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華:台灣的「夢十」
【聯合報╱王文華】

美國「夢十」籃球隊橫掃奧運,我聯想起台灣的「夢十」。

我說的不是籃球隊,而是台灣正在追求夢想的新世代。

我最近寫了一本夢想的書,巡迴北中南時,年輕人跟我分享他們的夢想,我整理如下:

寫小說、寫劇本、拍電影、玩音樂、當導遊、當設計師、當攝影師、當張老師、當社工人員、當劍道高手、單車環島、幫助小農、做幸福的麵包、開海邊咖啡廳、跑完四十二公里馬拉松、當還能做夢的媽媽、開流浪狗遊樂園、開店培養所有地下樂團…

猛然發現:要實現這些夢想所需的能力,學校統統沒教,企業也不鼓勵。

這清單當然不代表所有年輕人的夢想。還是有很多人夢想當醫生、律師、工程師。那些夢一樣偉大。沒有工程師,不會有台積電、facebook這些改變世界的企業。

但引我深思的是:為什麼一談到「夢想」,那麼多人想到清單上這些非主流的事?

而為什麼很多醫生、律師、工程師等主流行業的菁英,不把手中人人稱羨的工作當「夢想」?巡迴中遇到的工程師,都期待周末去騎單車、暑假去環島、退休後去做志工。「為什麼不現在做呢?」我問。他們苦笑:「現在太忙了!」

於是我看到台灣的兩大浪費:

一、想實現非主流夢想的人,缺乏教育或資金。

二、有資金或能力的人,不把自己忙碌的事業當夢想。

第一項是浪費。大部分學校和企業教的東西,是為了訓練專業工作者(醫師、會計師…)。很少人教創意、創新、創業,更別說練劍道、當小農、做麵包。所以一旦有人不想當專業工作者,便發現自己要從零學起。再加上社會給非主流職業的資源有限,所以踏出第一步格外困難。追求夢想,本應是輕鬆愉快的天賦人權,在台灣卻變成拋頭顱灑熱血的悲壯行徑。

第二項更是浪費。因為有資金和能力的專業工作者,從小到大都是菁英。他們在目前的職業上不快樂,極為可惜。而因為太忙而無法去追求真正令他們快樂的志業,以致那些志業少了這些人才,更是冤枉。

培養台灣的競爭力,得分頭節省這兩種浪費:

一、實現夢想,就是要找到熱情、能力、市場的交集。我們應在學校、企業中,幫助另類學生/員工探索自己、學習商業。有人會因此開出下一個85℃,也有人會瞭解開咖啡廳不是那麼浪漫的事情。

二、在學校、企業中,讓有主流熱情和能力的學生/員工,學習創新,建立全球格局。老闆要設定貫穿的願景、制度、文化,讓工程師把現在的工作,就當做畢生的夢想。下一個台積電或facebook,才會在台灣誕生。

我常在想二○四二的台灣,是什麼樣子。到時的竹科,能不能是今天的矽谷?到時的總統,會不會是一位詩人?那時,台灣的「夢十」將全面接班。我們這些過氣的球員,是否給了他們萬全的準備?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2012/08/08 聯合報】





主持人
王文華