域中開創出引領產業規格標準或與製程技術、研發設計相關的核心知識,並率先投入資源,具體呈現核心知識,進而催生具突破性關鍵技術與材料;有些則是重新包裝既有技術與材料等元素,定義出有別於主流的創新應用,產生後來居上的技術應用成果。
這並非一蹴可幾。若台灣想要邁向技術領導者,首先需要有長期投入的決心。有學者就直言,台灣產業科技的發展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才能竟其功。
可是數十年來,產業因為資源秉賦的考量,選擇了快老二的策略,因此不僅無法一劍磨十年,許多廠商甚至是「一年磨十劍」,這根本無法讓技術深耕。
其次,是科技資源的有效投入。觀諸各先進技術領導國家或企業的政策作為,不僅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或總營業額的百分比,較一般產業為高,在吸引與留住人才的舉措也有相當的著墨。
人才為科技之本,如何打造一個好的環境讓人才願意前來且長住,的確需要縝密的設計。
此外,在選定關鍵技術領域之後,如何設定目標,擘劃技術藍圖,產、官、學、研的分工與整合,如何結合國際資源,也都是在一開始部署時需要思考。
以台灣的資源來說,不太可能全面性投入各種領域的技術研發,但若能以一定的技術優勢,透過在特定領域創新科技革命性的突破,掌握相關規格和專利,使台灣能在產業價值鏈前端,占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地位,引領、甚至創造產業價值鏈的整體性創新,扭轉目前代工的地位,獲取其他業者主動爭取授權、合作或仿效,進而帶動獲利與產業附加價值,應該是中長期發展目標!
(作者是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